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类根瘤胞间根瘤菌对分生细胞核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韩善华 吴晓辉 +1 位作者 顾素芳 张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24-727,共4页
在小麦类根瘤中,分生细胞核很大,而且较圆整,一般为一个核仁,有的核仁还有核仁泡,但通常一个核仁只有一个核仁泡,染色质较少,呈团块状分布.若胞间根瘤菌离分生细胞核较远,分生细胞核变化不大,只是染色质开始由团块状变为长条形,但仍有核... 在小麦类根瘤中,分生细胞核很大,而且较圆整,一般为一个核仁,有的核仁还有核仁泡,但通常一个核仁只有一个核仁泡,染色质较少,呈团块状分布.若胞间根瘤菌离分生细胞核较远,分生细胞核变化不大,只是染色质开始由团块状变为长条形,但仍有核仁.当胞间根瘤菌靠近分生细胞核时,细胞核变小,染色质密度增加并形成网状,而且无核仁出现.在上述这些无核仁的分生细胞核内有一种特殊的管状内含体,它们位于网状染色质附近的核基质中.本文还讨论了分生细胞核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胞间根瘤菌存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瘤 根瘤菌 分生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7异二聚体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晓 刘云松 +3 位作者 吕珑薇 陈彤 吴刚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成骨诱导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7异二聚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7heterodimer,BMP-2/7)在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 A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 ASCs,以成骨诱... 目的:探讨新型成骨诱导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7异二聚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7heterodimer,BMP-2/7)在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 A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 ASCs,以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中添加150μg/L BMP-2/7为实验组,以单纯OM为阳性对照组(OM组),以常规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on medium,PM)为阴性对照组(PM组)。体外诱导的第1、4和7天检测细胞DNA含量,第7和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定量检测,第21和28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第1、4、7和14天分别进行成骨相关基因的检测。体内实验使用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单纯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支架对照组);(2)β-TCP支架+h ASCs(体外PM培养1周)(增殖细胞对照组);(3)β-TCP支架+h ASCs(体外OM培养1周)(诱导细胞对照组);(4)β-TCP支架+h ASCs(体外OM+150μg/L BMP-2/7培养1周)(实验组)。植入后4周进行取材,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分析。结果:体外诱导后第1天,实验组细胞DNA含量与PM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时实验组细胞DNA含量较PM组升高(P<0.05),第7天时组间DNA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诱导7天和14天后,实验组的ALP染色及定量检测均高于OM组和PM组(P<0.05);第21和28天矿化结节染色及钙沉积定量检测均高于OM和PM组(P<0.05)。诱导第1天时实验组的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1A1)的表达量即高于PM组(P<0.05),诱导第4天时骨钙素(osteocalcin,OC)基因表达量即开始升高,第4、7和14天的基因表达量较OM和PM组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和诱导细胞对照组的h ASCs能分泌出嗜酸性较强的均质细胞外基质,出现了强嗜酸性的类骨组织;与诱导细胞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外基质嗜酸性更强,类骨组织的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典型;其他两对照组均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生成。Masson三色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呈强阳性表现,细胞基质中充满绿染的胶原;诱导细胞对照组和增殖细胞对照组的细胞基质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现,但较之实验组,胶原的数量明显减少;单纯支架组未见胶原的表达。结论:BMP-2/7在h A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h ASCs的体外和体内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充质干细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分化 异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FP/hVEGF121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苏立 陈运贞 +1 位作者 张晓刚 张润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81-1685,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及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技术,以pCD/hVEGF121质粒为模板扩增VEGF121基因全长,采用PCR产物的粘端克隆法,将VEGF121...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及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技术,以pCD/hVEGF121质粒为模板扩增VEGF121基因全长,采用PCR产物的粘端克隆法,将VEGF121定向克隆入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EGFP/hVEGF121重组质粒,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MSC,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EGFP/VEGF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VEGF121正确连接至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pEGFP/hVEGF121重组质粒转染MSC后,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GFP/VEGF蛋白在MSC中存在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VEGF121及EGFP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在MSC中获得表达,为进一步研究VEGF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MSC的分化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绿色荧光蛋白 融合蛋白质 基因表达 骨髓 质干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素3与成对盒基因4促进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分泌细胞分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小龙 肖瑞 +4 位作者 王云秀 何敏 谢婷 张成 刘思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索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NGN3)与成对盒基因4(paired box gene 4,PAX4)对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factor1,PDX1)驱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胰腺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 目的:探索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NGN3)与成对盒基因4(paired box gene 