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与能谱-扫描电镜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坤阳 杜谷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846,共8页
已有研究表明页岩中纳米孔隙与组成导电膜的金颗粒处在同一量级,使得页岩中纳米孔隙在一定程度上被金颗粒掩埋,导致页岩中纳米孔隙被“二次改造”,从而无法真实观察到页岩中孔隙的形态特征;其次,由于受仪器分辨率、景深等因素的制约,无... 已有研究表明页岩中纳米孔隙与组成导电膜的金颗粒处在同一量级,使得页岩中纳米孔隙在一定程度上被金颗粒掩埋,导致页岩中纳米孔隙被“二次改造”,从而无法真实观察到页岩中孔隙的形态特征;其次,由于受仪器分辨率、景深等因素的制约,无法观察到孔隙的三维展布特征。因此,如何真实地揭示纳米孔隙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如何有效避免金颗粒对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二次改造”一直是微区分析的难点。本文通过扫描电镜(SEM)与原子力显微镜(AFM)方法组合观察到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有机孔与无机孔在二维平面的分布存在较强的非均值性,孔径与孔隙的空间延展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有机孔呈蜂窝状分布,孔径主要分布在微米量级0.1~0.4μm,孔隙在三维空间呈现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具有较好的空间连通性;无机孔主要发育黏土矿物的层间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纳米量级16~57nm,此外见少量的矿物粒内不规则状溶蚀孔。研究认为,页岩中孔隙在二维平面的非均值性导致孔隙、喉道的分布会发生突变,从而影响储层的储集性能;页岩中孔隙在三维空间的非均值性导致页岩储层的渗透率在纵向上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储层的物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氩离子抛光 能谱-扫描电镜 页岩 孔隙结构 三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能谱-扫描电镜分析铜矿床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冠 戴婕 +2 位作者 王坤阳 杨颖 胡志中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9-669,共11页
铜矿床中的伴生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矿物颗粒细小,往往从微米级到纳米级,因此难以被发现和获得利用,进而导致无法系统地对其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本文以“里伍式”铜矿床中的矿石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背散射图像、二次电子像观察以... 铜矿床中的伴生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矿物颗粒细小,往往从微米级到纳米级,因此难以被发现和获得利用,进而导致无法系统地对其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本文以“里伍式”铜矿床中的矿石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背散射图像、二次电子像观察以及X射线光谱点、线与面分析技术的相互佐证,获得铜矿床伴生元素矿物物相、形貌特征、赋存状态、定性/定量及分布规律等信息。实验中选取扫描电镜的加速电压20kV、发射电流10μA、能谱脉冲处理活时间100s,同时对样品前处理、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探讨,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分析铜矿床中有关伴生元素的能谱-扫描电镜(EDX-SEM)微区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查明四川里伍铜矿床中金、银、钴、铋、硒等元素的赋存状态,这些元素以独立矿物存在或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在其他矿物中。通过对这些伴生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为矿物工业价值的认定、矿床资源评价、伴生元素的回收利用提供了微观依据,为矿山的开采、选矿以及冶炼工艺过程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扫描电镜 铜矿床 伴生元素 赋存状态 类质同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能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原煤伴生矿物中稀土和放射性元素赋存形式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瑞林 白燕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2-393,共12页
研究原煤中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对原煤是集中还是分散利用、燃煤过程中粉煤灰的排放截留、从原煤或粉煤灰中提取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由前人研究可知不同矿区原煤中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有差异。本文... 研究原煤中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对原煤是集中还是分散利用、燃煤过程中粉煤灰的排放截留、从原煤或粉煤灰中提取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由前人研究可知不同矿区原煤中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有差异。本文研究了山西省霍西煤田两个矿区175个煤样中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应用背散射电子图像(BSEI)定位分析区域,应用BSEI、能谱-扫描电镜法(EDX-SEM)中的面分析(EDS-mapping)和粉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主要伴生矿物,应用BSEI和EDX-SEM中的点分析(EDS-point)确定了微量伴生矿物。