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通过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小群 罗春花 +1 位作者 黄灵 肖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卒中(IS)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低、高剂量RES进行干预,并以NOX2特异性激动剂四溴肉桂酸(TBCA)做功能挽救;构建氧糖剥夺/...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卒中(IS)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低、高剂量RES进行干预,并以NOX2特异性激动剂四溴肉桂酸(TBCA)做功能挽救;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PC12和LMAI Bio细胞模型,TUNEL检测PC12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LMAI Bio细胞极化。Western blot检测PC12、LMAI Bio细胞NOX2、NF-κB、TNF-α、IL-1β、IL-10、TGF-β表达。结果:RES能明显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调控LMAI Bio细胞向M2型极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ES能明显下调OGD/R细胞NOX2、NF-κB、TNF-α和IL-1β表达,上调IL-10和TGF-β表达,TBCA能部分逆转RE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RES能抑制IS后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调控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脑卒中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 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GF2/FGFR1/p-ERK通路研究不同时间点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2
作者 孙世婧 张小卿 +8 位作者 马贤德 陈怡然 周歆 胡楠 苏妆 林星星 江静 李佳欣 石蓉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88,I0002,I0003,共8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该通路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10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后1、3、5、7 d模型组,再灌注后1、3、5、7 d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电针组使用Koizumi线拴法制作MCAO/R模型,假手术组仅剥离颈动脉,不进行栓塞,Zea-Longa法进行模型的筛选和评分。对电针组大鼠的百会、印堂、双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10 min/d,分别治疗1、3、5、7 d。使用YLS-13A大小鼠抓力测定仪进行前肢抓力测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损伤情况;TTC染色计算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_(3)^(+)/GFAP^(+)、S100A10^(+)/GFAP^(+)共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模型组及电针组FGF2、FGFR1、p-ERK的蛋白表达。结果同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力减弱(P<0.01);相对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1);海马CA1区细胞排列杂乱,神经细胞大量坏死;C_(3)^(+)GFAP^(+)/GFAP^(+)细胞数显著升高(P<0.01);S100A10^(+)GFAP^(+)/GFAP^(+)细胞数在MCAO/R后1 d下降(P<0.05),第3天开始逐渐升高,5、7 d显著升高(P<0.01);1 d模型组FGF2、FGFR1、p-ERK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3、7 d模型组FGF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3、5、7 d模型组FGFR1、p-ERK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前肢抓力增强(P<0.05;P<0.01);相对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海马CA1区细胞相对整齐,细胞较为完整;电针3、7 d后C_(3)^(+)GFAP^(+)/GFAP^(+)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S100A10^(+)GFAP^(+)/GFAP^(+)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电针3、5、7 d后FGF2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P<0.01),1、5、7 d后FGFR1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P<0.01),1、7 d后p-ERK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P<0.01)。电针组组内比较,7 d电针组大鼠前肢抓力增加(P<0.01),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损伤较轻,FGF2、FGFR1、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P<0.01)。结论电针干预能够改善MCAO/R大鼠神经损伤,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再灌注后电针持续治疗7 d疗效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促进FGF2/FGFR1/p-ERK通路,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2型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极化 FGF2/FGFR1/p-ER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肾通督方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恢复
3
作者 张昊恒 陈思娴 +6 位作者 郭杨 赵瑞华 李沐哲 孙孝先 马勇 俞云飞 吴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13,共10页
目的研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低剂量组、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温肾通督方高剂量组、3BDO组以及3BDO+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通过改良A... 目的研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低剂量组、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温肾通督方高剂量组、3BDO组以及3BDO+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通过改良Allen 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造模1 d后开始干预,连续给药14 d。给药期间,通过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估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造模第3、7、14天,采用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4、IL-10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B、p6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CD16、CD206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B及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升高,脊髓组织排列紊乱、脊髓空泡和炎性浸润现象显著改善,尤以第14天差异最为显著。