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
1
作者 唐元瑜 池茗 +3 位作者 李柏霖 林志美 赖素玉 马华根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化30 min后,严格精准地控制低糖型DMEM完全培养液用量,进行“半悬浮”原代培养;当细胞生长融合度达到90%时进行传代扩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检测、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原代接种培养6~8 d后,贴壁生长的短梭形细胞铺满皿底,呈“成纤维样”漩涡式排列生长;细胞传代至第8代时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未见明显“蝉翼样”变宽分化现象。第4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流式检测结果高表达CD90(97.3%)、CD73(96.7%)、CD44(84.1%),低表达CD34(0.4%)、CD45(8.1%)、CD11b/c(3.6%);诱导成脂、成骨分化实验均为阳性。结论:“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 原代培养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三系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146a-IRAK轴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瘘管型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作用
2
作者 倪健 朱晓文 于海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A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分析miR-146a和IRAK的关系。将成功制备的CD瘘管病变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Con)、ADSC干预组(ADSC)、ADSC+miR-146a-antagomir干预组(ADSC+antagomir)、ADSC+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干预组(ADSC+antagomir+si),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1 h,ADSC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ADSC+antagomir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ADSC+antagomir+si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Con组大鼠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每组每日定时处理2次,连续处理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的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检测瘘管创面组织中IRAK、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miR-146a表达在CD瘘管病变患者术后的血清中明显降低,IRAK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6a能靶向调控IRAK表达;与Con组相比,ADSC组、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的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与ADSC组相比,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升高,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DSC+antagomir组相比,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SC促进CD模型大鼠瘘管病变术后的瘘管愈合,这可能与调控miR-146a/IRAK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克罗恩病 瘘管病变 创面愈合 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琳 唐骜 彭博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关节软骨是人体重要的承重组织,其生物力学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结构的完整性。然而,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致使其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易导致骨关节炎和软骨退化性疾病。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 关节软骨是人体重要的承重组织,其生物力学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结构的完整性。然而,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致使其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易导致骨关节炎和软骨退化性疾病。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凭借其来源丰富、分离便捷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中。由ADSCs旁分泌产生的外泌体不仅继承了亲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还具有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屏障渗透性以及高稳定性,是细胞间信号传导的重要介质。ADSCs外泌体携带的RNA、蛋白质及生物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并增强其代谢活性。此外,外泌体还可通过上调成软骨基因的表达,抑制软骨降解基因,进而改善细胞外基质,促进软骨修复。作为一种优质的纳米药物载体,外泌体与生物工程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受损软骨的修复效率。本文对ADSCs来源的外泌体在软骨修复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外泌体疗法的标准化以及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软骨修复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源的外泌体对犬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4
