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能动反映论与“S→R”公式 |
江崇国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0 |
|
2
|
选择反映论 |
孙显元
|
《江淮论坛》
|
1988 |
0 |
|
3
|
浅探新版《哲学笔记》中的反映论 |
石宝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4
|
能动反映与认识主体性 |
陈铁民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1
|
|
5
|
从反映的本质特征看反映的能动本质 |
杨汉庭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1
|
|
6
|
背景,选择,重构与反馈——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考察纲要 |
刘潜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7
|
对反映论的初步反思 |
杜丽燕
尚新建
|
《人文杂志》
|
1987 |
0 |
|
8
|
对反映论挑战的反思 |
林翠英
周文彬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9
|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评价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1990 |
0 |
|
10
|
文艺反映论的主客体关系 |
张居华
|
《湖北社会科学》
|
1987 |
0 |
|
11
|
正确评价反映论——兼论反映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
崔自铎
|
《理论月刊》
|
1987 |
0 |
|
12
|
关于“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的讨论 |
崔大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3
|
列宁“反映”概念的三种界定和真实意义 |
王玉琼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97 |
2
|
|
14
|
艺术反映与文学的人学内容——兼评“新潮文论”的哲学思辨 |
郭正元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2 |
0 |
|
15
|
对反映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的反思 |
辛望旦
|
《人文杂志》
|
1986 |
1
|
|
16
|
《墨经》哲学的价值 |
孙中原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2 |
1
|
|
17
|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认识方式 |
鲜开林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8
|
“重建知识概念”辨 |
刘硕
|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19
|
我们的认识本质观——兼与主体论商榷 |
王永祥
王为高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20
|
论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体性——与杜丽燕等同志商榷 |
李崇富
|
《人文杂志》
|
198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