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文秀 匡耀求 黄宁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7,193,共9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均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个指标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分别在0.2~0.3和0.4~0.6范嗣变动,且均早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变化趋势,均在2008年达到阶段性极值点。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都有高-高聚集区,在粤北都有低-低聚集区,同时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存在显著局域空间异质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不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2011年存在一个局域低-低显著自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 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部门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计志英 赖小锋 贾利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2,共9页
本文运用IPCC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在省际层面测度了我国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扩展的STIRPAT和Kaya模型,构建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3-2012年分省面板数据样本及城乡子样本进... 本文运用IPCC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在省际层面测度了我国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扩展的STIRPAT和Kaya模型,构建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3-2012年分省面板数据样本及城乡子样本进行系统GMM估计。本文研究表明,第一,我国城乡家庭部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在近十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家庭部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高碳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较低;第二,城乡家庭部门生活能源消费的上期碳排放量对本期碳排放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这反映出我国家庭部门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和路径依赖性,是一种动态自适应机制;人口规模、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强度和城镇化因素,都对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本文研究得到如下启示及政策含义:家庭部门碳减排将是一个有步骤、分区域的渐进过程,我国碳减排政策应当兼顾消费升级和碳排放的双重目标,努力构建分层次碳减排的适应性预期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着眼于引导和激励居民低碳消费,缓解人口规模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城镇化对家庭部门碳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能源价格改革、财政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等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等科技手段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些政策将更有利于城镇家庭部门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 驱动因素 STIRPAT-Kaya模型 系统GMM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预测及可控性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宪恩 王泳璇 段海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6,共8页
探讨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的影响,对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根据低碳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设定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节能情景和基准情景等4种情景,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 探讨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的影响,对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根据低碳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设定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节能情景和基准情景等4种情景,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峰值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6年、2040年和2045年,对应峰值依次为264.0×106t,356.2×106t,430.0×106t和477.3×106t。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展开可控性研究,探讨各因素变化对峰值大小和峰值时间的影响,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只影响峰值大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和第二产业占比对峰值时间和大小均有一定影响,三种因素分别从低速率提升至高速率时,人均GDP将导致峰值时间推迟,而碳排放强度和第二产业占比则将推动峰值时间提前;进一步定量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碳排放强度>城市化率>人口。根据研究结果对吉林省政策次序提出建议,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优先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合理规划推进城镇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峰值影响 STIRPAT 可控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1
4
作者 马晓君 董碧滢 +2 位作者 于渊博 王常欣 杨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70-3179,共10页
将扩展的Kaya恒等式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相结合,以2005~2016年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化的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并分解其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通过与中国同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定量对比分析,考察各产业(部... 将扩展的Kaya恒等式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相结合,以2005~2016年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化的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并分解其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通过与中国同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定量对比分析,考察各产业(部门)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东北三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2005~2016年,东北三省碳排放总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84%,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中国碳排放强度.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东北三省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其中经济产出效应贡献最大为188%,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利于碳排放的降低.产业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对东北三省碳排放增长起抑制作用,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最大为59%,产业能源强度的调整空间较大.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经济政策体制是今后促进东北三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能源消费碳排放 排放强度 Kaya-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上游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孙贵艳 王胜 肖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62,174,共5页
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对2000—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利用Moran’s I指数与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主... 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对2000—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利用Moran’s I指数与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昆明、贵阳。(2)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空间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与低值集聚区呈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3)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则有显著性负向作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能源消费碳排放 STIRPAT模型 长江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理论分析及空间实证 被引量:12
6
作者 邝嫦娥 邹伟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6,共6页
