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参与脂肪分解调控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冲 徐国恒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循环中游离脂肪酸增高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其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水解。调控脂肪分解的脂肪酶主要包括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最近发现的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 循环中游离脂肪酸增高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其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水解。调控脂肪分解的脂肪酶主要包括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最近发现的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后者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特异水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二酯,其转录水平受多种因素调控。CGI-58(属于α/β水解酶家族蛋白),可以活化ATGL,基础条件下该蛋白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紧密结合于脂滴表面,蛋白激酶A激活刺激脂肪分解时,CGI-58与perilipin分离,进而活化AT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 脂肪分解 脂肪细胞 激素敏感脂肪 CGI-5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人群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的相关性
2
作者 李鑫 周阳 +5 位作者 邹智 周菁 张潇琳 屈敏 李昊 李永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BMI)人群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8名接受QCT体质成分测定且BMI正常的健康成年体检者,根据QCT所测VFA将其分为正常内脏脂肪组(正常组,VFA<10... 目的基于定量CT(Q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BMI)人群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8名接受QCT体质成分测定且BMI正常的健康成年体检者,根据QCT所测VFA将其分为正常内脏脂肪组(正常组,VFA<100 cm^(2),n=509)、轻度内脏脂肪蓄积组(轻度组,100 cm^(2)≤VFA<150 cm^(2),n=431)及重度内脏脂肪蓄积组(重度组,VFA≥150 cm^(2),n=418)。分别以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20~40、41~60及61~90岁BMI正常男、女性一般资料、体质成分与TyG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BMI正常人群TyG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各年龄段BMI正常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GPT)、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FA)与TyG指数呈弱-低度正相关(r=0.143~0.459,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TyG指数呈弱-低度负相关(r=-0.410~-0.222,P均<0.05)。各年龄段BMI正常女性LDL-C、VFA及SFA与TyG指数呈弱-低度正相关(r=0.206~0.495,P均<0.05)。谷丙转氨酶(GPT)、TC、VFA及肝脏脂肪含量(LFC)均为BMI正常人群TyG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HDL-C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BMI正常人群VFA与TyG指数呈正相关;基于QCT测量腹部体质成分联合血脂指标对预测腹型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成分 脂肪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甘油-葡萄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关联
3
作者 吴铮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于洁 杨波 张雪朝 韩全乐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组(TyG指数≤8.08,n=11924)、Q_(2)组(8.083组(8.454组(8.881组(cum-TyG<32.51,n=11918)、cum-Q_(2)组(cum-TyG 32.51~33.75,n=11919)、cum-Q_(3)组(cum-TyG 33.76~36.46,n=11919)与cum-Q_(4)组(cum-TyG>36.46,n=11919),分析TyG指数、cum-TyG及暴露时间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4767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3±8.7)岁,男性36345例(76.23%)。中位11.55(7.28,13.89)年随访期间,4635例(9.72%)罹患NAFLD。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28(1.191~1.480)、1.591(1.430~1.770)、2.106(1.861~2.384),P_(trend)<0.001。与cum-Q_(1)组相比,cum-Q_(2)组~cum-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571(1.426~1.730)、2.123(1.935~2.330)、2.593(2.367~2.840),P_(trend)<0.001。与TyG指数累计暴露0年者相比,累积暴露2、4、6年者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33(1.196~1.486)、1.879(1.690~2.088)、3.184(2.860~3.545),P_(trend)<0.001。结论:TyG指数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葡萄糖指数 中青年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李晓乐 谢丽响 +4 位作者 王思怡 陈文苏 李承宗 王子硕 胡春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6-673,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计算TyG指数。根据TyG指数三分位数将患者分3组:T_(1)组(TyG指数<8.45,n=114);T_(2)组(8.45≤TyG指数≤8.93,n=114);T_(3)组(TyG指数>8.93,n=120)。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与冠脉三大分支近端FA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脉周围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图,通过相加交互作用及中介分析探究冠脉周围FAI在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亚组分析探索TyG指数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左回旋支(LCX)-FAI增加5.389 HU(95%CI:3.874~6.904,P<0.001)。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最终确诊房颤复发患者90例,复发率为25.86%。RCS分析显示,LCX-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P_(non-linear)=0.378,P_(non-linear)=0.469)。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约为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患者的57.737倍(OR=57.737,95%CI:23.755~155.656,P<0.001)。TyG指数和LCX-FAI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为50.901(95%CI:0.215~101.587),归因比(AP)为0.882(95%CI:0.769~0.994),交互作用指数(S)为9.713(95%CI:3.380~27.910)。中介分析表明,LCX-FAI介导了TyG指数与房颤复发相关性的22%。亚组分析发现,房颤类型与TyG指数在复发风险上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_(interaction)=0.562)。结论:房颤患者TyG指数与LCX-FAI呈正相关,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风险更大。LCX-FAI部分介导了TyG指数与术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此外,TyG指数可有效预测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衰减指数 甘油-葡萄糖指数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工艺研究