在煤样中发现了铈镧钕钇镝钪六种稀土元素及一种放射性元素钍,其中铈、镧和钕主要以磷酸盐形式伴生于高岭石类矿物中,部分伴生在含氧化铝或氧化硅较多的矿物中,少量存在于碳中;钇、镝以磷酸盐或氧化物形式独立存在于碳中;在部分锆石、独居石中分别发现了钪和钍。研究表明,该矿区煤样中稀土元素主要以细粒自生矿物的形式伴生在其他矿物中,少数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于碳中,放射性元素钍伴生在独居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煤 伴生矿物 稀土元素 能谱-扫描电镜 粉晶X射线衍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能谱在单个包裹体物质组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单强 牛贺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1-714,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 -能谱对四川冕宁稀土矿床早期萤石的单个流体 -熔融包裹体中的成分进行了分析 ,发现包裹体内流体相阳离子以 Na、Ca、K、Ba为主 ,阴离子以 SO4、F、Cl为主 ,有意义的是在包裹体中发现了 L a、Ce、Nd等稀土元素 ,其中矿化... 利用扫描电镜 -能谱对四川冕宁稀土矿床早期萤石的单个流体 -熔融包裹体中的成分进行了分析 ,发现包裹体内流体相阳离子以 Na、Ca、K、Ba为主 ,阴离子以 SO4、F、Cl为主 ,有意义的是在包裹体中发现了 L a、Ce、Nd等稀土元素 ,其中矿化元素铈的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能谱 流体-熔融包裹体 稀土矿床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技术研究松辽盆地营城组致密砂岩中火山灰的微观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魏小燕 叶美芳 +1 位作者 朱津蕊 张慧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3,共6页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观测松辽盆地营城组致密砂岩时,发现一些不同于一般陆源碎屑的颗粒。详细的微观形貌和微区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颗粒为火山灰,且以玻屑为主。低倍镜下,火山灰粒径以粉砂级为主,呈凹面棱角状、弧状或者长条状,...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观测松辽盆地营城组致密砂岩时,发现一些不同于一般陆源碎屑的颗粒。详细的微观形貌和微区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颗粒为火山灰,且以玻屑为主。低倍镜下,火山灰粒径以粉砂级为主,呈凹面棱角状、弧状或者长条状,排列无方向,与泥质紧密接触;颗粒表面平坦,干净,且常见贝壳状或平行线状断口。高倍镜下,火山灰由外及内脱玻化作用明显,呈港湾状边缘,内部可见微纳米气液包体孔。脱玻化后的矿物有微纳米级(0.5~5μm)的石英和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火山灰的Si∶O原子比通常为1∶1~4∶1不等,其比值普遍大于石英的Si和O原子比1∶2。这些微纳米现象的揭示与认识为识别细粒碎屑岩中的分散状火山灰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组 致密砂岩 火山灰 微观特征 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卡罗模拟在单颗粒扫描电镜-能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继浩 初凤友 耿红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使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技术在10kV/1nA条件下分别对微束分析国家标准样品、K411玻璃微球和自制的颗粒标准样品进行了测试,并用CASINO程序对其进行了元素定量计算,以检验蒙特卡罗模拟在单颗粒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块... 使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技术在10kV/1nA条件下分别对微束分析国家标准样品、K411玻璃微球和自制的颗粒标准样品进行了测试,并用CASINO程序对其进行了元素定量计算,以检验蒙特卡罗模拟在单颗粒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块状还是颗粒标准样品,CASINO程序给出的定量计算结果总体上都明显优于能谱仪自带的XPP程序;(2)相比归一化法,CASINO程序能显著地校正颗粒效应;(3)对于Cu、Zn等KαX射线荧光产额较低的元素,在其含量较低时最好使用Lα线进行定量计算;(4)对于Cr2O3等存在严重谱线重叠的样品,进行相应的重叠校正也可得到较为准确的定量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能谱 蒙特卡罗模拟 单颗粒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硼酸锂熔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结合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锡矿石中锡钨锌铜铁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冠 董俊 +1 位作者 徐国栋 胡志中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锡石不溶于盐酸、硝酸及王水,测定其中元素含量时通常采用碱熔融分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而传统的过氧化钠或其他氧化性熔剂会引入大量的盐类,酸化提取后的溶液需要进一步分离或稀释,这样不仅影响分析的准... 锡石不溶于盐酸、硝酸及王水,测定其中元素含量时通常采用碱熔融分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而传统的过氧化钠或其他氧化性熔剂会引入大量的盐类,酸化提取后的溶液需要进一步分离或稀释,这样不仅影响分析的准确度及较低含量元素的测定限,长时间测定还会引起等离子体信号降低,造成仪器损伤。本文将锡矿石经偏硼酸锂熔融,超声波水浴处理,用ICP-OES法同时测定锡、钨、铁、锰、铜、锌元素含量,在标准溶液中匹配等量锂盐,各待测元素之间无明显干扰,操作简单快捷,环境污染小。