作者 王晨蕾 郭鑫瑞 +3 位作者 贺海洋 刘阳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8-2989,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from 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verexpressing Klotho,KL-Exos)对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作用。构建过表达Klotho... 本研究旨在探究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from 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verexpressing Klotho,KL-Exos)对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作用。构建过表达Klotho的重组质粒pCDH-EF1-copGFP-T2A-PURO-Klotho(EF1-KL重组质粒),并转染至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s),超速离心细胞培养液上清收集KL-Exos。选取8只一岁左右体况相近的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急性肾损伤组(AKI)、Exos治疗组(Exo)和KL-Exos治疗组(KL-Exo)。AKI组、Exo组和KL-Exo组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60 mg·(kg·次)^(-1),每日两次,连续5 d;Exo组和KL-Exo组于第6、9、12天分别注射300μg的Exos或KL-Exos进行治疗,NC组和AKI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治疗完成后分别依次通过影像学、血清学、解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指标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EF1-KL重组质粒。相较于转染空载体组,转染EF1-KL重组质粒的cADMSCs的Klotho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提示成功建立了过表达Klotho的cADMSCs(KL-cADMSCs)。对该细胞培养液超速离心得到的沉淀进行检测,其粒径在150 nm左右,呈“茶托样”,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Alix,以上结果均证明该沉淀属于外泌体。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AKI组犬,Exo组和KL-Exo组犬的肾功能显著提高、肾脏的形态质地和组织结构明显恢复好转、肾脏氧化应激程度下降。相较于Exo组犬,KL-Exo组犬的血清肌酐(Cre)浓度(P<0.0001)和尿素氮(Bun)浓度(P<0.0001)极显著下降;B超检查未见明显的肾脏积液;肾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肾小管排列整齐,未见淤血等病变;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著升高(P<0.0001),过氧化氢(H_(2)O_(2))(P<0.0001)和丙二醛(MDA)(P<0.01)浓度显著下降;肾脏中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表达水平的下调趋势更加明显。KL-Exos主要通过减少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来治疗犬的AKI,Keap1-Nrf2信号通路可能是KL-Exos治疗AKI的关键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OTHO 外泌体 脂肪充质干细胞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姜黄素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皮肤损伤愈合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苗 伏庭书 +4 位作者 陈梦炜 周宏达 柏小楠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2-4052,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EXO)对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可行性。将小鼠和犬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外泌体治疗组(EXO...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EXO)对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可行性。将小鼠和犬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外泌体治疗组(EXO)、姜黄素治疗组(CUR)和负载姜黄素的外泌体组(EXO-CUR)。制作直径1 cm(小鼠)和1.5 cm(犬)的背部全层皮肤损伤模型,并在第1、3、5、7、9天进行皮下注射。结果发现,相较于CON组和其他单独治疗组,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加速小鼠和犬皮肤损伤模型的伤口愈合,显著促进皮肤组织结构的恢复。其通过上调皮肤愈合相关基因(VEGFA、FGF 2)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促进损伤修复;同时下调疤痕相关基因(SOX9、TGF-β1、Twist 1)并上调TGF-β3的表达,减少瘢痕形成。此外,小鼠血清中皮肤愈合因子(VEGF、FGF2)水平升高,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减少,GSH水平增加;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降低。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有效促进皮肤损伤的修复,且相较于单独使用CUR或者EXO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伤 脂肪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姜黄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对犬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研究
6
作者 王安 王家新 +1 位作者 陈武 葛秀国 《中国工作犬业》 2025年第5期59-63,共5页
犬脊髓损伤是一种主要由外伤、椎间盘疾病或脊柱变形引起的犬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伤后3~14d,即亚急性反应期,炎症反应会积累大量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的进一步损害和细胞死亡... 犬脊髓损伤是一种主要由外伤、椎间盘疾病或脊柱变形引起的犬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伤后3~14d,即亚急性反应期,炎症反应会积累大量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的进一步损害和细胞死亡。研究表明,犬脊髓损伤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血脊髓屏障的破坏、炎症因子的增加及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严重影响患犬的术后生活质量。仅管目前的治疗手段多样,恢复仍然是一个难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善脊髓损伤部位的微环境,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考虑到药物治疗3d后效果不显著时,主人通常会寻求其他治疗方案,因此构建脊髓损伤的亚急性期伴随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犬模型,对配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脂肪充质干细胞 犬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抑制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毕迦琦 王昭 +6 位作者 王炳坤 孙春燕 孙亚 崔晓彤 庞欣 王晓钰 王杰琼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8-1157,共10页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ASC-exo)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比较小鼠年龄、提取方法、Ⅰ型胶...