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4 位作者 徐雪元 张沉石 李成洲 李惠民 于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时磁共振对比剂在胸部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为把握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时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无明显胸部疾病的自愿者50例,按对比剂流速2、3和4 ml/s随机分3组,用2 ml对比剂进行试验性注射,均...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时磁共振对比剂在胸部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为把握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时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无明显胸部疾病的自愿者50例,按对比剂流速2、3和4 ml/s随机分3组,用2 ml对比剂进行试验性注射,均经肘静脉注射。绘制各靶血管的动态强化曲线,测量对比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肺循环时间等。结果:2 ml/s流速时,对比剂到达肺动脉、肺静脉和主动脉的时间分别为(5.17±1.47)、(8.16±1.09)和(10.17±0.75)s;3 ml/s流速时,分别为(4.43±1.27)、(7.71±2.69)和(8.71±1.60)s;4 ml/s时,分别为(4.33±1.16)、(8.35±2.15)和(8.20±1.84)s,呈现出高流速略快于低流速的趋势;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均在15~20 s;肺循环时间2 ml/s组为(3.50±0.55)s,3 ml/s组为(3.43±0.54)s,4 ml/s组(3.67±0.58)s,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肺动脉为3~6 s,肺静脉为7~11 s,主动脉为8~12 s;(2)15~20 s的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基本可以保证大多数快速序列的扫描;(3)肺实质成像的数据采集时间最好短至5 s以下才能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扫描时机 选择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比剂应用方案的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湘生 刘士远 +5 位作者 徐雪元 张沉石 杨春山 李成洲 李惠民 于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人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enhanced MR anglography,CEMRA)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最佳应用方案。方法:无胸部疾病的自愿者61人,按0.08、0.17、0.25和0.33 mmol/kg 4种不同剂量分成4组,各组再分别以2、3、4 ml/s的流... 目的:探讨人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enhanced MR anglography,CEMRA)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最佳应用方案。方法:无胸部疾病的自愿者61人,按0.08、0.17、0.25和0.33 mmol/kg 4种不同剂量分成4组,各组再分别以2、3、4 ml/s的流速注射对比剂,应用Siemens Vision:Plus 1.5T成像系统进行CEMRA检查,评价不同成像条件对人胸部CEMRA信噪比、信号强度、血管对比度等的影响。结果:从图像的主观评价看,对比剂在0.17 mmol/kg以下无论以何种速度都难以取得理想图像(相同剂量下低流速略好于高流速),对比剂在0.25 mmol/kg以上却无论何种速度都能获得较满意图像。血管的对比度也基本与剂量成正比,但肺动脉在对比剂剂量较大时,由于肺实质的强化,反而会引起血管肺组织对比度的下降。结论:胸部血管的动态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效果主要与对比剂的注射剂量有关,与流速关系不大。推荐胸部增强MRA对比剂剂量为0.25 mmol/kg,注射流速为2~3 m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对比剂 优化方案 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在胸部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3 位作者 徐雪元 张沉石 李成洲 李惠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309-313,共5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CEMRA)对胸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应用1.5T成像系统 ,以30ml磁共振造影剂和3ml/s流速对40例临床疑诊胸部疾病的病人进行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以30ml剂量和3ml/s...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CEMRA)对胸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应用1.5T成像系统 ,以30ml磁共振造影剂和3ml/s流速对40例临床疑诊胸部疾病的病人进行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以30ml剂量和3ml/s的速度在95 %的病人中可获得良好的胸部CEMRA图像。40例病人除了常规图像提供的诊断信息外 ,CEMRA上3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方面的异常。结论 :以30ml剂量和3ml/s流速在95 %的病人中可获得满意的CEMRA图像 ,并能清楚显示血管性异常 ,解决临床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疾病 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贺梅婷 贾化平 +1 位作者 刘冬婷 程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2-584,590,共4页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在评价肾动脉狭窄(RA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RAS患者共100条肾动脉的CDUS及CE-MRA资料。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诊断。比较CDU...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在评价肾动脉狭窄(RA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RAS患者共100条肾动脉的CDUS及CE-MRA资料。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诊断。比较CDUS与CE-MRA对RAS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DUS与CE-MRA对RAS的诊断效能。结果CDUS与CE-MRA对RA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比60.0%,P>0.05)。CDUS诊断R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 CI 0.810.90),CE-MRA诊断R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 CI 0.7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5)。结论CDUS及CE-MRA均具有较高的RAS检出率,其中CDUS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开口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侯雪湄 尹榕 +4 位作者 张志强 张晓燕 邵少举 罗红波 石向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67-370,共4页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CE-MRA)在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216支椎动脉)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性。结果①216支血管中,...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CE-MRA)在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216支椎动脉)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性。结果①216支血管中,CE-MR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的有188支(87.0%)。有24支(11.1%)CE-MRA判定狭窄程度高于DSA。有4支(1.9%)CE-MRA判定狭窄程度低于DSA。两种检查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0.785,P<0.001。②CE-MRA诊断为正常的有168支血管,DSA诊断有2支为轻度狭窄(狭窄率≤49%),2支为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CE-MR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8支血管中,DSA显示有6支为正常血管;在CE-MRA诊断为中重度狭窄的30支血管中,10支经DSA证实为轻度狭窄,8支为无狭窄。