从劳动分工理论出发,采用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的空间数据研究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碳排放... 从劳动分工理论出发,采用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的空间数据研究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一个阈值。当环境规制强度小于阈值时,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碳排放随之增强;当环境规制强度大于阈值时,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会从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能源消费碳排放 劳动分工理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潘伟 胡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5,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计算行业碳排放量,然后用LMDI法分解了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根据分解结果讨论了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均经济产出拉动碳排放,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和人口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效应作用不太明显;(2)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减排措施主要作用于提高能源效率,除工业外,其他行业并没有达到改变能源结构的层面;(3)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导致能源强度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LMDI分解法 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彦彭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未来的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28000元和23000元左右;若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顺利实现,则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17%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排放库兹涅茨曲线 排放 排放强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水资源消耗双重分析
9
作者 檀菲菲 江象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31-239,246,共10页
[目的]探究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为该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京津冀2002—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估算,构建了基于六大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和基于三次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模... [目的]探究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为该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京津冀2002—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估算,构建了基于六大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和基于三次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模型,并设定情景分析模型对该区域2015和2020年的CO2排放和水资源消耗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1)2002—2012年京津冀能源碳排放呈年均8.51%的增速,累积增长了226.26%,以工业能源碳排放为主,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而水资源消耗变化趋势都较稳定;(2)因素分解结果显示人均财富的变动是京津冀区域CO2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因素,能耗强度和水耗强度则为最大负向因素;(3)在设定的所有情景中,2015和2020年京津冀区域的CO2排放量分别相比2005年至少会增加553.6和819.2 Mt,水资源消耗量分别相比2012年至少增加3.36×109 m3和9.97×109 m3。[结论]京津冀区域的3大产业的水资源消耗量在研究时期内的变化趋势都较稳定,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将是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能源消费碳排放 水资源消耗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红艳 耿涌 +2 位作者 郗凤明 刘竹 董会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0-1296,共7页
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是碳减排政策制订的基础,从消费视角进行行业碳排放研究日趋重要.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生产和消费视角解析了辽宁省2007年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视角碳排放量行业集中度高,该... 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是碳减排政策制订的基础,从消费视角进行行业碳排放研究日趋重要.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生产和消费视角解析了辽宁省2007年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视角碳排放量行业集中度高,该视角碳排放总量的78.73%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其他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造成行业生产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消费视角下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3.79%集中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其他行业;上游供应行业的间接碳排放是造成消费端排放的主体.从碳排放强度来看,生产视角下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性较大,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9.17t/万元;消费视角下行业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性较小,均低于3 t/万元.最后针对不同视角下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提出了相应对策的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行业 能源消费碳排放 EIO-LCA 生产视角 消费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丽 曲建升 +2 位作者 李恒吉 曾静静 张洪芬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3,29,共6页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 现状分析 预测 ARI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都市圈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嘉豪 许章华 +5 位作者 李诗涵 陈秋霞 林中原 凌金瑶 王琳 刘智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深入探究都市圈尺度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理解区域协同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该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资料估算2000—2020年福州都市圈碳排放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剖析碳排放的空间关联... 深入探究都市圈尺度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理解区域协同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该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资料估算2000—2020年福州都市圈碳排放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剖析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福州都市圈碳排放总量从346.4万t增至2912.5万t,增加约7.4倍;②福州都市圈整体碳排放网络关联度升高,碳排放网络结构愈加复杂,但个体中心性差异显著,福州中心城区的个体中心性最高,对整体碳排放网络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土地利用程度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作用增强,城镇化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本和社会服务的影响作用减弱,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因子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突出。未来福州都市圈应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地区间的低碳交流,深化区域碳排放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影响因子 福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FDI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预测——以西北五省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董棒棒 李莉 +1 位作者 唐洪松 苏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9-697,共9页
