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高能量碰撞解离质谱法研究3-苯硫基吲哚衍生物裂解反应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莫雅雯 蔡雪 +1 位作者 曹小吉 莫卫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7-831,共5页
采用高分辨电喷雾电离-高能量碰撞解离质谱(ESI-HCD-MS/MS)技术,结合H/D交换试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3-苯硫基吲哚衍生物质子化离子的质谱裂解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苯硫基吲哚衍生物的质子化离子在高能量碰撞解离模式下,... 采用高分辨电喷雾电离-高能量碰撞解离质谱(ESI-HCD-MS/MS)技术,结合H/D交换试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3-苯硫基吲哚衍生物质子化离子的质谱裂解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苯硫基吲哚衍生物的质子化离子在高能量碰撞解离模式下,通过苯基亲核取代重排到吲哚环的C^3位上,C-S键均裂丢失巯基自由基,产生了3-(取代苯基)-吲哚自由基阳离子;通过1,2-氢负离子迁移和C^3-S键均裂丢失苯硫自由基,则产生了吲哚自由基阳离子;通过1,4-质子迁移和C^5-S键的电荷诱导异裂,产生了3-硫代吲哚阳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碰撞解离质谱法 3-苯硫基吲哚 偶电子离子均裂 苯基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CFD的半自磨过程矿石碰撞能量分析
2
作者 丁文浩 李卓睿 +2 位作者 曾尧 马军 粟立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9-2156,共8页
为探究不同品位矿石在半自磨机干、湿磨情况下的能量利用规律,基于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建立了湿式半自磨过程耦合仿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品位矿石在干、湿磨情况... 为探究不同品位矿石在半自磨机干、湿磨情况下的能量利用规律,基于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建立了湿式半自磨过程耦合仿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品位矿石在干、湿磨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与碰撞能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和40%矿石品位下,湿式和干式半自磨过程切向和法向能量利用率均随品位升高呈下降趋势。由于存在液体介质,湿式半自磨颗粒间磨剥作用减弱,冲击力传递效应增强,在30%、35%和40%矿石品位下,切向能量利用率较干式半自磨能量利用率分别降低2.30%、2.87%和3.51%,而法向能量利用率较干式半自磨能量利用率分别提高2.08%、2.42%和2.68%。本文揭示了矿石品位、液体介质与矿石能量利用率的作用机理,为半自磨生产过程工艺优化和节能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自磨机 离散元法 计算流体力学 矿石品位 碰撞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方案优化
3
作者 姚曙光 谢旻翰 +2 位作者 李治祥 张鹏 董云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8-1230,共13页
为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采用动车组重联运行可以成倍提高载客量,然而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巨大的碰撞能量将造成严重的乘员损伤和财产损失,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已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提出均匀耗散和集中耗散2种碰撞能量管理模式... 为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采用动车组重联运行可以成倍提高载客量,然而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巨大的碰撞能量将造成严重的乘员损伤和财产损失,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已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提出均匀耗散和集中耗散2种碰撞能量管理模式,以头车和中间车车端的吸能装置平台力和压缩行程为设计参数,基于KNN、MLS、RBF和RF的4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方案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头车吸能量和中间车自身耗散能量方差的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分别是MLS和RBF,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头车和中间车的吸能元件平台力是影响头车界面吸能量的主要参数,中间车吸能装置参数是影响中间车界面碰撞能量分布是否均匀的主要参数;集中耗散模式下头车和重联界面吸收了碰撞能量48.24%,中间车界面吸收了碰撞能量51.76%,该能量分配模式要求头车前端吸能装置具有更高的吸能量;均匀耗散模式下头车和重联界面吸收了22.75%的碰撞能量,中间车界面吸收了77.25%的碰撞能量,该能量分配模式会增大车间距导致列车长度增加;优化获得的2种碰撞能量管理方案都能在时速36 