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姜涛 杜瑀 +3 位作者 朱玲 赵否曦 胡远东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33-1438,共6页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追踪观察,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联,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2010年抽取贵州省境内的12个县(区)48个乡镇共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调查对象开展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P与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采用Schoenfeld residual法进行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结果 最终3 774人纳入本研究,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806例(21.36%),无高血压者2 968例(78.64%)。两组研究对象LAP、LAP分布、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型、现在吸烟、有害饮酒、油摄入过量、腰围、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LAP,将研究对象按照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198例)、Q2组(238例)、Q3组(297例)、Q4组(394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Q1组的1.43倍(P<0.05)。总人群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非线性)=0.004)。不同亚组人群中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3组(HR=1.67,95%CI=1.24~2.25)、Q4组(HR=1.62,95%CI=1.20~2.16)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P<0.05);在18~45岁人群和46~60岁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58,95%CI=1.20~2.09,P<0.001;HR=1.51,95%CI=1.07~2.11,P=0.018);在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28,95%CI=1.02~1.59,P=0.030);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随着LAP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0.05)。结论 LAP作为一个评价腹型肥胖的简便指标,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对高血压的预测效能不同,在男性、中青年人群中预测效能较好,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或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高血压风险分类人群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成年人 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梅景雁 陈敏 +6 位作者 张列强 潘昀熙 王鑫 赵小登 詹玮 刘涛 王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05-2211,2227,共8页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目的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方法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结果纳入的3548例成年人中男1607例(45.3%),女1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_(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结论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预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40-1846,共7页
背景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 背景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结果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结论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功能不全 慢性 糖代谢异常 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内脏脂肪指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燕 张素华 +5 位作者 龚莉琳 任伟 汲宝兰 段凤仪 桂灵升 李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并研究LAP、VAI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优于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等常用体脂指标与hs-CR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 目的探讨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并研究LAP、VAI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优于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等常用体脂指标与hs-CR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重庆市城市社区501例成年人,其中男321例,女180例,检测身高、体重、WC、臀围(HC)、血压、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谱、hs-CRP等,计算BMI、WHR、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AP、VAI等,并探讨hs-CRP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hs-CRP浓度将研究对象按三分位分组,随着hs-CRP浓度升高,受试者的年龄、BMI、WC、WHR、血压、血糖、Fins、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LAP、VAI均显著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下降(P<0.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TC、LDL-C无明显相关,与HDL-C、ApoA1呈显著负相关(P<0.0001),而与其余变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以hs-CRP为应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WC进入回归方程,提示WC为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LAP、VAI在成年人中与BMI、WC、WHR等临床常用体脂指标一样与hs-CRP存在相关性,但WC仍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炎症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蓄积指数 内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在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中对胰岛素抵抗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婵 夏佳佳 +3 位作者 李林蔓 刘秀容 郑晓雅 任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5-980,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dult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AGHD)患者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水平与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AGHD患者及42... 目的:探讨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dult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AGHD)患者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水平与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AGHD患者及42例健康人群,测量2组人群人体测量学参数及糖脂生化指标,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LAP、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结果:AGHD组人群LAP高于对照组人群,而且与对照组比较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WHR、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HOMA-I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降低(P<0.05)。根据AGHD人群LAP水平四分位数分组进行比较,体质量、BMI、WC、WHR、收缩压(system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FINS、HOMA-IR、TG随LAP增高而递增(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AP与年龄、BMI、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WHR、SBP、DBP、FINS、HOMA-IR、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BMI、WC、TG呈正相关(P<0.05)。