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β、IL-6表达水平增加(P<0.01),IL-4、IL-10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温肾通督方组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IL-4、IL-10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与温肾通督方组相比,3BDO组小鼠血清IL-1β、IL-6浓度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M1/M2比例、P62蛋白表达、p-Akt/Akt及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P<0.01),Beclin1相对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肾通督方组脊髓组织M1/M2比例、p-Akt/Akt及p-p70S6K/p70S6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3BDO组Beclin1蛋白水平下降,p-Akt/Akt、p-mTOR/mTOR比值增加(P<0.05,P<0.01)。与温肾通督方组比较,3BDO组和3BDO+温肾通督方组M1/M2比例增加(P<0.01),3BDO组Beclin1、LC3B蛋白阳性率显著下降(P<0.01),3BDO+温肾通督方组p-p70S6K/p70S6K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结论温肾通督方可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从而减轻脊髓神经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Akt/mTOR通路 温肾通督方 自噬 炎症反应 胶质细胞 3BDO 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蛋白通过STAT3依赖途径的小胶质细胞极化调控和铁稳态重塑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4
作者 张文娟 杨林 张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2-614,共13页
目的:痛觉敏化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核心特征,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炎症失衡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鞘内注射头蛋白(noggin,NOG)对腰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拟的NP模型大鼠的痛觉超敏、小胶质细胞(mic... 目的:痛觉敏化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核心特征,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炎症失衡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鞘内注射头蛋白(noggin,NOG)对腰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拟的NP模型大鼠的痛觉超敏、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活化、极化及铁代谢的影响,并分析下游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MG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66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NL组和SNL+NOG组。通过Von-Frey纤维检测大鼠的机械痛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相关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包括MG活化标志物CD11b、STAT3和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M1型极化标志物CD86、CD3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CC趋化因子受体2(CC chemokine receptor 2,CCR2),以及M2型极化标志物CD204、CD163、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 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IL-10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FPN;编码基因为SLC40A1)、铁调素(hepcidin,编码基因为HAMP)、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编码基因为TFRC)、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ion transporter 1,DMT-1;编码基因为SLC11A2)。结合免疫荧光观察p-STAT3在MG中的表达及定位。体外实验将原代MG分为对照(Control)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组及BMP4+Stattic(STAT3抑制剂)组,分析用Stattic抑制STAT3后对MG活化、极化和铁代谢的影响。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Sham组比较,SNL组和SNL+NOG组大鼠术后的PWT显著降低(P<0.05),脊髓内CD11b和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促炎M1型MG标志物CD86的蛋白质及CD86、CD32、IL-1β、TNF-α和CCR2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抗炎M2型MG标志物CD204的蛋白质和CD204和ARG-1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hepcidin的蛋白质和铁蓄积相关基因HAMP、SLC11A2、TFRC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FPN的蛋白质和铁释放相关基因SLC40A1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SNL组比较,SNL+NOG组大鼠术后的PWT显著升高(P<0.05);其脊髓内CD11b和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CD86的蛋白质和除TNF-α外的M1型MG标志物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CD204的蛋白质及CD204和ARG-1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铁代谢标志物中,hepcidin的蛋白质和HAMP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FPN的蛋白质和SLC40A1的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在体外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BMP4组原代MG中CD11b、p-STAT3、STAT3、CD86和hepcid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同时CD204和FP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0.05)。与BMP4组比较,BMP4+Stattic组原代MG中CD11b、p-STAT3、CD86和hepcid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0.05),p-STAT3/STAT3比值降低(P<0.05),同时CD204和FP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NOG通过拮抗STAT3信号通路,调节MG极化平衡并改善铁代谢紊乱,从而缓解SNL诱导的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蛋白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胶质细胞极化 铁代谢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5
