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动反映论与“S→R”公式
1
作者 江崇国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25-31,共7页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外部动作活动与内部思维活动的统一。“S→R”公式是一种二项式单向运动图式,具有直接性、直观性及线性决定等缺点,而能动反映论是以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三项式双向运动图式。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S→R(刺激→反映)”公式 认识的主体性 思维的创造性认识结构 实践活动 刺激反映论 直观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反映论
2
作者 孙显元 《江淮论坛》 1988年第5期50-55,105,共7页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说明选择在反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从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反映与选择的相互关系。为了强调选择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有人主张用选择论来取代反映论。这种主张没有看到选择是反映的一种具体形式,在辩...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说明选择在反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从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反映与选择的相互关系。为了强调选择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有人主张用选择论来取代反映论。这种主张没有看到选择是反映的一种具体形式,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中,包含有选择的意义。因此,把选择与反映对立起来的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映论 具体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现代自然科学 相互关系 选择论 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 惯性参考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探新版《哲学笔记》中的反映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宝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代的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列宁学”家,对列宁的反映论发出种种责难,认为列宁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仍然停留在直观反映论的水平。这股思潮对我国哲学界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本文对新版《哲学笔记》中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 当代的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列宁学”家,对列宁的反映论发出种种责难,认为列宁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仍然停留在直观反映论的水平。这股思潮对我国哲学界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本文对新版《哲学笔记》中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哲学笔记》 哲学界 认识活动 直观 列宁 实践 探新 新版 消极影响
全文增补中
能动反映与认识主体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铁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64-68,75,共6页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性 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列宁 认识结构 认识对象 黑格尔 认识过程 正确认识 自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映的本质特征看反映的能动本质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汉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8-11,共4页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对“认识的本质是动能反映”这一基本论点提出的疑义,对反映自身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及其作用作了考察,论证了反映的能动本质。并对否认反映能动性的一些观点作了评析,进一步论述了反映与主体性、能动...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对“认识的本质是动能反映”这一基本论点提出的疑义,对反映自身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及其作用作了考察,论证了反映的能动本质。并对否认反映能动性的一些观点作了评析,进一步论述了反映与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指出用“能动反映”范畴从哲学上概括认识的本质是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 本质特征 主体性 相符性 创造性 认识过程 客体 能动反映论 内在联系 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选择,重构与反馈——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考察纲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5,共5页
目前,认识定义成了哲学界的时髦课题。各种新规范新界说不断出现,互相贬斥,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细究各种形式的定义.似又觉得争论者们旁证博引,往往是在概念的名词上下功夫。用信息反映论、全面反映论代替能动反映论.用选择论... 目前,认识定义成了哲学界的时髦课题。各种新规范新界说不断出现,互相贬斥,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细究各种形式的定义.似又觉得争论者们旁证博引,往往是在概念的名词上下功夫。用信息反映论、全面反映论代替能动反映论.用选择论、重构论取代反映论等,不过是语词的更换而已。虽然不乏灼见.但与能动反映论并无二致。即有不同,也仅仅是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甚或部分与整体的差别。而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归根到底,除了认真地从现代科学认识的高度去研究反映本身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外.别无捷径。基于此,本文认为,能动反映就是一定背景下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与重构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内在机制 重构 客体 认知结构 背景知识 内反馈 能动 人类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反映论的初步反思
7
作者 杜丽燕 尚新建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34-40,共7页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大大增强了。随之而产生了认识的本质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与争鸣。现在,国内哲学界已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见解。本期我们发表两篇争鸣文章,开展讨论。欢迎哲学界的同志对此开展争鸣。希望根...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大大增强了。随之而产生了认识的本质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与争鸣。现在,国内哲学界已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见解。本期我们发表两篇争鸣文章,开展讨论。欢迎哲学界的同志对此开展争鸣。希望根据现代科学的材料,对认识的本质、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说理,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映论 认识对象 皮亚杰 客体 认识论 能动反映论 感知运动 超前反映 双重建构 形象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反映论挑战的反思
8
作者 林翠英 周文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26-30,共5页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映论(包括能动的反映论)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各种新的理论相继提出,企图取而代之,有反映论、评价论与创造论的统一(简称为“统一说”),还有选择论与重构论。能动的反映论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回...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映论(包括能动的反映论)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各种新的理论相继提出,企图取而代之,有反映论、评价论与创造论的统一(简称为“统一说”),还有选择论与重构论。能动的反映论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在当代,它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对能动的反映论的各种责难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上述论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他们提出的各种理论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因素,这些内容对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丰富与发展 认识对象 现代自然科学 主体能动 主体因素 选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评价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9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2-2,共1页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反映论 列宁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两个问题 费尔巴哈 经验批判主义 思想 旧唯物主义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反映论的主客体关系
10
作者 张居华 《湖北社会科学》 1987年第7期46-50,45,共6页
一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想主义反映论?我想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它的物质性,即实践性;另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再一个是它的能动性,即人脑的创造性。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反映论,即革命的能动反映论。