km/h对撞工况下保证长编重联动车组车体结构完整,且车体120 ms最大平均加速度分别为2.64g和2.36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编重联动车组 碰撞能量管理 多目标优化 NSGA-Ⅱ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保护头盔用复合材料结构吸收碰撞能量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强 范浩南 +4 位作者 谭长生 李峰 秦文娜 朱露 张国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9-244,共6页
针对碳纤维头盔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头盔,采用坠落式冲击试验台和基于冲击加速度及头部损伤指数(HIC)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种类、缓冲垫密度和服役环境温度对头盔吸收碰撞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垫密度的增加,两种头盔在低... 针对碳纤维头盔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头盔,采用坠落式冲击试验台和基于冲击加速度及头部损伤指数(HIC)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种类、缓冲垫密度和服役环境温度对头盔吸收碰撞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垫密度的增加,两种头盔在低温(-20℃)条件下的冲击加速度幅值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在常温(20℃)及高温(50℃)下,碳纤维和PE头盔壳体的冲击加速度幅值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升高温度有利于降低头盔的加速度幅值,对于80g/L和90g/L的缓冲垫,两种头盔的冲击加速度幅值随温度升高都表现出降低趋势。缓冲垫密度和温度显著影响头部损伤指数,随着温度从-20℃升高至50℃,PE头盔的头部损伤指数均表现出增加趋势,然而,碳纤维头盔在50℃表现出与常温和低温相反的趋势,即随着缓冲垫密度增加,其头部损伤指数逐渐降低,但PE头盔的头部损伤指数数值低于碳纤维头盔。两种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形貌不同:PE头盔有明显的基体凹陷形变特征但均无裂纹形成,而碳纤维头盔均表现出明显的基体开裂及纤维断裂。碳纤维由于其高刚度,在冲击力大于破坏强度后容易产生裂纹,无法通过结构系统塑性形变吸收冲击能量,是导致其在不同缓冲垫密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头部损伤指数以及加速度幅值均高于PE的主要原因。PE具有较高的缓冲作用和吸收冲击能量能力,因此,虽然均表现出较大基体凹陷,但均无裂纹形成,采用PE头盔,头部损伤指数和加速度幅值都低于同等条件下的碳纤维头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盔 碳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吸收碰撞能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蒸气中的5P_J+5P_J′→5S+5D_J″碰撞能量合并 被引量:3
5
作者 崔秀花 穆保霞 +5 位作者 王淑英 张刚台 袁强华 赖康荣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3-756,共4页
研究了Rb(5PJ)+Rb(5PJ′)→Rb(5S)+Rb(5DJ″)的碰撞能量合并过程,一台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Rb原子的5P1/2或5P3/2态,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吸收线分别调至5P1/2→5D3/2和5... 研究了Rb(5PJ)+Rb(5PJ′)→Rb(5S)+Rb(5DJ″)的碰撞能量合并过程,一台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Rb原子的5P1/2或5P3/2态,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吸收线分别调至5P1/2→5D3/2和5P3/2→7S1/2跃迁,由激发态原子密度和谱线荧光比得到碰撞能量合并过程5PJ+5PJ′→5S+5DJ″的截面.两台激光器同时分别激发5P1/2和5P3/2态,通过对5DJ″→5PJ的荧光探测,得到5P3/2+5P1/2碰撞转移到5D5/2和5D3/2的截面分别为(1.12±0.50)×10-14和(1.01±0.45)×10-14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合并 RB 激发态密度 荧光 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5P_J)+Rb(5P_J)→Rb(5S)+Rb(nl=5D,7S)碰撞能量合并 被引量:2
6