作者 苗杨 宗宁 +2 位作者 何垒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7-413,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SNI组(SNI模型建立)、BMSCs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SNI组(SNI模型建立)、BMSCs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BMSCs+sh-NC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同时鞘内注射敲减对照腺病毒(2.5×10^(7) IU)]和BMSCs+sh-YY1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同时鞘内注射敲减YY1腺病毒(2.5×10^(7) IU)],每组10只。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TL)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CD86、CD206、iNOS和Arg1蛋白阳性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YY1和KLF4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组大鼠PWTL和PWT值降低(均P<0.05);脊髓组织中iNOS和CD86蛋白阳性率增加,CD206和Arg1蛋白阳性率降低,YY1和KLF4表达降低(均P<0.05)。与SNI组比较,BMSCs组和BMSCs+sh-NC组大鼠PWTL和PWT值增加(均P<0.05);脊髓组织中CD86蛋白阳性率降低,CD206蛋白阳性率增加,YY1和KLF4表达增加(均P<0.05);BMSCs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NOS蛋白阳性率降低,Arg1蛋白阳性率增加。与BMSCs组和BMSCs+sh-NC组比较,BMSCs+sh-YY1组大鼠PWTL和PWT值降低(均P<0.05);脊髓组织中CD86蛋白阳性率增加,CD206蛋白阳性率降低,YY1和KLF4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SNI大鼠鞘内注射BMSCs可促进脊髓中小胶质细胞M2极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YY1介导的KLF4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胶质细胞极化 转录因子阴阳1 Krüppel样因子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XNIP/Trx-1通路在调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
6
作者 赵玉泽 王艺文 +5 位作者 张丽军 付忻澔 肖培伦 王晓莉 刘建亮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2,201,共7页
目的 探讨硫氧还原蛋白互作蛋白(TXNIP)/硫氧还原蛋白-1(Trx-1)通路在调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42只,随... 目的 探讨硫氧还原蛋白互作蛋白(TXNIP)/硫氧还原蛋白-1(Trx-1)通路在调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RIRI)组及TXNIP siRNA干预(siRNA)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和siRNA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siRNA组大鼠于建模前3 d玻璃体内注射TXNIP siRNA。建模后24 h,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Brn-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建模后6 h、24 h、72 h及7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动态观察RIRI组大鼠视网膜TXNIP^(+)细胞数;建模后24 h,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合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及TXNIP、Trx-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RIRI组、siRNA组与Sham组相比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Brn-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RIRI组及siRNA组Brn-3a^(+)细胞数均显著少于Sham组,且siRNA组Brn-3a^(+)细胞数显著多于RIR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XNI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RIRI后6 h TXNIP^(+)细胞数开始增多,RIRI后24 h达到较高水平,后逐渐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RIRI组与siRNA组TXNIP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Sham组,Trx-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Sham组,且siRNA组TXNIP蛋白表达显著低于RIRI组,Trx-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siRNA组大鼠视网膜Iba1^(+)/CD206^(+)细胞数显著多于RIRI组,且Iba1^(+)/CD16^(+)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均为P<0.05);RIRI组和siRNA组大鼠视网膜Iba1^(+)/TXNIP^(+)细胞数均显著多于Sham组,Iba1^(+)/Trx-1^(+)细胞数均显著少于Sham组,siRNA组Iba1^(+)/TXNIP^(+)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Iba1^(+)/Trx-1^(+)细胞数显著多于RIRI组(均为P<0.05)。结论 大鼠RIR可通过激活TXNIP/Trx-1通路,诱导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导致R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胶质细胞极化 TXNIP/Trx-1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伤中的作用
7
作者 石喆 左夏林 +2 位作者 彭林辉 卢志伟 李孔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38-3145,共8页
