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麻籽胶对提高肉制品中脂肪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跃泉 陈涛 赵百忠 《肉类研究》 2005年第12期39-42,共4页
对亚麻籽胶在肉制品中提高脂肪稳定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对比使用酪蛋白、亚麻籽胶加工肉制品时对脂肪的作用;并用感官分析对脂肪损失不同量时的产品做了评价。
关键词 亚麻籽胶 肉制品 脂肪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线反射分析法研究以放牧或谷物为主牛的碎肉中添加维生素C对肉色、脂肪稳定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
作者 C.E.Realini 辛亚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12期19-19,共1页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添加 VC(试验组 )和不添加 VC(对照组 )对以放牧或谷物为饲养主牛的牛肉肉色和脂肪稳定性的影响 ,牛肉在 4℃下放置 8d后观察肉色和脂肪稳定性。采用近红外线反射分光镜预测碎牛肉的脂肪酸组成 ,并评估此法在鉴...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添加 VC(试验组 )和不添加 VC(对照组 )对以放牧或谷物为饲养主牛的牛肉肉色和脂肪稳定性的影响 ,牛肉在 4℃下放置 8d后观察肉色和脂肪稳定性。采用近红外线反射分光镜预测碎牛肉的脂肪酸组成 ,并评估此法在鉴别不同营养背景下牛肉的潜在价值。以放牧为主牛的牛肉总脂肪含量要比以谷物为主牛的低 5 3% (P<0 .0 5 )。放牧为主饲养牛的牛肉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 (P<0 .0 1)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以及较少的单一不饱和脂肪酸 (P<0 .0 1)。在以谷物为主饲养牛的牛肉中 ,添加 VC试验组比对照组 ,从第 2~ 8d脂肪氧化减慢 (P<0 .0 1) ,肉色更深(P<0 .0 1) ,颜色更红 (P<0 .0 1)。以放牧为主牛的牛肉 ,添加VC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脂肪的氧化差异不显著 (P>0 .0 5 ) ,但在 8d的试验期 VC可延缓肉色加深 ,从而提高肉色的稳定性 (P<0 .0 1)。采用最小二乘均方模型结果表明 ,使用近红外线反射分析法可准确预测饱和脂肪酸 (标准误 SEP=1.16 % ,准确度 r2 =0 .87)、不饱和脂肪酸 (标准误 SEP=1.18% ,准确度 r2 =0 .90 )、硬脂酸 (标准误 SEP=1.2 0 % ,准确度 r2 =0 .91)、油酸 (标准误 SEP=1.2 7% ,准确度 r2 =0 .92 )和亚麻油酸 (标准误 SEP=0 .0 7% ,准确度 r2 =0 .93)的含量。然而其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线反射分析法 肉牛 维生素C 肉色 脂肪稳定性 脂肪酸组成 饲料添加剂 放牧 谷物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稳定性脂肪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穆玉云 《饲料研究》 CAS 2004年第2期4-6,共3页
关键词 瘤胃 稳定性脂肪 奶牛 产奶遗传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过瘤胃脂肪产品瘤胃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洋 穆玉云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1,共2页
通过对2类共5种不同过瘤胃脂肪成分的分析和在活体瘤胃内不同发酵时间下降解率的检测,探讨了脂肪酸钙盐(皂钙)与分馏饱和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差异,及不同脂肪饱和度对分馏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分馏饱和脂肪的瘤胃稳定性在相同... 通过对2类共5种不同过瘤胃脂肪成分的分析和在活体瘤胃内不同发酵时间下降解率的检测,探讨了脂肪酸钙盐(皂钙)与分馏饱和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差异,及不同脂肪饱和度对分馏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分馏饱和脂肪的瘤胃稳定性在相同发酵条件下显著优于脂肪酸钙盐(皂钙);长时间瘤胃发酵(16和24h)条件下,分馏脂肪的瘤胃稳定性随着该脂肪中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稳定性脂肪 脂肪酸钙盐 瘤胃降解率 瘤胃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乳中嗜冷菌及其主要热稳定性酶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德军 孙爱民 纪振杰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49,共4页
原料乳中的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胞外酶是引起液态乳制品多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阐述了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概念及特性,对嗜冷菌在原料乳中的控制提出了自己建议,并对嗜冷菌、蛋白酶、脂肪酶的检测方法及理论进行了... 原料乳中的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胞外酶是引起液态乳制品多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阐述了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概念及特性,对嗜冷菌在原料乳中的控制提出了自己建议,并对嗜冷菌、蛋白酶、脂肪酶的检测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冷菌 稳定性蛋白酶 稳定性脂肪 原料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发酵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房耀维 余勃 +4 位作者 刘姝 王淑军 吕明生 焦豫良 曹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0-243,共4页
利用分批发酵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aquaemaris DS1分泌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呈部分生长关联型。据分批发酵实验结果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描述菌株生长、产酶以及底物... 利用分批发酵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aquaemaris DS1分泌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呈部分生长关联型。据分批发酵实验结果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描述菌株生长、产酶以及底物消耗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良好,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稳定性脂肪 BACILLUS aquaemaris DS1 动力学模型 海洋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乳嗜冷菌分泌热稳定性酶类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丽 赵玉娟 李盛钰 《中国奶牛》 2015年第13期44-48,共5页