4,PAX4)对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factor1,PDX1)驱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胰腺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DX1基因及NGN3与PAX4双基因表达腺病毒,重组腺病毒Adxsi-CMV-PDX1感染诱导MSCs1周后,再行重组腺病毒Adxsi-CMV-NGN3/CMV-PAX4感染诱导MSCs;分别检测PDX1、PAX4、NGN3、NK转录因子相关的2.2(NK transcription factor related,gene family 2,locus2,NKX2.2)、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B(MafB)、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多种胰腺分泌细胞相关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腺病毒Adxsi-CMV-PDX1与Adxsi-CMV-NGN3/CMV-PAX4;MSCs经Adxsi-CMV-PDX1与Adxsi-CMV-NGN3/CMV-PAX4分步诱导后,免疫细胞化学与间接荧光检测显示PDX1、NGN3与PAX4因子在细胞核内稳定表达;重组腺病毒稳定转染5 d后,细胞开始变圆并集聚成团,用双硫腙(dithizone,DTZ)染色细胞质呈亮红色;细胞经诱导1周后,用RT-PCR检测到神经源分化因子1(neurogenic differentiation 1,NruroD1)与NKX2.2表达,2周后可检测胰岛素/胰岛素原分子;间接荧光检测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先后开始表达NKX2.2、MafB等转录因子与胰岛素/胰岛素原、胰高血糖等胰岛分泌细胞相关分子,但未能检测到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A(MafA)与C肽分子表达。结论:NGN3与PAX4对PDX1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分泌细胞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盒结构域蛋白质 质干细 胰腺 成对盒基因4 神经元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对高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5
作者 周琳 高方 薛耀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观察高糖状态下低密度脂蛋白(LD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脂质过氧化物(LPO)代谢变化中丙二醛(MD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5、20mmol/L)葡萄糖(Glu)的培养液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LD... 目的:观察高糖状态下低密度脂蛋白(LD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脂质过氧化物(LPO)代谢变化中丙二醛(MD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5、20mmol/L)葡萄糖(Glu)的培养液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LDL(0、50、100μg/mL)进行氧化损伤48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测细胞形态学、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MDA的含量、细胞ELISA法测定ICAM-1的分泌。结果:(1)高糖状态下ECV-304细胞脂质过氧化的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者),加入LDL后,MDA含量显著增加,脂质过氧化损伤显著加重,表现出明显协同作用(P<0.05或P<0.01)。(2)高糖状态下高浓度LDL抑制内皮细胞的活力(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3)高浓度Glu和LDL具有正协同作用,促进ICAM-1的分泌。结论:高浓度Glu和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协同损伤作用,高糖状态下LDL可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引起ICAM-1产生增多,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 蛋白 葡萄糖 黏附分子1 脂质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6
作者 李欣 费建民 崔颖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在高密度细胞球培养体系下CDMP1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 目的探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在高密度细胞球培养体系下CDMP1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21d后观察诱导后软骨细胞表型的变化,分别用阿新蓝染色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球中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来评估BMSCs是否向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诱导后的细胞团可表达特异软骨基质Ⅱ型胶原与GAG。结论在CDMP1生长因子诱导下,BMSCs体外可向软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 骨髓充质细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磷酸钙共沉淀支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骨 被引量:6
7
作者 姜蔚然 张晓 +3 位作者 刘云松 吴刚 葛严军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5,共10页
目的:构建可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仿生磷酸钙(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ioCaP)共沉淀三维支架(BMP-2-coprecipitated 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MP-2-BioCaP),检测其理化特性,探究其... 目的:构建可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仿生磷酸钙(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ioCaP)共沉淀三维支架(BMP-2-coprecipitated 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MP-2-BioCaP),检测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 ASCs)体内外成骨分化的影响,最终构建以h 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方法:构建BMP-2-BioCaP三维缓释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体外检测其缓释能力。将BMP-2-BioCaP颗粒分别浸泡于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on medium,PM)与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中,每2天提取上清液用于h ASCs的体外培养。CCK-8实验检测各组h ASCs的体外增殖能力,诱导7 d及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14 d及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及矿化沉积定量分析,4 d及14 d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体内实验使用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共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单纯BioCaP支架,(2)BioCaP支架+h ASCs,(3)BMP-2-BioCaP缓释支架,(4)BMP-2-BioCaP缓释支架+h ASCs(实验组)。植入4周后取材,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BioCaP表面由不规则晶体组成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孔直径约为5~10μm,加入BMP-2后,不影响BioCaP原有的立体结构。缓释曲线结果显示,蛋白质在前2天释放速度较快,随后释放速度放缓并于5 d后趋于平稳,之后每天释放量较稳定,至第21天仍有少量释放,累积释放量达20%。CCK-8结果显示,BMP-2-BioCaP缓释支架不会影响h ASCs的早期增殖。