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东北朱溪超大型矽卡岩钨矿床脉冲式成矿作用:来自两类共生符山石的约束
1
作者 黄远明 宋世伟 +4 位作者 刘敏 简伟 陈蕾 欧阳永棚 李宗汶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1-1959,共19页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和(或)脉冲式成矿作用相关。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钨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前人已经厘定了朱溪矿床存在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叠加于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多期成矿;但该矿床是否经历过...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和(或)脉冲式成矿作用相关。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钨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前人已经厘定了朱溪矿床存在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叠加于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多期成矿;但该矿床是否经历过脉冲式成矿作用并不明确。本研究发现未经历退化蚀变过程的石榴子石矽卡岩直接被脉状石榴子石矽卡岩穿插的现象在朱溪矿床中十分普遍,该现象很可能是岩浆热液流体脉冲式出溶的产物。为此,本文通过对朱溪矿床中两类共存符山石的LA-SF-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厘定了早阶段自形符山石(Ves1)和充填于早阶段自形符山石-石榴子石颗粒间的他形符山石(Ves2)均为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产物,两者分别形成于155.1±1.5Ma和150.8±3.5Ma。此外,基于两类符山石及与其共生白钨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它们具有以下特征:(1)两阶段白钨矿不仅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而且均具有高分异岩浆热液流体成因白钨矿所具有的低Sr含量(<24×10^(-6))特征;(2)晚阶段他形符山石相对于早阶段自形符山石,具有显著富集易在富F残余岩浆体系聚集的Nb(Ves1:<1×10^(-6),Ves2:10×10^(-6)~14×10^(-6))、Ta(Ves1:<1×10^(-6),Ves2:2×10^(-6)~3×10^(-6))含量的特征,但却显著亏损在花岗质岩浆出溶流体时、高度富集于岩浆流体的Li元素(Ves1:14×10^(-6)~43×10^(-6),Ves2:1×10^(-6)~4×10^(-6))、Zn(Ves1:513×10^(-6)~606×10^(-6),Ves2:138×10^(-6)~275×10^(-6))。这些数据特征共同说明两类共存的不同产状符山石具有相同成因,是由晚侏罗世成矿岩浆脉冲式出溶的岩浆热液流体所形成,与朱溪矿床深度就位的岩浆房经过连续地结晶作用(“二次沸腾”)和(或)富挥发分幔源岩浆注入所引起的脉冲式流体出溶密切相关。脉冲式出溶的岩浆流体形成的两类符山石中白钨矿大量出现,结合退化蚀变在朱溪矿床中仅局部发育的现象,说明退化蚀变并非矽卡岩型钨矿床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矿体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溪钨矿床 符山石U-Pb定年 白钨矿 二次沸腾 脉冲式流体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