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
20
1
作者
张金标
连光山
+2 位作者
王云龙
徐兆礼
陈亚瞿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樽类
被囊
动物
海洋生物学
数量分布
海洋
浮游动物
胶质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摄食行为与消化时间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朋鹏
张芳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4-875,共12页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密度较低时,霞水母触手丝完全伸展;密度过量时(500ind./L),周围饵料较充足,触手丝处于收缩状态;饵料密度对霞水母游动状态无显著影响,表明霞水母在水体中通过不断调整触手丝伸长与收缩来对周围饵料进行感知,达到一种高效的摄食状态,而非调整其游动状态。饵料种类、大小对霞水母消化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温度为18.5℃环境下,胶质类生物(水螅水母和海月水母碟状体)在霞水母胃中平均存留时间为(0.8±0.2)h,平均比大小无差异的桡足类短2.3h,比鱼类短3.7h,相比而言,胶质类生物较易消化,鱼类最难消化;随桡足类、海月水母、鱼类的体长增加,霞水母对其消化时间显著增长;随着霞水母伞径增大(2.2-14.5cm),以卤虫为饵料消化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以桡足类为饵料消化时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霞水母伞径大小对消化时间的影响因饵料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野外环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霞水母摄食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水母
触手丝
摄食机制
摄食率
胶质
类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
20
1
作者
张金标
连光山
王云龙
徐兆礼
陈亚瞿
机构
国家海洋局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
国家海洋局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970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项目(G19990437)
文摘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樽类
被囊
动物
海洋生物学
数量分布
海洋
浮游动物
胶质浮游动物
Keywords
marine biology
abundance distribution
Thaliacea
Tunicata
Taiwan Strait
分类号
Q178.5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S92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摄食行为与消化时间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朋鹏
张芳
孙松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4-875,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404405号
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02-2号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资助,XDA11060201号,XDA11060203号
文摘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密度较低时,霞水母触手丝完全伸展;密度过量时(500ind./L),周围饵料较充足,触手丝处于收缩状态;饵料密度对霞水母游动状态无显著影响,表明霞水母在水体中通过不断调整触手丝伸长与收缩来对周围饵料进行感知,达到一种高效的摄食状态,而非调整其游动状态。饵料种类、大小对霞水母消化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温度为18.5℃环境下,胶质类生物(水螅水母和海月水母碟状体)在霞水母胃中平均存留时间为(0.8±0.2)h,平均比大小无差异的桡足类短2.3h,比鱼类短3.7h,相比而言,胶质类生物较易消化,鱼类最难消化;随桡足类、海月水母、鱼类的体长增加,霞水母对其消化时间显著增长;随着霞水母伞径增大(2.2-14.5cm),以卤虫为饵料消化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以桡足类为饵料消化时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霞水母伞径大小对消化时间的影响因饵料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野外环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霞水母摄食率提供基础。
关键词
霞水母
触手丝
摄食机制
摄食率
胶质
类
浮游动物
Keywords
Cyanea
length of tentacle
predation mechanism
predation rate
gelatinous zooplankton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张金标
连光山
王云龙
徐兆礼
陈亚瞿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摄食行为与消化时间研究
王朋鹏
张芳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