目的探讨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使用电凝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的局灶性皮层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术后1~4周的不同时间点模型组。在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免疫组... 目的探讨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使用电凝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的局灶性皮层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术后1~4周的不同时间点模型组。在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别检测丘脑VPN区NeuN、GFAP、Iba-1和Iba-1^(+)/CD68^(+)(M1型小胶质细胞)及Iba-1^(+)/CD206^(+)(M2型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检测丘脑VPN区IL-1β、TNF-α、IL-10和Arg-1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4周时NeuN免疫阳性细胞减少(P<0.05),GFAP和Iba-1免疫阳性细胞增多(P<0.05),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明显升高(P<0.05),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M2型小胶质细胞相比,模型组4周梗死同侧丘脑VPN区M1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P<0.05)。结论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可能参与了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损害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损害 丘脑 胶质细胞极化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抑郁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顾一鸣 马巧琳 +4 位作者 吕转 高静 苏凯奇 罗萌 冯晓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2,I0018,共7页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生活的常见精神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神经炎症假说与抑郁症病理生理关系密切。该假说提出,在抑郁症病程中,持续的刺激过度激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的M1极化表型,通过分泌大量促炎因子,造成脑...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生活的常见精神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神经炎症假说与抑郁症病理生理关系密切。该假说提出,在抑郁症病程中,持续的刺激过度激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的M1极化表型,通过分泌大量促炎因子,造成脑部病理损伤,加重抑郁的病理发展。因而通过调控MG极化表型,可能是改善抑郁症的一种有效干预策略。临床会应用抗炎药物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适用范围窄、不良反应明显等局限性。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性内容丰富且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诸多中药通过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调节蛋白表达、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了抗抑郁作用。因此,以MG为治疗靶点,对中药和复方减轻神经炎症改善抑郁症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期望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胶质细胞极化 中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艾结合疗法调控“肾-脑-天癸”系统对PDD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时柳清 任路 +3 位作者 吕琴 陈海洋 鲁美 周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175,I0003-I0005,共9页
目的观察针艾结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PDD)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探讨针艾结合疗法治疗PD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艾灸组、针艾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 目的观察针艾结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PDD)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探讨针艾结合疗法治疗PD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艾灸组、针艾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卵巢摘除术(OVX)建立PDD模型。西药组予百忧解(1.8 mg/kg)灌胃,1次/d,共21 d;电针组针刺“百会”、双侧“肾俞”、双侧“太溪”(疏密波,频率在4-20Hz内规律性变化,15 min/次,百会穴不连电针仪),1次/d,共21 d;艾灸组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予温和灸,20 min/次,1次/3 d,共21 d;针艾组予以电针联合艾灸疗法,电针1次/d,艾灸1次/3 d,共21 d。通过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旷场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排列及尼氏小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多巴胺、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抑郁样行为明显增多(P<0.01);神经元排列紊乱稀疏,细胞形态改变;血清TNF-α含量、海马区IL-1β蛋白水平、IBA-1阳性率、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5,P<0.01,P<0.01),多巴胺、IL-10含量、IL-4蛋白水平、Arg-1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01,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抑郁样行为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排列较为规整紧密,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血清TNF-α含量、海马区IL-1β蛋白水平、IBA-1阳性率、iNOS表达降低(P<0.001,P<0.01,P<0.05,P<0.05),多巴胺、IL-10含量、IL-4蛋白水平、Arg-1表达升高(P<0.05,P<0.01,P<0.05,P<0.05)。结论基于“肾-脑-天癸”系统的针艾结合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D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脑内炎症的产生,这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促进M2型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脑-天癸”系统 围绝经期抑郁症 胶质细胞极化 神经元炎症 电针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厚朴酚调控SIRT3抑制慢性缺氧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淼 高兴红 胡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7,共7页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对慢性缺氧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探索氯化钴诱导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慢性缺氧(48 h)以及和厚朴酚处理的最佳浓度。BV2细胞分为对照、慢性缺氧、慢性缺氧+和厚朴酚、慢性缺...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对慢性缺氧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探索氯化钴诱导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慢性缺氧(48 h)以及和厚朴酚处理的最佳浓度。