作者 穆保霞 王淑英 +4 位作者 崔秀花 张刚台 袁强华 戴康 沈异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77-1580,共4页
研究了Rb(5PJ)+Rb(5PJ)→Rb(nlJ′)+Rb(5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分别共振激发Rb原子的5P1/2或5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吸收线分别调至5P1/2→5D3/... 研究了Rb(5PJ)+Rb(5PJ)→Rb(nlJ′)+Rb(5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分别共振激发Rb原子的5P1/2或5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吸收线分别调至5P1/2→5D3/2和5P3/2→7S1/2跃迁。由激发态原子密度和谱线荧光比得到碰撞能量合并过程的截面,对5P3/2激发,碰撞转移得到5D5/2,5D3/2和7S1/2的截面分别是(1.32±0.59)×10-14,(1.18±0.53)×10-14和(3.21±1.44)×10-15cm2;对5P1/2激发,碰撞转移到5D5/2和5D3/2的截面分别是(6.57±2.96)×10-15和(5.90±2.66)×10-15cm2。与其他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合并 RB 激发态密度 荧光 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态Cs(5D)原子间碰撞能量转移 被引量:3
7
作者 穆保霞 王淑英 +4 位作者 崔秀花 张刚台 袁强华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用激光二步激发Cs原子至8S态,从谱线的波长及强度可以确定Cs原子的辐射及碰撞过程,5D态主要是由8S→7P→5D跃迁布居的.在1016-1017Cs密度范围内,测量了碰撞能量合并5D+5D→nL+6S(nL=9D,11S,7F)速率系数,因5D→6P(3.0-3.6μm)处于红外本... 用激光二步激发Cs原子至8S态,从谱线的波长及强度可以确定Cs原子的辐射及碰撞过程,5D态主要是由8S→7P→5D跃迁布居的.在1016-1017Cs密度范围内,测量了碰撞能量合并5D+5D→nL+6S(nL=9D,11S,7F)速率系数,因5D→6P(3.0-3.6μm)处于红外本实验不能探测,利用一个已经测量过的过程(即6P+5D→6S+7D)作相对测量,对于9D,11S和7F态,其平均速率系数分别为(8.4±4.2)×10-10,(7.3±3.6)×10-10和(9.7±4.8)×10-10cm3s-1.讨论了碰撞转移过程11S+6S 7F+6S对速率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荧光 速率系数 CS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分子高位2~1Ⅱ_g与C^1Ⅱ_u态之间的碰撞能量转移 被引量:4
8
作者 潘永乐 马龙生 +3 位作者 丁良恩 江长宁 孙殿平 施鸿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5-28,5,共5页
通过双光子激发和探测后向受激辐射光谱的方法观察了钠分子高位单态2~1Π_g与C^1Π-x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理论上计算的C^1Π_x态的布居分布和由C^1Π_x→X^1∑_g^+跃迁产生的紫外受激辐射光谱,均与实验结果相符。还同时采用二台不同... 通过双光子激发和探测后向受激辐射光谱的方法观察了钠分子高位单态2~1Π_g与C^1Π-x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理论上计算的C^1Π_x态的布居分布和由C^1Π_x→X^1∑_g^+跃迁产生的紫外受激辐射光谱,均与实验结果相符。还同时采用二台不同波长的染料激光器分别激发钠分子和钠原子,研究了不同激发态钠原子对钠分子高位激发态能量转移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高位激发态 钠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K混合蒸气中Cs(8D)+K(4S)碰撞能量转移 被引量:3
9
作者 沈异凡 沈晓燕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在Cs-K混合蒸气中,两步激发Cs原子到8D态,观察了Cs(8D)+K(4S)→Cs(5D)+K(4P)碰撞能量合并逆过程(REP,reverse energy pooling)。应用双调制技术探测K(4P)原子发射的荧光,基态K原子密度用光学吸收方法测量。得到了REP速率系数,讨论了其... 在Cs-K混合蒸气中,两步激发Cs原子到8D态,观察了Cs(8D)+K(4S)→Cs(5D)+K(4P)碰撞能量合并逆过程(REP,reverse energy pooling)。应用双调制技术探测K(4P)原子发射的荧光,基态K原子密度用光学吸收方法测量。得到了REP速率系数,讨论了其它过程对速率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合并逆过程 REP 速率系数 光谱学 激发态原子 CS 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6P)激发态的辐射及与N2碰撞的能量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繁新 秦晨 +1 位作者 戴康 沈异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4-977,共4页