5
作者 王灿 赵慧敏 +3 位作者 张江旭 李晓龙 程倩 王翔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脂肪酶催化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CT)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研究酶制剂种类、反应时间、MCT占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对比间歇式和连续式2种工艺的优缺点。... 采用脂肪酶催化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CT)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研究酶制剂种类、反应时间、MCT占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对比间歇式和连续式2种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固定化脂肪酶TL IM催化效率高,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70 min、MCT占比14%(以混合油质量为基准,下同)、反应温度45℃、加酶添加量8%,合成的MLCT含量可达46.09%,MCT含量为2.04%,LCT含量为51.86%。连续工艺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制备的产品指标优于间歇工艺,适合用于大批量生产。2种工艺制备的样品中MLCT含量与市售样品接近,其甘油三酯组成满足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甘油 酶催化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中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和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陈璐琳 孙猛 +7 位作者 杨廷杰 李清曼 郭一鸣 杨宇青 曹煜栋 李文哲 袁江淑 杨宏辉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5-702,共8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 G-BMI)和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RCA-FAI)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8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 G-BMI)和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RCA-FAI)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8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513例,收集和计算各参数数值。按TyG-BMI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_(1)组(Ty G-BMI≤207.02,n=171)、T_(2)组(207.023组 Ty G-BMI≥243.64,n=171)。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需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y G-BMI与RCA-FAI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Ty G-BMI和RCA-FAI与MACE的相关性。通过中介分析评估RCA-FAI是否介导Ty G-BMI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513例冠心病患者的平均Ty G-BMI为227.36±41.80,平均RCA-FAI为(-83.27±10.07)HU。RCA-FAI与Ty GBMI呈正相关(r=0.184,P<0.001)。平均(2.45±0.87)年随访期间,有47例(9.2%)患者发生MACE。Ty G-BMI与MACE之间近似呈U形相关,而RCA-FAI与MACE呈线性相关,Ty G-BMI和RCA-FAI的截断值分别为217.19和-74.91 HU。在两段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调整混杂因素后,当Ty G-BMI≥217.19时,Ty G-BMI每增加10个单位,MACE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7~1.33,P=0.001);当RCA-FAI≥-74.91 HU时,RCA-FAI每增加1个单位,MACE风险增加7%(HR=1.07,95%CI:1.04~1.10,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CA-FAI≥-74.91 HU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RCA-FAI<-74.91 HU的患者(log-rank P<0.001)。按截断值划分高、低Ty G-BMI和RCA-FAI患者,高Ty G-BMI和高RCA-FAI组合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是低Ty G-BMI和低RCA-FAI组合患者的2.69倍(校正HR=2.692,95%CI:1.259~5.759,P=0.011)。中介分析表明,RCA-FAI介导了Ty G-BMI与MACE之间46.5%的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中Ty G-BMI与RCA-FAI呈正相关。高Ty G-BMI和高RCA-FAI的组合增加了MACE的发生风险,且RCA-FAI部分介导了Ty G-BMI与MACE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 甘油葡萄糖-体重指数 胰岛素抵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链甘油三酯调控大鼠脂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7
作者 亚宛鑫 李欣萍 +6 位作者 张婧婕 方胜凯 丁一鸣 蒋雅萍 郁永辉 李洪岩 王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0,共11页
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MCT)是天然存在于棕榈油、母乳中的膳食脂肪,作为新型功能配料可用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生产,但MCT发挥脂代谢调控作用的靶点尚不清晰。借助大鼠模型验证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究了MCT调控脂... 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MCT)是天然存在于棕榈油、母乳中的膳食脂肪,作为新型功能配料可用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生产,但MCT发挥脂代谢调控作用的靶点尚不清晰。借助大鼠模型验证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究了MCT调控脂代谢的潜在作用和靶点。动物模型研究证实:MCT营养干预大鼠未出现肝肾毒性,表明MCT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MCT营养干预降低了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抑制了睾周脂肪堆积等。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MCT代谢产物辛酸、癸酸的潜在作用靶点与脂代谢相关基因存在27个交集靶点,且潜在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脂代谢相关通路及脂肪酸结合与转运调控。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也表明,MCT可剂量依赖地下调小肠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表达。研究结果表明,MCT营养干预可下调FABP4等蛋白表达继而影响脂肪酸吸收转运,并降低血脂水平、缓解脂肪堆积等,进而调节机体脂代谢。