BV2细胞分为对照、慢性缺氧、慢性缺氧+和厚朴酚、慢性缺氧+和厚朴酚+3-TYP(沉默调节蛋白3,SIRT3抑制剂)4组,ELISA检测上清TNFα及IL-1β蛋白浓度,qPCR检测细胞M1和M2极化标志物表达,生化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和炎症上游分子NLRP3和caspase1蛋白水平。结果:慢性氯化钴刺激BV2细胞最佳浓度为100μmol/L,刺激后其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释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缺氧组细胞SIRT3蛋白表达下调,ROS水平、NLRP3和caspase1蛋白水平,M1极化标志物CD86、iNOS的mRNA水平和CD16/32比值上调。和厚朴酚(10μmol/L)能显著上调慢性缺氧细胞SIRT3蛋白和M2标志物Arg-1及CD206的mRNA水平(P<0.05),下调其ROS、NLRP3/caspase1蛋白和M1标志物转录水平(P<0.05),且这种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能够被SIRT3抑制剂所逆转。结论:和厚朴酚可抑制慢性缺氧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1极化和炎症通路激活,其抗炎作用为SIRT3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星形胶质细胞极化 沉默调节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AO大鼠皮质小胶质细胞极化的研究及脑泰方Ⅱ号的干预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秀丽 雷昌 +6 位作者 刘洋 葛金文 张君宇 任永镇 资冬 王婧 朱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98-1303,共6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皮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极化的变化规律,揭示脑泰方Ⅱ号调节MG极化的方式与特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脑泰方Ⅱ号...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皮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极化的变化规律,揭示脑泰方Ⅱ号调节MG极化的方式与特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脑泰方Ⅱ号组,于造模后d 1、3、5、7激光共聚焦观察MG形态;Real time-PCR法检测M1/M2型表面标记分子表达。结果 MCAO模型组MG胞体胀大,突触变粗、短,分支减少;脑泰方Ⅱ号可明显促进突触分支与MG增殖。模型组M1/M2型标志分子随时间被不同程度活化;脑泰方Ⅱ号自d 3后(米诺环素自d 1后)可逐步明显抑制M1型标记分子,促进M2型标记分子表达(P <0.05或P <0.01);脑泰方Ⅱ号对M1/M2型标记分子的调节作用均在d 5后明显优于米诺环素(P <0.05或P <0.01)。结论 MCAO大鼠皮质MG极化具有时序性;脑泰方Ⅱ号可抑制MG M1型极化,促进其M2型极化,其调节作用较米诺环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显示出良好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皮质 胶质细胞极化 M1型标志分子 M2型标志分子 脑泰方Ⅱ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的分化--促进多发性硬化症髓鞘再生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丽 李琦 +9 位作者 杜欣珂 冉庆森 孙立东 杨庆 李玉洁 陈颖 王娅杰 翁小刚 蔡维艳 朱晓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持续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典型病理特征,尤其以神经系统持续衰退导致慢性脱髓鞘轴突病变引起的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持续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典型病理特征,尤其以神经系统持续衰退导致慢性脱髓鞘轴突病变引起的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SPMS)最为难治。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参与MS的疾病进程,但在CNS中主要负责炎症反应调节和髓鞘再生的分别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和少突胶质祖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在MS患者病灶部位发现具有MG M1/M2极化失衡和OPCs分化受阻导致的髓鞘再生障碍的现象,以往研究通常把MG的极化失衡和OPCs分化受阻当成两个独立的现象。但近期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交互式作用,MG极化失衡是导致OPCs分化受阻的核心机制之一,而OPCs也可反作用于MG,两者共同影响髓鞘的再生过程。在MS的治疗上,目前临床上治疗MS的药物只能对症治疗,无法根治MS。探索新的药物研发方向是目前MS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就“从极化到分化”这一领域进行综述,聚焦于通过靶向MG极化失衡从而促进OPCs的分化和髓鞘再生的新策略,以期为MS及其他以CNS组织修复障碍为共同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治疗 髓鞘再生 胶质细胞极化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明 刘江红 +1 位作者 洪浩 尹琳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2,共4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反应和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青壮年高发、致残率高等特点,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MS发病时CNS固有的免疫细...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反应和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青壮年高发、致残率高等特点,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MS发病时CNS固有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向促炎态M1型极化,导致体内小胶质细胞M1/M2比率失衡,形成CNS促炎态的微环境,损害神经组织。受损神经组织进一步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加重病情。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失衡是启动MS的关键病因,为此,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小胶质细胞在MS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阐明MS发病机制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极化 多发性硬化 中枢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海燕 莫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97-1000,共4页