诱导7 d与14 d后,OM+BMP-2-BioCaP组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21 d后,OM+BMP-2-BioCaP组矿化结节染色及钙沉积定量检测均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4 d时OM+BMP-2-BioCaP组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基因(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与ALP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诱导14 d时RUNX2、ALP、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和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中,细胞外基质呈强嗜酸性,出现类似骨陷窝的结构,并可见包含其中的类骨细胞。与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外基质嗜酸性更强,类骨组织的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典型,其他组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形成。结论:BMP-2-BioCaP支架能够实现BMP-2的良好缓释,并能显著促进h A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以h 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磷酸钙 沉淀 人脂肪充质干细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建军 徐之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昆明小鼠BMS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BMSCs表面抗原CD34、CD44的表达率。给予不同浓度HMGB1(0、12.5...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昆明小鼠BMS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BMSCs表面抗原CD34、CD44的表达率。给予不同浓度HMGB1(0、12.5、25、50、100ng/mL)干预后,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GF-1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的凋亡率。结果:体外培养的第3代贴壁细胞表面抗原CD44表达率为96.7%,CD34表达率为1.1%;24h后上清液中IGF-1的浓度25、50、100ng/mL组与0ng/m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上清液中IGF-1的浓度12.5、25、100ng/mL组与0ng/m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各浓度组BMSCs凋亡率:50、100ng/mL组与0ng/m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HMGB1(25ng/mL)可促进BMSCs分泌IGF-1;较高浓度的HMGB1(≥50ng/mL)可明显诱导BMSCs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 骨髓充质干细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斐莉 沈汉超 +1 位作者 朱斌 林开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1-516,共6页
目的:探讨非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辛伐他汀干预组(DS组)。模型建立后,第6周及第12... 目的:探讨非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辛伐他汀干预组(DS组)。模型建立后,第6周及第12周时各组处死大鼠10只,称取体重、肾重,测定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肌酐(SCr),留取尿液测定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间质结缔组织CTGF、α-SMA。结果:6周及12周时各组间SCr、LDL、HDL及T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时DS组的肾间质CTGF、α-SMA表达水平明显少于D组(P<0.05),但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周时DS组的肾间质CTGF、α-SMA表达水平明显少于D组(P<0.05),但高于C组(P<0.05)。结论:非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CTGF的表达和减少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实验性 斯伐他汀/药理学 肌动蛋白/代谢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即早蛋白质/生物合成 肾小球硬化症 病灶性/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线照射的肺成纤维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春阳 祝艳 +1 位作者 冯华松 陈旭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放射线照射后的人肺成纤维细胞( HLFs )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和单纯 HUMSCs 组,共培养组为5 Gy X 射线照射后的 HLFs 通过Transwell系统与... 目的:体外研究放射线照射后的人肺成纤维细胞( HLFs )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和单纯 HUMSCs 组,共培养组为5 Gy X 射线照射后的 HLFs 通过Transwell系统与HUMSCs共培养。细胞培养3d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UMSCs中GSK-3β、p-GSK-3β、FRAT1和胞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WISP-1蛋白表达。结果:共培养组HUMSCs 中p-GSK-3β/GSK-3β相对比值(0.15±0.05)和FRAT1表达水平(0.48±0.07)较单纯HUMSCs组(0.55±0.05和1.16±0.13)明显下降,共培养组 HUMSCs 胞核内β-catenin (0.50±0.07)也较单纯HUMSCs组(2.39±0.15)明显下降;共培养组HUMSCs培养上清液中 WISP-1蛋白表达[(602.23±161.47) ng/mL ]较单纯 HUMSCs 组[(977.77±110.56)ng/m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线照射后的HLFs对HUMSCs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 质干细/生理学 脐带 辐射性肺炎 Wnt蛋白质/生物合成 β连环素/生物合成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调控猬信号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永恒 梁勇 +5 位作者 史波 陆红 吴存造 林成成 洪炜龙 陈必成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8-724,共7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减轻输尿管梗阻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组(n=16)和模型+Res组(n=16)。模型+Res组于手术当天ig给予Res 20 mg·kg-1,每天1次...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减轻输尿管梗阻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组(n=16)和模型+Res组(n=16)。模型+Res组于手术当天ig给予Res 20 mg·kg-1,每天1次,分别于梗阻术后第7和14天取其梗阻侧肾组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RIF程度;ELISA检测肾组织中猬信号起始蛋白猬蛋白质(SHH)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HH,smoothened(Smo),patched-1(Ptch1)和Gli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细胞外基质(ECM)成分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mo,Ptch1和Gli1 mRNA的表达。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UUO模型大鼠术后RIF程度随着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Res治疗能减轻上述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UUO模型大鼠肾组织Ⅲ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并且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CNA也明显高表达(P<0.05);Res治疗后Ⅲ型胶原和PCNA表达水平降低(P<0.05);UUO模型大鼠肾组织SHH,Smo和Gli1表达升高(P<0.05),Ptch1表达降低(P<0.05),且均可被Res逆转(P<0.05)。