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Kiyik废弃古河道天然胡杨林地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方法】从Kiyik废弃古河道胡杨林两个采样点(采样点I,采样点II)采集样品,采用LB、TSA和YPG等3种不同培养基分离纯化细菌,并对它们进行16 S r ...【目的】研究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Kiyik废弃古河道天然胡杨林地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方法】从Kiyik废弃古河道胡杨林两个采样点(采样点I,采样点II)采集样品,采用LB、TSA和YPG等3种不同培养基分离纯化细菌,并对它们进行16 S r DNA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08株菌来自于采样点I,85株菌来自于采样点II,共分离纯化了不同表型的193株菌。16 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3株菌分别属于5个大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59.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29.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7.3%,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占2.6%,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1.6%,26个属,62个种。其中有34株菌的16 S r DNA相似率﹤98.0%,分别属于11个属的25个物种,是胡杨林本源的潜在新菌种。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34.3%)是采样点I中分离到的优势细菌属,而采样点II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54.1%)。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是两个采样点共有的属,在物种水平上仅有芽孢杆菌属的4个物种为两个采样点共有,而其他菌种仅发现于单个样点。【结论】在两个采样位点中分离到的可培养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两个样点菌种分布的差异极显著。存在的潜在新细菌菌种资源较丰富,具有进一步发掘的潜力。展开更多
荒漠河岸林土壤碳的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20个胡杨林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100 cm SOC和SIC均值...荒漠河岸林土壤碳的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20个胡杨林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100 cm SOC和SIC均值分别为2.90 g·kg^(-1)和10.79 g·kg^(-1),SIC为SOC的3.72倍。(2)垂直方向上SOC和SIC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水平方向上从东河上段至下段SOC与SIC虽然均呈现减少趋势,但SIC总量仍大于SOC,说明SIC是干旱区内陆河下游土壤碳的主要赋存形式。(3)土壤理化性质对SOC的解释程度较高,而对SIC的解释程度较低。其中,土壤化学性质(EC、Na^(+)、SO_(4)^(2-)、Cl^(-)、Ca^(2+)、Mg^(2+)、K^(+))对SOC的影响程度最大。综上,黑河流域下游荒漠河岸林土壤碳库是以SIC为主,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土壤理化性质对SOC和SIC空间分异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碱性阳离子是影响SOC的主要因素,而土壤砂粒含量和容重是影响SIC的主要因素。展开更多
为了明确叶尔羌河流域上游段(莎车县段)、中游段(麦盖提县段)和下游段(夏河林场段)土壤盐分对胡杨生长的限制程度,对胡杨林分因子(密度、冠幅、树高、盖度、胸径)进行野外调查,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SPSS20.0和Canoco5.0软件对土壤盐...为了明确叶尔羌河流域上游段(莎车县段)、中游段(麦盖提县段)和下游段(夏河林场段)土壤盐分对胡杨生长的限制程度,对胡杨林分因子(密度、冠幅、树高、盖度、胸径)进行野外调查,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SPSS20.0和Canoco5.0软件对土壤盐分离子和胡杨林分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分析和RDA排序分析,明确土壤盐分离子空间分布特征对胡杨林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不同河段不同土壤深度的盐分离子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表层(0~20 cm)土壤总盐以及Cl^(-)、SO_(4)^(2-)、Ca^(2+)、Mg^(2+)和K^(+)+Na^(+)盐分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层.土壤盐分离子间存在相关性,其中SO_(4)^(2-)、Ca^(2+)、Mg^(2+)和总盐均与Cl^(-)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g^(2+)与SO_(4)^(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K^(+)+Na^(+)和总盐均与SO_(4)^(2-)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Ca^(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K^(+)+Na^(+)与Mg^(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Mg^(2+)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K^(+)+Na^(+)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胡杨林分因子的分布特征为密度、盖度和胸径是下游>中游>上游,树高和冠幅是上游>下游>中游;密度在上游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中游和下游的变异程度较弱;胸径在中游和下游属于中等强度变异,上游变异程度较小;胡杨盖度、株高和冠幅在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变异程度均较低.胡杨林分因子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密度与盖度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胸径与冠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0~100 cm Ca^(2+)、60~80 cm K^(+)+Na^(+)和20~40 cm SO_(4)^(2-)是胡杨林分因子特征的主要限制因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Kiyik废弃古河道天然胡杨林地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方法】从Kiyik废弃古河道胡杨林两个采样点(采样点I,采样点II)采集样品,采用LB、TSA和YPG等3种不同培养基分离纯化细菌,并对它们进行16 S r DNA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08株菌来自于采样点I,85株菌来自于采样点II,共分离纯化了不同表型的193株菌。16 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3株菌分别属于5个大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59.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29.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7.3%,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占2.6%,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1.6%,26个属,62个种。其中有34株菌的16 S r DNA相似率﹤98.0%,分别属于11个属的25个物种,是胡杨林本源的潜在新菌种。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34.3%)是采样点I中分离到的优势细菌属,而采样点II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54.1%)。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是两个采样点共有的属,在物种水平上仅有芽孢杆菌属的4个物种为两个采样点共有,而其他菌种仅发现于单个样点。【结论】在两个采样位点中分离到的可培养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两个样点菌种分布的差异极显著。存在的潜在新细菌菌种资源较丰富,具有进一步发掘的潜力。
文摘为了明确叶尔羌河流域上游段(莎车县段)、中游段(麦盖提县段)和下游段(夏河林场段)土壤盐分对胡杨生长的限制程度,对胡杨林分因子(密度、冠幅、树高、盖度、胸径)进行野外调查,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SPSS20.0和Canoco5.0软件对土壤盐分离子和胡杨林分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分析和RDA排序分析,明确土壤盐分离子空间分布特征对胡杨林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不同河段不同土壤深度的盐分离子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表层(0~20 cm)土壤总盐以及Cl^(-)、SO_(4)^(2-)、Ca^(2+)、Mg^(2+)和K^(+)+Na^(+)盐分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层.土壤盐分离子间存在相关性,其中SO_(4)^(2-)、Ca^(2+)、Mg^(2+)和总盐均与Cl^(-)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g^(2+)与SO_(4)^(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K^(+)+Na^(+)和总盐均与SO_(4)^(2-)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Ca^(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K^(+)+Na^(+)与Mg^(2+)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Mg^(2+)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盐与K^(+)+Na^(+)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胡杨林分因子的分布特征为密度、盖度和胸径是下游>中游>上游,树高和冠幅是上游>下游>中游;密度在上游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中游和下游的变异程度较弱;胸径在中游和下游属于中等强度变异,上游变异程度较小;胡杨盖度、株高和冠幅在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变异程度均较低.胡杨林分因子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密度与盖度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胸径与冠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0~100 cm Ca^(2+)、60~80 cm K^(+)+Na^(+)和20~40 cm SO_(4)^(2-)是胡杨林分因子特征的主要限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