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1
作者 朱智洺 徐婕 +1 位作者 李红艳 桂梦婷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 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GM-ARIMA模型,来测度分析和揭示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且还对2022—2026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均值与生态韧性均值都分别小于0.6和0.7,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4种。2)从时序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呈现出了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平稳不变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3)从空间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各省份的局部空间集聚模式都显现得相对平均。4)从预测结果上看,2022—2026年我国30个省份在情景2和情景3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值要明显高于情景1,说明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但可以有效防治对生态的破坏,而且还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模型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2 位作者 韩文杰 江娌娜 吕高天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11期91-99,共9页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山东省明确提出要推进结构降碳,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0.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10~8t标准煤左右,争取在2027年左右全省碳排放量达峰。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析和预测,系统主...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山东省明确提出要推进结构降碳,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0.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10~8t标准煤左右,争取在2027年左右全省碳排放量达峰。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析和预测,系统主要参数的历史回溯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有效性检验误差率控制在±5%范围内。在初始情景下,山东省难以完成2020年能耗与碳排放规划目标,2027年左右碳排放无法达峰。以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科技投入比重和城镇化率四项指标作为可控变量,提出四种情景方案。在最优情景下,建议山东省应持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力促进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比重,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同时适当提高城镇化率,强化低碳消费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排放强度 固定资产投资 能源结构 科技投入 城镇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矿业型城市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克俭 董东林 +3 位作者 林刚 刘贺丹 徐祚荣 陈金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5,共7页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1995~2017年华北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矿业型城市进行多维研究,分析不同矿业型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较高的矿业型城市为成长型煤炭型、再生型铁矿型、成熟型铁矿型以及成熟型煤炭型中的张家口市、忻州市和赤峰市;强度效应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结合人口效应、规模效应的调控,通过科学的低碳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能源消费碳排放 华北地区 矿业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莉 钟式玉 《上海节能》 2015年第7期362-365,共4页
以2005-2013年广东省能源平衡表为数据源,采用IPCC推荐方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LMDI方法,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了:1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呈现"快速... 以2005-2013年广东省能源平衡表为数据源,采用IPCC推荐方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LMDI方法,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了:1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稳定"转变的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较稳定的线性下降态势;2经济发展是促使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的降低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对掌握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制定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雨霏 《现代营销(下)》 2023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结合省级能源消费统计数据与2013—2019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对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是可行的,并且符合精度要求。长... 本文结合省级能源消费统计数据与2013—2019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对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是可行的,并且符合精度要求。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量在整体上存在聚集性,局部形成了以上海、苏州为主的高聚集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发现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都会促进碳排放,而在总效应分解中人均GDP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倒“U”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夜间灯光数据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能源消费直接碳排放研究——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
6
作者 杨文 包良锋 胡俊 《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3期52-53,共2页
如何促进居民以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平阳县城乡居民低碳生活有关状况进行资料采集,摘取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分析整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促进减少碳排放的低碳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居民能源消费直接排放 节能减排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emission calcul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hase
7
作者 魏秀萍 LAI Ji-yu ZHANG Ji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3年第2期67-74,共8页
Due to the us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s in different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phase, energy consumption produces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we established a... Due to the us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s in different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phase, energy consumption produces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we established a formula that was applicable to carbon-emission calculation, and discussed carbon-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teel construction.Ow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used in construction ph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building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 steel building.At last, we also put forward some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data of different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echanica!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concrete constructioni stee1 constr~!~ ctioni construction phase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