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影像学评估乳腺癌脉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芹芹 刘佳 +1 位作者 卢星如 靳金龙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1,共6页
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术前LVI状态的评估对了解乳腺癌患者病情及其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学特征可用于LVI的评估,包括肿瘤大小、动态对比增强的肿块边缘、内部增强模式、... 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术前LVI状态的评估对了解乳腺癌患者病情及其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学特征可用于LVI的评估,包括肿瘤大小、动态对比增强的肿块边缘、内部增强模式、动力学增强曲线、扩散加权成像的边缘征、瘤周间质水肿、皮下脂肪模糊、皮肤增厚等。影像组学可以从数字图像中计算出高通量的定量特征评估研究对象,在LVI的术前预测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了传统影像学及影像组学在乳腺癌LVI评估中的应用,阐述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精准诊疗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脉管侵犯 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b值DWI定量参数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俞文尉 李琼 +3 位作者 魏晓雪 桑梓桐 后雅珺 刘希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相关定量参数对胃癌脉管侵犯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纳入230例术前接受胃MRI检查并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脉管侵犯阳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相关定量参数对胃癌脉管侵犯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纳入230例术前接受胃MRI检查并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脉管侵犯阳性组和脉管侵犯阴性组,记录术前影像T分期、N分期、胃癌病灶的厚度、体积及单指数模型(mono-exponential model,MEM)、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双指数模型、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拉伸指数模型(stretched exponential model,SEM)的相关定量参数,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同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效能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影像T分期、影像N分期、病灶厚度、病灶体积、MEM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DKI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IVIM的真实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及伪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SEM的体素内水分子扩散异质性系数(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_MK、影像N分期及二者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0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52~0.866]、0.666(95%CI:0.596~0.736)、0.828(95%CI:0.776~0.879)。DKI_MK与联合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多b值DWI定量参数对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脉管侵犯 术前评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胰腺癌脉管侵犯
3
作者 徐茂丽 阮志兵 +3 位作者 陈慧淋 陈坤 石仕晗 文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动脉期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影像征象构建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癌患者发生脉管侵犯(LVI)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1月-2024年9月在本院确诊的155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LVI阳性组61例,...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动脉期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影像征象构建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癌患者发生脉管侵犯(LVI)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1月-2024年9月在本院确诊的155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LVI阳性组61例,LVI阴性组94例。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108例)和验证集(47例)。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CT征象(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肿瘤内微小血管、钙化、囊变/坏死、大血管侵犯)及临床信息(性别、年龄、CA199),筛选出胰腺癌LVI侵犯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使用3D-slicer软件在动脉期图像上逐层手动沿肿瘤边缘勾画ROI,生成全肿瘤容积ROI后使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递归特征消除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等方法进行特征的降维和筛选。在训练集中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高斯朴素贝叶斯和梯度提升树五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各模型的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之间AUC的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度,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最优组学特征并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基于最优组学特征构建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即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高斯朴素贝叶斯和梯度提升树模型,它们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884、0.890、0.869、0.890和0.903,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20、0.841、0.821、0.841和0.84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肿瘤最大径和肿瘤内微小血管征为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使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临床-传统影像模型,此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86和0.557。将影像组学评分联合肿瘤最大径和肿瘤内微小血管征共同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其列线图,训练集中AUC为0.915,验证集中AUC为0.868。