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2017-203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在高、中、低三种环境规制强度下设定出9种发展模式,以分析环境规制与FDI对能源碳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初始发展情境下,西北地区2030年碳排放总... 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2017-203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在高、中、低三种环境规制强度下设定出9种发展模式,以分析环境规制与FDI对能源碳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初始发展情境下,西北地区2030年碳排放总量为70 273.07×10^4 t,无法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2)低环境规制背景下,高、高中、高低三种发展模式203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额为73 550.53×10^4 t、64 881.98×10^4 t、56 296.96×10^4 t。(3)中、高环境规制下,中低、低两种发展模式分别于2025年、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峰值额度为53 447.15×10^4 t、51 022.68×10^4 t。能源碳排放强度为0.86 t·(10^4元)^-1、0.68 t·(10^4元)^-1,相比较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8.38%、60.14%。9种发展模式中,仅中低、低两种发展模式能够如期实现碳排放峰值任务,表明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有效减缓西北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为促进西北地区碳排放峰值目标如期实现,针对西北地区碳减排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能源消费碳排放 排峰值预测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江方利 黄炜斌 马光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5-48,共4页
结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四川省2005-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表明该阶段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利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 结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四川省2005-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表明该阶段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利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方面效应,对四川省2006-2013年碳排放增量进行分解研究,表明该阶段人均GDP对四川省碳排放量具有强烈拉动作用,其次为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对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人口、能源消费结构逐年效应有正有负,贡献度绝对值较小。根据上述结论,针对性地对四川省"十三五"期间控制碳排放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能源消费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陶俊逸 赵筱青 +5 位作者 陈彦君 徐逸飞 唐媛媛 瞿国寻 黄佩 顾泽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8-187,共10页
双碳背景下,低碳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状况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相关能源数据,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了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 双碳背景下,低碳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状况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相关能源数据,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了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其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中递增的变化趋势,各州市年均增长率最高和最低为昭通市、玉溪市。(2)空间上呈现出中东部高,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低的分异特征;各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高值区以滇中城市群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城镇群。(3)影响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路网密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总体来看,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现收敛态势,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碳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影响因素 夜间灯光数据 地理探测器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植被固碳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成 杨舒慧 +2 位作者 吴芳 徐扬 崔雪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5-1953,共9页
为理解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ERCE)与植被固碳(VCS)的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及统计资料等,分别在全国尺度、省域尺度和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2000~2017年我国ERCE和VCS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格局,并利用... 为理解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ERCE)与植被固碳(VCS)的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及统计资料等,分别在全国尺度、省域尺度和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2000~2017年我国ERCE和VCS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格局,并利用碳压力指数(CPI),表征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ERCE和人均ERCE在2000~2017年间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P<0.01),但二者分别在2013年和2012年以后出现小幅下降;空间上,二者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2)VCS和人均VCS均在2010年以后呈现快速增加趋势(P<0.01),幅度分别为148.09×10^(6)t/a和0.04t/(人·a),东北、西南和黄土高原等区域VCS和人均VCS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全国约有近1/3的省份CPI多年平均值在1以上(即ERCE高于VCS),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山东、宁夏的CPI平均值较高,且增幅也相对较大,反映出这些区域具有较大的减排压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不同区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植被固 时空变化 多源数据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矿业型城市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邵克俭 董东林 +3 位作者 林刚 刘贺丹 徐祚荣 陈金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5,共7页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1995~2017年华北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矿业型城市进行多维研究,分析不同矿业型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较高的矿业型城市为成长型煤炭型、再生型铁矿型、成熟型铁矿型以及成熟型煤炭型中的张家口市、忻州市和赤峰市;强度效应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结合人口效应、规模效应的调控,通过科学的低碳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能源消费碳排放 华北地区 矿业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IRPAT模型的陕西省建设用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凯 南灵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599-602,607,共5页
在对陕西省1997—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建设用地、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为驱动因素构建建设用地碳排放模型。结果表明,1997—2012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 在对陕西省1997—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建设用地、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为驱动因素构建建设用地碳排放模型。结果表明,1997—2012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两阶段特征,总体上与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模型分析显示建设用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较高,表明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此外,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也都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对于碳减排意义重大,进而提出了一些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及碳减排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建设用地 STIRPAT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红梅 李忆雯 丁桑岚 《绿色科技》 2014年第11期180-181,共2页
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 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的碳排放影响甚微,能源强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增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能源消费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丹丹 刘锐 陈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聚类后的每个区域的碳排放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标值相似的省份,其空间分布具有相邻的特点;2)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聚类后的每个区域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上述分析为有效分区管理和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排放 空间聚类 区域差异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