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以《雍也》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的工夫实践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余治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论语·雍也》中,"能近取譬"已经被上升到"仁之方"的高度,切近自心而类推别人、他物。因而求仁的路向只在于首先己立、己达,从自己的心情志意出发,努力理解别人、体贴别人,进而立人、达人。"推其所为&quo... 《论语·雍也》中,"能近取譬"已经被上升到"仁之方"的高度,切近自心而类推别人、他物。因而求仁的路向只在于首先己立、己达,从自己的心情志意出发,努力理解别人、体贴别人,进而立人、达人。"推其所为",由己及人、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考虑,帮助别人安身立命,也是古今圣王治国理政的惟一法宝。推扩的根据与本源力量则在于己,立己、达己,自觉自为。朱熹强调"以己"与"推己"不可等同,但又相与为用。工夫不同,推己的对象或道德的受众也有所不同。惟有圣人才能够将自己的仁心不期而然地推扩到万事万物的身上。推,只有借助于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情与理,才有可能完成。物物相感、天人相应的根据就在于同类相动、以类度类。世界尽管繁复莫测,但毕竟可以一类呼应一类,一类感通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能近取譬 以己 推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阐释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能近取譬 观物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能近取譬”到“指事问义”:中国哲学的一种说理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龚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7,共7页
本文就中国哲学史上一类重要的言谈说理方式——先秦儒家的“能近取譬”与唐代禅宗的“指事问义”——进行研究,探讨了这类象征性言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家与禅宗思想中的应用。以《易传》“系辞”中取相观通的方式为案例,阐析其“近取... 本文就中国哲学史上一类重要的言谈说理方式——先秦儒家的“能近取譬”与唐代禅宗的“指事问义”——进行研究,探讨了这类象征性言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家与禅宗思想中的应用。以《易传》“系辞”中取相观通的方式为案例,阐析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论理原则,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禅宗南北两宗及临济宗等学派如何假借各种象征性的手法,以譬喻方式来阐明开悟的境界。从而认为儒家与禅宗所提出的这类言说道体的方式,经由具体经验中的见闻觉察,推而广之去阐明普遍性的道体原则。幽远之道是透过个体的切己经验,譬喻式地来表现的,这与以玄学或形而上学来论说道体的言说方式是相当不同的类型,可以将其看作哲学史上非常特别的一种道体言谈方式。同时,本文还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内在理路,阐明了这类言说与传统形上学论述之间的互动转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近取譬 指事问义 言谈 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4
4
作者 丁秀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悉喻体事物所作的选择,它既有利于说者对喻体事物的把握,也有利于听者对本体事物的理解,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理解、接受的圆满完成。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使用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比喻 能近取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成仁之教——从仁的可至与不可至的关系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多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8,共5页
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 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全体非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德性修养而不能至。基于此,学者应能近取譬,就力所能及处行仁,积仁至之得而又持续地推扩之,如此才能渐次趋于仁者之境。这是孔子主张的成仁的过程和方法。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修养 能近取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点之志与儒家“仁”的践行方式——关于《论语·侍坐》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汉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历代学者对《论语·侍坐》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儒学发展史上,程、朱一致把常人曾点拔高为圣贤,这与常识不符。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孔子"与点"作失落情绪解读,忽略了原始儒学强调"能近取譬"这一"仁"... 历代学者对《论语·侍坐》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儒学发展史上,程、朱一致把常人曾点拔高为圣贤,这与常识不符。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孔子"与点"作失落情绪解读,忽略了原始儒学强调"能近取譬"这一"仁"的践行方式。作为原始儒学的核心价值"仁",有着"博施济众"与"能近取譬"两方面的践行方式,本文通过讨论曾点志向与"能近取譬"的一致性,以此推测这是孔子"与点"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近取譬 为师 失落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倡“推己及人” 加强道德修养
7
作者 郭润伟 《理论探索》 1987年第3期51-53,共3页
(一)所谓“推己及人”,是说从自已本身出发,拿自已和别人作比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并且反省自已,对自已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经过进一步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已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孔子提... (一)所谓“推己及人”,是说从自已本身出发,拿自已和别人作比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并且反省自已,对自已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经过进一步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已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一般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具有了仁德的人,也就具有了各种美德。他认为实现仁德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有所树立,首先要别人也有所树立;自已有所通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境界 中国伦理学史 道德修养 己欲立而立人 道德评价 能近取譬 儒家思想 道德学说 子贡 内省不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