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线菌对稠油污染土壤中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牛之欣 郭书海 +3 位作者 李凤梅 牛明芬 冷延惠 张春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71-774,共4页
利用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5株土著放线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胶质沥青质进行了室温培养降解试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放线菌除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2016对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率最高,为54.98%;表面活性剂吐温-80... 利用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5株土著放线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胶质沥青质进行了室温培养降解试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放线菌除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2016对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率最高,为54.98%;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放线菌A2004、A2012、A2017去除土壤中胶质沥青质有促进作用,而对放线菌A2016处理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胶质沥青质 表面活性剂(吐温-80) 石油污染土壤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和沥青质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述评 被引量:10
2
作者 乔进帅 张龙力 +2 位作者 陈朋伟 曹哲哲 山红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0-1184,共5页
胶质和沥青质在渣油的组成中占很大的比重,其分子结构以及单元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渣油胶体稳定性和加氢反应过程。同时渣油体系的不稳定性阻碍着加氢过程中转化率的提高。鉴于胶质和沥青质均为以溶解度和极性定义的复杂混合物,其组... 胶质和沥青质在渣油的组成中占很大的比重,其分子结构以及单元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渣油胶体稳定性和加氢反应过程。同时渣油体系的不稳定性阻碍着加氢过程中转化率的提高。鉴于胶质和沥青质均为以溶解度和极性定义的复杂混合物,其组成和结构极为复杂。目前,只是对胶质和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和沥青质模型分子结构的研究,还未有对胶质和沥青质的结构和配伍性的详尽文献。简述了胶质和沥青质互溶模型和C、CI、NCSI等参数公式来判断体系的稳定性。微观结构上分析了胶质和沥青质对胶体稳定性、兼容性和相关联参数公式的影响;以及研究沥青质重组分在加氢过程中含量和结构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沥青 渣油 胶体稳定性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输送管道稠油的黏附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杨 黑树楠 +3 位作者 吕永伟 王峥嵘 田守成 赵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225-11237,共13页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方法,从稠油/水/管壁体系的界面特性、扩散性能、组分与特征结构分布以及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等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体系的黏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体系的界面特性显著...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方法,从稠油/水/管壁体系的界面特性、扩散性能、组分与特征结构分布以及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等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体系的黏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体系的界面特性显著影响稠油黏附作用,且与沥青质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体系中的范德华引力相互作用是影响稠油黏附的主要作用之一。结果发现沥青质和胶质分子主要分布在油水界面和油/管壁界面附近,而正庚烷和甲苯分子分布在油滴的疏水内部,这是由于胶质沥青质分子存在强极性所导致的。沥青质分子中含有O原子的官能团优先分布在油水界面,通过与水分子结成氢键防止水分子向管壁运动并与烃类混合物分子产生竞争黏附;含有N原子和S原子的官能团在油滴和管壁之间的黏附作用中出现优先接触黏附的现象,对稠油黏附层起到“衔接与桥梁”的作用;C_(5)长侧链会抑制胶质和沥青质分子向油水和油/壁界面的运移,削弱稠油的黏附强度。在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中,沥青质含量超过8wt%时,胶质分子的增溶效应被抑制,体系中逐渐形成沥青质多聚体,促进稠油黏附现象的发生,危害集输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可见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是由低温下的范德华引力为主导,胶质沥青质等极性大分子的杂原子官能团优先与管壁接触黏附现象为桥梁,沥青质聚集效应和胶质增溶效应为协同作用的复杂相互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稠油 低温输送 黏附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间相互作用 胶质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状液及稠油破乳脱水问题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正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0,共4页
简述了胶质、沥青质在石油胶体(原油)和原油乳状液中的作用。讨论了胜利孤东、孤岛、单家寺、草桥,渤海绥中36-1等重质高黏原油及哈得4高黏原油中沥青质、胶质、蜡含量与原油物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原油与水形成的乳状液的特点和稳定性,这... 简述了胶质、沥青质在石油胶体(原油)和原油乳状液中的作用。讨论了胜利孤东、孤岛、单家寺、草桥,渤海绥中36-1等重质高黏原油及哈得4高黏原油中沥青质、胶质、蜡含量与原油物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原油与水形成的乳状液的特点和稳定性,这些原油脱水所用破乳剂的类型、代号、用量及脱水温度。指出具有多支链、星形结构的高分子量聚醚或其扩链产物是稠油的高效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胶质沥青质 乳状液 稳定性 破乳脱水 破乳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帅垛油田油井蜡卡规律研究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9
