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耳山地区滑脱拆离带的脆韧性转换机制
1
作者 唐诗佳 彭恩生 +1 位作者 高光明 孙振家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河南熊耳山地区的滑脱拆离带由浅部到深部为一脆性—脆韧性—韧性的断裂带.浅部盖层由于未遭受高温热液变质作用,所受围压和孔隙压力较小,表现为脆性变形;深部基底遭受了强烈的高温热液变质作用,岩石中赋存汽水流体较多,所受围压... 河南熊耳山地区的滑脱拆离带由浅部到深部为一脆性—脆韧性—韧性的断裂带.浅部盖层由于未遭受高温热液变质作用,所受围压和孔隙压力较小,表现为脆性变形;深部基底遭受了强烈的高温热液变质作用,岩石中赋存汽水流体较多,所受围压也较大,表现为韧性变形;而位于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拆离断层则由于高孔隙压力作用降低了部分围压效应,使之位于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拆离断层产生了脆韧性变形.这样在不同围压、流体、孔隙压力和高温热液变质作用等因素及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拆离带 脆韧性转换 围压效应 断裂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韧性转换带变形过程与机制:以郯庐断裂带南段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田 谢成龙 +3 位作者 向必伟 林少泽 闫超 朱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2,共16页
关于脆-韧性转换带的变形过程与机制,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认识。郯庐断裂带南段出露的新元古界张八岭群为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这套岩层的韧性变形与低级变质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当时处于中地壳层次,是认识中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变形特征与... 关于脆-韧性转换带的变形过程与机制,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认识。郯庐断裂带南段出露的新元古界张八岭群为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这套岩层的韧性变形与低级变质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当时处于中地壳层次,是认识中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变形特征与过程的天然对象。详细的构造研究表明,区内张八岭隆起北段出露的张八岭群呈现为平缓的韧性拆离带,而大别造山带东缘则为陡立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两者代表了中地壳不同类型的变形带,这两类变形带在印支期递进变形中经历了相似的变形转换,即早阶段透入性韧性变形和晚阶段脆-韧性变形。早阶段韧性变形中,发育片内A型褶皱和透入性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为特征的糜棱岩;晚阶段脆-韧性变形中,发育膝折、皱纹线理、褶劈理、石英脉、张裂隙、B型剪切褶皱等构造。变形早阶段应变软化促进了韧性变形的发展,而变形晚阶段降温所导致的应变硬化使得韧性变形无法继续,从而转变为脆-韧性变形。这些研究显示,中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在深度不变的递进变形中是可以发生韧性向脆-韧性变形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韧性转换 张八岭群 剪切加热 应变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金铜矿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及其成矿特征
3
作者 杨兴科 陈强 +3 位作者 李强 赵世华 王磊 弓小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78-281,共4页
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作为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特定时空域的产物,与韧性剪切带是在统一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变形时空域,普遍存在于岩石圈内。其转换过程是多种动力作用方式相互竞争的双向转化过程,不同的动力作用方式造成了变形响应和矿... 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作为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特定时空域的产物,与韧性剪切带是在统一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变形时空域,普遍存在于岩石圈内。其转换过程是多种动力作用方式相互竞争的双向转化过程,不同的动力作用方式造成了变形响应和矿化类型的反复叠加与耦合,宏观上的贯通和微观上的开合造成了成矿流体强烈的对流循环及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中的动力成矿。近年来东天山发现的一系列金(铜)矿床(点),85%分布于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中,尤其是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中的张性扩容构造区。这已成为东天山剪切变形带内控矿的重要特征和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金铜矿带 韧性剪切带 -韧性变形转换 动力成矿 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峰 颜丹平 +4 位作者 邱亮 杨文心 汤双立 郭庆银 张翼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7-2659,共23页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摩天岭 构造穹隆 铀矿床 脆韧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泥岩盖层脆韧性破裂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美伊 陈守田 +1 位作者 吉庆生 卢明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5,共8页
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岩石经历脆性、脆-韧性、韧性3个变形阶段。以库车坳陷泥岩盖层为例,通过三轴力学试验,在围压为5、10、20、40 MPa下得到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摩擦系数等岩石力学参数,应用离散元数值模拟... 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岩石经历脆性、脆-韧性、韧性3个变形阶段。以库车坳陷泥岩盖层为例,通过三轴力学试验,在围压为5、10、20、40 MPa下得到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摩擦系数等岩石力学参数,应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相同围压的模拟,模拟结果与三轴压缩试验吻合度高。利用该组参数进行较高围压(72、90、120、140 MPa)条件下的模拟,模拟结果拟合出Mohr-Coulomb破裂包络线、残余强度包络线,结合Byerlee的摩擦滑动定律,预测出盖层脆韧性转换的临界值:72 MPa是脆性到脆-韧性转换的临界点;140 MPa是脆-韧性到韧性转换的临界点。