小胶质细胞参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共同标志。小胶质细胞可以被不同的外部刺激因素激活,细胞极化为功能状态和表面标志物不同的两种表型。经典激活途径产生M1型小胶质细胞,主要发... 小胶质细胞参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共同标志。小胶质细胞可以被不同的外部刺激因素激活,细胞极化为功能状态和表面标志物不同的两种表型。经典激活途径产生M1型小胶质细胞,主要发挥促炎和神经毒性作用;选择性激活途径产生M2型小胶质细胞,主要发挥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精准地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是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极具潜力的方法。本文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胶质细胞极化 M1型小胶质细胞 M2型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K2/STAT3通路分析姜黄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伊 徐莹 +5 位作者 赵玉泽 王晨旭 肖培伦 李晓双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通过JAK2/STAT3通路探讨其机制,以期为CUR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RIRI组与CUR...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通过JAK2/STAT3通路探讨其机制,以期为CUR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RIRI组与CUR组,每组各12只。RIRI组和CUR组大鼠右眼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Sham组仅将针头刺入大鼠右眼前房,不升高眼压。CUR组大鼠于建模前30 min腹腔注射CUR(100 mg·kg^(-1)),RIRI组和Sham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变化,Iba-1/CD16、Iba-1/Arg1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UR对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合Western blot检测观察CUR对RIRI大鼠RGC及JAK2/STAT3通路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层见大量Brn-3a^(+)细胞(即RGC);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RGC数显著减少,而CUR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较RIRI组显著变薄,RGC数显著多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M1型小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显著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但仍多于Sham组(均为P<0.05);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M2型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数显著高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组(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RIRI组显著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均为P<0.05)。结论CUR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从而减轻大鼠RIR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胶质细胞极化 姜黄素 JAK2/STAT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苷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贝 赵雨航 +3 位作者 王乐伟 潘顺基 石见 王冬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柚皮苷(naringin)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效应及该效应对Aβ聚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月龄APPswe/PS1dE9转基因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PPswe/PS1dE9)和柚皮苷治疗组(APPswe/PS1dE9+柚皮苷100 mg/... 目的探究柚皮苷(naringin)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效应及该效应对Aβ聚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月龄APPswe/PS1dE9转基因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PPswe/PS1dE9)和柚皮苷治疗组(APPswe/PS1dE9+柚皮苷100 mg/(kg·d)),选择年龄体重匹配同窝非转基因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和柚皮苷单独给药组(柚皮苷100 mg/(kg·d)),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常规的标准鼠粮,APPswe/PS1dE9+柚皮苷组和柚皮苷单独给药组在常规标准鼠粮中加入100 mg/(kg·d)的柚皮苷治疗16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非空间短期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柚皮苷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q-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标记物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活化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作用以及Aβ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中识别指数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M1型标记物(CD16、TNF-α、i NOS、MCP-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M2型标记物(CD206、TGF-β、Arg1、YM-1)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大脑皮层和海马的Aβ阳性区域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治疗组小鼠识别指数显著增加(P<0.05),M1型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M2型标记物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促进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Aβ免疫阳性区域显著减少(P<0.05)。各组之间小鼠肝肾功能各参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柚皮苷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M1向M2的极化,进而促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最终改善小鼠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认知 胶质细胞极化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伊柳 卢伟 许念桂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7-729,共13页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寻找新的有效的ICH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丁苯酞(butyphthalide,NBP)对ICH后继发性损伤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寻找新的有效的ICH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丁苯酞(butyphthalide,NBP)对ICH后继发性损伤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24 h组、假手术72 h组、ICH24 h组、ICH 72 h组、ICH+NBP 24 h组、ICH+NBP 72 h组。