结论 Res可有效缓解输尿管梗阻所致的RIF,其机制可能为Res下调SHH信号活性,抑制细胞增殖,阻碍ECM成分合成,进而减轻其在肾间质的累积而改善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蛋白质 输尿管梗阻 质组织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冈田酸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嘉婧 曹宁 +4 位作者 翟晶磊 廖土玲 岳文 贾雅丽 裴雪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冈田酸(OA)损伤的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修复作用。方法应用冈田酸损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将细胞分成正常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损伤组用20nmol/L冈田酸损伤24h,治疗组在损...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冈田酸(OA)损伤的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修复作用。方法应用冈田酸损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将细胞分成正常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损伤组用20nmol/L冈田酸损伤24h,治疗组在损伤24h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治疗24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微管微丝测定细胞树突长度和荧光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Tau蛋白和总Tau蛋白含量。结果冈田酸能损伤SH-SY5Y细胞,使其胞体皱缩、塌陷,出现空泡,树突缩短、断裂,微管微丝排列紊乱,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使SH-SY5Y细胞胞体变得圆润,树突重新恢复变长,微管、微丝致密规则,荧光变强;并且能有效降低冈田酸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冈田酸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 冈田酸 TAU蛋白质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国峰 陆峰 +1 位作者 赵霞 杨传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ox-LDL组、不同浓度川芎嗪为1μmol/L组、10μmol/L组、100μmol/L组。用RT-PCR及Weste...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ox-LDL组、不同浓度川芎嗪为1μmol/L组、10μmol/L组、100μmol/L组。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 p65蛋白的核转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MCP-1、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ox-LDL组比较,10μmol/L组、100μmol/L组MCP-1、ICAM-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1),1μmol/L组、10μmol/L组MCP-1、I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免疫荧光显示,1μmol/L组、10μmol/L组可抑制NF-κB p65亚基的核转位。结论川芎嗪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蛋白 LDL 内皮 血管 趋化因子CCL2 黏附分子1 NF-κB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MP_7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金丹 裴国献 +4 位作者 齐凤菊 胡罢生 魏宽海 王珂 陈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5-476,共2页
使用含hBMP7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的BMSc在细... 使用含hBMP7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的BMSc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经转染的BMSc合成胶原显著高于空载体转染和未转染者。提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BMSc后能促进细胞的胶原合成 ,对BMSc增殖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MP7基因转染 骨髓充质干细 胶原合成 影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生物医学工程 增殖 成骨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_(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对内膜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成业东 肖建如 +1 位作者 方平 蔡丽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VEGF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股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球囊拉伤术制备SD大鼠(40只)股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联合组、基因组、抗体组及手术对照组(各10只),通过尾... 目的:探讨VEGF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股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球囊拉伤术制备SD大鼠(40只)股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联合组、基因组、抗体组及手术对照组(各10只),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加有VEGF165cDNA+抗ICAM-1单克隆抗体、VEGF165cDNA、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生理盐水1 ml,手术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于注射后24 h或14 d观察各组动物注射后股动脉内膜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电镜等方法检测损伤局部血管内膜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24 h,联合组损伤血管内膜处有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抗体组次之,基因组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手术对照组损伤内膜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注射后14 d,联合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且内膜有大量VEGF蛋白表达。结论:VEGF基因与抗ICAM-1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可减轻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再损伤,抑制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提示两者联合有利于防止血管病理性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黏附分子1 抗体 单克隆 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人骨髓间质细胞BMP-2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晶 张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MP-2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将骨髓间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经1周成骨诱导后,分为17β-雌二醇100nmol/L处理组和对照组,通过RT-PCR法扩增BMP-2 mRNA,测定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并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看家基...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MP-2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将骨髓间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经1周成骨诱导后,分为17β-雌二醇100nmol/L处理组和对照组,通过RT-PCR法扩增BMP-2 mRNA,测定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并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看家基因GAPDH的mRNA之比值表示产物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雌激素处理组BMP-2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处理组(P<0.05)。