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蓉娅 敖俊红 +3 位作者 张水文 王文岭 李大伟 张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1012-1012,共1页
关键词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 脂质体两性霉素b 氟康唑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早产儿真菌性中枢感染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陶芳芳 陈妍 +7 位作者 夏红萍 张永红 张拥军 谢丽娟 钱继红 杨庆南 朱建幸 何振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早产儿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10—2011.5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早产儿7例,均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总疗程8~12周,监测治疗过程中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早产儿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10—2011.5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早产儿7例,均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总疗程8~12周,监测治疗过程中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血清学、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足量长疗程治疗使早产儿真菌感染得到良好控制,除1例放弃治疗外,余6例症状明显改善,血培养均转阴,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较前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早产儿真菌性中枢感染有效且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早产儿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氟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儿童耐锑剂黑热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3
作者 袁传杰 朱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耐锑剂黑热病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耐锑剂黑热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5个月。1年半前因发热、血三系降低、肝脾肿大等经骨髓检查确诊黑热病,予足量锑剂治疗好转,以后复发2次,均予足量锑剂治... 目的探讨儿童耐锑剂黑热病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耐锑剂黑热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5个月。1年半前因发热、血三系降低、肝脾肿大等经骨髓检查确诊黑热病,予足量锑剂治疗好转,以后复发2次,均予足量锑剂治疗好转。第3次复发,考虑为耐锑剂黑热病,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第1天1mg/kg,第2天2 mg/kg,第3~7天及第10天3 mg/kg,累计剂量21 mg/kg)治疗好转,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治疗儿童耐锑剂黑热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黑热病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晓虹 赵顺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索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支气管镜下发现左肺上叶段支气管痰... 目的:探索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支气管镜下发现左肺上叶段支气管痰栓堵塞和肉芽增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见毛霉菌,诊断肺毛霉菌病。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发现左上肺空洞样改变,加用泊沙康唑口服。两性霉素B治疗3周时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停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好转。改为泊沙康唑序贯治疗至12周,患者左上肺空洞消失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儿童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少见且治疗困难,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霉菌病 糖尿病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泊沙康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合理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沈银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5-499,共5页
目的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 B)。方法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 B在保留... 目的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 B)。方法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 B在保留AMB相似的抗真菌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毒副作用。L-Am B具有抗真菌谱广、疗效稳定以及不易诱导真菌耐药等优点,可用于念珠菌病、曲霉、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毛霉病等真菌病的治疗,尤其适于重症患者、孕妇以及因基础疾病而不适合使用或不能耐受AMB的患者以及对三唑类药物耐药的真菌感染和存在较多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及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性用药。L-Am B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结论临床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感染部位、感染人群、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接受性等情况来合理使用L-Am B。有必要对L-Am B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适应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薛朝华 罗汉萍 罗婧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2-34,共3页
对44例(44眼)真菌性眼内炎患者采取两性霉素B脂质体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术后随访4~6个月,40例(40眼)治愈,炎症控制,角膜透明,前房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3眼)术后5d内前房再次出现积脓,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行前房注... 对44例(44眼)真菌性眼内炎患者采取两性霉素B脂质体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术后随访4~6个月,40例(40眼)治愈,炎症控制,角膜透明,前房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3眼)术后5d内前房再次出现积脓,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行前房注射,感染控制,视力不增;1例(1眼)术后感染复发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提出术前做好入院评估,加强心理护理、隔离和药物治疗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坚持治疗体位,积极预防并发症,给予科学的出院指导,对确保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眼内炎 玻璃体切除 玻璃体腔注射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腔内注射治疗念珠菌性肝脓肿
7
作者 廖万清 姚志荣 +4 位作者 温海 徐红 杨松林 刘兴华 谭跃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78-679,共2页
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抑霉泰,L-AMB)脓腔内注射治愈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肝脓肿。患儿男,12岁。因外伤手术后发现右肝前叶脓肿入院。先后行11次肝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在超声引导下脓腔内注射L-AMB,每周2次,首次0... 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抑霉泰,L-AMB)脓腔内注射治愈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肝脓肿。患儿男,12岁。因外伤手术后发现右肝前叶脓肿入院。先后行11次肝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在超声引导下脓腔内注射L-AMB,每周2次,首次0.8mg,以后依次为1.0、2.0、3.0、4.0mg,共注射9次,总量30.8mg。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患者经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培养转阴后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白念球菌性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愈茄病镰刀菌所致角膜炎一例报道