CE-MRA提示闭塞的10支血管,均与DSA显示的一致。③以DSA为金标准,CE-MRA检查的敏感性为89.5%(34/38),特异性为92.1%(164/178),假阳性率为7.9%(14/178),假阴性率为10.5%(4/38),阳性预测值为70.8%(34/48),阴性预测值为97.6%(164/168),诊断一致率为91.7%(198/216),Youden指数=0.816。结论 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手段;但若准确评价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则需要联合多种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图像增强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Gd-DTPA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坤成 方绍明 +1 位作者 杨小平 谷晔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笔者应用常规剂量Gd-DTPA增强进行TOF法MIP重建脊髓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检查了11例正常人和35例椎管内疾病患者。结果显示3D-TOF明显优于2D-TOF法,增强脊髓MRA图像能清楚显示正常脊髓的动... 笔者应用常规剂量Gd-DTPA增强进行TOF法MIP重建脊髓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检查了11例正常人和35例椎管内疾病患者。结果显示3D-TOF明显优于2D-TOF法,增强脊髓MRA图像能清楚显示正常脊髓的动、静脉,并显示肿瘤染色,血管移位等占位征象和动静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团。本研究证明:增强MRA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无射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脊髓 GD-DTPA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磁共振三维增强减影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邓生德 魏铭 +4 位作者 郑生喜 张丽萍 燕丽红 柴瑾 燕小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 探讨低场3D CES MRA的方法和评价其在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日立AIRIS-Ⅱ comfort 0.3T MR,采用小剂量钆造影剂注射扫描预测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对 23 例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患者行3D-CE...  目的 探讨低场3D CES MRA的方法和评价其在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日立AIRIS-Ⅱ comfort 0.3T MR,采用小剂量钆造影剂注射扫描预测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对 23 例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患者行3D-CES MRA。结果 23例全部一次成功,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3D-CES MRA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结论 3D-CES MRA是一种诊断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的新方法,只要技术应用得当,低场磁共振同样可以取得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增强 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钱明珠 林伟 +3 位作者 姜丽 黄敏华 王建梅 魏倩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88,共2页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抓采到造影剂到达肾动脉峰值图像。结论检查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用卵圆中心法扫描(决定图像对比分辨率),而不是按顺序充填K空间;建立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综合病人年龄、血液循环时间、曲线斜率等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择层、择范围、多角度图像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脉造影 卵圆中心法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系统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江 陈晓海 +2 位作者 周康荣 颜志平 王建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2,655,共4页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 (32例 )或手术 (8例 )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 ,3DCE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 3DCEMRA准确显示所有 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 3DCEMRA检出 9例解剖变异中的 7例。 3DCE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 95 %。 3DCE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MRA 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 造影 解剖 诊断 CE 三维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病变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道海 郭亮 +2 位作者 郭茂风 傅引弟 陈剑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0.3mmol/kg,平均30ml。每次扫描时间为15s左右,不间断重复采集3次。图像重建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多层面重建。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_1WI、T_2WI,增强扫描后行横断位FSE T_1WI,可疑撕裂口处行Cine序列。重点观察主动脉有无动脉瘤、夹层、扩张或缩窄以及病变是否累及其分支。结果:83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且达到诊断要求。其中动脉瘤32例、夹层动脉瘤37例、其他主动脉病变14例。结论:3D CE MRA可以很好地显示各种主动脉病变,帮助确定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红莉 邵剑波 +1 位作者 唐映波 方磊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结果检出法洛四联症1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2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伴动脉导管未闭5例。图像质量优28例,良2例。结论 CE-MRA检查可获得精确的影像资料。检查前采用6%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制动,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掌握推注造影剂和扫描延迟时间,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镇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安宁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血管病变 MR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技术优化
13
作者 肖湘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467,共3页
对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序列选择、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患者配合以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理想的序列应当快速、多相并有脂肪抑制,延迟时间最好做试验性注射确定,对比剂以30ml、流速2... 对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序列选择、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患者配合以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理想的序列应当快速、多相并有脂肪抑制,延迟时间最好做试验性注射确定,对比剂以30ml、流速2~3 ml/s注射为佳,患者良好的配合以及恰当的后处理,都是获得理想检查效果的优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技术优化 对比剂 钆喷酸葡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炎综合征: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对比增强-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
14
