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蔡教英 欧阳克蕙 +4 位作者 上官新晨 徐明生 刘姚 王文君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70-1876,共7页
脂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脂质代谢组学是新兴起的一门研究脂质代谢调控在各种生命现象中作用机制的新学科。它通过从系统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揭示脂质分子及与其他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脂... 脂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脂质代谢组学是新兴起的一门研究脂质代谢调控在各种生命现象中作用机制的新学科。它通过从系统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揭示脂质分子及与其他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脂质代谢组学在营养学、功能基因组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质的分类与代谢、脂质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组学 研究进展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代谢组学评价五味子素B诱导的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晓艳 储著胜 +4 位作者 张辉 张书琦 潘思源 唐进法 高锦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利用脂质代谢组学技术对五味子素B(schisandrin B,Sch B)诱导的小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进行评价和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ICR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 ND+Sch B组;高脂高糖饮食(HFFD)组; HFFD+Sch B组。生化法检测血清甘油三... 目的利用脂质代谢组学技术对五味子素B(schisandrin B,Sch B)诱导的小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进行评价和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ICR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 ND+Sch B组;高脂高糖饮食(HFFD)组; HFFD+Sch B组。生化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水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脂类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ND+Sch B组与ND组比,筛选出2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TG类18个、磷脂酰胆碱(PC) 7个、磷脂酰乙醇胺(PE) 2个; HFFD组与ND组比,筛选出2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神经鞘磷脂6个、PC 13个、胆甾醇酯(CE) 2个、TG类5个、磷脂酰肌醇1个; HFFD+Sch B组与HFFD组比,筛选出2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TG类14个、CE 1个、PC 6个、PE 4个。结论 Sch B诱导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涉及血清脂质代谢组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素B 小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脂质代谢组学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茅台酒糟生物料对杂交牛屠宰性能及肌肉脂质代谢组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玉能 吴兴凤 +2 位作者 胡荣彬 王春梅 徐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168,共7页
为研究不同比例茅台湿酒糟生物料对杂交牛屠宰性能、肌内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肌内脂质代谢组学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健康杂交牛(贵州关岭牛×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S0C)、试验1组(S1C)、试验2组(S2C)按牛... 为研究不同比例茅台湿酒糟生物料对杂交牛屠宰性能、肌内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肌内脂质代谢组学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健康杂交牛(贵州关岭牛×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S0C)、试验1组(S1C)、试验2组(S2C)按牛体重分别饲喂添加酒糟生物料0、1.6%、3.2%的日粮。经过60 d试验后屠宰,取背最长肌测定肌肉中脂肪和蛋白含量,进一步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和Q-Exactive Plus质谱仪进行脂质代谢组学测定。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2C组杂交牛的背部肌肉厚显著提高50.6%(P <0.05),但对其他屠宰指标无显著影响。(2)添加酒糟生物料可提高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 0.05)。(3)从脂质亚类水平来看,与对照组相比,S1C组和S2C组脂质代谢组物中的脂肪酸(FA)相对含量分别显著提高82.4%和16.7%(P <0.05);S2C组的鞘磷脂(SM)显著提高32.1%(P <0.05)而二糖脑苷脂(CerG2)含量显著降低50.8%(P <0.05);与S1C组相比,S2C组的FA和CerG2含量显著降低36.0%和53.8%(P <0.05)。从脂质分子水平来看,筛选确定了40种差异脂质分子,包括6种酰基肉碱(AcCa)、6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6种磷脂酰乙醇胺(PE)、5种磷脂酰胆碱(PC)、5种磷脂酰丝氨酸(PS)等;其中,S1C组的优势脂质分子是LPC,S2C组的是AcCa。综上所述,饲喂茅台酒糟生物料可通过提高杂交牛的背部肌肉厚度,且通过改善肌内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脂肪中各种脂质代谢分子表达量,使肉质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台酒糟生物料 屠宰性能 肌内 脂质代谢组学 杂交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饮酒对大鼠血脂影响及机制
4
作者 丁君平 宋艳 +3 位作者 黄张君 余松柏 刘蓉 曾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UPLC-Q/Orbitrap-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选择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推荐成人最大饮酒量(25 g/d),分别给予低剂量(2.63 mL/kg)和高剂量(5.25 mL/kg)的某品牌52°浓香型白酒及...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UPLC-Q/Orbitrap-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选择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推荐成人最大饮酒量(25 g/d),分别给予低剂量(2.63 mL/kg)和高剂量(5.25 mL/kg)的某品牌52°浓香型白酒及体积分数52%乙醇(5.25 mL/kg),持续30 d,探究不同给酒剂量对SD大鼠脂质代谢物以及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及低剂量连续给酒30 d,对大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血脂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体积分数52%乙醇灌胃30 d,可引起大鼠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升高(P<0.05)。基于血清脂代谢组分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能有效区分各实验组,共鉴定出814种脂质,以甘油三酯类和磷脂酰胆碱类物质为主。随着饮酒剂量的加大,大鼠发生变化的脂质代谢物数量越多。饮酒对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主要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乙醇组脂质代谢物还富集到胰岛素抵抗通路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合理饮酒 肝功能 脂质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代谢网络的虎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彤 杜丽娜 +3 位作者 徐建亚 沈存思 汪受传 单进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探讨虎杖用于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诱导BALB/c小鼠肺炎的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选取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RSV肺炎组、虎杖组3组,RSV肺炎组、虎杖组滴鼻给予RSV病毒诱导产生肺炎,虎... 目的:探讨虎杖用于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诱导BALB/c小鼠肺炎的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选取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RSV肺炎组、虎杖组3组,RSV肺炎组、虎杖组滴鼻给予RSV病毒诱导产生肺炎,虎杖组灌胃给予虎杖提取物给予治疗,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实验结束,取血浆测定其血浆中的脂质代谢物质。