实验过程中结合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微区分析技术,观察和分析不同熔剂量下样品熔珠的形貌特征和成分差异,发现随着熔剂与样品比例从小至大,熔珠表面结构呈现由松散、易碎向细粒、致密均匀的规律性变化,当熔剂与样品的比例达到7∶1后,熔珠表面形态无明显变化,当熔剂与样品的比例为8∶1时,熔珠表面能明显检测出硼元素的存在,说明此时的熔剂过量,从而实现了应用SEM-EDX技术来确定ICP-OES法分析中熔剂与样品的最佳配比。本研究还探讨了锡矿石样品的熔融温度和时间、介质酸度,对锡矿石标准物质GBW07281进行分析测定,方法精密度(RSD)为1.20%~8.06%,方法检出限为0.0012%~0.0098%,满足了样品中元素定量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石 金属元素 偏硼酸锂熔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 扫描电镜-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鉴定黑龙江石墨尾矿中的绢云母 被引量:5
8
作者 聂轶苗 牛福生 +1 位作者 刘淑贤 魏少波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石墨尾矿作为一类二次资源,当云母类矿物的含量在10%以上时,具有回收利用价值。黑龙江某地石墨尾矿中含有10%以上的云母类矿物,但其细度(500~800目)低于常规的云母矿,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组成,再结合化学分析、扫描电镜... 石墨尾矿作为一类二次资源,当云母类矿物的含量在10%以上时,具有回收利用价值。黑龙江某地石墨尾矿中含有10%以上的云母类矿物,但其细度(500~800目)低于常规的云母矿,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组成,再结合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光学显微镜与纯矿物进行对比,由此鉴定云母类矿物种属。XRD研究初步表明石墨尾矿含有的云母族矿物属于白云母亚类或黑云母亚类。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尾矿中的云母矿物与纯绢云母矿物均以片状和鳞片状为主要存在形态,而纯黑云母主要以片状形式存在。尾矿的Si O2含量为5%~13%,Al2O3含量为4%~8%,与纯绢云母接近。光学显微镜鉴定显示在正交偏光下石墨尾矿中的云母颜色和纯绢云母类似,而与纯黑云母截然不同。综合以上结果最终可确定该地石墨尾矿中的云母族矿物为白云母亚类中的绢云母。本研究为后续石墨尾矿的选矿工艺奠定了基础,也可应用于类似细度绢云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尾矿 绢云母 X射线衍射法 扫描电镜-能谱 光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EDS及GC-MS技术研究有机氯分子结构对零价铜脱氯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洪 刘静 +4 位作者 焦晗涛 张晶 段江涛 连兴业 侯亚楠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零价铜作为一种廉价金属很少应用于促进氯代有机物脱氯研究,其原因是零价铜的催化还原脱氯活性差,且反应机制复杂。本文采用机械球磨技术制备了Cu-Fe和Cu-Ni合金,研究零价铜在不同微观环境下对对氯苯酚(4-CP)的脱氯行为,旨在考察有机氯... 零价铜作为一种廉价金属很少应用于促进氯代有机物脱氯研究,其原因是零价铜的催化还原脱氯活性差,且反应机制复杂。本文采用机械球磨技术制备了Cu-Fe和Cu-Ni合金,研究零价铜在不同微观环境下对对氯苯酚(4-CP)的脱氯行为,旨在考察有机氯分子结构对零价铜脱氯机制的影响。应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及色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发现,铜原子的微环境及有机氯分子结构均影响铜的脱氯机制。在Cu-Fe体系中,Cu遵循经典的催化加氢脱氯机制,4-CP的降解产物为苯酚;Cu-Ni体系的还原作用来源于零价铜,其中的镍金属并未起到催化加氢作用,Cu-Ni合金及单独零价铜对4-CP的降解产物是环己酮。零价铜对4-CP的降解率可达70%以上,而Cu-Fe体系的降解率仅为34%,两者对芳香族氯代物的降解效率差距显著。零价铜能够降解化学稳定性高的4-CP和苯酚,但不能降解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脂肪族氯代有机物(如一氯乙酸和二氯乙酸),因此认为零价铜脱氯机制并非传统的催化加氢机制,而是遵循直接电子传递还原机制,且有机氯分子的苯环结构是零价铜直接电子传递还原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有机污染物 零价铜 铜系合金 脱氯机制 机械球磨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 气相色-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ar mechanism for spray deposited Al-Si/SiC_p composites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被引量:6
10
作者 滕杰 李华培 陈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875-2882,共8页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ing wea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block-on-ring wear machi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ed load range of 10-220 N on the wear and friction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sliding against SAE 52100 grade bearing ste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EDAX) we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ear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stigate the wear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is dependent on the silicon content in the matrix alloy and the applied load. Al-Si/15%SiCp