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三维重建在胸椎间孔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建祥 李存杰 +3 位作者 苑代君 盛书凤 韩述山 蒋吉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到棘突尖距离、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①T1-3椎间孔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为(20.5±3.0)mm,T4-6为(5.1±4.7)mm,T7-9为(4.4±2.0)mm,T10-12为(19.6±5.4)mm。②在T7处,椎间孔至正中线和棘突尖的距离最近,分别(15.2±4.8)mm和(44.3±5.9)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加。③椎间孔前后径为(9.8±1.4)mm。④椎间孔上下径(12.1±3.5)mm。结论胸椎间孔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孔 椎旁胸神经阻滞 棘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观测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曲永松 于海萍 +6 位作者 吕美玲 裴燕芳 安月勇 刘润涛 张福清 孙文友 韩文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通过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观测,为国人提供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 ̄T12均发现横孔下韧... 目的:通过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观测,为国人提供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 ̄T12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1 ̄T12分别为10.0%、10.0%、23.3%、30%、46.7%、53.3%、76.7%、80.0%、80.8%、86.7%、90.0%、86.7%;T3 ̄T12横孔下韧带的长度随着椎骨序数的增加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胎儿胸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胸椎的正常组织结构,对胸椎神经根管内的结构具有固定、支持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胸椎 胸椎间孔韧带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贞明 曲永松 +4 位作者 安月勇 吕美玲 裴艳芳 韩文祥 王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 目的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7%、16.7%、30.0%、43.3%、50.0%、83.3%、82.1%、84.6%、83.3%、87.5%、95.5%。结论成人胸椎横孔下韧带在胸椎间孔内普遍存在,当其肥厚、钙化压迫胸神经根时可以将其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胸椎间孔韧带 应用解剖 胸椎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测量的胸椎间孔穿刺的可及性和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李晨 刘春华 +3 位作者 张毅 李怡帆 毛鹏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4-522,共9页
目的:为减小胸椎间孔穿刺时发生气胸、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人的差异,探究不同节段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影像数据库中18... 目的:为减小胸椎间孔穿刺时发生气胸、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人的差异,探究不同节段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影像数据库中180例成年住院病人胸部CT影像,以T_(2)~T_(12)左侧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IF)为穿刺靶点,选取可清楚显示胸椎间孔的CT横断面,模拟椎间孔穿刺操作,测量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计算出可行的安全穿刺范围,分析不同性别(男性、女性)、年龄(青年、中年、老年)、BMI(非超重、超重)的测量结果。结果:不同性别的病人相比,男性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和穿刺深度均明显高于女性,在上胸段的穿刺角度低于女性,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明显大于女性;不同年龄的病人相比,老年病人在T_(2~3)至T_(4~5)节段的最小旁开距离大于青年、中年病人,在T_(3~4)和T_(4~5)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青年、中年病人;不同BMI病人相比较,超重病人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穿刺深度均高于非超重病人,在T_(9~10)以上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非超重病人。从总体规律来看,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在T_(5~6)和T_(6~7)最短,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均在中胸段出现极值,向两侧逐渐减小或增大。结论:胸椎穿刺的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由T_(2~3)至T_(11~12)有一定变化规律,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BMI病人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临床进行不同节段和人群的椎间孔穿刺操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孔穿刺 可及性 安全性 疼痛 影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