嗜冷菌是导致原料乳以及乳制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UHT)灭菌后,几乎除去了全部的嗜冷菌,但细菌分泌的热稳定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却并未完全钝化,进一步影响原料乳风味以及质地。测定原料奶中热稳定蛋白酶和脂肪酶... 嗜冷菌是导致原料乳以及乳制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UHT)灭菌后,几乎除去了全部的嗜冷菌,但细菌分泌的热稳定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却并未完全钝化,进一步影响原料乳风味以及质地。测定原料奶中热稳定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是控制嗜冷菌污染原料奶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原料乳中嗜冷菌分泌的热稳定性酶类的快速检测技术,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此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冷菌 稳定性蛋白酶 稳定性脂肪 原料乳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均质工艺处理对巴氏杀菌乳脂肪球膜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瑞明 刘梦霞 +2 位作者 王祎 刘晓辉 于景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56-161,共6页
乳脂肪球大小和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决定了脂肪球稳定性,从而影响巴氏杀菌乳在贮藏期内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预热温度(50、60、70℃)和不同均质压力(20、30、40、45 M... 乳脂肪球大小和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决定了脂肪球稳定性,从而影响巴氏杀菌乳在贮藏期内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预热温度(50、60、70℃)和不同均质压力(20、30、40、45 MPa)对脂肪球膜蛋白的影响,并通过稳定性分析仪探究脂肪球膜蛋白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均质工艺对脂肪球膜蛋白种类无显著影响,但对脂肪球膜蛋白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XO)、嗜乳脂蛋白(butyrophilin,BTN)、脂肪滴结合蛋白(adipophilin,ADPH)在预热60℃时的含量最低,黏液素(mucin 1,MUC1)在预热60℃时的含量最高,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FABP)、组织糖蛋白高碘酸烯夫6/7(periodic acid Schiff 6/7,PAS6/7)的含量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组织糖蛋白高碘酸薛夫IV(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的含量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多;XO、PAS6/7、BTN、ADPH、FABP在均质压力40 MPa时含量最低,CD36的含量随均质压力的增加而减少;脂肪球膜蛋白构成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αs1-酪蛋白(casein,CN)和β-CN含量增加,其中BSA含量增加最明显。综上,推测均质工艺导致αs1-CN、β-CN和BSA组分参与了脂肪球膜的构建,并对脂肪球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球膜 蛋白组分 巴氏杀菌 均质 脂肪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对香猪组织和器官中脂类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勇 赵春江 +3 位作者 王振宇 肖珊 吴常信 马长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9-35,共7页
为了探明冷冻贮藏对香猪组织和器官中脂类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3头相同日龄的香猪,选取皮下脂肪、背最长肌及肝脏组织为实验样品,分析冷冻贮藏前后样品的脂肪含量、脂肪与脂肪酸组成、丙二醛含量(TBARS值)。结果显示:冷冻贮藏对各组织... 为了探明冷冻贮藏对香猪组织和器官中脂类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3头相同日龄的香猪,选取皮下脂肪、背最长肌及肝脏组织为实验样品,分析冷冻贮藏前后样品的脂肪含量、脂肪与脂肪酸组成、丙二醛含量(TBARS值)。结果显示:冷冻贮藏对各组织的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贮藏后皮下脂肪、肌肉和肝脏的磷脂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以肝脏的磷脂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从45.61%下降至34.96%);皮下脂肪、肌肉和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贮藏以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6.6倍、7.7倍和9.1倍。-18℃冷藏150d后,各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但中性脂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都显著升高(P<0.01),而磷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显著下降(P<0.01),游离脂肪酸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降低(P<0.01)。皮下脂肪、肌肉和肝脏的TBARS值分别为0.7、16.7、120.5mg/kg,且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冷冻贮藏中饱和脂肪酸的水解速度相对较慢,而不饱和脂肪酸有大量水解。冷冻贮藏过程中肝脏的脂肪组分最容易发生氧化,其次是肌肉中的脂肪,而皮下脂肪的氧化稳定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猪 皮下脂肪 肌肉 肝脏 冷冻贮藏 脂肪 脂肪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