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胡部新声与唐代边塞诗创作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何蕾
-
机构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8,共7页
-
文摘
唐代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原因众多,但学界对音乐对边塞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一直缺乏深入探讨。"胡部新声"是胡地乐器奏出的有着浓烈异域风情的乐曲,由于受到官方的追捧和推崇,风靡一时,隆盛于唐。唐代边塞诗多旧题乐府和近体,形制短小,适于传唱,娱乐功能显著,内容与胡乐的风格恰相适应,是与"胡部新声"相配的最佳歌词。"胡部新声"的传入与流行从艺术消费和传播的角度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与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联系。
-
关键词
胡部新声
流行边塞诗
繁盛
适应
推动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胡部新声与新词新风——论胡乐对盛唐诗歌的影响
- 2
-
-
作者
龙正华
-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
文摘
盛唐胡乐的发展状况,学界仍未有定论。但从音乐的声律、乐伎的选配、音乐的沿革、古人的研究、乐器的概况看来,胡部新声在盛唐时期不仅非常流行,而且具有主导性的作用。胡部新声的流行为盛唐音乐注入新血液,改变了之前中原王朝以清商乐为主的音乐传统。乐与诗紧密相关,胡部新声的流行也影响到了盛唐诗歌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为净化初唐诗歌残留南朝文学的雕琢绮靡,形成平实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貌;二为改变初唐诗歌以言志为主导的发展脉络,形成以言情为主导的演进态势;三为促进近体诗、古体诗的繁荣,推动盛唐诗体的发展;四为给盛唐诗歌的发展注入创新的活力。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胡部新声的助力。
-
关键词
胡部新声
盛唐诗歌
新词新风
影响
-
Keywords
Western Regions’Music
The Glorious Age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New Poetic Style
Influence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韩休墓“乐舞图”探析
被引量:22
- 3
-
-
作者
周伟洲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79,共7页
-
文摘
本文从韩休记传结合公布的考古资料,讨论了墓室东壁"乐舞图"的绘制年代和性质,并将与此乐舞图相似的,如唐苏思勗墓壁画乐舞图、北周佛座石刻乐舞图像及卒于开元十一年的王玄德及妻郜氏墓志侧线刻乐舞图作了比较,认为韩休墓"乐舞图"系流行盛唐时的"胡部新声",并阐释此图对中国音乐舞蹈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
韩休墓
乐舞图
燕乐
胡部新声
-
Keywords
Han Xiu tomb, Music and dancing scene, Yan music, Exotic music
-
分类号
K879.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变雅:庙堂雅乐的生命张力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张树国
-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82,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09BZW0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06JA75011-44024)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传统雅乐包括诗、乐、舞等,其核心是以郊庙歌辞为中心的庙堂文学,与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变雅"本属于《诗经》学史上与"正雅"相对的重要术语,是正统雅乐的自我更新机制,在庙堂文学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为郑声入雅、清乐入雅、胡音入雅以及三教入雅。郑声入雅体现为民间俗乐进入雅乐表演体系,时间为春秋战国至汉代;清乐入雅时间为汉魏南朝;胡音入雅则从汉代开始,经历北朝,迄于唐代而臻于大盛;正因为吸收了民间俗乐、胡部音乐及道曲、佛曲等音乐文学的要素,促使庙堂雅乐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发生了诸多新变。三教入雅指东汉以来儒、道、释三教对庙堂雅乐的深刻影响。而历代帝王频繁的宗教活动,也是"变雅"经常发生的原因,凡此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庙堂雅乐本身的生命张力。
-
关键词
变雅
庙堂文学
清乐
胡部新声
三教入雅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雷鸣
-
机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文系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7Z期55-56,共2页
-
文摘
本文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视角,对唐代边塞诗的边塞地理观念、意向地理空间进行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浓郁边愁情绪的产生及原因,最后分析边塞诗兴起与胡乐的关系。本文旨在揭示出唐代中原诗人对塞外地区环境和文化的感知表达,即边塞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学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
关键词
边塞诗
文学地理
边愁情绪
胡部新声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
被引量:12
- 6
-
-
作者
姜伯勤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3,183,共14页
-
文摘
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姜伯勤TheSumozheDanceinDunhuangJiangBoqinTheSumozhodanceisakindofancientdancewithmask,ltoriginatedfromtheCentralAsia...
-
关键词
敦煌本
归义军时期
饶宗颐
云谣集
龟兹乐
太常寺
“胡部新声”
中国音乐史
《一切经音义》
节度使
-
分类号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筚篥考略
被引量:3
- 7
-
-
作者
田中华
-
出处
《文博》
1991年第1期90-93,共4页
-
文摘
毕栗,“儒者相传,为雅乐之冠,旋宫转器,咀微含商,十字谱声,三更塞曲。”是一种芦茎为簧,以竹或木为管,有类于竖笛或笳管的打合簧乐器,有孔,以手捺之可以发出音节。其音时而凄啘哀楚,时而高亢激越。在隋九部乐、唐十部乐中使用甚广,特别是在管乐器中有过不可取代的位置。
-
关键词
隋九部乐
唐十部乐
旋宫
竖笛
西凉乐
芦茎
林谦三
胡部新声
伎乐
骑吹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关于《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 8
-
-
作者
张鹤熊
-
机构
温州市第一中学
-
出处
《浙江学刊》
1988年第2期60-62,共3页
-
文摘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
-
关键词
音乐描写
霓裳羽衣曲
音乐形象
琵琶行
太乐署
西凉
音乐内容
胡部新声
旋律
白居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