IR人群LAP明显增高,ROC曲线下面积分析,LAP曲线下面积最大,LAP的最佳界限值为31.32,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LAP与BMI、SBP、HOMA-IR独立相关(β=0.414,0.249,0.329,均P<0.05)。结论:AGHD患者LAP高于健康人群,与IR及血脂相关指标显著相关。与其他体脂指标相比,有较好的IR评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缺乏症 蓄积指数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人群脂质蓄积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奕婷 王巍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人群中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39942例参加健康体检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男...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人群中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39942例参加健康体检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中,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AP与NAFLD检出情况之间的关联及LAP对NAFLD筛查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男性和女性中NAFLD的检出率随着LAP值的升高而逐渐递增;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LAP与男性和女性NAFLD的患病风险均呈正相关;在女性中,LAP第二、三、四分位数组与第一分位数组相比,NAFLD患病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2.816(2.178~3.640),5.469(4.219~7.090)和8.467(6.351~11.288),男性中对应的OR值(95%CI)分别为5.868(4.965~6.936),22.299(17.892~27.791)和80.590(61.152~106.206)。ROC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中,LAP诊断NAFLD的阈值为20,曲线下面积为0.860,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5%和75.99%;在男性中,LAP诊断NAFLD的阈值为26.4,曲线下面积为0.819,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6%和75.45%。结论 LAP作为一项方便简单的生物学合成指标,与NAFLD的患病密切相关,且LAP对NAFL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肪性肝病 蓄积指数 健康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聚集指数与成年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桂灵升 李蓉 +4 位作者 杨蕾 段凤仪 李岱 龚莉琳 张素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93-998,共6页
目的探讨脂质聚集指数(L AP)与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06年3-9月重庆市珞璜社区成年女性174例,均为体检人群。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尿酸(UA)、血糖、胰岛素、血脂,计... 目的探讨脂质聚集指数(L AP)与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06年3-9月重庆市珞璜社区成年女性174例,均为体检人群。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尿酸(UA)、血糖、胰岛素、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L AP。根据尿酸水平分为正常组及高尿酸症组,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根据LAP水平四分位水平分为4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UA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AP最高四分位数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的比值比(OR)。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高尿酸血症的预测能力。结果与尿酸正常者相比,高尿酸血症者年龄、WC、T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和LAP明显增高(P〈0.05)。根据研究对象LAP水平四分位数分组进行比较,年龄、WC、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PG)、FINS、HOMA-IR和UA随LAP增高明显增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UA与年龄、WC、BMI、SBP、DBP、TG、TC、LDL-C、FPG、2h-PPG及L AP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以UA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P、SBP和HDL-C进入筛选模型(LAP:标准回归系数=0.306,P=0.010;SBP:标准回归系数=0.189,P〈0.001;HDL-C:标准回归系数=–0.185,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LAP在上四分位(LAP≥20.2)者比LAP在下四分位者(LAP〈20.2)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增加2.02倍(OR=2.02,95%CI 0.305.91,P=0.045)。ROC曲线分析显示,LAP曲线下面积(0.86±0.06,95%CI 0.750.98)。结论在成年女性中LAP是一个与高尿酸血症发生密切相关的脂质聚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高尿酸血症 聚积指数 代谢综合征X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段绍杰 刘尊敬 +1 位作者 陈佳良 姚树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4211-4217,共7页
背景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目的探讨LAP和VAI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 背景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目的探讨LAP和VAI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患者249例(MS组),非MS患者459例(非MS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LAP、VAI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及其组分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受试者MS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LAP和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s V=0.585、0.5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0.795,0.867)〕、0.825〔95%CI(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87〔95%CI(0.834,0.940)〕、0.886〔95%CI(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结论LAP、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随着LAP、VAI增高,MS发生风险亦增高;LAP、VAI对MS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WC和BMI能有效预测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蓄积指数 内脏指数 相关性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9
作者 段绍杰 刘尊敬 +1 位作者 陈佳良 姚树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NAFLD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18年9月—2019年5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708例体检受试者,分为NAFLD组(n=426)和非NAFLD组(n=282)...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NAFLD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18年9月—2019年5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708例体检受试者,分为NAFLD组(n=426)和非NAFLD组(n=282),比较两组间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将LAP、VAI根据四分位数水平分为四组(L1~L4;V1~V4),比较各组间NAFLD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水平NAFLD的发生风险,绘制不同性别和体质量亚组LAP、VAI、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预测NAFLD的ROC曲线,以评估各指标对NAFLD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NAFLD组受试者的年龄、男性、吸烟史占比以及LAP、VAI、WC、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NAFLD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NAFLD组(P值均<0.01)。NAFLD与LAP、VAI水平呈正相关(Cramer’s V值分别为0.552、0.4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4组NAFLD发生风险仍为L1组的8.811(95%CI:4.335~17.910)倍(P<0.001),V4组NAFLD发生风险仍为V1组的5.967(95%CI:3.263~10.912)倍(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体质量亚组中LAP、VAI预测NAFLD发生的AUC均>0.7。