8
作者 冯晓博 姚志荣 +1 位作者 凌波 吴念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5-1016,共2页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角膜炎 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胶联羊膜药膜的体内外缓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小丹 赵敏 +2 位作者 赵媛 杨雨昆 李小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AmBL)胶联羊膜药膜的体内外缓释性能。方法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再与羊膜胶联,制备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胶联羊膜药膜,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将药膜置于生理盐水中,连...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AmBL)胶联羊膜药膜的体内外缓释性能。方法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再与羊膜胶联,制备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胶联羊膜药膜,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将药膜置于生理盐水中,连续10d置换浸出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兔右眼眼表行药膜移植,考察房水中药物浓度变化,左眼滴入自制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液作为对照。结果药物-纤维蛋白胶与羊膜基底面贴合紧密,药物附着在胶原纤维网状孔隙内。浸出液中前3d药物浓度分别为59.9、34.1、27.9μg/ml,以后逐渐减少,第10天为0.78μg/ml。兔眼表药膜移植后,前2d房水中药物浓度较高,分别为113.1、61.2ng/ml,以后逐渐降低;对照组房水中药物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平均值为26.1ng/ml。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胶联羊膜药膜是一种较好的药物缓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胶联羊膜药膜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血液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雯慧 王丽宁 +2 位作者 王苓 姜杰玲 胡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我国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和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发生率在接受化疗人群中为2.1%[1],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人群中达7.7%[2]。曲霉与念珠菌是血液病患者... 我国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和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发生率在接受化疗人群中为2.1%[1],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人群中达7.7%[2]。曲霉与念珠菌是血液病患者IFD最常见致病菌,毛霉则相对少见[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血液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伟 于洋 +3 位作者 陈逸鹏 余昆胜 李翀 陈章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93-900,共8页
目的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的制备条件。方法采用乳化-相分离法制备包载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海藻酸钠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显著影响微球成球性的因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氯化钙浓度、司盘8... 目的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的制备条件。方法采用乳化-相分离法制备包载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海藻酸钠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显著影响微球成球性的因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氯化钙浓度、司盘80用量及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跨距、包封率、1h释放量及72h释放量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氯化钙浓度41%,司盘80用量4.3%,搅拌速度678r/min。此优化条件下,制得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平均粒径为8.0μm,药物包封率大于8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载药微球具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可有效平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适用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的制备工艺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肺靶向微球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雾化吸入治疗肺曲菌病19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52-1752,1769,共2页
关键词 肺曲菌病 两性霉素b脂质体 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临床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曼曼 张雪媛 +3 位作者 祁欢欢 尹佩华 肇丽梅 李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2-368,共7页
1953年发现的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药物[1-2]。两性霉素B具有广泛的抗真菌谱,对念珠菌属、曲霉属都具有杀菌作用,抗真菌活性强,而且几乎没有耐药性[3]。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photeri... 1953年发现的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药物[1-2]。两性霉素B具有广泛的抗真菌谱,对念珠菌属、曲霉属都具有杀菌作用,抗真菌活性强,而且几乎没有耐药性[3]。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AmB-DOC)是首个用于临床的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临床应用已超过50年,也是应用最久的抗真菌药,但是其会产生不可逆的肾损伤、输液反应等严重的不良反应[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侵袭性真菌感染 作用机制 药动学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泳伍 张圣雨 +2 位作者 胡晓文 汤璐璐 沈爱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和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统计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和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危险因素。结果272例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患者,24例发生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发生率8.8%;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联用环孢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与AKI发生有关(P<0.1);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是AKI独立危险因素(P<0.05);13例发生AKI患者停药1周后肌酐值较用药期间最高值下降(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AKI较常见,用药期间应加强女性患者及累计使用剂量≥450 mg患者发生AKI的风险评估,密切监测给药期间尤其是约2周患者肌酐水平。大部分患者AKI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肾损伤 急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沙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鼻-眼-脑型毛霉菌病1例并 文献复习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陆 彭志元 +1 位作者 冯永怀 袁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3-667,共5页
