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康小雨 宋思明 +5 位作者 钟玉玲 陆柳玉 覃晓彤 王勇豪 路洋 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82-3089,共8页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身麻醉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支持下行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身麻醉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支持下行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麻+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组(E组)、全麻+胸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ET组),每组30例。E组和ET组患者术中持续泵注0.2 mg/(kg·h)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直至手术结束,G组和T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T组和ET组患者全麻诱导完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G组和E组患者不给予特殊处理。四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案,且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以下时间点:术前1天(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胸骨正中锯开后1 min(T3)、体外循环开始前1 min(T4)、体外循环结束后1 min(T5)、手术结束后1 min(T6)、术后1天(T7)、术后2天(T8)、术后3天(T9)。于T1-T6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于T1、T4-T6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血糖和乳酸水平;于T0、T7-T9记录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记录四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与G组比,在T3时,T组患者的MAP、HR显著降低(P <0.05);在T5时点,ET组患者的MAP较E组降低,HR较T组升高(P <0.05);(2)四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后的乳酸、血糖水平均高于T1时点(P <0.05);与G组相比,E组患者在T5时点乳酸值降低、在T6时点血糖值降低(P <0.05);在T5、T6时点,E组患者的血糖值与T组相比更低(P <0.05),ET组患者的乳酸和血糖值与T组相比均更低(P <0.05);(3)与T0相比,四组患者术后的WBC,CRP水平均升高(P <0.05);在T7时点,E组和T组患者的WBC水平与G组相比均降低(P <0.05);与E组和T组相比,ET组患者在T7时点WBC水平更低,在T8时点CRP水平更低(P <0.05);(4)四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泵注小剂量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可以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炎症水平,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 胸横肌平面阻滞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章扬 陈世彪 +3 位作者 龚海霞 伍昀焜 陶哲 宋志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TTMP)阻滞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0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TTMP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TMP组患者双...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TTMP)阻滞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0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TTMP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TMP组患者双侧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技术将0.25%罗哌卡因20 ml注射在肋间内肌和胸横肌之间的平面。对照组未进行阻滞操作。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拔管后再次插管、出ICU后再次转入、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TMP组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拔管后再次插管率及出ICU后再次转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TTMP阻滞可为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并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横肌平面阻滞 超声 舒芬太尼 术后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横肌平面阻滞对心肺转流下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陶哲 陈世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胸横肌平面(TTP)阻滞对心肺转流(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11月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5~65岁,BMI 18~25 kg/m^(2),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胸横肌平面(TTP)阻滞对心肺转流(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11月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5~65岁,BMI 18~25 kg/m^(2),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双侧TTP阻滞联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每组20例。A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4、5肋间隙行双侧TTP阻滞,B组不做处理,两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用量。于麻醉诱导前、CPB前、术毕、术后12 h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β内啡肽(β-EP)浓度。记录术后6、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毕至术后12 h、术后12~24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肺部并发症及心力衰竭发生例数。结果A组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比较,CPB前、术毕、术后12、24 h两组AngⅡ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毕、术后12、24 h两组β-EP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毕、术后12、24 h A组AngⅡ和β-EP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6、12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毕至术后12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TTP阻滞可减少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减轻应激反应,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胸横肌平面阻滞 心肺转流 瓣膜置换术 应激反应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横肌平面阻滞(改良入路)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霄燕 张瑜 +2 位作者 孙莹杰 范红娜 刁玉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胸横肌平面(TTP)阻滞(改良入路)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OPCABG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TTP阻滞复... 目的探讨双侧胸横肌平面(TTP)阻滞(改良入路)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OPCABG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TTP阻滞复合全麻组(TTP+全麻组,n=30)和全麻组(n=30)。TTP+全麻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TP阻滞(改良入路),每侧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两组常规诱导麻醉。统计分析两组切皮前后、劈胸骨前后、闭合胸骨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率,术毕时舒芬太尼总用量,入室后、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6、8、10、12、16、20、24 h血气分析中的乳酸和血糖水平,术后12、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当日、第1天、第2天首次追加镇痛药物(哌替啶)的患者例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时间点MAP及HR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麻组比较,TTP+全麻组术后2、4 h的乳酸及术后2、4、6 h的血糖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麻组比较,TTP+全麻组仅术后12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毕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麻组比较,TTP+全麻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例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皮肤瘙痒、腹胀及术后3 d术区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全麻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TTP阻滞(改良入路)复合全麻能够为行OPCABG术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术期镇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横肌平面阻滞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阿片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镇痛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城旗 王凯元 +6 位作者 王桂月 陈翱翔 于凯丽 张斌 黄胜川 斯朗旺姆 尹毅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2-615,共4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联合胸横肌平面(transverse thoracic muscle plane,TTM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联合胸横肌平面(transverse thoracic muscle plane,TTM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择期单侧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联合TTMP组(P组)30例和全身麻醉组(C组)30例,C组给与常规麻醉诱导,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PECSⅡ联合TTM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术后1、6、12、24 h患者静息和咳嗽运动时疼痛强度,记录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和24 h采血测定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于术后24 h行15项恢复质量(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QoR-15)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P组在术后1、6、12 h静息和咳嗽运动时VAS评分均未超过3分,显著降低(P<0.001)。术后24 h静息时VAS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8),而咳嗽运动时P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24 h的P组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40.97±18.76)μg,明显低于C组的(318.37±22.63)μg(P<0.001)。P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和24 h血清中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01)。P组术后24 h的QoR-15评分为(136.63±4.41)分,高于C组的(130.13±3.52)分(P<0.001)。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联合TTMP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24 h疼痛强度和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早期的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神经阻滞 胸横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 术后镇痛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