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齐玲 李蕴潜 +4 位作者 金宏 丁丽娟 于洪泉 温娜 刘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3-1047,F0002,共6页
目的:从人胶质母细胞瘤SC 326和SC 189细胞株分离培养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SC 326和SC 189细胞,检测细胞形成神经球的能力。对培养3代以上的细胞(GSC)进行神经球细胞... 目的:从人胶质母细胞瘤SC 326和SC 189细胞株分离培养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SC 326和SC 189细胞,检测细胞形成神经球的能力。对培养3代以上的细胞(GSC)进行神经球细胞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实验;用第3代和第7代的细胞评价神经球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神经球细胞的干细胞标记物表达及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h时SC 326、SC 189形成神经球样细胞团,1周时神经球内细胞可达数百个,3代内神经球细胞SC 326的增殖率为(2.10±4.33)%、(4.03±4.14)%和(6.91±5.12)%,SC 189为(12.79±2.32)%、(15.78±3.25)%和(37.91±4.58)%;单细胞克隆形成率GSC 326和GSC 189分别为5.56%和8.33%,次级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9.89%和14.58%;GSC 326P3和P7神经球克隆形成率最大值为(12.67±2.86)%和(20.44±1.73)%,GSC 189P3和P7神经球克隆形成率最大值为(32.00±1.00)%和(42.67±5.03)%。免疫荧光染色,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和神经巢蛋白呈强阳性表达,分化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类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表达极弱。分化诱导后分化标记物GFAP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呈阳性。结论:早期原代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明显的干细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 自我更新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去甲基化酶FTO抑制剂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润秋 田聪 +1 位作者 张旭 于如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目的分析m^(6)A去甲基化酶FTO的抑制剂(FB23-2)对人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CCK-8法和神经球形成实验检测FB23-2和替莫唑胺对GSC的影响;体外有限稀释实验检测FB23-2对GSC自我更新的影响;EdU法检测FB23-2对GSC增殖的影响... 目的分析m^(6)A去甲基化酶FTO的抑制剂(FB23-2)对人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CCK-8法和神经球形成实验检测FB23-2和替莫唑胺对GSC的影响;体外有限稀释实验检测FB23-2对GSC自我更新的影响;EdU法检测FB23-2对GS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FB23-2对GSC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FB23-2能够有效抑制GSC的细胞活性,其IC_(50)分别为7.11μmol·L^(-1)和4.63μmol·L^(-1)。成球实验证明,FB23-2处理组的GSC神经球的大小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体外有限稀释实验表明,FB23-2可有效抑制GSC的自我更新能力;EdU参入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分别降至(70.59±13.74)%和(50.33±4.53)%。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2.16±1.90)%和(16.77±1.17)%。结论FTO抑制剂FB23-2可抑制GSC的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靶向FTO可能是清除GSC的潜在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O FB23-2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 自我更新 神经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源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类器官的构建及鉴定
3
作者 吕宗强 王洪祥 +4 位作者 孙波 罗宁 李荣 王春琳 陈菊祥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建立和鉴定成熟稳定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类器官,为GBM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准确和个体化的临床前模型。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患者来源新鲜GBM组织样本,经初步处理后,利用干细胞培养基分选出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并对其进行鉴定。将... 目的 建立和鉴定成熟稳定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类器官,为GBM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准确和个体化的临床前模型。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患者来源新鲜GBM组织样本,经初步处理后,利用干细胞培养基分选出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并对其进行鉴定。将GSC在类器官培养基中进行三维培养、传代,成功培养出GBM类器官。通过H-E染色观察GBM类器官组织学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行干性和亲本肿瘤相似性鉴定,通过裸小鼠原位成瘤实验对其进行体内原位成瘤能力鉴定。结果 从9例人源GBM样本中构建了7个GBM类器官,其形态似“神经球”,平均类器官形成时间为1周。H-E染色结果显示,GBM类器官在高倍镜下的组织学形态与GBM肿瘤组织极为相似;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GBM类器官具有干性特征及组织细胞学相似性;裸小鼠原位成瘤实验结果显示,GBM类器官相比于普通GBM细胞成瘤能力更强。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人源GBM类器官,该类器官保留了原始GBM组织细胞学特征,为未来GBM的研究与诊疗提供了新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 类器官 胶质母细胞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