composites with higher silicon content exhibit better wear resistance in the applied load range. Under lower loads, the major wear mechanisms are oxidation wear and abrasive wear for all tested composites. Under higher loads, severe adhesive wear become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s for Al-7Si/15%SiCp and Al-13Si/15%SiCp composites, while Al-20Si/15%SiCp presents a compound wear mechanism, consisting of oxidation, abrasive wear and adhesion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sliding wear wear mechanism Al-Si/SiC_p composites spray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solution mechanism and solubility of hemimorphite in NH_3-(NH_4)_2SO_4-H_2O system at 298.15 K
11
作者 李琴香 陈启元 胡慧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884-890,共7页
The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hemimorphite in NH3-(NH4)2SO4-H2O system at 298.15 K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 The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hemimorphite in NH3-(NH4)2SO4-H2O system at 298.15 K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mimorphite is soluble in NH3-(NH4)2SO4-H2O system and its residue exists in the form of an amorphous SiO2 layer on the hemimorphite surface. The XPS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i 2p3/2 and O ls spectra of the hemimorphite are broadened and shift to higher binding energies and their binding energies are closer to silica with an increase of total ammonia and time. Solubility of hemimorphite in NH3-(NH4)2SO4-H2O system was measured by means of isothermal solution method at 298.15 K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hemimorph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ubility of zinc in solution in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r(NH3) (total ammonia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NH3/NH4^+ ratios. The solubility of silicon in solution decreases from 0.0334 mol/kg in ct(NH3)-4.1245 mol/kg NH3-(NH4)2SO4-H2O solution to 0.0046 mol/kg in cT(NH3)=7.6035 mol/kg NH3-(NH4)2SO4-H2O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MORPHITE ammoniacal solution dissolution mechanism SOLU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克亮 蒋林华 蔡跃波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73,共3页
使用粉煤灰和碱激发剂制备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微观结构,明确微观结构本质及其反应前后的结构变化。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的主要产物有:八面沸石、水霞石和无定形产... 使用粉煤灰和碱激发剂制备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微观结构,明确微观结构本质及其反应前后的结构变化。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的主要产物有:八面沸石、水霞石和无定形产物,产物中均含有碱金属,化学成分不同于水泥水化产物。因粉煤灰玻璃体表面保护层结构致密,有些粉煤灰颗粒没有完全反应,存在没有反应掉的外壳。在碱激发溶液的作用下,[AlO4]四面体可能取代Si-O-Si链上部分[SiO4]四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土壤聚合物 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能谱 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韦连军 陈燕清 +1 位作者 雷满奇 黄庆柒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1229,共10页