结论:基于动脉期CT图像上的肿瘤内微小血管征和肿瘤最大径联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术前无创预测胰腺癌是否发生LVI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并可通过列线图将实现预测结果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影像组学 脉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徐林生 徐翔 +2 位作者 杨金凤 胡良先 胡炳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周血双调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结肠癌神经及脉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思佳 赵卫 +2 位作者 胡继红 李青青 杨亚英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结肠癌神经侵犯(PNI)及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光谱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病理中PNI/LV... 目的:探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结肠癌神经侵犯(PNI)及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光谱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病理中PNI/LVI的状态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35例)。测量光谱CT动脉期、静脉期40 keV、90 keV单能级图像上病灶的CT值(CT40keV、CT90keV)、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计算光谱曲线斜率λ。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评估各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结肠癌PNI/LVI阳性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光谱CT定量参数CT40keV、IC、NIC、Zeff、NZeff及λ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90ke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各参数预测结肠癌PNI/LVI状态的效能高于静脉期,其中以动脉期IC的预测效能最佳,其AUC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3(95%CI:0.672~0.894)、82.76%和65.71%。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CT40keV、IC、NIC、Zeff、NZeff及λ在术前预测结肠癌PNI/LVI状态中具有一定价值,以动脉期IC的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神经侵犯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CT特征和病理预测结直肠癌脉管侵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咪 孙金兵 +3 位作者 付婷婷 陈光强 陆志华 张卫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CT特征和常规病理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10例CRC患者资料,按照6∶4的比例纳入训练组(186例)和验证组(124例)。对可能影响LVI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 目的:探讨联合CT特征和常规病理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10例CRC患者资料,按照6∶4的比例纳入训练组(186例)和验证组(124例)。对可能影响LVI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沉积、肠梗阻、瘤周脂肪浸润类型在LVI阳性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T3、T4期、N2期、线样及结节样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是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61.7%,曲线下面积为0.787。该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67.1%,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T分期、N分期及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有助于预测CRC患者LVI是否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脉管侵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全容积定量参数与直肠腺癌神经脉管侵犯、MSI状态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蒋雯丽 蒋伟 +4 位作者 韦鑫 陈媛媛 刘欣杰 陈金华 陈维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85,93,共7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全肿瘤容积参数与直肠腺癌患者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及Ki-6...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全肿瘤容积参数与直肠腺癌患者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测量病灶IVIM全容积参数包括真实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根据病理报告中的LVI状态、PNI状态、MSI及Ki-67指数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定量参数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直肠腺癌PNI阴性组D值[(1.174±0.164)×10^(-3) mm^(2)/s]显著低于阳性组[(1.270±0.206)×10^(-3) mm^(2)/s](t=-3.033,P=0.003),LVI阴性组f值0.172(0.158,0.193)显著低于阳性组0.188(0.168,0.237)(Z=-2.435,P=0.015),Ki-67低表达组f值(0.175±0.035)显著低于高表达组(0.188±0.038)(t=-2.097,P=0.038),MSI高组和MSI低组的D、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全容积定量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神经侵犯 脉管侵犯 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DWI对可切除性胃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慧远 曲金荣 +4 位作者 王艺 黎海亮 吴越 赵卫杰 李靖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癌病灶的厚度、ADC和IVIM-DWI参数(D、D^(*)、f)值,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胃癌手术患者,其中49例有脉管侵犯(67.12%)。有脉管侵犯组的肿瘤处胃壁厚度大于无脉管侵犯组,而ADC、D和f值均低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处胃壁厚度及ADC、D和f值均能有效预测脉管侵犯状态,AUC分别为0.821、0.686、0.792和0.727(P均<0.05)。肿瘤处胃壁厚度[OR:1.302(1.098~1.543)]和f[OR:686.801(6.126~77004.267)]是预测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两者进行诊断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7、81.63%和91.67%,其AUC显著高于ADC和f(Delong检验,P均<0.05),但与D和肿瘤处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52)。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及肿瘤处胃壁厚度均能在术前有效预测胃癌脉管侵犯情况,尤其是肿瘤处胃壁厚度和f是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脉管侵犯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ixon-Quant联合血细胞参数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9