5
作者 康宜恩 黄海 孙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6期53-56,共4页
油井蜡卡是制约帅垛油田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蜡卡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油井蜡卡规律,明确了防蜡卡的重点治理对象,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了空心杆电加热清防蜡工艺、智能超导热洗清防蜡工艺和KD-54化学剂防蜡工艺。通过现场应用,解决... 油井蜡卡是制约帅垛油田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蜡卡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油井蜡卡规律,明确了防蜡卡的重点治理对象,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了空心杆电加热清防蜡工艺、智能超导热洗清防蜡工艺和KD-54化学剂防蜡工艺。通过现场应用,解决了帅垛油田油井蜡卡问题,总结出适合帅垛油田开采的清防蜡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沥青质 油井结蜡 蜡卡 清防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化石油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 被引量:6
6
作者 郭书海 张海荣 张春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1-164,共4页
选择6株自堆腐处理2阶段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的真菌,另引进2株白腐真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以河沙替代土壤,用人工投加污染物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有较强解脂酶活性的真菌对特稠油、胶质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 选择6株自堆腐处理2阶段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的真菌,另引进2株白腐真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以河沙替代土壤,用人工投加污染物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有较强解脂酶活性的真菌对特稠油、胶质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低浓度污染物(特稠油浓度3.76g·kg-1、胶质和沥青质浓度0.095g·kg-1)经过80d的堆腐处理后,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porium)、采绒革盖菌(Cviolusversicolor)、木霉(Trichodermasp.)、小克银汉(Cunninghamellasp.)、曲霉(Aspergillussp.)、镰刀菌(Fusariumsp.)对特稠油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分别为20.40%、19.14%、22.46%、15.88%、16.48%和14.95%。但仅采绒革盖菌和小克银汉对胶质+沥青质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降解率分别达到11.47%和11.58%。本研究筛选的两菌株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真菌 特稠油 胶质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稠油的驱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丕东 王丽霞 苏玉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粘弹性稠油一维两相驱替数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稠油松弛特性的两个因素:温度和胶质-沥青质含量(体积分数),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松弛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驱稠油的影响。分析表明:温度越高,松弛特性越弱;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松... 在粘弹性稠油一维两相驱替数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稠油松弛特性的两个因素:温度和胶质-沥青质含量(体积分数),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松弛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驱稠油的影响。分析表明:温度越高,松弛特性越弱;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松弛特性越强,粘弹特性越显著;松弛特性可以降低驱替压力梯度,提高含水饱和度,推迟见水时间,延长开采时间,提高采收率,改善水驱粘弹性稠油的开发效果,但其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胶质-沥青质含量的降低而减弱。研究成果为粘弹性稠油的驱替特征及其开发效果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特性 驱替特征 温度 胶质-沥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成对原油管道结蜡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传宪 白帆 王燕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571-4578,共8页
利用旋转式动态结蜡装置,对不同组成的人工油样(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不同或蜡含量不同)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管壁沉积物取样并利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四组分法进行分析,探究了不同原油组成对结蜡的影响规律。结合胶质和... 利用旋转式动态结蜡装置,对不同组成的人工油样(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不同或蜡含量不同)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管壁沉积物取样并利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四组分法进行分析,探究了不同原油组成对结蜡的影响规律。结合胶质和沥青质在结蜡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发现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虽然总会削弱蜡分子的迁移动力,阻碍蜡分子的沉积,但在含量较小时会协同蜡分子的沉积作用,而当含量较大时会以粘壁的形式附着于管壁。对蜡含量不同原油的结蜡规律研究发现:原油所含蜡分子的碳数越高,结蜡层中的蜡含量就越少。但由于碳数较高的蜡分子具有相对较长的碳链,更容易与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发生共晶作用,故更易与胶质和沥青质一起沉积于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结蜡层 结蜡规律 胶质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