研究旨在明确MCT调控脂代谢的作用及其潜在靶点,为MCT应用于脂代谢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链甘油 作用靶点 网络药理学 脂代谢 脂肪酸转运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静 李盈 +6 位作者 方敏 巩红 李文 张春艳 陈方尧 张岩 韩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6-1271,共6页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诊断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非肥胖者,根据上腹部彩超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与NAFLD组...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诊断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非肥胖者,根据上腹部彩超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与NAFLD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探索TyG与非肥胖型NAFLD之间非线性关系,采用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TyG与非肥胖型NAFLD风险之间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yG对非肥胖型NAFLD的诊断预测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723例非肥胖型体检者,其中NAFLD患者432例,患病率为11.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肥胖型NAFLD患者中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血尿酸、空腹血糖与TyG指数升高,HDLC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每增加1个单位,非肥胖型NAFLD风险增加约2.22倍(OR=3.22,95%CI:2.53-4.12,P<0.001)。与最低四分位Q1组相比,TyG指数Q2、Q3、Q4组的NAFLD患病风险将分别增加1.52倍(OR=2.52,95%CI:1.20-5.95)、3.56倍(OR=4.56,95%CI:2.28-10.46)与8.66倍(OR=9.66,95%CI:4.83-22.18)。RCS曲线显示TyG指数与非肥胖型NAFLD风险显著相关,两者间呈近似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019)。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71.2%,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TyG指数与非肥胖型NAFLD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可作为健康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早期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肥胖型脂肪 甘油-葡萄糖指数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静 洪子强 苟云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导致肿瘤细胞中脂质代谢的重编程。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作为细胞中必需的脂质代谢调节酶,在缺氧诱导下受到相应的调节。研究表明,ATGL可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这取决于肿瘤细胞...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导致肿瘤细胞中脂质代谢的重编程。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作为细胞中必需的脂质代谢调节酶,在缺氧诱导下受到相应的调节。研究表明,ATGL可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这取决于肿瘤细胞的类型和肿瘤发生的部位。该文就ATGL介导的肿瘤细胞脂质代谢途径的调控和ATGL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脂肪甘油脂肪 缺氧 微环境 脂质代谢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其衍生指标对瘦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董旭 葛宇 +3 位作者 王超群 许明晓 陈怡 陈琳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3-980,共8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衍生指标TyG-BMI、TyG-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瘦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3年7-12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并诊断为瘦型MAFLD的207例患者及100名瘦型...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衍生指标TyG-BMI、TyG-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瘦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3年7-12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并诊断为瘦型MAFLD的207例患者及100名瘦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脂、血糖、肝功能、TyG、TyG-BMI、TyG-ALT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瘦型MAFLD的因素。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TyG及其衍生指标四分位数分为4个亚组(Q1~Q4),观察各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绘制TyG、TyG-BMI、TyG-ALT预测瘦型MAFLD的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纳入的8764例体检者中MAFLD患者2350例(26.8%),其中瘦型207例(8.8%,207/2350)。与瘦型健康对照组相比,瘦型MAFLD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多见、BMI高,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TyG、TyG-BMI与TyG-ALT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ALT水平升高是瘦型M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yG的Q4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为34.3%(71/207),高于Q1亚组(10.6%,22/207)及Q2亚组(24.2%,50/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yG-BMI的Q4亚组和TyG-ALT的Q4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均高于其Q1、Q2、Q3亚组[35.3%(73/207)vs 8.2%(17/207)、24.6%(51/207)、31.9%(66/207),33.8%(70/207)vs 14.0%(29/207)、23.2%(48/207)、29.0%(60/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yG-BMI预测瘦型MAFLD的AUC值为0.8690(95%CI 0.8255~0.9126,P<0.001),高于TyG[AUC=0.8188(95%CI 0.7680~0.8696,P<0.001)]和TyG-ALT[AUC=0.7725(95%CI 0.7187~0.8262,P<0.001)]。结论TyG、TyG-BMI与TyG-ALT均与瘦型MAFLD相关,三者对瘦型MAFL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yG及其衍生指标计算简易且价格低廉,可用于对瘦型MAFLD的临床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瘦型 甘油葡萄糖指数 体重指数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酯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国宇 王艳玲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7期60-62,共3页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酯酶(ATGL)是新近发现的调节脂肪分解的关键酶,含有经典酯酶的Gly-X-Ser-X-Gly模序和α/β水解酶折叠子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起始步骤,其信号传导途径也可能不同于激素敏感酯酶(HSL)。文章就ATGL的近年...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酯酶(ATGL)是新近发现的调节脂肪分解的关键酶,含有经典酯酶的Gly-X-Ser-X-Gly模序和α/β水解酶折叠子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起始步骤,其信号传导途径也可能不同于激素敏感酯酶(HSL)。文章就ATGL的近年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甘油 脂肪动员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位置分布 被引量:38