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ASC-exo)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比较小鼠年龄、提取方法、Ⅰ型胶原酶溶液的浓度等条件来研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提取后形态和数量的影响。建立FITC诱导的小鼠体内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ASC-exo,测量小鼠耳厚、耳质量、搔耳次数,HE染色观察小鼠耳组织病理变化;检测ASC-exo的无毒性;ELISA法检测Ig E、IL-5、IL-13等细胞因子水平;RT-q PCR检测TSLP、IL-33、封闭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CLDN-1)、钙黏蛋白E(E-cadherin)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一种高效的ASCs提取方法。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AD症状,与模型组相比,ASC-exo给药组可明显减少搔耳次数,减少表皮增厚,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Th2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分泌,同时ASC-exo给药组明显升高了上皮细胞结构蛋白CLDN-1和occludin的表达并降低了TSLP和IL-33的表达。结论ASC-exo能够明显改善AD小鼠Th2型皮肤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上皮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及黏附链接蛋白的表达,修复皮肤屏障进而抑制促过敏关键启动因子TSLP和IL-33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特应性皮炎 表皮屏障 过敏性疾病 细胞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型猪腹腔镜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焦智慧 张千振 +6 位作者 王月 刘涛 刘博洋 马亚军 刘笑凝 朴晨曦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4-1743,共10页
旨在探究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ADSCs-CM)对小型猪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作者选取24头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 旨在探究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ADSCs-CM)对小型猪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作者选取24头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ADSCs-CM治疗组(CM)和ADSCs治疗组(ADSCs)。4组均通过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合并部分肝切除的肝损伤模型,IRI组移植生理盐水,DMEM组移植浓缩的基础培养基,CM组移植浓缩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ADSCs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采集血液与肝组织样本,使用肝功能检测试剂盒对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进行检测;使用氧化应激检测试剂盒对肝组织中丙二醛(MDA)、髓内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3 d:模型组和对照组肝功能严重损伤,发生明显氧化应激反应,CM和ADSCs治疗组显著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氧化应激相应指标较模型组和对照组表达明显下降。术后7 d,各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果显示:腹腔镜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损伤可致小型猪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均可改善肝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腹腔镜 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损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9
作者 虞富豪 尹博丰 +8 位作者 李佩霖 李晓彤 田家仪 许润香 汤杰 张晓宇 张文静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4,共9页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MSC的体外成脂肪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辐射处理后成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的表达差异,同时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因子Nrf2被抑制后对MSC成脂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qPCR检测人骨髓MSC辐射响应性与小鼠MSC辐射响应性之间的种属保守性差异。结果:转录组测序数据提示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上调。油红O染色和qPCR结果表明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辐射后的MSC高表达促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采用Nrf2通路抑制剂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辐射后骨髓MSC成脂肪分化。人骨髓MSC辐射后出现了相似的氧化应激通路改变和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并且其白介素-6的m RNA表达水平增高,而集落刺激因子2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电离辐射促进小鼠MSC成脂肪分化,氧化应激通路参与该作用,阻断Nrf2进一步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MSC成脂肪分化。辐射亦可以调控人骨髓MSC的氧化应激通路,促进人骨髓MSC成脂肪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微环境 充质干细胞 脂肪分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及其机制
10