根据地应力梯度25 kPa/m,推测吉迪克组泥岩盖层在深度达到5600 m时,理论上不容易被错断,封闭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泥岩盖层 脆韧性转换 破裂特征 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深部剪切破裂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3 位作者 王熠熙 彭研枫 刘双庆 吴博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2-504,共13页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数据,采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确定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M4.3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源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97°,倾角58°,滑动角-32°;节面Ⅱ走向45°,倾角63°,滑动角-144°;是一个略带正...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数据,采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确定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M4.3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源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97°,倾角58°,滑动角-32°;节面Ⅱ走向45°,倾角63°,滑动角-144°;是一个略带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地震.结合近震转换波测定主震的震源深度在19km附近.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永清地震序列震中呈北东向窄带展布,表明此次地震主要向北东向破裂;深度集中分布在17~19km,整体形态近于铅直,显示发震断裂具有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陡立的特征,与节面Ⅱ的性质比较吻合,推测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将发震断层面参数与震源区附近断裂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关于廊固凹陷附近区域地震构造的一些认识:(1)推测永清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壳浅部发育的先存正断裂,而是震源区下方一条地壳尺度的深断裂,该深断裂为新生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正断性质,倾角陡峭、近于直立、宽度较大,向上与夏垫断裂相通.(2)综合震源区附近多条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推测永清地震的发震断裂与新夏垫断裂同属一条断裂,称为:新夏垫深断裂.该断裂从夏垫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文安,并可能与霸县-束鹿-邯郸断裂带相联系,总长度超过150km.(3)基于2006年文安M5.1地震与2018年永清M4.3地震在震源机制上的相似性及震源位置上的关联性,结合区域构造条件,认为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新夏垫深断裂.(4)根据研究区几次显著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参考区域断层构造、电性结构和流变学模型,推测活化克拉通块体新生断裂的脆韧性转换界面深度在15km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地震构造 夏垫断裂带 脆韧性转换 永清M4.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介质的流变性与孕震模型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分析归纳中国大陆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 ,特别是地壳介质的流变特征 ,进而探讨了震源深度分布的物理解释和孕震环境。文中应用中国陆区地热研究中的有关成果 ,推导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壳内... 在分析归纳中国大陆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 ,特别是地壳介质的流变特征 ,进而探讨了震源深度分布的物理解释和孕震环境。文中应用中国陆区地热研究中的有关成果 ,推导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 ,给出东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深度为 2 0~ 2 5km ,西部地区为 35~ 4 5km ,这一结果显示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与我国东、西部震源深度的下界面基本一致 ,且中国大陆地震的深度大体上终止于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从而表明 ,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有可能是控制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主要原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大陆强震的震源模型 ,讨论了大陆地震的孕震过程和有关机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介质 流变性 震源深度 脆韧性转换 孕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变实验和红外光谱检测的高煤级煤流变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于立业 琚宜文 李小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1-438,共8页
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2.571%)样品进行不同温压和不同应变速率流变实验,并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深入研究了高煤级煤的流变特征,同时探讨了其流变条件。结果表明:不... 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2.571%)样品进行不同温压和不同应变速率流变实验,并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深入研究了高煤级煤的流变特征,同时探讨了其流变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温压和应变速率下,煤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变。当温度在300℃时,样品开始表现出脆性流变向脆韧性流变转换的特征;温度接近400℃,煤岩可见韧性流变特征;高煤级煤脆性向韧性转化能够提高其煤化程度;通过红外光谱测试,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随着流变程度的不断增强,其脂肪族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芳香族结构有所增加,韧性流变煤结构有序度大为提高。将流变煤结果与同类型的天然流变特征对比发现:实验流变煤的显微构造和大分子结构与天然条件下是一致的;300~400℃是实验室高煤级煤岩发生脆韧性转换的条件,而地质演化过程中高煤级煤在较低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50~150℃,在较高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100~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级煤 煤岩流变 大分子结构 脆韧性转换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2 位作者 王熠熙 吴博洋 彭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2-405,I0001,共15页