结论:雌激素通过刺激间质细胞BMP-2mRNA的表达以发挥其促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质干细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_(121)cDNA/hBMP-4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共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志林 汪春兰 +4 位作者 赵宇 韩雷 曹东升 丁浩 王帮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共表达情况,为骨缺损的联合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经酶切鉴定后,... 目的观察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共表达情况,为骨缺损的联合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经酶切鉴定后,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转入大鼠MSCs,提取总RNA和总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成功转染至大鼠MSCs中,并获得有效表达。结论hVEGF121和hBMP-4在大鼠MSCs中获有效表达,为骨缺损的联合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生物合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合成 质干细/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hBMP_7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丹 曾位森 +4 位作者 裴国献 胡罢生 魏宽海 王珂 陈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7-479,T001,共4页
采用粘 粘端连接方法构建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 ,重组质粒转染包装细胞PT6 7后 ,制备含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筛选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hBMP7逆转录病毒... 采用粘 粘端连接方法构建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 ,重组质粒转染包装细胞PT6 7后 ,制备含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筛选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外源基因插入方向正确、无碱基错误和缺失。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 ,感染后 2天经基因转染的BMSc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呈阳性 ,未经转染的细胞检测结果呈阴性。转染的BMSc经G4 18筛选至 4周仍有外源BMP蛋白的表达。提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方法转染的BMSc中可有外源性BMP7mRNA和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 hBMP7基因转染 骨髓充质干细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生物医学工程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超声介导VEGF_(165) cDNA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治疗大鼠心肌缺血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平 蔡丽萍 +2 位作者 谭跃萍 宋维 刘增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75-1376,共2页
目的探讨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的有效性。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只。超声介导治疗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 目的探讨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的有效性。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只。超声介导治疗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法,经大鼠尾静脉输入含VEGF165cDNA及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造影剂1ml;单纯联合治疗组仅输注等量的VEGF165cDNA及抗ICAM-1单克隆抗体混合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ml。每组分别于24h和14d后处死动物,分别行坏死区中性粒细胞计数、梗死心肌质量百分比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心肌VEGF蛋白表达,毛细血管染色法对坏死心肌进行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心肌缺血24h后,坏死边缘区中性粒细胞计数超声介导治疗组<单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P<0.01);心肌缺血24h和14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梗死心肌质量百分比均低于单纯联合治疗和对照组(P<0.05);心肌缺血14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中可见大量VEGF阳性反应的棕褐色颗粒,而单纯联合治疗组相对减少,对照组心肌中仅有极少量。心肌缺血14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单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P<0.05)。结论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cDNA联合抗ICAM-1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提高缺血心肌局部药物浓度,促进心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黏附分子1 抗体 单克隆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trin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人颈动脉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琦瑛 张荣举 +1 位作者 赵灯法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Destrin蛋白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损伤人颈动脉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人颈动脉内皮细胞给予剂量梯度的oxLDL(0、5、25、100μg/ml)刺激24h,检测细胞中Destrin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Destrin蛋白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损伤人颈动脉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人颈动脉内皮细胞给予剂量梯度的oxLDL(0、5、25、100μg/ml)刺激24h,检测细胞中Destrin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RNA干扰的方式下调颈动脉内皮细胞中Destrin的表达,观察其对oxLDL刺激诱导的颈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同时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oxLDL刺激对照RNAi比较,oxLDL刺激RNAi MCP-1和ICAM-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734.2±113.4)pg/ml vs(502.1±96.7)pg/ml,(152.5±22.0)pg/ml vs(94.2±16.5)pg/ml,P<0.05];细胞活力明显减低[0.41±0.05 vs 0.62±0.06,P<0.05],细胞凋亡明显增高[(50±10)%vs(32±8)%,P<0.05]。结论oxLDL损伤颈动脉内皮细胞的过程中,Destrin蛋白表达下调是oxLDL的损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解蛋白质 蛋白 LDL 内皮细 颈动脉狭窄 趋化因子CCL2 黏附分子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