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壳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与震后松弛变形机制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3-412,共10页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流变
震后松弛
脆塑性转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脆塑性转化带Carrara大理岩断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牛露
徐锡伟
周永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89-3801,共13页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μm·s^(-1), 0.4μm&...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μm·s^(-1), 0.4μm·s-1, 2μm·s^(-1)之间切换.实验力学数据揭示,不同围压下Carrara大理岩断层摩擦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低围压(30 MPa)下,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高围压(≥70 MPa)下摩擦系数则表现为随温度先减小后增大.断层摩擦滑动行为在100~300℃的范围内表现出由稳定的速度强化转化为不稳定的速度弱化,且在400℃左右重新转变为稳定的速度强化.实验后断层滑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稳定滑动断层面为高反射镜面,擦痕清晰;黏滑断层面为有光泽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最高围压下蠕滑的断层面粗糙无光泽,擦痕不可辨别.本文认为受温度激活的塑性变形过程逐步主导了岩石变形,对断层激活发生不稳定滑动至关重要,而高围压则会抑制断层的不稳定滑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识别野外断层黏滑和蠕滑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为探究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等提供重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ara大理岩
摩擦强度
断层稳定性
脆塑性转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与孕震深度的定量研究
3
作者
雷蕙如
周永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8,共20页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压力、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压力、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总结了描述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和稳定性的半定量经验方程和定量本构方程,对比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发现通过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模型高估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而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脆塑性转化带强度模型更符合自然条件下的断层摩擦行为。但现有的微观物理模型还需进一步考虑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动力学影响及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塑性转化带
地壳强度
断层滑动稳定性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门山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与汶川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
14
4
作者
周永胜
韩亮
+2 位作者
靖晨
何昌荣
党嘉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2-895,共14页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这种断层滑动和发生强震需要断层深部具备特殊的力学条件.发震断层地区地表出露若干韧性剪切带,其中不同类型石英变形具有不同的变形温度.细粒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高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500~ 700℃...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这种断层滑动和发生强震需要断层深部具备特殊的力学条件.发震断层地区地表出露若干韧性剪切带,其中不同类型石英变形具有不同的变形温度.细粒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高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500~ 700℃;含残斑初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中温位错蠕变,其变形温度为400 ~ 500℃;早期石英脉中的石英表现为低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280~ 400℃;晚期石英脉以碎裂变形为主,其变形温度为150~ 250℃.石英的这些变形特征显示出断层带经历了多期脆-塑性转化.根据糜棱岩中的重结晶石英的粒度估计的断层塑性流动应力为15 ~ 80MPa.石英和长石内的微量水以晶体缺陷水、颗粒边界水和流体包裹体水的形式存在,水含量随岩石的应变增加而升高,变化范围为0.01~0.15wt%.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内石英含有大量与裂隙愈合相关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其捕获温度为330~350℃,流体压力为70~405MPa,估计的流体压力系数为0.16~0.9,代表强震发生后,断层带内产生的大量微裂隙逐渐愈合过程中的流体特征.在考虑断层带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变化条件下,利用石英流变参数建立了从间震期到地震成核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和震后快速蠕滑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结果表明,在间震期、地震成核阶段、震后快速滑动阶段,断层强度和脆-塑性转化深度随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变化而变化,且脆-塑性转化特征与石英的变形机制、断层速度弱化和强化转化深度、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等吻合,显示映秀-北川断层具备摩擦滑动速度弱化和地震成核的基础,而断层带内存在高压流体可能是触发高角度逆断层滑动和汶川地震发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脆
-
塑性
转化
带
流变结构
高压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丽江M_S7.0地震余震深度揭示出的中地壳脆塑性转化特征
5
作者
宋娟
周永胜
杨伟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1996年丽江MS7.0地震的余震深度分布明显具有时间依赖性,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余震震源深度较深,随着时间的延续,余震震源深度变得越来越浅。余震的这种深度分布受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控制,而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变化与地震前后断层的应...
1996年丽江MS7.0地震的余震深度分布明显具有时间依赖性,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余震震源深度较深,随着时间的延续,余震震源深度变得越来越浅。余震的这种深度分布受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控制,而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变化与地震前后断层的应变速率有关。由震后GPS地表变形数据得到的地表变形模型表明,震后地表变形主要来自地壳深部,震后滑动与地壳深部弹性松弛有关。根据鲜水河断层地表的滑动数据和按Marone's(1991)给出的方程确定的震后滑动模型,估计的应变速率显示,主震发生后应变速率较高,随时间延续,应变速率逐渐下降。基于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利用热流数据估计的丽江地区地壳温度,采用含水石英的塑性流变参数,估计了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随震后应变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主震震源深度与余震深度分布下限与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断层的震后快速滑动致使断层带深部具有很高的应变速率,高应变速率引起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深度下移,主震之后短时间内发生了较深的余震;随着震后时间的延续,断层逐渐进入蠕变阶段,断层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地壳应变速率逐渐降低,断层脆塑性转化带也逐渐恢复到间震期的深度,相应余震深度随之变化。因此,余震分布的深度变化是中地壳流变结构和脆塑性转化带深度变化的直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余震
脆塑性转化带
流变
丽江MS
7
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壳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与震后松弛变形机制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永胜
戴文浩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3-41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23)。
文摘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非稳态流变
震后松弛
脆塑性转化带
Keywords
transient creep
postseismic relaxation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分类号
P315.725 [天文地球—地震学]
P315.8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脆塑性转化带Carrara大理岩断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牛露
徐锡伟
周永胜
机构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89-380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41016,U1839204)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1813)共同资助。
文摘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μm·s^(-1), 0.4μm·s-1, 2μm·s^(-1)之间切换.实验力学数据揭示,不同围压下Carrara大理岩断层摩擦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低围压(30 MPa)下,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高围压(≥70 MPa)下摩擦系数则表现为随温度先减小后增大.断层摩擦滑动行为在100~300℃的范围内表现出由稳定的速度强化转化为不稳定的速度弱化,且在400℃左右重新转变为稳定的速度强化.实验后断层滑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稳定滑动断层面为高反射镜面,擦痕清晰;黏滑断层面为有光泽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最高围压下蠕滑的断层面粗糙无光泽,擦痕不可辨别.本文认为受温度激活的塑性变形过程逐步主导了岩石变形,对断层激活发生不稳定滑动至关重要,而高围压则会抑制断层的不稳定滑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识别野外断层黏滑和蠕滑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为探究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等提供重要的参数.