作者 赵雅迪 杨杰 +3 位作者 薛慧 李垣婕 王志强 谢宗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探讨mDixon‐Quant联合血细胞参数评估直肠癌(rectal cancer,RC)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62... 目的:探讨mDixon‐Quant联合血细胞参数评估直肠癌(rectal cancer,RC)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62例RC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计算各血细胞参数比值,测量病灶mDixon‐Quant参数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R2^(*)值、T2^(*)值并比较各组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LVI、LNM相关风险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预测效能。平滑曲线拟合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价影像学和血细胞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VI阳性组R2^(*)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高于阴性组;LNM阳性组R2^(*)值、FF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SII、SIRI高于阴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2^(*)、SII是LVI的独立风险因素,R2^(*)、SII及R2^(*)+SII的AUC分别为0.752、0.802及0.883。R2^(*)、FF和SII是LNM的独立风险因素,R2^(*)、FF、SII、R2^(*)+FF及R2^(*)+FF+SII的AUC分别为0.733、0.702、0.778、0.825及0.857。相关性分析显示FF与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SII、SIRI呈正相关(r=0.534、0.451、0.353、0.468,均P<0.05)。结论:mDixonQuant及血细胞参数均可有效评估RC LVI、LNM状态。此外,FF与多个血细胞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了癌症的异常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在RC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mDixon‐Quant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血细胞参数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直肠癌ADC值与其分化程度及神经脉管侵犯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吕茜婷 陈勇 +5 位作者 李珊玫 葸燕燕 朱凯 马文东 陈宇欣 高知玲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15-92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 ADC)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神经脉管侵犯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3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 ADC)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神经脉管侵犯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3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常规序列及b值为50、500、1000 s/mm^2的MR扩散加权序列检查,测定不同b值下瘤体、正常肠壁的ADC、e ADC值并比较其差异。同时比较同一分化程度肿瘤不同b值间ADC、e ADC值的差异以及同一b值不同分化程度、神经脉管侵犯是否阳性的肿瘤间ADC、e ADC值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直肠癌在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图像上,均表现为稍高或高信号,b值为50、500、1000 s/mm^2的瘤体平均ADC值分别为(2.732±0.805)×10^(-3) mm^2/s、(1.226±0.195)×10^(-3) mm^2/s、(1.042±0.228)×10^(-3) mm^2/s,瘤体e ADC值分别为(0.097±0.058)mm^2/s、(0.304±0.055)mm^2/s、(0.363±0.070)mm^2/s,随着b值升高,组织ADC值降低,e ADC值则升高。不同b值条件下,瘤体ADC值随着肿瘤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e ADC值则相反,b值为500、1000 s/mm^2的序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500 s/mm^2时,P=0.03,F=4.123;b=1000 s/mm^2时,P=0.001,F=10.797);除b=1000 s/mm^2中神经侵犯阳性组平均ADC值较阴性平均ADC值高外,其余组神经脉管侵犯阳性结果组平均ADC值均较阴性组ADC值低。进行不同b值下瘤区ADC值与其分化程度Spear_son相关性分析,当b值为1000 s/mm^2时,病变ADC值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_s=0.742,P<0.05),而与e ADC值呈负相关(r_s=-0.630,P<0.05);b值为1000 s/mm^2的病灶的ADC值诊断直肠腺癌效能较佳。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及e ADC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脉管癌栓受侵情况,ADC值可作为早期检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价的重要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茜玮 刘爱连 +3 位作者 陈安良 董宛 沈智威 宋清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T2 mapping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3.0 T MRI扫描的34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分为LVI组(A组)13例与非LVI组(B组... 目的探讨T2 mapping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3.0 T MRI扫描的34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分为LVI组(A组)13例与非LVI组(B组)21例。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及T2 mapping等。结合以上序列图像定位病灶,并由2名观察者于T2 mapping图像显示肠壁最厚层面放置三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T2值。采用Bland-Altman曲线检验2名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根据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T2值的差异。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的T2值一致性良好,表现为Bland-Altman图中的点均匀分布在+1.96至-1.96倍标准线差内。A组和B组的T2值分别为(77.15±6.95)ms、(87.06±7.55)ms,A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预测直肠癌LVI的曲线下面积、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61、83.19 ms、84.62%及76.19%。结论T2 mapping在预测LVI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脉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成像 预测 鉴别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5
12
作者 朱浩雨 陈基明 +3 位作者 葛亚琼 邵颖 高静 李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5-83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其中乳腺癌淋巴血管浸润(LVI)阳性50例,LVI阴性9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其中乳腺癌淋巴血管浸润(LVI)阳性50例,LVI阴性9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MRI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全部层面进行手动勾画ROI,采用AK软件提取磁共振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 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组纹理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利用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病理结果及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AK软件共提取3132个影像特征,LASSO回归降维得到10个价值较大的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71,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组和训练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91,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佳。