其中,女性亚组LAP、VAI预测NAFLD的AUC显著高于男性亚组(0.886 vs 0.785,0.824 vs 0.748,P值均<0.05),且对应的灵敏度(79.8%vs 63.7%,77.9%vs 77.0%)、特异度(85.0%vs 81.1%,77.6%vs 62.3%)也偏高。结论NAFLD患病风险随着LAP、VAI水平增高而升高;LAP、VAI对不同性别和体质量亚组的NAFLD的发生均有良好预测价值,且对女性NAFLD的预测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肪性肝病 蓄积指数 内脏指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卓然 袁安彩 +3 位作者 蒋惠如 陈潇雨 张薇 卜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6-473,共8页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从建库到2022年8月中国成年人LAP与高血...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从建库到2022年8月中国成年人LAP与高血压相关研究。由2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别独立地对所有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并使用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诊断性研究量表对研究人群选择、可比性、暴露评价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纳入的文献提取样本量、性别、灵敏度、特异度等信息,并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1篇。纳入文献的JBI偏倚评分为14~17分,均大于总分的70%,认为偏倚较小。纳入样本总数48329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57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LAP预测高血压的灵敏度为0.50(95%CI 0.35~0.64),特异度为0.78(95%CI 0.66~0.86);在女性中灵敏度为0.48(95%CI 0.32~0.64),特异度为0.77(95%CI 0.64~0.86);在男性中灵敏度为0.56(95%CI 0.39~0.72),特异度为0.64(95%CI 0.49~0.77)。纳入的总体人群综合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5%CI 0.66~0.74),表明LAP和高血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在中国成年人群中,LAP与高血压有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积指数 高血压 成年人 中国人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TA斑块特征联合冠周脂肪衰减指数与FFR CT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熙妍 邹佳妮 +4 位作者 孙茹 潘晶晶 吴倩 付婷婷 黄文才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 CT)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特征预测5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ACS发生前2个月至5年行CCTA检查的ACS患者(n=46),另选取同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 CT)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特征预测5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ACS发生前2个月至5年行CCTA检查的ACS患者(n=46),另选取同期接受检查C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5),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在血管水平分析相关参数对ACS的预测价值,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ACS组(n=60)的近端周围FAI、脂质斑块体积、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点状钙化和FFR CT阳性的频率更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周围FAI、狭窄率、点状钙化、脂质斑块体积及FFR CT阳性是预测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模型相比,结合斑块特征、近端周围FAI和FFR CT阳性的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高(AUC=0.87,P<0.05)。结论:斑块特征、FFR CT和FAI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未来发生ACS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指导患者的风险分层及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冠状动脉 肪组织 沉积指数 血流储备分数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俊轩 张晓霞 +7 位作者 彭欣 谢易娴 鲍欣雨 刘焱 程梦娇 李宇斯 郭卓源 马金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012-3017,共6页
背景与传统肥胖指标相比,新型肥胖指标脂质蓄积指数(LAP)是预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更好的指标。LAP对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也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由于国内南北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北... 背景与传统肥胖指标相比,新型肥胖指标脂质蓄积指数(LAP)是预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更好的指标。LAP对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也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由于国内南北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北方人群的三酰甘油、腰围也大有不同,因此LAP在国内南方地区的适用性仍有待研究。目的探讨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2017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常住于珠三角地区不同社区的828例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LAP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Q1组(LAP<11.22),Q2组(LAP:11.22~22.05),Q3组(LAP:22.06~44.50),Q4组(LAP>44.50),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P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肥胖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排除研究资料不完整18例,最终纳入810例调查对象,其中Q1组203例,Q2组202例,Q3组202例,Q4组203例。LAP与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12.22倍〔OR=12.22,95%CI(2.83,52.67),P<0.001〕。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6.65倍〔OR=6.65,95%CI(1.49,29.77),P<0.05〕。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收缩压、舒张压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5.04倍〔OR=5.04,95%CI(1.07,23.64),P<0.05〕。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BMI(Z=-2.210,P=0.027)。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灵敏度为85.37%,最佳临界值为25.485。结论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效果优于BMI,但与WHR预测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蓄积指数 人体指数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声亮 董慧 +1 位作者 王晓蕾 于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4期336-338,共3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使用干涉仪记录不同深度生物组织的反射光,通过计算机构建能够让人简单识别的图像,因具备较高安全性和分辨率,已成为血管内检测技术的主力之一。冠状动脉中,不同的斑块组成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在OCT图像上有不同...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使用干涉仪记录不同深度生物组织的反射光,通过计算机构建能够让人简单识别的图像,因具备较高安全性和分辨率,已成为血管内检测技术的主力之一。冠状动脉中,不同的斑块组成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在OCT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通常是引起心原性猝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通过OCT评价斑块的特点可以充分全面了解其稳定性,从而预测临床心血管事件,指导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薄帽纤维粥样斑块 脂质指数 罪犯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