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紧密连接蛋白、小胶质细胞不同表型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ICH组中血肿周围脑组织TLR4(24 h:P<0.05;72 h:P<0.01)、NF-κB(均P<0.01)、Nrf2(均P<0.01)表达均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加(均P<0.01),血肿周围组织的促炎症因子IL-6(24 h:P<0.05;72 h:P<0.01)、TNF-α(均P<0.01)表达均增加,而抗炎因子IL-4表达均减少(均P<0.01),同时AQP4表达均增加(均P<0.01),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与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均下降(均P<0.01),大鼠的神经功能均受损(均P<0.01)。2)与ICH组相比,ICH+NBP组的血肿周围组织TLR4(均P<0.05)及NF-κB(均P<0.01)表达均下降,Nrf2表达上升(均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86表达均下降(均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表达均上升(均P<0.01)。3)在炎症反应方面,与ICH组同时间点相比,ICH+NBP组IL-4表达均增加(24 h:P<0.05;72 h:P<0.01);ICH+NBP 72 h组IL-6较ICH 72 h组下降(P<0.01);ICH+NBP 24 h组的AQP4表达较ICH 24 h组明显下降(P<0.05),ICH+NBP 72 h组其表达与ICH 72 h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ICH+NBP组ZO-1表达较ICH组上升(24 h:P<0.05;72 h:P<0.01);与ICH组相比,ICH+NBP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最终得到了改善(均P<0.05)。结论:ICH后TLR4/NF-κB通路活化,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及促炎因子释放增加,抗炎因子表达减少,AQP4表达上调,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破坏,大鼠神经功能受损。NBP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增加Nrf2表达而逆转ICH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神经炎症、血脑屏障的变化,从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酮对大鼠认知功能及其海马Warburg效应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宇 唐慧玲 +3 位作者 田清 张平 邹伟 唐小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1-807,共7页
【目的】探究鱼藤酮(ROT)对大鼠认知功能及其海马Warburg效应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OT处理组。ROT处理组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ROT(2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溶剂。Y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 【目的】探究鱼藤酮(ROT)对大鼠认知功能及其海马Warburg效应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OT处理组。ROT处理组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ROT(2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溶剂。Y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检测海马Warburg效应相关蛋白己糖激酶2(HK2)、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PKM2)、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丙酮酸脱氢酶(PDH)、乳酸脱氢酶A(LDHA)和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性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几丁质酶3样分子3(Ym-1)的表达水平,乳酸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乳酸含量,Griess法测定海马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4和TGF-β1含量。【结果】ROT处理组大鼠在Y迷宫实验中的正确交替率(P<0.05)和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的识别指数(P<0.001)较对照组降低,表明ROT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ROT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HK2(P<0.05)、PKM2(P<0.01)、PDK-1(P<0.05)和LDHA(P<0.05)的表达下降,PDH的表达上升(P<0.05),乳酸的含量减少(P<0.05),表明ROT抑制大鼠海马Warburg效应。ROT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iNOS的表达增加(P<0.05)、NO的含量增加(P<0.05)、IL-1β的分泌增加(P<0.01)、Arg-1(P<0.01)和Ym-1(P<0.01)的表达降低、IL-4(P<0.05)和TGF-β1(P<0.05)的分泌减少,表明ROT促进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M1极化。【结论】ROT可破坏大鼠的认知功能、抑制海马Warburg效应、促进海马小胶质细胞M1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酮 Warburg效应 胶质细胞极化 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潇潇 周寿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应激可诱发抑郁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极化类型的小胶质细胞可分泌不同作用的炎症因子,介导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其机制尚... 应激可诱发抑郁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极化类型的小胶质细胞可分泌不同作用的炎症因子,介导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其机制尚不明确。抑郁症与应激、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神经炎症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极化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极化 抑郁症 神经炎症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翠梅 王改青 要振佳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0期1094-1100,共7页
目的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 目的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结果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0.02);7 d时M1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胶质细胞极化 胶质细胞Ⅰ型 胶质细胞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