建立基于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杂交质谱(HPLC-LTQ-Orbitrap-MS)的脂质代谢组学技术,表征3组小鼠血浆中脂质代谢轮廓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差异性化合物(P<0.0.5),并对其差异化合物进行结构确定,阐明其可能调节的脂质代谢网络。结果:多变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3组小鼠的血浆脂质代谢轮廓区分明显,受调控的脂质分子主要为磷脂酰胆碱、三酰甘油成分和磷酸化神经酰胺。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虎杖主要调节了磷脂代谢。结论:虎杖提取物通过调节磷脂代谢发挥抗RSV肺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组学 虎杖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作用对沙门氏菌脂质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王艳艳 肖兴宁 +5 位作者 李建 马洁乐 董晓平 易正凯 楼乔明 汪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08-216,共9页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从细菌脂质代谢层面探究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溶胶作用下的杀菌机理。方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泄露分析氮化碳和壳聚糖联用对细菌细胞壁膜的破坏,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差异代谢物功能及其调控网...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从细菌脂质代谢层面探究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溶胶作用下的杀菌机理。方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泄露分析氮化碳和壳聚糖联用对细菌细胞壁膜的破坏,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差异代谢物功能及其调控网络从细菌脂质代谢水平探究杀菌机理。结果:与单独使用氮化碳或壳聚糖相比,复合溶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胞壁膜的损伤程度更大。脂质代谢中明显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03个和95个,主要集中在与细胞膜构成骨架相关的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和糖脂类中。代谢物功能和调控网络分析表明,复合溶胶处理后,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被破坏,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生长代谢过程产生紊乱,进而导致细菌死亡。结论: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揭示,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破坏沙门氏菌的代谢通路,特别是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导致细菌代谢紊乱并死亡。这为光催化材料的杀菌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靶向脂质代谢组学 氮化碳 壳聚糖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组学在肉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吕经秀 韩婷婷 +3 位作者 刘裕 姜涛 李鹏鹏 王道营 《肉类研究》 2022年第10期57-63,共7页
脂质是生物组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质谱等技术能够对脂质的种类、结构和数量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进而确定不同脂质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脂质组学在肉品研究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通过脂质组学能够更加直观了解... 脂质是生物组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质谱等技术能够对脂质的种类、结构和数量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进而确定不同脂质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脂质组学在肉品研究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通过脂质组学能够更加直观了解脂质对肉品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并通过确定标志性脂质的方式对不同加工处理的肉品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方式在当前研究中的占比增加,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食品中脂质的成分和含量,说明不同状态下食品中脂质的基本情况,进而通过这一指标分析食品的状态;阐述脂质组学在肉品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脂质组学当前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品 脂质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非依赖型采集质谱技术的血液脂质分子高通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娟 万祎 +2 位作者 李桐 高世雄 胡建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5,共10页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代谢分子,参与重要的细胞生物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污染物会干扰生物体正常循环及代谢机制,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基于数据非依赖型(DIA)采集质谱技术,通过优化UPLC-QTOF MS(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液相分...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代谢分子,参与重要的细胞生物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污染物会干扰生物体正常循环及代谢机制,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基于数据非依赖型(DIA)采集质谱技术,通过优化UPLC-QTOF MS(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液相分离方法,开发了少量人体血液样品中脂质代谢分子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57个普通人群的血液样品分析,在10μL人体血液样品中检出2 598个信号,经脂代组学质谱库匹配解析鉴定出八大类1 780个脂质分子,其中分子数目占比最大的脂质为甘油磷脂类(37%),其次依次为脂肪酸类(23%)、固醇脂类(13%)、甘油脂类(10%)、鞘脂类(9.0%)、孕烯醇酮脂类(4.8%)。上述研究建立的脂质分子高通量分析方法为以脂质代谢为毒性终点的污染物毒性筛查和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组学 DDA DIA UPLC-QTOF MS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油甘油二酯对肥胖大鼠减肥降脂作用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宇 王宝维 +4 位作者 张名爱 杨洵 尹佩佩 凡文磊 孔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20-4031,共12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鸭油、鸭油甘油二酯对肥胖大鼠体重、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鸭油甘油二酯抗肥胖和降胆固醇作用的潜在机制。试验分为2个阶段。造模阶段: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造模组每组1... 本试验旨在研究鸭油、鸭油甘油二酯对肥胖大鼠体重、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鸭油甘油二酯抗肥胖和降胆固醇作用的潜在机制。试验分为2个阶段。造模阶段: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造模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大鼠自由采食基础饲粮,造模组大鼠自由采食脂肪含量为60%的高脂饲粮,连续饲养28 d。修复干预阶段:将造模组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鸭油组、鸭油甘油二酯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模型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用高脂饲粮连续喂养30 d,其余各组分别用鸭油、鸭油甘油二酯进行灌胃,用基础饲粮连续喂养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的体重显著升高(P<0.05),表明造模成功。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鸭油甘油二酯组的最终体重、Lee’s指数、肝体比以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心体比、脾体比、肾体比、睾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鸭油甘油二酯组的肝脏甘油三酯、磷脂酰胆碱(PC)、胆固醇脂(CE)、甘油二酯、酰基肉碱(CAR)、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鸭油甘油二酯能够影响脂肪细胞的甘油酯代谢、产热作用和脂肪分解调节途径、磷脂酶D的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等相关代谢途径。由此可见,鸭油甘油二酯具有减肥降脂的功效,而调节脂质稳态可能是其发挥减肥降脂作用机制的关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油甘油二酯 减肥 降胆固醇 脂质代谢组学 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