作者 胡伟伟 汪洋 史春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5-1393,共9页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conditional medium,uMSCCM)对放创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and wound injury,CRWI)的促愈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42只雄性C57BL小鼠被随机分成...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conditional medium,uMSCCM)对放创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and wound injury,CRWI)的促愈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42只雄性C57BL小鼠被随机分成单纯创伤组、放创复合伤对照组和放创复合伤治疗组(n=14);以4 Gy γ射线全身辐照联合直径1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构建小鼠皮肤放创复合伤模型,放创复合伤治疗组隔天1次腹腔注射5 mg/kg uMSC-CM,其余2组注射等体积无血清DMEM培养基,采用拍照及HE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CD3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管形成;α-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迁移;Masson染色检测胶原沉积;Ki67和TUNEL染色检测增殖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小鼠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辐照组和辐照治疗组;采用Edu染色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增殖;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MSC-CM对CRWI创面具有明显促愈效果(P<0.05);组织学结果提示,uMSC-CM可促进CRWI创面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和胶原纤维沉积,进一步分析显示uMSC-CM处理后创面细胞增殖增加且凋亡减少(P<0.05);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MSC-CM促进CRWI创面PI3K、AKT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P<0.0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uMSC-CM促进辐照后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减少凋亡(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MSC-CM促进辐照后成纤维细胞PI3K、AKT蛋白磷酸化(P<0.05)。结论:uMSC-CM加速CRWI创面愈合,这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并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放创复合伤 创面愈合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网膜脂肪干细胞旁分泌HGF与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腹膜间皮细胞EMT相关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敏麟 王亚楠 +2 位作者 范文江 詹倩倩 陈锋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I0006,I0007,共10页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的腹膜间皮细胞(PM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防治术后腹腔粘连(PAA)的作用,是否主要通过促进大网膜脂肪干细胞(AD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方法实验1明确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PMC的EMT作用,...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的腹膜间皮细胞(PM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防治术后腹腔粘连(PAA)的作用,是否主要通过促进大网膜脂肪干细胞(AD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方法实验1明确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PMC的EMT作用,是该方对PMC的直接作用,还是通过调控大网膜中的ADSCs旁分泌的间接作用: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与加味补阳还五汤培养ADSCs后制取其条件培养基(以下称“中药培养基”)分别干预EMT模型的PMC,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的蛋白E-钙黏蛋白(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实验2明确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PMC的EMT作用,是否与大网膜中的ADSCs旁分泌HGF相关:用低表达HGF的ADSCs条件培养基(以下称“低HGF培养基”)、正常ADSCs条件培养基(以下称“普通培养基”)、中药培养基等3种培养基干预PMC,并检测以下指标:(1)用ELISA法检测在干预PMC之前和之后,3种培养基中HGF的含量。(2)Western Blot法、qPCR法、免疫荧光(IF)法检测干预后各组PMC的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各组PMC的迁移能力。结果实验1:加味补阳还五汤与中药培养基对EMT相关指标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补阳还五汤组上调E-Cad的蛋白表达(P<0.05),下调α-SMA的蛋白表达(P<0.05);中药培养基组显著上调了E-Cad的蛋白表达(P<0.01),显著下调α-SMA的蛋白表达(P<0.01)。与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相比,中药培养基组上调E-Cad的蛋白表达(P<0.05),显著下调α-SMA的蛋白表达(P<0.01)。实验2:(1)作用于PMC前后,3种不同的培养基中HGF含量的比较:作用于PMC前,相比于普通培养基,低HGF培养基中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药培养基中含量显著增加(P<0.01);作用于PMC后,各培养基组含量均显著性下降。(2)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综合Western Blot、qPCR、IF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培养基组均可升高E-Cad表达(P<0.05或P<0.01),降低α-SMA、VIM表达(P<0.05或P<0.01),各培养基组均可抑制PMC的EMT,效果依次为中药培养基组>普通培养基组>低HGF培养基组。(3)发生EMT的细胞迁移能力变化情况:干预24、48 h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组愈合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各组培养基均可降低EMT模型的R的迁移能力,效果依次为中药培养基组>普通培养基组>低HGF培养基组。(4)EMT相关蛋白表达与HGF含量相关性分析:E-Cad蛋白表达量与HGF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α-SMA、VIM蛋白表达量与HGF含量呈负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PMC的EMT防治PAA的疗效可能是多靶点的,既有对PMC的直接作用,也有通过增强大网膜中的ADSCs旁分泌HGF的间接作用,而后者更为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补阳还五汤 术后腹腔粘连 腹膜细胞 脂肪充质干细胞 细胞生长因子 上皮-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激活Nrf2/ARE通路对抗H_2O_2致H9c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曦 孙桂波 +2 位作者 罗云 陈素红 孙晓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条件培养基(MSCCM)对氧化应激损伤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MSC进行鉴定,再用MTT实验确定MSCCM对抗H2O2氧化应激损伤的最佳孵育时间。