应用激光吸收和荧光方法,测量了Cs(6P)态与N2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和碰撞猝灭截面。Cs原子被激光激发到6P3/2态,将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检测激光束调到6PJ→8S1/2的跃迁,测量了6PJ激发态的密度及空间分布,由此计算了6PJ→6S的有效辐射... 应用激光吸收和荧光方法,测量了Cs(6P)态与N2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和碰撞猝灭截面。Cs原子被激光激发到6P3/2态,将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检测激光束调到6PJ→8S1/2的跃迁,测量了6PJ激发态的密度及空间分布,由此计算了6PJ→6S的有效辐射率。在T=337 K(蒸气压公式给出Cs密度N0=1.25×1012cm-3)和N2密度2×1016<N<1.4×1017cm-3范围内测量了6P1/2→6S1/2(895 nm)发射的敏化荧光强度I895。量N/I895(I895经过样品池透明度修正)与N有抛物线型的关系,表明了6PJ的猝灭是由于与N2分子的碰撞产生的,而不是由与Cs基态原子碰撞产生的。N2的引入,一方面产生原子激发态的碰撞转移;另一方面由于谱线的碰撞增宽,增大了有效泵浦率和有效辐射率。由最小二乘法确定的二次多项式的系数得到6P态与N2碰撞精细结构转移截面σ3/2→1/2=(0.42±0.17)×10-16cm2,猝灭截面σD=(1.31±0.52)×10-16cm2,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荧光 截面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5P)激发态的辐射及与N_2碰撞的能量转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青 许瑾 +1 位作者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7-550,共4页
应用激光吸收和荧光方法,测量了Rb(5P)态与N2碰撞的精细结构混合和碰撞猝灭截面.Rb原子被激光激发到5P3/2态,将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检测激光束调到5PJ→7S1/2的跃迁,测量5PJ激发态的密度及空间分布,由此计算了5PJ→5S的有效辐射率.在... 应用激光吸收和荧光方法,测量了Rb(5P)态与N2碰撞的精细结构混合和碰撞猝灭截面.Rb原子被激光激发到5P3/2态,将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检测激光束调到5PJ→7S1/2的跃迁,测量5PJ激发态的密度及空间分布,由此计算了5PJ→5S的有效辐射率.在T=340 K和N2密度0.5×1016<N<4×1016cm-3范围内测量了5P1/2→5S1/2(794 nm)发射的敏化荧光强度I794,量N/I794与N有抛物线型的关系,表明了5PJ的猝灭是由于与N2分子的碰撞产生的,而不是由与Rb基态原子碰撞产生的.由最小二乘法确定的二次多项式的系数得到5P态与N2碰撞精细结构混合截面σ3/2→1/2=(10.43±3.54)×10-16cm2,猝灭截面σD=(9.8±3.4)×10-16cm2.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荧光 截面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5P_J)+(Ne、N_2)碰撞能量转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瑾 王青 +2 位作者 亚森江.吾甫尔 戴康 沈异凡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7-450,共4页
在气体样品池条件下,研究了Rb(5P_J)+(Ne、N_2)碰撞能量转移过程。对于5P_J与Ne的碰撞,电子态能量仅能转移为Ne原子的平动能。在与N_2的碰撞中,向分子振转态的转移是重要的。调频半导体激光器稍微调离共振线,激发Rb原子至Rb(5P_(3/2))态... 在气体样品池条件下,研究了Rb(5P_J)+(Ne、N_2)碰撞能量转移过程。对于5P_J与Ne的碰撞,电子态能量仅能转移为Ne原子的平动能。在与N_2的碰撞中,向分子振转态的转移是重要的。调频半导体激光器稍微调离共振线,激发Rb原子至Rb(5P_(3/2))态,在不同的Ne或N_2气压下,测量了5P_(1/2)→5S_(1/2)与5P_(3/2)→5S_(1/2)荧光强度比。利用速率方程分析,可以得到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对于Ne,5P_(3/2)→5P_(1/2)转移速率系数为1.53×10^(-12)cm^3s^(-1)。对于N_2,由5P_J+Ne和5P_J+N_2二种情况下5P_(1/2)与5P_(3/2)荧光的相对强度比,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5P_(3/2)→5P_(1/2)转移速率系数为8.83×10^(11)cm^3s^(-1),5P_J态猝灭速率系数为1.25×10^(-10)cm^3s^(-1)。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碰撞能量转移 荧光 速率系数 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7^2D)态与基态K原子的碰撞能量转移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异凡 李万兴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6,共6页