12
作者 赵海珍 陆兆新 +1 位作者 别小妹 吕凤霞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建立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位置分布的方法。利用sn 1,3位专一性脂肪酶对甘油三酯sn 1,3位上的脂肪酸进行水解,形成sn 2位甘油单酯和游离脂肪酸;之后,通过甘油三酯中脂肪酸总含量和sn 1,3... 建立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位置分布的方法。利用sn 1,3位专一性脂肪酶对甘油三酯sn 1,3位上的脂肪酸进行水解,形成sn 2位甘油单酯和游离脂肪酸;之后,通过甘油三酯中脂肪酸总含量和sn 1,3位上脂肪酸含量之间的差值计算出sn 2位上的脂肪酸含量。利用 2 溴苯乙酮仅同游离脂肪酸作用的特点,将脂肪酸酯化为苯乙酰甲酯,然后进行HPLC分析。分析所用色谱柱为ZORBAXSBC18柱,以十七酸作为内标,甲醇 乙腈 水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 (梯度洗脱程序为甲醇 乙腈 水由 80∶10∶10(体积比,下同)在 35min内线性变化到 86∶10∶4,然后在 5min内恢复到起始比例,流动相流速为 1mL/min),通过测定苯乙酰甲酯在 254nm处的吸光度值来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和油酸(分别占总量的 26 61%和 43 18% ),其中油酸主要分布于sn 1,3位上,而棕榈酸分布于sn 2位上。这些测定结果与传统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相吻合。该方法简单可行,省去了传统测定中费时的薄层色谱分离步骤,可成为一种有效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脂肪 位置分布 甘油 脂肪 猪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油茶籽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郭少海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119,共8页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油茶籽 脂肪 甘油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茶中“金花”孢子粉提取物对体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袁勇 黄建安 +3 位作者 徐小江 李适 龚雨顺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研究茯茶中"金花"孢子粉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筛选出具有降脂功效的活性组分,为茯茶的深度开发及"金花"孢子粉降脂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以正常人...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研究茯茶中"金花"孢子粉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筛选出具有降脂功效的活性组分,为茯茶的深度开发及"金花"孢子粉降脂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以正常人肝细胞LO2为实验对象,采用脂肪乳剂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肝细胞,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以MTT法筛选出提取物最佳作用浓度;通过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来评价药物的降脂效果。结果表明,用含1.0 mL/L 20%脂肪乳剂的培养液培养LO2肝细胞48 h,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比较呈现极显著升高(P<0.01)且肝细胞ALT、AST泄漏量比对照组极显著加大(P<0.01),因此本方法能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金花"孢子粉提取物作用脂肪肝细胞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150μg/mL和5μg/mL,当醇提物和萃取的水层部分分别作用脂肪肝细胞24、48 h时都能使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且与阳性药物辛伐他汀和血脂康效果相当,因此本实验筛选出"金花"孢子粉醇提物和萃取的水层具有较好的降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茶 金花孢子粉 非酒精性脂肪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深强 潘志雄 王继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1-727,共7页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启动脂肪动员的又一关键脂肪酶.ATGL能特异性地水解甘油三酯(TAG)的第一酯键,被认为是TAG水解过程的限速酶.ATGL在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脂代谢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性和表达在细胞内...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启动脂肪动员的又一关键脂肪酶.ATGL能特异性地水解甘油三酯(TAG)的第一酯键,被认为是TAG水解过程的限速酶.ATGL在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脂代谢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性和表达在细胞内受到转录水平、翻译后水平等调控.ATGL介导的脂解过程可能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疾病存在关联.本文主要就ATGL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甘油脂肪 甘油 脂肪分解 代谢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途径异常与脂肪肝 被引量:46
16
作者 魏苏宁 苏雪莹 徐国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脂肪肝(NAFLD)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是一类疾病的伴发疾病,肥胖患者、脂肪营养不良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均伴发脂肪肝。脂肪肝时肝细胞内蓄积的脂质多为甘油三酯,因此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生最主要原因。肝细胞甘油三酯... 脂肪肝(NAFLD)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是一类疾病的伴发疾病,肥胖患者、脂肪营养不良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均伴发脂肪肝。脂肪肝时肝细胞内蓄积的脂质多为甘油三酯,因此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生最主要原因。肝细胞甘油三酯蓄积会破坏其对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肝糖异生导致高血糖,也可引起肝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增加,升高血脂。本文详细阐述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途径的重要步骤,探讨这些步骤异常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为脂肪肝药物设计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甘油 脂肪酸从头合成 脂肪酸β氧化 脂肪酸摄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及血脂甘油三酯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唐兰 屈小英 +2 位作者 张明军 谢薇波 马贵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10-412,430,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和诊治脂肪性肝病奠定基础。方法:对我科1005例体检人员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肝脏进行B超检查及血脂检查。