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诱导微血管生成的预后意义
1
作者 刘标 陈伟群 +2 位作者 周俊东 吴锦昌 杨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9-552,57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微血管生成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CD34在66例胸腺上皮... 目的:通过观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微血管生成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CD34在66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对其中62例患者随访16~178个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VD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体积增大(≥11.0 cm)时MVD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11.0 cm)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各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不影响MVD值(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Masaoka临床各分期之间生存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高MVD值组(≥37.0)5年和1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VD值组(<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微血管生成可能是胸腺上皮源性肿瘤侵袭生长和临床演进的重要事件,MVD可以作为判断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将MVD、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临床分期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 微血管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