关键词
Carrara大理岩
摩擦强度
断层稳定性
脆塑性转化带
Keywords
Carrara marble
Frictional strength
Fault stability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与孕震深度的定量研究
3
作者
雷蕙如
周永胜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8,共20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1813)资助。
文摘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压力、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总结了描述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和稳定性的半定量经验方程和定量本构方程,对比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发现通过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模型高估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而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脆塑性转化带强度模型更符合自然条件下的断层摩擦行为。但现有的微观物理模型还需进一步考虑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动力学影响及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约束。
关键词
脆塑性转化带
地壳强度
断层滑动稳定性
定量研究
Keywords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crustal strength
slip stability of fault
quantitative analysis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与汶川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
14
4
作者
周永胜
韩亮
靖晨
何昌荣
党嘉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2-895,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46)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LED2009A01)共同资助
文摘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这种断层滑动和发生强震需要断层深部具备特殊的力学条件.发震断层地区地表出露若干韧性剪切带,其中不同类型石英变形具有不同的变形温度.细粒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高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500~ 700℃;含残斑初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中温位错蠕变,其变形温度为400 ~ 500℃;早期石英脉中的石英表现为低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280~ 400℃;晚期石英脉以碎裂变形为主,其变形温度为150~ 250℃.石英的这些变形特征显示出断层带经历了多期脆-塑性转化.根据糜棱岩中的重结晶石英的粒度估计的断层塑性流动应力为15 ~ 80MPa.石英和长石内的微量水以晶体缺陷水、颗粒边界水和流体包裹体水的形式存在,水含量随岩石的应变增加而升高,变化范围为0.01~0.15wt%.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内石英含有大量与裂隙愈合相关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其捕获温度为330~350℃,流体压力为70~405MPa,估计的流体压力系数为0.16~0.9,代表强震发生后,断层带内产生的大量微裂隙逐渐愈合过程中的流体特征.在考虑断层带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变化条件下,利用石英流变参数建立了从间震期到地震成核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和震后快速蠕滑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结果表明,在间震期、地震成核阶段、震后快速滑动阶段,断层强度和脆-塑性转化深度随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变化而变化,且脆-塑性转化特征与石英的变形机制、断层速度弱化和强化转化深度、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等吻合,显示映秀-北川断层具备摩擦滑动速度弱化和地震成核的基础,而断层带内存在高压流体可能是触发高角度逆断层滑动和汶川地震发生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脆
-
塑性
转化
带
流变结构
高压流体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rheological structures
high fluid pressure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丽江M_S7.0地震余震深度揭示出的中地壳脆塑性转化特征
5
作者
宋娟
周永胜
杨伟红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基金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LED2010B03
LED2013A05)资助
文摘
1996年丽江MS7.0地震的余震深度分布明显具有时间依赖性,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余震震源深度较深,随着时间的延续,余震震源深度变得越来越浅。余震的这种深度分布受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控制,而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变化与地震前后断层的应变速率有关。由震后GPS地表变形数据得到的地表变形模型表明,震后地表变形主要来自地壳深部,震后滑动与地壳深部弹性松弛有关。根据鲜水河断层地表的滑动数据和按Marone's(1991)给出的方程确定的震后滑动模型,估计的应变速率显示,主震发生后应变速率较高,随时间延续,应变速率逐渐下降。基于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利用热流数据估计的丽江地区地壳温度,采用含水石英的塑性流变参数,估计了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随震后应变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主震震源深度与余震深度分布下限与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断层的震后快速滑动致使断层带深部具有很高的应变速率,高应变速率引起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深度下移,主震之后短时间内发生了较深的余震;随着震后时间的延续,断层逐渐进入蠕变阶段,断层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地壳应变速率逐渐降低,断层脆塑性转化带也逐渐恢复到间震期的深度,相应余震深度随之变化。因此,余震分布的深度变化是中地壳流变结构和脆塑性转化带深度变化的直接反映。
关键词
震源深度
余震
脆塑性转化带
流变
丽江MS
7
0地震
Keywords
focal depth, aftershock,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rheology, Lijiang Ms7.0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壳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与震后松弛变形机制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脆塑性转化带Carrara大理岩断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牛露
徐锡伟
周永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与孕震深度的定量研究
雷蕙如
周永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龙门山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与汶川地震孕震机制
周永胜
韩亮
靖晨
何昌荣
党嘉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丽江M_S7.0地震余震深度揭示出的中地壳脆塑性转化特征
宋娟
周永胜
杨伟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