结果:1005例受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301例,检出率为29.95%;...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和诊治脂肪性肝病奠定基础。方法:对我科1005例体检人员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肝脏进行B超检查及血脂检查。结果:1005例受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301例,检出率为29.95%;随BMI的增加,脂肪肝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其中肥胖组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001);脂肪肝组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001)。结论:肥胖和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高脂蛋白血症与脂肪肝的发生呈正相关。控制体重和降低血脂水平对防治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甘油血症 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油脂肪酸、甘油三酯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东 薛雅琳 +3 位作者 段章群 李秀娟 朱琳 何少卿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29,共4页
分析了3个产地44个文冠果油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从文冠果油中共分析出12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分别是亚油酸(40.89%~43.20%)、油酸(29.63%~31.66%)和芥酸(8.29%~8.45%)。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 分析了3个产地44个文冠果油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从文冠果油中共分析出12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分别是亚油酸(40.89%~43.20%)、油酸(29.63%~31.66%)和芥酸(8.29%~8.45%)。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1.08~1.20之间。采用HPLC-TOF/MS共鉴定出33种可能的甘油三酯,构成这些甘油三酯的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山嵛酸、芥酸、木焦油酸以及二十四碳一烯酸等。文冠果油含量较高的甘油三酯为OLL(18.02%~20.15%),其次是OOL(8.08%~8.42%)和LLAo(7.75%~8.20%)。同时,对不同产地文冠果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文冠果油品质研究及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油 脂肪 甘油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利欣作用前后体外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甘油三酯水平变化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龙辉 李龙江 +2 位作者 汤为学 左国庆 廖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甘利欣(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IG)作用前后,体外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细胞模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筛选最佳作用浓度,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 目的:研究甘利欣(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IG)作用前后,体外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细胞模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筛选最佳作用浓度,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观察PPARγ、SREBP-1、SCAP的表达。结果:(1)MTT法筛选出2.273μg/ml为甘利欣最佳作用浓度。(2)透射电镜观察Ld30细胞发现胞浆内存在大量脂滴(3)全自动生化仪测得Ld30细胞内甘油三酯浓度为(1.84±0.16)mmol/L,甘利欣处理组为(1.05±0.1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Ld30组相比较,甘利欣处理组PPARγ、SREBP-1、SCAP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利欣有减轻体外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细胞脂肪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PARγ、SREBP-1、SCAP表达,从而抑制了细胞内脂肪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利欣 甘油 酒精性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对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宝维 孔敏 +3 位作者 葛文华 张名爱 马传兴 张肖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79-2089,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索2个基因表达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选取16周龄五龙鹅30只(公母各占1/2),屠宰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索2个基因表达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选取16周龄五龙鹅30只(公母各占1/2),屠宰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器官(肝脏、心脏、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胸肌、腿肌、肌胃、腺胃、小肠、肾脏、大脑、肺、脾脏)中A TG L、A CSL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在鹅的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均检测出ATGL和ACSL1基因的表达;ATGL基因在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脾脏,在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只有少量表达;ACSL1基因在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肝脏、脾脏中表达量较高,在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有少量表达,而在肌胃、腺胃和肺中几乎不表达。2)ATGL基因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率、胸肌肌内脂肪率、腹部脂肪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皮下脂肪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ACSL1基因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率、胸肌肌内脂肪率、胸肌率呈正相关(P>0.05),与腿肌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皮下脂肪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3)ATGL基因表达量与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ACSL1基因表达量与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呈负相关(P>0.05),与甘油三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ATGL和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性,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具有反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甘油脂肪酶基因 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 组织器官 基因表达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