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开胡敏酸调控胶体迁移的“关键开关”
1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年第4期89-89,共1页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创新团队揭示了胡敏酸吸附构象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胶体迁移行为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精准预测石油烃污染在土壤中的扩散风险与评估预警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副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创新团队揭示了胡敏酸吸附构象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胶体迁移行为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精准预测石油烃污染在土壤中的扩散风险与评估预警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副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 调控机制 胡敏酸 胶体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泥岩裂隙潜流中的胶体迁移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维 唐翔宇 鲜青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3-549,共7页
为探求自然胶体迁移进入地下水的潜力,建立原位坡地径流观测场,研究了2013年夏季3场不同雨型降雨事件下,紫色土坡地(1 500 m2)泥岩裂隙潜流中自然胶体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裂隙潜流中胶体对降雨的响应时间为30~90 min,比潜流对降雨... 为探求自然胶体迁移进入地下水的潜力,建立原位坡地径流观测场,研究了2013年夏季3场不同雨型降雨事件下,紫色土坡地(1 500 m2)泥岩裂隙潜流中自然胶体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裂隙潜流中胶体对降雨的响应时间为30~90 min,比潜流对降雨的响应更迅速,且取决于坡地雨前干旱情况及降雨强度;胶体浓度峰早于潜流流量峰,峰值浓度相对背景浓度可增加1~2个数量级,最大雨强及雨型决定潜流流量和胶体浓度峰型。气液界面是胶体初始迁移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雨水混合土壤前期水对土壤介孔和大孔内壁胶体的剪切、裹携是胶体释放、分散与迁移的主要机制。因此,胶体辅助运移可能成为紫色土地区吸附性较强的污染物(如磷、疏水性农药等)的重要迁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降雨 胶体迁移 裂隙潜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植被过滤带中胶体迁移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颖 庾从蓉 +1 位作者 孙钰峰 段佩怡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16,共5页
通过人工降雨条件下胶体在10 m长度植被过滤带中的运移试验,建立耦合降雨的胶体迁移模型,以探究降雨强度对植被过滤带中胶体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胶体在植被过滤带中的沉积吸附效率系数随运移距离呈幂指数下降趋势... 通过人工降雨条件下胶体在10 m长度植被过滤带中的运移试验,建立耦合降雨的胶体迁移模型,以探究降雨强度对植被过滤带中胶体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胶体在植被过滤带中的沉积吸附效率系数随运移距离呈幂指数下降趋势,并在6 m左右趋于稳定;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胶体在植被过滤带中的沉积吸附效率系数增大,在较大降雨强度下的去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迁移 沉积吸附效率系数 降雨强度 植被过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典型组分对生物炭胶体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潘岳 张雨 +1 位作者 王洋 商建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4-834,共11页
根系分泌物是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和迁移行为。随着生物炭的广泛应用,探究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对生物炭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室内聚集和迁移实验探究... 根系分泌物是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和迁移行为。随着生物炭的广泛应用,探究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对生物炭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室内聚集和迁移实验探究了根系分泌物的典型组分半乳糖(Gal)、赖氨酸(Lys)以及乙酸(AcOH)对小麦生物炭(WB)和松树木屑生物炭(PB)胶体的稳定性和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浓度高低对生物炭颗粒ζ电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半乳糖和赖氨酸浓度较低时,其对生物炭胶体聚集和迁移影响较小,难以对生物炭的环境行为造成显著影响;但是乙酸可以明显降低生物炭胶体在NaCl溶液中的稳定性,抑制生物炭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乙酸中有机酸阴离子容易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形成氢键,增加了生物炭对乙酸的吸附,降低了生物炭胶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胶体 根系分泌物 胶体稳定性 胶体迁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黄土重金属污染分析与黄土/膨润土隔离墙处治初探
5