鼻-眼-脑型毛霉菌感染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泊沙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成功治疗脑毛霉菌病报道较少。本文对某院1例使用泊沙康唑联合静脉滴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成功治疗急性淋巴细... 鼻-眼-脑型毛霉菌感染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泊沙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成功治疗脑毛霉菌病报道较少。本文对某院1例使用泊沙康唑联合静脉滴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成功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鼻-眼-脑型毛霉菌病的病例进行报告及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眼-脑型毛霉菌病 泊沙康唑 两性霉素b脂质体 鞘内注射 手术清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被引量:5
16
作者 卞星晨(摘译) 刘笑芬(审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29,共1页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取决于其穿透真菌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能力。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的毒性促进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开发,即药物与脂质体结合形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然而,体积较大的脂质体如何能穿过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传递至靶标,或两...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取决于其穿透真菌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能力。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的毒性促进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开发,即药物与脂质体结合形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然而,体积较大的脂质体如何能穿过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传递至靶标,或两性霉素B是否需要首先在细胞壁表面与脂质体分离、发挥抗真菌作用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酵母细胞壁为多孔结构,分子能否穿过细胞壁取决于其孔隙度大小。流体力学半径达5.8 nm的分子相当于半径为400 000 Da的分子可穿过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真菌细胞壁 细胞膜 麦角固醇 传递 穿透 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的自动监测比较
17
作者 于承暄 郭代红 +4 位作者 郭海丽 张博 朱雨 李伯妍 王嘉熙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患者中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患者中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所有使用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AmB-D)和脂质体制剂(L-AmB)的住院患者,并根据给药途径将AmB-D分为静脉途径及其他途径2个亚组进行分析,经系统报警、双人盲评、专家审核最终确认AmB-D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结果AmB-D及L-AmB用药患者分别为2139例次及717例次,AmB-D静脉途径、其他途径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分别为53例次(6.92%)、45例次(3.28%)及27例次(3.7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B-D静脉途径致AKI中位发生时间4(2~6)d,其他途径为3(2~6)d,L-AmB为5(3~6)d,均以1期AKI为主(分别占77.4%,73.3%,55.6%)。2种剂型都以血液科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AKI占比最高。静脉用药后血清肌酐(SCr)及峰值SCr均以L-AmB略高于AmB-D。结论ADE-ASAS能够精准高效获取真实世界用药安全数据;静脉使用AmB-D致AKI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同时高于L-AmB;临床应用中均应监测重点科室用药人群肾功能变化,尤其是用药后3~5 d的SCr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肾损伤 急性 自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巴西内脏利什曼病 被引量:1
18
作者 卞星晨(摘译) 刘笑芬(审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364,共1页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至4万人死于内脏利什曼病(VL)。VL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巴西,每年大约有3 000例确证病例(2014年为3 453例),在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流行,席卷整个国家。巴西VL的发病率占拉丁美洲的95%以上。世界卫...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至4万人死于内脏利什曼病(VL)。VL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巴西,每年大约有3 000例确证病例(2014年为3 453例),在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流行,席卷整个国家。巴西VL的发病率占拉丁美洲的95%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作为南美、地中海盆地、中东、中亚等地区治疗VL的一线治疗药物,其次为含锑制剂和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pho B)。美国传染病协会/美国热带卫生学会指南也推荐LAMB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由于缺乏当地临床研究数据以及根据巴西当地专家意见,葡甲胺锑酸盐(MA)是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制剂仍作为二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内脏利什曼病 治疗药物 巴西 世界卫生组织 脱氧胆酸盐 人畜共患病 利什曼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根霉病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奚丹 金京姬 +8 位作者 曾三武 高文新 刘懿和 赵文 郑洪 石玉秀 李若瑜 王端礼 纪黎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2-533,共2页
报告1例皮肤根霉病。患者男,50岁。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12天,右上肢前臂出现红斑、肿胀并渐扩大,皮肤呈黑色坏疽样外观。右上肢、肩部、腋下、胸背疼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血管周围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血... 报告1例皮肤根霉病。患者男,50岁。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12天,右上肢前臂出现红斑、肿胀并渐扩大,皮肤呈黑色坏疽样外观。右上肢、肩部、腋下、胸背疼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血管周围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血管内真菌栓塞。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接合菌病根霉属。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为小孢根霉。对上肢感染组织行清创术、截肢,并予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3周。经治疗肿胀减轻,疼痛消失,目前仍在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霉病 皮肤 小孢根霉菌 脂质体两性霉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隐球菌病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修蛟 宋为民 +1 位作者 王树同 许爱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8-199,共2页
报道1例皮肤隐球菌病。患者男,36岁。皮损局限于颈部,开始表现为肉芽肿,无破溃,否认外伤史。外院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手术切除后,切口出现溃疡、轻度糜烂、基底红、上覆白色分泌物。取分泌物作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新生隐球菌感染,手... 报道1例皮肤隐球菌病。患者男,36岁。皮损局限于颈部,开始表现为肉芽肿,无破溃,否认外伤史。外院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手术切除后,切口出现溃疡、轻度糜烂、基底红、上覆白色分泌物。取分泌物作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新生隐球菌感染,手术前肉芽肿及术后溃疡病理切片均见有散在带厚荚膜的厚壁孢子。X线检查见左肺下部片状阴影。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3周后,皮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新生隐球菌 脂质体两性霉素b 药物治疗 罕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