关键词 文艺反映论 创作主体 主客体关系 能动反映论 正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 外部世界 主体性 审美意象 客体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评价反映论——兼论反映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11
作者 崔自铎 《理论月刊》 1987年第7期28-31,共4页
一些西方学者,对于反映论有种种说法。有人认为反映论是“颇倒了的柏拉图主义”;有人认为反映论不过是“照像理论”;有人则认为反映论,只能是“消极反映”论,如此等等。总之,人们对反映论提出了诘难。并通过混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 一些西方学者,对于反映论有种种说法。有人认为反映论是“颇倒了的柏拉图主义”;有人认为反映论不过是“照像理论”;有人则认为反映论,只能是“消极反映”论,如此等等。总之,人们对反映论提出了诘难。并通过混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之间的界限,而对后者加以嘲笑,贬低。这就迫使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有关认识论和认识论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 辩证法 柏拉图主义 认识过程 西方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的讨论
12
作者 崔大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20-121,共2页
《文学评论》去年第六期、今年第一期刊载了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后,陈涌在《红旗》今年第八期发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一文,对刘再复的观点提出批评。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六月十三日,我校中文系文艺理... 《文学评论》去年第六期、今年第一期刊载了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后,陈涌在《红旗》今年第八期发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一文,对刘再复的观点提出批评。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六月十三日,我校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举行了一次“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学术讨论会,邀请了本校同行和广州地区部分高校文艺理论教师,广东社联、《当代文坛报》、《羊城晚报》理论工作者参加,就刘、陈二文的学术观点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主体性 反映论 刘再复 中文系 作家 文艺理论 主体论 文艺学方法论 能动反映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反映”概念的三种界定和真实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琼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关键词 列宁 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标准 黑格尔 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 外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反映与文学的人学内容——兼评“新潮文论”的哲学思辨
14
作者 郭正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18-27,共10页
“新潮文论”的某些倡导者企图以带有浓厚主观唯心主义取向的、以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文艺论,代替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首先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他们的责难是没有根据的;能动反映... “新潮文论”的某些倡导者企图以带有浓厚主观唯心主义取向的、以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文艺论,代替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首先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他们的责难是没有根据的;能动反映论进入艺术反映的层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具体的研究。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一种把人回复到原始自然本质的人道主义思潮,它既抛弃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传统人道主义的理性原则,也反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经验实证的取向;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危机的实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鼓吹这种哲学思潮,以此作为对社会主义现实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批判和否定,已经表明它是让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历史唯物论有着丰富深刻的人学内容,以这种人学观为指导线索,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才会有深刻的美的人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艺术反映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 人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反映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的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望旦 《人文杂志》 1986年第4期21-26,共6页
在关于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存在着一种与事实真理不同的价值真理,并试图证明价值真理的概念是一个科学概念。凡是主张把真理划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同志,都以这样一种观点作为前提,即认识可以划分为反映性认识(或... 在关于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存在着一种与事实真理不同的价值真理,并试图证明价值真理的概念是一个科学概念。凡是主张把真理划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同志,都以这样一种观点作为前提,即认识可以划分为反映性认识(或事实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或价值认识)。正因为如此,这些同志才不得不花颇多的精力来论证这个前提的真实性。在这方面,赖金良同志的文章《评价性认识简论》(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简论》)很有代表性。细读了全文以后虽有所启发,但总觉得其立论的基本依据并不充分,因而由这种基本依据所导出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映 评价性认识 事实真理 能动反映论 私有制 认识和评价 客观事物 价值真理 价值关系 事实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中原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墨经》哲学包含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宝贵资源,经过创造性诠释和转换,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能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墨经》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 世界观 认识论 方法论 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认识方式
17
作者 鲜开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实践主体认识方式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独特本质;内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真实意义;深刻揭示了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然而,长期以来这个思想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试... 实践主体认识方式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独特本质;内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真实意义;深刻揭示了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然而,长期以来这个思想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就这个这个思想问题谈点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方式 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能动反映论 理想境界 真实意义 哲学发展 集中体现 思想 主客体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知识概念”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硕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知识 能动反映论 概念重建 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的认识本质观——兼与主体论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永祥 王为高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2-27,21,共7页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论 认识本质 能动反映论 皮亚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 微观客体 选择论 测不准原理 皮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体性——与杜丽燕等同志商榷
20
作者 李崇富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41-47,40,共8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综合概括现代科学的成就,是认识论发展和深化的理论方向。杜丽燕、尚新建同志的《对反映论的初步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对反映论的诘难是颇具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综合概括现代科学的成就,是认识论发展和深化的理论方向。杜丽燕、尚新建同志的《对反映论的初步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对反映论的诘难是颇具启发性的;但对能动反映论的根本性的否定,则是值得商榷的。文章说,能动反映论所坚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对象 认识的主体性 客观性 微观客体 能动反映论 《反思》 能动反映论 认识论 认识活动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