K-Rb混合蒸汽中,使用Rb光谱灯和染料激光器,将基态Rb原子二步激发到72D态,用荧光法测量了过程Rb(72D)+K(4S)→Rb(5S)+K(7S,5D)的碰撞转移截面。K7S,5D对Rb72D的荧光比中,含K7... K-Rb混合蒸汽中,使用Rb光谱灯和染料激光器,将基态Rb原子二步激发到72D态,用荧光法测量了过程Rb(72D)+K(4S)→Rb(5S)+K(7S,5D)的碰撞转移截面。K7S,5D对Rb72D的荧光比中,含K7S5D碰撞转移的影响。第二个实验可以消除这个影响。利用K光谱灯和染料激光器产生K7S或5D态,探测K7S(5D)对5D(7S)的荧光比。Rb7D→K7S,5D碰撞转移截面(10-15cm2单位)分别是25.8±10.3和1.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混合蒸汽 二步激发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参量和碰撞能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继业 王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697-1702,共6页
通过交叉分子束与高分辨、高稳定的激光光谱方法研究运动学限制的态 -态反应 :Ba( 1 S0 ) +HI( X1 Σ+ ,ν,J) Ba I( X2 Σ+ ,ν,J) +H( 2 S1 /2 ) ,并测得在 Ba与 HI的相对运动速度从 85 0到 1 30 0 m/s范围内产物 Ba I( ν=0 ,1 ,2 )... 通过交叉分子束与高分辨、高稳定的激光光谱方法研究运动学限制的态 -态反应 :Ba( 1 S0 ) +HI( X1 Σ+ ,ν,J) Ba I( X2 Σ+ ,ν,J) +H( 2 S1 /2 ) ,并测得在 Ba与 HI的相对运动速度从 85 0到 1 30 0 m/s范围内产物 Ba I( ν=0 ,1 ,2 )振动态的转动分布 ,得到碰撞参量对平动速度的依赖关系 .如对 Ba I( ν=0 )振动态 ,碰撞参量极大值从 0 .4 60变为 0 .390 nm,碰撞参量的几率函数为截去头的高斯函数 ,较小的碰撞参量产生较高振动态和较低的转动态 .如相对运动速度为 94 0 m/s时 ,Ba I(ν=0 ,1 ,2 )的碰撞参量极大值分别为0 .4 60 ,0 .4 5 3和 0 .4 46nm.该态 -态反应截面随着碰撞能量的变化而变化 .当 Ba I与 HI的相对运动速度从85 0 m/s变化到 1 30 0 m/s时 ,反应截面先增大 ,达到极大值后逐步减小 ,在相对运动速度为 1 1 0 0 m/s时 ,反应截面有一极大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参量 碰撞能量 态-态反应 几率函数 化学反应 分子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缀饰态理论在碰撞能量转移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 张小安 +1 位作者 杨振辉 董庆彦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69-1072,共4页
利用缀饰态理论研究了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混合共振系统中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 结果发现 :在单模强激光场作用下 ,该混合共振系统由于发生了碰撞能量转移 ,而使得粒子在相应能级上产生重新布居 ,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量子... 利用缀饰态理论研究了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混合共振系统中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 结果发现 :在单模强激光场作用下 ,该混合共振系统由于发生了碰撞能量转移 ,而使得粒子在相应能级上产生重新布居 ,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量子干涉增强效应 ,导致了不同缀饰态能级之间出现交叠区 这一结果与现有实验报导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缀饰态 碰撞能量转移 混合共振系统 量子干涉效应 量子光学 原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振动激发LiCs与CO_2碰撞中的振动-转动能量转移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淑英 范雯萱 +3 位作者 高永明 白雪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8-683,共6页
受激发射泵浦得到的LiCs高位振动态与CO_2碰撞,研究了LiCs不同能量对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瞬时激光感应荧光(LIF)测量得到CO_2(0000,J=2-74)原生转动态分布.转动布居数的半对数描绘给出了一个双指数结构,得到了一个T_a=6... 受激发射泵浦得到的LiCs高位振动态与CO_2碰撞,研究了LiCs不同能量对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瞬时激光感应荧光(LIF)测量得到CO_2(0000,J=2-74)原生转动态分布.转动布居数的半对数描绘给出了一个双指数结构,得到了一个T_a=660±73K[对LiCs(E=4300cm^(-1))]和550±61K[对LiCs(E=3700cm^(-1))]的低能分布,一个T_b=2380±261K[对LiCs(E=4300cm^(-1))]和1980±217K[对LiCs(E=3700cm^(-1))]的高能分布,低能分布属于弹性或弱非弹性碰撞,高能分布属于强非弹性碰撞.