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CT纹理分析预测胰腺癌脉管侵犯状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艳 周维燕 +3 位作者 黄琪 沈忱 谭忠华 孙春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纹理特征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脉管侵犯(LVI)状态。方法:分析24例PDAC患者术前^(18)F-FDG PET/CT检查图像,勾画肿瘤感兴趣体积(VOI)获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病灶代... 目的: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纹理特征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脉管侵犯(LVI)状态。方法:分析24例PDAC患者术前^(18)F-FDG PET/CT检查图像,勾画肿瘤感兴趣体积(VOI)获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病灶代谢体积(MTV)及病灶总糖酵解(TLG);LIFEx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后应用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度(mRMR)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构建LVI预测模型,计算每个病灶基于PET、CT以及联合PETCT组学评分(包括PET-RS、CT-RS以及PETCT-RS),应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对LVI预测效能。结果:(1)LVI阳性组的PETCT-RS、PET-RS、CT-RS、SUVmean及SUVmax均高于LVI阴性组(均P<0.05);(2)SUVmax、SUVmean、TLG同三种RS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3)PETCT-RS、PET-RS、CT-RS、SUVmean及SUVmax预测L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22、0.822、0.800、0.785(均P<0.05);(4)LVI阳性组的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LVI阴性组。结论:三种RS、SUVmax及SUVmean均可无创性预测胰腺癌LVI状态,PDAC脉管浸润可能增加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影像组学 脉管侵犯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晓蓓 陈相猛 +3 位作者 黄斌豪 邹伟强 秦贵磷 孙丽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9-656,共8页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肺腺癌,其中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实性病灶的患者86例[男43例,女43例;年龄...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肺腺癌,其中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实性病灶的患者86例[男43例,女43例;年龄(59.9±10.3)岁;年龄范围28~81岁],依据病理组织学结果分为脉管侵犯阳性组和阴性组。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位置、HRCT影像学征象(径线、形态、分叶、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和SUVmax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明确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86例Ⅰ期肺腺癌患者中脉管侵犯阳性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9.0±8.3)岁];脉管侵犯阴性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0.1±10.6岁)]。单因素分析两组在病灶径线、形态、SUV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5,P=0.012;P=0.048;t=-3.625,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为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值为1.484(95%置信区间:1.195-1.843;P=0.000)。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当SUVmax为7.75时为最佳临界点,曲线下面积为0.840,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79.7%、79.1%。【结论】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预测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SUVmax是诊断Ⅰ期实性腺癌病灶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SUVmax大于7.75时病灶发生脉管侵犯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肺腺癌 计算机成像 脉管侵犯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
15
作者 李鹏强 刘念军 +6 位作者 张潇月 王彦斐 兰金辉 任虎玲 王婧 窦郁 雷军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术前腹部光谱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组(n=36)与无LVI组(n=62)。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组间... 目的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术前腹部光谱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组(n=36)与无LVI组(n=62)。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组间临床、病理、常规CT表现及光谱CT定量参数,筛选结直肠癌LV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预测因素及回归模型预测结直肠癌LVI的效能。结果血清糖类抗原724,CT显示肠周脂肪浸润和病灶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均为结直肠癌LVI的独立预测因素(OR=4.723、7.301、18.912,P均<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2、0.723及0.691,而回归模型的AUC为0.837。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能有效预测结直肠癌L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静渊 尹荣 徐新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7-891,共5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与微血管密度的特点,分析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应用CD34单抗检测47例肿瘤组织的脉管内侵犯及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技术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CK19 m...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与微血管密度的特点,分析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应用CD34单抗检测47例肿瘤组织的脉管内侵犯及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技术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结果:47例患者中18例有脉管内侵犯,其平均微血管密度为29.3±3.3,高于非脉管内侵犯的平均微血管密度25.2±4.7(P<0.05);18例有脉管内侵犯病例中,有13例CK19 mRNA阳性,5例阴性,29例无脉管内侵犯病例中,9例CK19 mRNA阳性,20例阴性,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脉管内侵犯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胸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是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脉管侵犯 RT-PCR 微血管密度 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颖欣 张月华 +5 位作者 张淦梅 房惠琼 张良运 李财枝 胡倩 庞丹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70-1377,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在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2009 FIGO分期Ⅰ~Ⅱ...