作者 吴子龙 俞韬 +5 位作者 闫超 邓永锋 胡广青 高宇航 王璋 王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38-2748,共11页
陕西黄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区主要位于陕西关中地带。此外,黄土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为铅离子、铜离子、镍离子、镉离子及砷离子,其中铅离子浓度最高,最高浓度达545.6 mg/kg。为防止已污场地污染扩散,拟采用黄土/膨润土隔离... 陕西黄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区主要位于陕西关中地带。此外,黄土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为铅离子、铜离子、镍离子、镉离子及砷离子,其中铅离子浓度最高,最高浓度达545.6 mg/kg。为防止已污场地污染扩散,拟采用黄土/膨润土隔离墙对场地进行隔离,为此通过试验研究了隔离墙的渗透与防污阻滞性。结果表明,随着隔离墙中膨润土掺量的增加,墙体渗透系数k和防污阻滞系数Cad均大幅降低。为便于隔离墙后续工程设计,提出了定量表征公式,用于预测k与Cad。基于表征公式计算了为达到墙体渗透要求时的最低膨润土掺量,数值为28.52%,超过了工程规定值,因此需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处理。与此同时,隔离墙在污染液渗流过程中存在胶体迁移,诱发污染离子扩散与墙体防污阻滞系数降低。后续研究中应针对隔离墙中的胶体,研发一种廉价改性材料,主要用于提高其细度和降低其迁移性,这样才能在降低隔离墙渗透系数和提高防污阻滞系数的同时,还能避免胶体迁移诱发的污染扩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重金属污染 黄土/膨润土隔离墙 渗透与防污阻滞性 定量表征 胶体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介质中Pu迁移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模拟
6
作者 黄诗棋 胡立堂 +3 位作者 刘东旭 林剑锋 田蕾 王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21-6328,共8页
为更准确地模拟核素的非菲克迁移行为并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建模方法,根据一维裂隙岩柱中Pu(钚)迁移试验资料,利用基于不同联合概率密度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型和传统对流-弥散方程(ADE)对Pu迁移的穿透曲线(BTC)进行了过程模拟,对比... 为更准确地模拟核素的非菲克迁移行为并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建模方法,根据一维裂隙岩柱中Pu(钚)迁移试验资料,利用基于不同联合概率密度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型和传统对流-弥散方程(ADE)对Pu迁移的穿透曲线(BTC)进行了过程模拟,对比分析了ADE模型、CTRW-TPL模型、CTRW-TPLA模型和CTRW-ETA模型的拟合程度及适用性,进而选择出最优的模型对不同胶体浓度下Pu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ADE模型,参数拟合后考虑吸附作用的CTRW-TPL模型能有效地描述非菲克迁移行为特征,CTRW-ETA拟合过程更易实现,但能为迁移行为的刻画提供的信息较少.研究还发现胶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Pu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性,但胶体浓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随着浓度升高Pu的迁移性反而减弱,在CTRW理论框架中,该过程表现为表征广义运移速度和弥散系数的参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而介质对溶质颗粒的平均吸附率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 非菲克迁移 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 对流-弥散方程(ADE) PU 胶体促进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试井数据和岩心驱替试验的采油初期渗透率演化规律
7
作者 KOZHEVNIKOV V.Evgenii TURBAKOV S.Mikhail +4 位作者 RIABOKON P.Evgenii GLADKIKH A.Evgeniy POPLYGIN V.Vladimir GUZEV A.Mikhail 戚承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4-842,共9页
油气开采过程中渗透率预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油气储量衰竭导致渗透率降低,储层压力下降(有效压力增加),导致油气生产时间增加。对有效压力导致渗透率降低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如岩心驱替试... 油气开采过程中渗透率预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油气储量衰竭导致渗透率降低,储层压力下降(有效压力增加),导致油气生产时间增加。对有效压力导致渗透率降低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如岩心驱替试验和现场试井。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对有效压力具有幂律或指数依赖性,然而,预测渗透率的困难在于滞后现象,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些学者利用储层力学模型模拟渗透率以及解释滞后的原因,但该模型在油气生产初期有效压力波动较小时并不适用。在这项工作中,分析Perm地区北部一个油田的试井数据得出:生产初期的储层渗透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体产出量。基于陆相储层的试井数据,得到一个描述采油初期渗透率变化的模型。为验证该模型,根据专门开发的程序对陆相储层样品进行岩心驱替试验。岩心驱替结果表明,从试井数据中获得的模型具有高收敛性。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研究岩心孔隙的属性和结构,发现天然胶体的迁移是生产初期低黏土岩石渗透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渗透率滞后 胶体迁移 岩心驱替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