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联动下胸痛患者院前救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超红 陶雨婷 +1 位作者 曲新凯 潘常青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1,共3页
对危重胸痛病人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与长宁区、市急救中心紧密合作,从急救120、社区医生、胸痛中心、居民等维度,通过流程标准化、工作信息化、救治协同化、宣教社区化建设,建立了"社区—胸科"一... 对危重胸痛病人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与长宁区、市急救中心紧密合作,从急救120、社区医生、胸痛中心、居民等维度,通过流程标准化、工作信息化、救治协同化、宣教社区化建设,建立了"社区—胸科"一体化的社区联动救治模式,缩短了从病人发生胸痛或前兆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提升了救治效果。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布局,减少基层转诊延误时间,优化信息化快速反应力,提升自我保健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联动模式 中心 院前救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改变了什么?——中国最早的胸痛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孔冉冉 龙锋 +3 位作者 易绍东 张金霞 顾晓龙 向定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最早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依托的胸痛中心数据,评价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部...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最早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依托的胸痛中心数据,评价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部战区总医院共收治了STEMI患者2782例,其中有1570例接受了PPCI的患者符合入选条件,根据不同年份,将患者分为8个组(2010组~2017组),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救治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的变化。结果:8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罪犯血管、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组患者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自2010年的116 min降至2017年的85 min(P=0.247);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FMC-to-B)从2010年的264 min降至2017年的163 min(P<0.001);患者的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从2010年的109 min降至2017年的43 min(P<0.001);患者从发病到球囊开通血管(总缺血)时间(S-to-B)自2010年的402 min降至2017年的285 min(P<0.001)。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的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从2011年的25.6%下降至2017年的22.2%(P<0.001);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10年的10.7%下降至2017年的3.4%(P<0.001)。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胸痛中心模式显著缩短了接受PPCI的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尤其是显著缩短了PPCI院内救治时间和医疗系统的延误,从而有效降低了STEMI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未来应加强公众教育缩短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同时强化基层医院培训教育,缩短转诊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与急救体系建设——美、德、中三国认证标准比较 被引量:25
3
作者 向定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现代胸痛中心是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针对急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快速救治通道,胸痛中心认证是推动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3个认证体系,重点从胸痛中心建设与急救... 现代胸痛中心是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针对急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快速救治通道,胸痛中心认证是推动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3个认证体系,重点从胸痛中心建设与急救体系的关系阐述了3个认证标准的异同点以及我国加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认证 急性心肌梗死 医疗急救体系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1
4
作者 曹梦珠 乔增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4-788,共5页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资料来源于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为救治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的患者救治数据。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至本院就诊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n=84),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为研究组(n=12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FMC2B达标率、D2B达标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史、既往PCI史、脑梗死史、梗死前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型利钠肽(BNP)、血脂指标及罪犯血管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rs=0.947,95%CI(0.924,0.963),P<0.001;rs=0.496,95%CI(0.381,0.591),P<0.001]。自行来院者、直接呼叫救护车来院者S-FMC、FMC2B、D2B与S2B呈正相关(P<0.05),而非PCI医院转院者只有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S-FMC、FMC2B、S2B、D2B短于对照组,微信心电图传输比例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建议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