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在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2009 FIGO分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203例,并调取其手术标本病理玻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判定LVSI的类型属于淋巴管侵犯(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LVI)或血管侵犯(blood vessel invasion,BVI),再运用半定量分层法判定脉管侵犯程度,从而将所有病例分类归为6组:局灶LVI、广泛LVI、局灶BVI、广泛BVI、LVI+BVI、LVSI(-)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不同LVSI状况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全组203例患者,局灶LVI、广泛LVI、局灶BVI、广泛BVI、LVI+BVI的比例依次为14.7%、7.8%、4.4%、2.0%、5.9%;5年无复发生存率依次为56.7%、50.0%、33.3%、25.0%、33.3%,与LVS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依次为74.3、51.5、34.4、26.1、40.7个月,与LVSI(-)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层浸润深度、LVSI状况、术后放疗与早期EC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广泛LVI者(HR:5.832,95%CI:2.463~13.808)较局灶LVI者(HR:3.380,95%CI:1.708~6.688)复发风险高,局灶BVI者(HR:12.536,95%CI:4.692~33.493)、广泛BVI者(HR:11.538,95%CI:2.869~46.399)、LVI+BVI者(HR:10.065,95%CI:4.215~24.032)的复发风险相差不大,均高于广泛LVI者;年龄、分期、LVSI状况、术后放疗、术后化疗是影响早期EC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评价体系来判定脉管侵犯状况可能有助于预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侵犯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 半定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曾莹婷 宁清灵 +2 位作者 方斌 钟俭平 钟俊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28,共6页
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探测组织中内源性蛋白质或多肽的酰胺质子-水质子交换速率,反映蛋白浓度以及微环境的变化。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 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探测组织中内源性蛋白质或多肽的酰胺质子-水质子交换速率,反映蛋白浓度以及微环境的变化。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目前APT成像在EC鉴别诊断、病理特征评估、免疫组化指标及分子病理表达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但相关研究大多样本量有限,加上APT成像技术及数据处理的局限性,影响结果预测准确性。今后,多中心大样本、结合分子亚型、肿瘤基因组及多模态影像技术系统分析,持续改进图像质量、规范数据处理,将推动精准诊疗的发展。本文就APT技术原理及其在EC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能帮助影像医师更全面了解EC的APT成像表现及应用前景,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客观的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侵犯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组织学分级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对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结直肠癌标本的临床病理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仙花 余英豪 +7 位作者 齐兴峰 吴在增 胡顺奇 熊喜生 向娟 郑智勇 曲利娟 叶显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收集133例淋巴结检出数量<12枚的CRC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鸡尾酒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收集133例淋巴结检出数量<12枚的CRC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鸡尾酒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种方法在脉管侵犯筛查效果中的差异,并分析应用鸡尾酒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的脉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1)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对脉管侵犯的检出率分别为42. 9%(57/133)和21. 8%(29/133),差异有显著性(P <0. 001)。(2)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法证实的脉管侵犯与Dukes分期、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出芽相关(P <0. 05)。(3)脉管侵犯、侵犯位置深度、程度及脉管侵犯灶数≤2个灶且癌栓细胞数量≥5. 5个与患者OS密切相关(P <0. 05)。结论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对脉管侵犯评估优于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出芽情况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CRC病例的补充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 脉管侵犯 预后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癌中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梅 黄伟 +1 位作者 范思格 莫海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6-1330,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囊状、拉长、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行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囊状、拉长、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行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1例子宫内膜样癌中,14例出现肌层MELF浸润,发生率为27%。MELF浸润病例更倾向于出现鳞状分化、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P <0. 05),与患者年龄、黏液分化、肌层浸润深度、腺肌病和术前血CA125、CA199水平无关(P> 0. 05)。子宫内膜样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黏液分化、脉管侵犯及MELF浸润模式相关(P <0. 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F浸润模式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指标(P> 0. 05)。结论伴有MELF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常出现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然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样癌 MELF 淋巴结转移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