随着中国铝土矿资源日益消耗,高硫铝土矿将成为重要的新型铝土矿资源。中国有大量品位较高的高硫型沉积型铝土矿,但这类矿石由于硫含量高(硫含量>0.7%),严重影响后续提铝工艺流程,因而一直未被工业化利用,在铝土矿资源日益紧缺之时,... 随着中国铝土矿资源日益消耗,高硫铝土矿将成为重要的新型铝土矿资源。中国有大量品位较高的高硫型沉积型铝土矿,但这类矿石由于硫含量高(硫含量>0.7%),严重影响后续提铝工艺流程,因而一直未被工业化利用,在铝土矿资源日益紧缺之时,若能开发利用,对中国铝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广西桂西地区自平果—靖西一带铝土矿成矿带新探获得相当量的沉积型铝土矿,该沉积型铝土矿是堆积型铝土矿的矿源层,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重叠,矿石多与黄铁矿密切共生,部分矿段的硫含量高出工业利用允许最高含量的数倍或数十倍,尽管矿石品位较高,但硫含量多在2%~8%,目前该铝土矿矿石性质及工业化技术指标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广西桂西地区的沉积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铝土矿的矿石矿物组成特性,探究了沉积型铝土矿的矿石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石中Al2O3含量为64.21%,S含量为5.13%,属于高硫沉积型铝土矿;矿石中铝矿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绿泥石;铁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赤铁矿及褐铁矿;一水硬铝石,其结晶粒度细,呈鲕状集合体形式,表面较光滑;黄铁矿中粗粒、中粒级黄铁矿多以半自形及他形存在,粒径较大。结合本项目组早前对高硫型铝土矿进行的大量试验研究认为,该沉积型铝土矿高硫问题可通过选矿技术方法分离黄铁矿,后续建议通过破碎磨矿手段使矿石矿物单体解离,再辅以合理的选矿药剂制度将黄铁矿浮选分离出来,从而使浮硫后的含铝矿物满足下一步的氧化铝提取入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铝土矿 矿物特征 黄铁矿 X射线荧光光 X射线衍射法 扫描电镜-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羊八井地热水中胶体粒子分析与表征
14
作者 刘高令 姜贞贞 +6 位作者 刘高博 邬国栋 苏思强 周会东 卓玛曲西 胡亚燕 李明礼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6-1164,共9页
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包含其形成过程中地质、构造、断裂、蚀变以及环境变化等多种信息。西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地热水中含有胶体粒子,开展胶体粒子的形貌、成分、结构等物理化学信息研究,对于了解地热流体的物质来源与胶体粒子关系... 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包含其形成过程中地质、构造、断裂、蚀变以及环境变化等多种信息。西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地热水中含有胶体粒子,开展胶体粒子的形貌、成分、结构等物理化学信息研究,对于了解地热流体的物质来源与胶体粒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胶体粒子的生成与沉淀过程影响着地热水的浊度、电导率、部分阳离子的含量。本文对羊八井地热水中胶体粒子进行一系列分析,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地热水中胶体粒子的粒径,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胶体粒子的形貌,红外光谱(FTIR)测定胶体粒子的特征谱峰,能谱仪(EDS)分析胶体粒子的主要成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地热水中二氧化硅(SiO2)含量。结果表明:地热水中高含量的SiO2除了以偏硅酸形式存在,还以胶体粒子的形式存在。胶体粒子的平均粒径为80.83nm,该胶体粒子与铯硅华的形成及轻稀土元素的富集有关。此外,该胶体粒子可以用ICP-OES法分析,但不与钼酸铵显色,从而导致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ICP-OES测定该类型水体中偏硅酸(H2SiO3)与SiO2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对于SiO2含量高于100mg/L的地热水,采用ICP-OES法检测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二氧化硅 偏硅酸 胶体粒子 能谱-扫描电镜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中炮制铁屑过程含铁物质的形态研究
15
作者 利毛才让 仁青 +1 位作者 诺日吉 热增才旦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8期2279-2286,共8页
为阐明传统藏药中铁粉炮制成铁屑各过程铁的存在形态变化,本论文运用XRD、SEM-EDS和UV分析铁粉Y_(1)和各流程产物Y_(2)、Y_(3)、Y_(4)、Y_(5)中含铁物质、样品微观形貌结构、元素组成、磁性能及不同形态铁离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Y_(1)... 为阐明传统藏药中铁粉炮制成铁屑各过程铁的存在形态变化,本论文运用XRD、SEM-EDS和UV分析铁粉Y_(1)和各流程产物Y_(2)、Y_(3)、Y_(4)、Y_(5)中含铁物质、样品微观形貌结构、元素组成、磁性能及不同形态铁离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Y_(1)、Y_(2)和Y_(3)中均有Fe、Fe_(3)O_(4)和Fe_(2)O_(3),呈无规则状,Fe、O和C为主要组成元素,与Y_(1)相比Y_(2)和Y_(3)中O、C表观浓度增加,磁吸附率为96.8%、96.2%、99.0%,Fe^(2+)含量为11.92μg/mL、12.12μg/mL与11.91μg/mL,未检出Fe^(3+)。Y_(4)中有Fe_(3)O_(4)和C_(18)H_(22)FeO_(3),表面由光滑的球状颗粒聚集而成,主要组成元素Fe、O与C且表观浓度比为1:1.8:1.2,磁吸附率为64.7%,Fe^(2+)含量为7.52μg/mL,未测出Fe^(3+);Y_(5)中有C_(18)H_(22)FeO_(3)、C_(20)H_(20)FeO_(3)和C_(2)H_(2)FeO_(4),表面光滑呈无规则状,主要组成元素Fe、O与C且表观浓度比为1:4.5:14.2,磁吸附率为0.4%,Fe^(2+)、Fe^(3+)含量分别为2.09μg/mL、0.04μg/mL。表明铁粉去锈、去毒后铁主要以Fe、Fe_(3)O_(4)形态存在,同时存有少量Fe_(2)O_(3),一次发酵后铁主要以Fe_(3)O_(4)形式存在,同时存有少量C_(18)H_(22)FeO_(3),二次发酵得到的铁屑中铁主要存在形式为C_(18)H_(22)FeO_(3)和少量含铁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屑 炮制 X射线衍射法 扫描电镜-能谱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