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1
作者 刘慎莹 徐小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7-1406,共10页
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能源消费转型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能源消费转型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转型指数均实现了层级增长,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省份能源消费转型发展较快。绿色发展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集聚效应逐渐明显。②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能源消费转型指数提升1%时,绿色发展指数提高0.227%,且该影响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大省更显著。③能源消费转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绿色金融发展来间接提升该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显示,能源消费转型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应重视能源的高效化与低碳化转型,以实现绿色发展的有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转型 绿色发展 时空演变 中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农户兼业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颜齐 张佳宁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有显著促进作...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推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逐渐由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向以商品能源为主转变。进一步机制分析显示,农户兼业通过提升家庭收入及优化收入结构、土地资本挤出、人力资本挤出和生态自觉性提升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此外,农户兼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存在代际、兼业地区和行业差异。因此,提出进一步破除城乡资源流动壁垒,完善农民工省外流动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农户生态自觉性;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收入量、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兼业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影响——基于能源禀赋异质性与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被引量:9
3
作者 毛丰付 侯玉巧 高雨晨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6,共12页
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的关键,数字经济则为结构转型提供了动力。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究了不同能源禀赋城市的异质... 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的关键,数字经济则为结构转型提供了动力。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究了不同能源禀赋城市的异质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并且在低化石能源禀赋城市中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且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产业转型升级、公众行为驱动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主要路径,而绿色金融深化机制路径尚待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能源禀赋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显辉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45,共4页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能源、环境和流通经济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迫切之举。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广义嵌套空间计量模型,探析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纳入绿...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能源、环境和流通经济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迫切之举。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广义嵌套空间计量模型,探析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二者间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驱动效应,且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模式转型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能源消费模式转型 流通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工业碳脱钩的溢出效应分析: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华靖芬 高俊丽 +1 位作者 陈珂 李佳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80,共10页
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作为“十四五”阶段中应对“双碳”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工业碳减排具有显著意义。该文按照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测算模型,使用30个省份1998-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工业的碳排放... 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作为“十四五”阶段中应对“双碳”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工业碳减排具有显著意义。该文按照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测算模型,使用30个省份1998-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工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了工业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各省份2003-2019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碳脱钩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各省份工业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就工业碳脱钩状态而言,大部分省份处于工业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工业碳脱钩有负向溢出效应。该文建议工业企业积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改革,以满足减排发展需求。政府也应利用政策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促进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工业 碳排放 碳脱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基于Meta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魏楚 韩晓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35,共13页
农村家庭能源转型事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文献研究中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不同的判断,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仍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已经过渡到以煤炭为主。为... 农村家庭能源转型事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文献研究中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不同的判断,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仍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已经过渡到以煤炭为主。为了判断现有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基于已有的可得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提取了35篇文献中的73组效应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已有文献在研究对象、样本特征、模型方法、解释变量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由此导致了文献之间结论不一致。本文在控制住这些因素后发现,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家庭收入是驱动能源消费转型的主要因素。伴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劣质能源(生物质能)显著减少,电力等高品质商品能源显著增加,而煤炭、沼气等低品质能源消费量逐步趋于稳定。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家庭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转型 META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市场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被引量:41
7
作者 柳亚琴 孙薇 朱治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69-4379,共11页
选取中国2000~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基于多期双重差分、三重差分等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及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碳交易政策推动地区能源... 选取中国2000~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基于多期双重差分、三重差分等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及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碳交易政策推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水平且作用效果逐年增强.从作用路径看,“四大效应”激励作用彰显,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构优化效应、行为驱动效应、生态创新效应和环保支出效应;从异质性影响看,GDP增速较慢地区的政策实施加快了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影响明显高于GDP增速较快地区;碳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的正向推动效应显著,对中西部地区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