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首先采用CAP方法确定了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永清地震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52°,62°和-1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0°,55°... 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首先采用CAP方法确定了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永清地震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52°,62°和-1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0°,55°和-35°;廊坊地震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48°,57°和-147°,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99°,63°和-38°。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发震断层。利用近震转换波获得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19 km和13 km。利用双差法对两次地震的主余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两个地震序列的震中均呈NE向分布,余震震源深度均浅于主震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分别集中在17—20 km和12—13 km范围内,两个序列的短轴剖面揭示了震源分布均呈现倾向SE,倾角陡立的特点。将地震序列的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进行对比,认为两个序列的水平展布方向与其对应的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走向比较接近,深度分布的高倾角特征也与节面Ⅰ比较相似,因此认为发震断层面均为节面Ⅰ。通过将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参数和地震序列的分布与区域活动断层的产状性质进行比较,取得了一些关于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重要认识:①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上地壳的先存正断裂-河西务断裂,不排除与中下地壳的新生构造或深大断裂有关;②永清、廊坊地震发生在13—19 km深度上,结合地壳结构、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流变结构等资料,推测该深度范围可能是廊固凹陷的壳内脆性-韧性转换区域,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有利构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MS4.3地震 廊坊MS3.0地震 震源参数 发震构造 脆韧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丽静 赵中宝 +3 位作者 潘家伟 梁凤华 张磊 张进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25-3240,I0001-I0005,共21页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地壳强度剖面。观测结果显示,糜棱岩在抬升过程中石英发生颗粒边界迁移(GBM)、亚颗粒旋转(SGR)和膨凸重结晶(BLG)三种类型的变形机制。构建的地壳强度剖面显示,雅拉河断裂带应变速率约为6.08×10^(-13)~1.62×10^(-11) s^(-1),脆韧性转化带发生在~12.5±2.5km深度,该处岩石极限强度~145.5MPa。实际岩石强度(μ=0.383)小于理论破裂摩尔圆(μ=0.85)的岩石强度发育应变弱化。当韧性变形阶段由位错蠕变形成的应变局部化以及细粒化等机制降低岩石的强度至临界条件时,会导致破裂频次的增强,应力释放发生地震。同时,位错蠕变引起的应变弱化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使高应力无法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应变弱化机制 地壳强度剖面 破裂摩尔圆 脆韧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变形、流体压力与热液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旭 张德会 印贤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件是σ1-σ3〈4T和Pf=σ3+T。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地温梯度的影响,岩石由脆性变形向韧性变形转变。在无流体超压影响的情况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在300~450℃之间,大约在地壳15km处。当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增大时,韧性条件下的岩石变形行为由韧性向脆性变化,脆韧性转变的深度随之增大。从构造角度探讨热液成矿作用,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与流体压力、应变速率、裂隙的发育、介质的渗透率、温度变化等相关。岩石断裂的类型和方向影响岩石的渗透率,提供流体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控制矿床形成的深度、位置和矿体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流体压力 水力破裂 脆韧性转换深度 造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弓小平 杨兴科 +1 位作者 陈强 李佐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特征明显,横向分带可分为3个变形子带,组构差异显示走向分段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相伴的脆韧性变形转换带较为普遍。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受多种动力作用方式控制,造成多种变形方式同存互竞,常见微破...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特征明显,横向分带可分为3个变形子带,组构差异显示走向分段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相伴的脆韧性变形转换带较为普遍。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受多种动力作用方式控制,造成多种变形方式同存互竞,常见微破裂、碎裂流和晶内滑移。有两种转换过程,宏观上各圈层的变形连通和微观上主要地质体内的变形开合使脆韧性变形转换带内流体强烈对流,并富集成矿。近年来在该区带发现的一系列金矿床(点),约85%都分布于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中,数值模拟显示脆韧性变形带控制金矿床,其中的张性扩容构造控制金矿体。此已成为该区剪切变形带内控矿的重要特征和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带 康古尔塔格 -韧性变形转换 韧性剪切带 成矿预测 新疆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