作者 Both M Reinhold—Keller E +2 位作者 Müller—Hülsbeck S 杨岷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51-651,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弓炎综合征 血管狭窄性病变 增强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 3D-MRA 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胸腹部大血管成像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孟春玲 陈正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0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MRA(3DDCEMRA)成像技术在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 使用 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 3 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 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 2 2s可采集 14~ 2 ...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MRA(3DDCEMRA)成像技术在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 使用 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 3 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 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 2 2s可采集 14~ 2 4层图像。结果 所有 3 5例 3DDCEMRA均一次检查成功 ,清楚地显示了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 ,包括血流信号 ,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 ,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  3DDCE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 ,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 ,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 ,腹部大血管的诊断 ,有可能替代常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造影 血管病变 胸部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例使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天缘 冷晓明 +1 位作者 刘斯润 黄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DTPA ,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 ,其中下肢血管 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 ,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 :靶血管显示优者 2 8例 ,良者 15例 ,差者 2例。优良率为 95 6 %。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 ,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 ,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 ,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 ,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 ,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场强磁共振机手推造影剂三维增强门脉造影
17
作者 刘兰祥 王占秋 +1 位作者 方元 高国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34-135,共2页
关键词 中场强磁共振 手推造影 三给增强门脉造影 三给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慧群 田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3D-CE MR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NCS患者及对照组(30名3D-CEMRA表现正常者)的3D-CE MR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数据并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左肾静脉(LKV)均跨过腹主动脉前方;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SMA)... 目的探讨3D-CE MR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NCS患者及对照组(30名3D-CEMRA表现正常者)的3D-CE MR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数据并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左肾静脉(LKV)均跨过腹主动脉前方;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间夹角为(84.50±13.60)°,SMA前行(13.40±5.10)mm转而下行,经过LKV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为(16.40±5.10)mm,LKV肾门前段与SMA、腹主动脉夹角段前后径比值为1.4。4例NCS患者的夹角明显变小(<30°),且SMA以较小角度发出后前行较短距离后即转向下行,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变小,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内LKV明显受压,LKV扩张段与狭窄段前后径平均比值为4.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3D-CE MRA能显示腹主动脉、SMA与LKV三者之间关系,准确诊断N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综合征 磁共振血管造影 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9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69,共1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下肢缺血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价值 下肢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磁共振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下肢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包娜 蒋涛 +2 位作者 翟仁友 姜桦 崔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 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 ( 3DDCE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 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 3DDCE 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 (MPR... 目的 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 ( 3DDCE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 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 3DDCE 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 (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 (CCM )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将超声、3DDCE MRA与其对比 ,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 ① 2 2例 44条颈内动脉中 ,DSA诊断 17条为正常 ,2 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 ,轻度狭窄 2条 ,中度 8条 ,重度 12条 ,闭塞 5条。 3DDCE 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 40条 ( 90 .9% ) ,3条高估 ,1条低估。②以阴性 (正常 )和阳性 (狭窄或闭塞 )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 ,分别为 10 0 %、82 .4%、93 .2 %与 96.3 %、5 8.8%、81.8%。③以 70 %狭窄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 ,分别为 94.1%、96.3 %、95 .5 %与 64 .7%、88.9%、79.5 %。结论 与超声检查相比 ,3DDCE 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 ,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 3DDCE 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