将H9c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MSCCM组和M...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条件培养基(MSCCM)对氧化应激损伤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MSC进行鉴定,再用MTT实验确定MSCCM对抗H2O2氧化应激损伤的最佳孵育时间。将H9c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MSCCM组和MSCCM组。模型+MSCCM组和MSCCM组均用MSCCM进行预孵育24 h,模型组和模型+MSCCM组用浓度为300μmol/L的H2O2作用4 h模拟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损伤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凋亡比率等指标,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ROS产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rf2/ARE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SCCM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凋亡比率和ROS产生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MSCCM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凋亡比例和ROS产生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0 h到24 h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Nrf2/ARE通路中的Nrf2核转位与HO-1表达均随着MSCCM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MSCCM可以保护心肌细胞,对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ARE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心肌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丽娜 韩之波 +7 位作者 王有为 罗伟峰 及月茹 杨舟鑫 冯莉 戚仁斌 李扬秋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75-98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用人脐血CD34阳性分选试剂盒分选CD34+细胞。将...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用人脐血CD34阳性分选试剂盒分选CD34+细胞。将CD34+细胞接种在3个培养体系中:hUC-MSC条件培养液+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完全甲基纤维素阳性培养基和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完全甲基纤维素作为阴性培养基。培养14d观察集落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数≥50的造血集落单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组成集落形成单位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中能够形成集落形成单位,且以粒系和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为主(CFU-G 47.67±0.58、CFU-GM 48.67±4.73、CFU-M 3.00±2.00),未观察到红细胞系相关的集落形成单位。阳性培养基中各种集落形成单位均可见,阴性培养体系中无集落形成单位。流式细胞术检测条件培养基组CD45+细胞比例为(97.43±2.15)%,显著高于阳性对照中CD45+细胞比例(39.69±0.96)%(P<0.05)。结论:在体外hUC-MSC条件培养基能够促进CD34+细胞的发育分化,单纯hUC-MSC条件培养基具有造血支持功能,并促进CD34+细胞向髓系分化,但不能促进向红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CD34+细胞 体外造血支持 集落形成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无细胞疗法治疗马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贾雨辰 蒋辉 +2 位作者 兰芯儿 李靖 朱怡平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4-1931,共8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造成马运动功能障碍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关节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及其衍生物成为治疗马OA的潜在手段。基于MSC的无细胞疗法是分离MSC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后将...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造成马运动功能障碍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关节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及其衍生物成为治疗马OA的潜在手段。基于MSC的无细胞疗法是分离MSC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后将其作为制剂替代MSC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制剂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condition medium,MSC-CM)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理论上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致癌风险,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由于制备过程中的组织来源、分离程序、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等会影响MSC的分泌成分和治疗效果,有必要进一步针对OA治疗优化出更加成熟可靠的制备流程。目前认为MSC无细胞疗法对OA的可能治疗机制为MSC分泌的各种生物活性因子激活或抑制细胞通路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和基质的修复与合成、抑制基质分解代谢。近年来关于MSC无细胞疗法治疗马OA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细胞层面研究,但研究发现,MSC无细胞疗法对软骨细胞具有抗炎和促生长的效果,这表明MSC无细胞疗法在治疗马OA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笔者对MSC无细胞疗法的制剂制备、治疗机制、应用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细胞疗法 马骨关节炎 细胞外囊泡 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炎症因子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645-3649,共5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分为Control、TNF-α、TNF-α+CM、LPS和LPS+CM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Ho...