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结合型和游离型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产生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梁张岐 李国鸿 +3 位作者 黄雅梦 周攀 张一诺 袁青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8,共9页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性基因的重要存在形式,可能通过转化重新进入细胞表达抗药性。因此其具有严峻却隐蔽的健康风险,且不同形态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前针对胞外抗性基因风险的研究极为稀少。本研究以序批式...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性基因的重要存在形式,可能通过转化重新进入细胞表达抗药性。因此其具有严峻却隐蔽的健康风险,且不同形态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前针对胞外抗性基因风险的研究极为稀少。本研究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为例,考察了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结合型和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产生的时空特征,以及曝气强度和污泥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SBR启动期2种胞外抗性基因均大量产生,且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的增加倍数和持续时间高于结合型;稳定运行后2种胞外抗性基因的丰度显著下降。从胞内外抗性基因的比重来看,好氧阶段以胞外抗性基因为主,且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比例达60%以上;厌氧阶段以胞内抗性基因为主,且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比例升高(7.5%~31.9%);出水中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占据绝对优势,比例达66.5%~86.9%。曝气强度提高使2种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显著提高,但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提高程度(2.2倍~12.2倍)高于结合型(2.1倍~6.2倍)。污泥负荷提高同样导致2种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提高,但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提高程度(1.3倍~7.8倍)低于结合型(1.9倍~13.3倍)。研究表明,大量胞外抗性基因将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并随污水排放至环境中,是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型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游离型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曝气强度 污泥负荷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生物炭对水体中转化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
2
作者 刘一帆 马小涵 +5 位作者 刘柳青青 华健 楚沉静 郑浩 罗先香 李锋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本研究选取热解温度为300~600℃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生物炭释放的DBC,探究其对抗性质粒pBR322向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BC对pBR322质粒的转化具有低浓度(1 mg·L^(-1)... 本研究选取热解温度为300~600℃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生物炭释放的DBC,探究其对抗性质粒pBR322向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BC对pBR322质粒的转化具有低浓度(1 mg·L^(-1))促进、高浓度(10 mg·L^(-1))抑制的规律,且抑制效果随热解温度的上升而增强。DBC能够破坏pBR322质粒的结构,导致eARGs失活。低浓度DBC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和重金属等物质可诱导受体细菌SOS应答,从而促进其对质粒的摄取。中高浓度(5~10 mg·L^(-1))的DBC能够激活受体菌的应激防御系统,降低细胞膜透性,阻碍了质粒进入感受态。此外,随机森林模型(R 2=0.6279,均方误差为0.00267)证实DBC中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pH和重金属在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DNA复制活性的降低是抑制eARGs转化的主控因子。本研究拓展了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驱动新污染物ARGs环境归趋的理解,为水环境中基于生物炭的ARGs污染阻控技术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生物炭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质粒 水平基因转移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胞内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分析的DNA提取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敏妍 李亚丽 +1 位作者 邹世春 杨颖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9-875,884,共8页
新型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对公共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其在水环境中的长期存在和传播引起了广泛重视。胞内与胞外ARGs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行为差异明显,对其污染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水... 新型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对公共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其在水环境中的长期存在和传播引起了广泛重视。胞内与胞外ARGs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行为差异明显,对其污染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水环境中ARGs的传播特性。该文总结了5种常见水样微生物DNA提取方法及其在胞内和胞外ARGs检测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比较了污水系统、淡水系统及海水系统等典型水环境中胞内和胞外ARGs的污染状况和迁移传播特性。为进一步探究水环境中ARGs的分布特征与传播机制提供了技术手段及污染现状等基础信息,对控制ARGs在水环境中的传播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基因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DNA提取 迁移转化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积累、转移与消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晓宇 王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2-2071,共10页
细菌耐药性给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威胁。土壤尤其是农业土壤是环境中抗生素抗性重要的源库。为减少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风险,了解其在土壤中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目前ARGs在土壤中... 细菌耐药性给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威胁。土壤尤其是农业土壤是环境中抗生素抗性重要的源库。为减少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风险,了解其在土壤中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目前ARGs在土壤中的积累、转移情况及消减特征进行了综述。已有调查结果发现,农业发达及经济发地区土壤是ARGs积累的热区。有机肥施用及污水灌溉等原因导致ARGs在土壤中持续积累,其丰度可达10^(2)gene copies/16S rRNA gene copies。胞内抗生素抗性基因(i ARGs)、胞外游离抗生素抗性基因(eARGs)是ARGs的两种赋存形态,其中,i ARGs是主要的赋存形态。i ARGs通过接合转移、转导在土壤中传播,其中接合转移是目前研究最多及最主要的水平转移方式。eARGs通过转化在土壤中传播。胞外DNA可以在土壤中留存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eARGs在土壤中的自然转化并不经常被发现,因此,对土壤eARGs的风险研究有所忽略。外源ARGs进入土壤后的命运受到ARGs种类、形态、土壤特性、污染物等因素的影响。ARB进入土壤后逐渐死亡及游离DNA逐渐降解的这一时间段是外源ARGs能否在土壤中传播的重要时间节点,很有可能成为控制ARGs在土壤中传播的关键节点。目前关于携带ARGs的宿主细菌进入土壤后的消减规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开展深入的研究。针对土壤ARGs消减的强化措施主要包括改变农艺措施、施加生物炭、噬菌体疗法等,但效果不一且有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对游离的eARGs产生的环境效应给予重视,加强对ARGs在土壤中传播的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并开发新的强化措施以加快ARGs的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生素基因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水平基因转移 消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