转动分布对LiCs能量是敏感的.但弹性与非弹性分支比基本是相同的.在一次碰撞的条件下,测量了各J态的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它们仅弱依赖于LiCs激发能.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对不同LiCs能量基本一致,是振动-转动/平移弛豫轨道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瞬时荧光测量 原生转动态分布 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 高振动激发Li CS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对接碰撞能量计算的简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余之 时军委 胡雪平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3期8-13,共6页
空间站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对接的新变化是大吨位和大偏心,必须计算各种构型对接碰撞需要缓冲的能量,周边式对接机构碰撞情况复杂,能量计算困难。针对任意两航天器碰撞式对接,建立三维等效模型计算碰撞能量,根据空间站构型将三维模型简化... 空间站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对接的新变化是大吨位和大偏心,必须计算各种构型对接碰撞需要缓冲的能量,周边式对接机构碰撞情况复杂,能量计算困难。针对任意两航天器碰撞式对接,建立三维等效模型计算碰撞能量,根据空间站构型将三维模型简化成二维模型,避开求解常微分方程,直观、方便、快速地计算对接碰撞产生的能量,并对空间站"I"、"L"以及"T"字构型时的对接碰撞能量进行分析,用于对接机构的性能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对接机构 碰撞能量 对接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态Cs原子间碰撞能量转移截面
18
作者 张刚台 袁强华 +4 位作者 穆保霞 王淑英 崔秀花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23-126,共4页
在Cs蒸气密度为10^13cm^-3量级范围内,研究了6P3/2+6P3/2→6DJ+6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6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洲激发态原子密度厦其空间分布,吸收线调至6P3/2... 在Cs蒸气密度为10^13cm^-3量级范围内,研究了6P3/2+6P3/2→6DJ+6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6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洲激发态原子密度厦其空间分布,吸收线调至6P3/2→8S1/2跌迁,并可平行于泵浦激光束移动.由激发态原子密度和谱线的荧光强度比得到碰撞能量合并的截面.碰撞转移到6D5/2和6D3/2的截面分剐是(4.1±1.8)×10^-15和(2.2±1.0)×10^-15cm^2.与其它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合并 截面 激发态原子密度 荧光 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能量转移Cs(6P)+Cs(5D)→Cs(6S)+Cs(nL=9S,5F)的截面测量
19
作者 王淑英 穆保霞 +4 位作者 崔秀花 张刚台 袁强华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16-118,共3页
二步激发Cs原子至8S态,测量了碰撞转移过程Cs(6P)+Cs(5D)→Cs(6S)+Cσ(nL=9S,5F)的截面。测量由7D,9S和5F态发射的荧光强度,从荧光强度比和σ(TD)值得到了σ(9S)和σ(5F),而σ(TD)已经进行过绝对测量,截面值σ... 二步激发Cs原子至8S态,测量了碰撞转移过程Cs(6P)+Cs(5D)→Cs(6S)+Cσ(nL=9S,5F)的截面。测量由7D,9S和5F态发射的荧光强度,从荧光强度比和σ(TD)值得到了σ(9S)和σ(5F),而σ(TD)已经进行过绝对测量,截面值σ(9S)和(5F)分别为8.7×10^-15。和1、3×10^-14 cm^2.讨论了能量转移过程9S+6S→5F+6S对σ(9S)和σ(5F)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荧光 截面 Gs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能量对反应Sr+ HF转动取向的影响(英文)
20
作者 蔡孟秋 唐璧玉 +2 位作者 杨国伟 杨益明 韩克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1-525,共5页
在推广 LEPS势能面上,用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反应碰撞能量对反应 Sr+ HF的转动取向的影响 .计算结果与产物轨道角动量模型进行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产物转动取向越强烈 .
关键词 轨线计算 推LEPS势能面 碰撞能量 转动取向 氟化氢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