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分为Control、TNF-α、TNF-α+CM、LPS和LPS+CM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Control组HUVEC形态正常,TNF-α和LPS组部分细胞形态改变,但TNF-α+CM组较TNF-α组和LPS+CM组较LPS组,细胞形态改变数量显著降低。CCK-8法结果示,Control组细胞数量随时间增加,TNF-α和LPS组明显下降,而TNF-α+CM组和TNF-α组,LPS+CM组和LPS组相比,细胞数量则显著增加。Hoechst和流式结果示:与Control组相比,其余4组HUVEC凋亡率升高,TNF-α和LPS组最显著,但TNF-α+CM组较TNF-α组,LPS+CM组较LPS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此外,TNF-α和LPS组中活化型Caspase 3表达量较Control组显著增高,Bcl-2/BAX显著降低,但TNF-α+CM组较TNF-α组,LPS+CM组较LPS组,活化型Caspase 3表达量显著下降和BCL-2/BAX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脐带MSC的条培可显著降低由TNF-α和LPS诱导HUVEC增殖活性降低和细胞凋亡率增加的程度,可能与条培中含有大量细胞因子发挥抑制促凋亡关键蛋白表达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烧伤 TNF-A LPS 内皮细胞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YAP影响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16
作者 陈华 沙娜 +2 位作者 刘宁 李阳 胡海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0-1008,共9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条件培养基(CM)与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共培养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MSCs CM对脂肪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MSCs,采用慢病毒方法分别转染慢病毒空载体shNS(...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条件培养基(CM)与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共培养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MSCs CM对脂肪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MSCs,采用慢病毒方法分别转染慢病毒空载体shNS(对照组)和慢病毒shRNA Yes相关蛋白(YAP)(shYAP-hMSCs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MSCs中YA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取CM。体外培养SW872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hMSCs CM组和shYAP-hMSCs CM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Y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YAP-hMSCs组hMSCs中YA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表明成功构建了shYAP-hMSCs稳定转染细胞株。CCK-8法,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划痕愈合率升高(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中YAP、MMP-9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YAP-hMSCs组SW872细胞中YAP、MMP-9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hMSCs参与调控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YA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脂肪肉瘤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Yes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托蒽醌甲磺酸盐预处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犬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谭宁 李巴仑 +7 位作者 韩苗 李琛琛 景远翔 寇正 李娜 彭莎 赵献军 华进联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8-1344,共17页
本研究在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饲喂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n, STZ)注射的联合作用下成功建立小鼠及犬糖尿病模型,旨在探究米托蒽醌甲磺酸盐(mitoquionl mesylate, MitoQ)预处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 本研究在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饲喂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n, STZ)注射的联合作用下成功建立小鼠及犬糖尿病模型,旨在探究米托蒽醌甲磺酸盐(mitoquionl mesylate, MitoQ)预处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对糖尿病动物模型治疗效果的提升作用及机制。取正常培养状态的ADMSCs及添加1μmol·L^(-1)MitoQ处理的ADMSCs,对MitoQ处理的细胞形态变化、生长、增殖、迁移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检测。选取48只8周龄的昆明(KM)雄性小鼠和12只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iabetes组)、ADMSCs单独治疗组(ADMSCs组)和MitoQ预处理ADMSCs联合治疗组(MitoQ-ADMSCs组)。常规方法制作小鼠及犬糖尿病模型,对模型小鼠和犬分别进行ADMSCs和MitoQ-ADMSCs细胞静脉移植治疗,细胞数为2×10^(6)·只^(-1)(小鼠)和1×10^(7)·只^(-1)(犬),每周1次,连续3周。持续监测临床指标变化,治疗结束后1周收样,血清学、组织学、氧化应激及犬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MitoQ预处理ADMSCs不会影响其细胞形态,但能促进其生长、增殖及迁移能力,同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ADMSCs和MitoQ-ADMSCs移植治疗后,发现MitoQ显著促进ADMSCs降低血糖的能力,且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血糖调节能力;ADMSCs经MitoQ预处理后有效减轻糖尿病伴发的肝代谢功能障碍和血脂代谢异常;ADMSCs可以减轻胰腺和肝组织损伤,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肝糖原合成障碍和纤维化水平,而MitoQ处理能够显著改善ADMSCs治疗效果;MitoQ预处理ADMSCs能够有效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损伤,进而增强治疗效果;MitoQ预处理ADMSCs可以显著促进机体内与抗氧化相关的代谢物表达上调。结果揭示,MitoQ能够通过提高ADMSCs的抗氧化能力、加速组织损伤修复,从而更好地治疗小鼠及犬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托蒽醌甲磺酸盐 脂肪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文磊 张猛 +4 位作者 徐芳洁 印双红 王艳杰 陈雪玲 吴向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8-224,I0001,共8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EPCs-CM组(对照组,采用LG-DMEM培养)、50%EPCs-CM组(采用50%EPCs-CM+50%LG-DMEM培养)和100%EPCs-CM组(采用100%EPCs-CM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FCM法检测,第3代MSCs高表达Sca-1、CD29,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铺有基质胶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与对照组比较,50%EPCs-CM组和100%EPCs-CM组M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茜草色素红染色法检测,培养21d后50%和100%EPCs-CM组MSCs的钙结节数量和钙盐沉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MSCs和EPCs,EPCs-CM能促进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巴马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英光 焦广明 +8 位作者 桑金芳 寇志鹏 刘涛 王月 陆翔宇 朴晨曦 马亚军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93-3204,共12页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磷酸盐缓冲液组(PB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和28 d,采集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并观察、拍照、记录移植皮片和周围组织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相关指标检测及血流恢复情况,综合评价ADSCs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创口愈合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术后ADSCs组皮片恢复速度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28 d,ADSCs组基本恢复正常皮肤状态。在氧化应激方面,ADSCs组SOD、GSH含量显著升高(0.01<P<0.05),MDA显著下降(0.01<P<0.05)。在炎症方面,ADSCs组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IL-10在术后7、14 d极显著升高(P<0.01)。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ADSCs组VEGF、bFGF、TGFβ3和CD3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0.01<P<0.05)。在血流恢复方面,ADSCs在愈合过程中血流灌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P<0.05)。综上表明,在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中,ADSCs能够加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组织再生,血管新生。表明AD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能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干细胞在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脂肪充质干细胞 自体皮肤移植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损伤条件培养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向分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美子 王丹丹 +2 位作者 虞振静 段颜莉 马丽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8-1115,I0013,I0014,共10页
目的:制备肝细胞损伤条件培养基(CM),体外模拟损伤组织微环境,探讨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肝向分化的作用。方法:取1周龄乳鼠,经差时贴壁和差速梯度法结合优化梯度离心和贴壁换液时间分离培养BMMSCs。取6~8周龄大鼠,腹腔注射... 目的:制备肝细胞损伤条件培养基(CM),体外模拟损伤组织微环境,探讨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肝向分化的作用。方法:取1周龄乳鼠,经差时贴壁和差速梯度法结合优化梯度离心和贴壁换液时间分离培养BMMSCs。取6~8周龄大鼠,腹腔注射60%四氯化碳溶液(0.75mL·kg^(-1))制备肝细胞损伤组织匀浆上清(CM1)和肝细胞损伤血清(CM2)。将第3代(P3)BMMSCs随机分为0%CM组(对照组,采用10%FBS L-DMEM培养)、10%CM1组、20%CM2组和10%CM1+10%CM2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BMMSCs表面标志物CD105和各组细胞中白蛋白(ALB)的阳性表达率,油红O染色法检测BMMSCs成脂分化的脂滴形成阳性率;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甲胎蛋白(AFP)和ALB的表达水平,糖原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阳性率,鉴定并比较各组BMMSCs肝向分化能力。结果:骨髓细胞原代培养72h,贴壁细胞呈圆形或梭形,铺满瓶底时呈均匀有序的成纤维梭形状,P3BMMSCs表面标志物CD105呈阳性表达。P3BMMSCs经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和消炎痛(DX+IBMX+IS+ID)联合诱导后4d,镜下可见脂滴形成。P3BMMSCs经CM诱导后细胞中AFP和ALB呈阳性表达,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诱导后7d,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均可见细胞胞浆内容物变得丰富,细胞呈圆形、三角形或肝板样排列;诱导后7、14和21d,与对照组比较,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ALB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增加(P<0.01);10%CM1+10%CM2组BMMSCs中ALB阳性表达率高于10%CM1组和20%CM2组(P<0.05)。诱导后7和14d,与对照组比较,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糖原合成阳性率均明显增加(P<0.01);10%CM1+10%CM2组BMMSCs中糖原合成阳性率高于10%CM1组和20%CM2组(P<0.05)。结论:CM1和CM2可诱导大鼠BMMSCs向肝细胞分化,在达到相同诱导作用效果时所需的CM1和CM2浓度更低;CM1和CM2提供的微环境更有利于BMMSCs向肝细胞分化,其诱导细胞分化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细胞增殖 肝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