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茯苓菌株胞外代谢产物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1
作者 谭云 申爱荣 +4 位作者 沈宝明 喻锦秀 刘丽娜 李赛男 谭著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50-160,共11页
本研究比较8个茯苓菌株胞外代谢产物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analysis,PCA)法对茯苓菌株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胞外黄酮类和胞外酚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茯苓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 本研究比较8个茯苓菌株胞外代谢产物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analysis,PCA)法对茯苓菌株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胞外黄酮类和胞外酚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茯苓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茯苓GTR1菌株胞外多糖、胞外三萜和胞外甾醇含量最高;茯苓GTR2菌株胞外黄酮和胞外总酚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茯苓F5.78菌株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茯苓GTR2菌株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茯苓XJ28菌株的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茯苓菌株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胞外总酚含量与胞外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性检测出55种黄酮类化合物和33种酚类化合物,不同茯苓菌株之间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茯苓FLA、FGD、FGZ、FHB、GTR1、XJ28和F5.78菌株相对含量最高的黄酮类组分是丙二酰大豆黄酮,相对含量最高的酚类组分是3-醛基水杨酸。茯苓GTR2菌株相对含量最高的黄酮类组分是山柰酚-3-O-(6-没食子酰)葡萄糖苷,该组分相对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含量最高的酚类组分为α-氰基-4-羟基肉桂酸,该组分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据PCA评价,综合得分最高的是GTR2菌株。GTR2菌株胞外活性成分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好,可作为茯苓抗氧化产品开发的潜力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菌株 胞外代谢产物 抗氧化活性 山柰酚-3-O-(6-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α-氰基-4-羟基肉桂酸 主成分分析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胞外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辉 赵志华 +2 位作者 徐国权 库莉博 张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在产生耐药性后胞外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方法制备胞外代谢产物样本,运用氢谱核磁共振(1H-NMR)获取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和耐药Tca8113/CBP细胞的胞外代谢物图谱,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得出...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在产生耐药性后胞外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方法制备胞外代谢产物样本,运用氢谱核磁共振(1H-NMR)获取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和耐药Tca8113/CBP细胞的胞外代谢物图谱,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得出对区分2组细胞贡献较大的差异性变量,将同时满足VIP>1.0和单维统计P<0.05的代谢物确定为最终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基于氢谱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Tca8113和Tca8113/CBP;最终的差异性代谢物有醋酸盐、牛磺酸、丝氨酸、葡萄糖和亮氨酸,它们涉及到了蛋白质代谢、糖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结论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成功找到了耐药Tca8113细胞的差异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胞外代谢产物 氢谱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辐射菌株筛选及其胞外代谢产物抗紫外辐射物质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玉清 张志东 +1 位作者 宋素琴 茆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2-1176,1197,共6页
从经8kGyγ辐照处理的新疆沙漠样本中分离到1株红色球菌———RV113,鉴定为奇异球菌属(Deinococcus)的新菌。试验证明该菌胞外代谢产物具有抗紫外辐射特性,能有效提高E.oli JM109紫外辐射抗性。紫外吸收光谱与清除DPPH自由基特性试验说... 从经8kGyγ辐照处理的新疆沙漠样本中分离到1株红色球菌———RV113,鉴定为奇异球菌属(Deinococcus)的新菌。试验证明该菌胞外代谢产物具有抗紫外辐射特性,能有效提高E.oli JM109紫外辐射抗性。紫外吸收光谱与清除DPPH自由基特性试验说明,菌株RV113的正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3种溶剂萃取的胞外代谢产物具有降低紫外辐射直接损伤与间接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球菌 胞外代谢产物 抗紫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共附生微生物HSL36的鉴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GC/MS分析
4
作者 潘阳杰 黄子娟 +3 位作者 张小玉 何永聪 时威 刘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73-78,共6页
从湛江红树林的根部中分离筛选一株潜在益生菌,命名HSL36,通过形态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后,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菌株HSL36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菌株HS... 从湛江红树林的根部中分离筛选一株潜在益生菌,命名HSL36,通过形态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后,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菌株HSL36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菌株HSL36发酵液二氯甲烷萃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4-甲基环己醇、柏木脑、碘代十六烷和2个未确定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附生微生物 鉴定 胞外代谢产物 GC/MS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藻类共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苏秀榕 秦松 +2 位作者 骆其君 刘乐然 刘昭能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1,共3页
利用梯度稀释法,从浙江象山、朱家尖等海域所采集的几种海藻中分离出海洋细菌50株,运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代谢产物活性,结果表明,100%的菌株含有胶原蛋白酶、淀粉酶,96%的菌株含有酪蛋白酶,70%的菌株含有酯酶,30%的菌株含有卵磷脂酶、... 利用梯度稀释法,从浙江象山、朱家尖等海域所采集的几种海藻中分离出海洋细菌50株,运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代谢产物活性,结果表明,100%的菌株含有胶原蛋白酶、淀粉酶,96%的菌株含有酪蛋白酶,70%的菌株含有酯酶,30%的菌株含有卵磷脂酶、脲酶,还有6%含微量的壳多糖水解酶。同时将这50株菌分别培养在高温(55℃)、高盐(质量分数5.5×10-2)、酸性(pH4.5)环境中,同样对胞外产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界环境胁迫下,水解明胶、淀粉、酪蛋白和吐温的酶活性仍然存在,但活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胶原蛋白酶、酪蛋白酶能分解胶原蛋白等成分,淀粉酶具分解淀粉、糖原的作用,因此,这些细菌的产物对其他生物有毒害作用,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对已知致病菌起抑制、破坏作用。本研究为寻找海洋活性先导化合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等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海洋细菌 胞外代谢产物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植物内生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曹鹏飞 吴华芬 陈银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31-137,共7页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生普遍,严重制约了桃产业的发展。为研究植物内生菌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从健康桃树、博落回、金银花、板栗等健康植物材料中分离筛选出优势拮抗内生菌株,并测定其胞外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细胞膜与细胞...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生普遍,严重制约了桃产业的发展。为研究植物内生菌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从健康桃树、博落回、金银花、板栗等健康植物材料中分离筛选出优势拮抗内生菌株,并测定其胞外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细胞膜与细胞壁通透性、纤维素酶活性、胞外多糖(EPS)含量、呼吸代谢、核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5株内生菌中,从金银花植株中分离的曲霉属JYY-3菌株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50、200 mg/mL。经该菌株胞外代谢产物处理后,桃树细菌穿孔病病原菌核酸泄漏量、AKP活性和电导率显著提高,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此外,JYY-3菌株胞外代谢产物能显著降低病原菌纤维素酶活性、EPS含量、DNA和RNA含量,抑制其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经2.0MIC菌株JYY-3代谢产物处理12 h后,桃树细菌穿孔病病原菌的SDH、MDH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07.644、13.729 U/mg。可见,金银花内生菌株JYY-3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纤维素酶活性及EPS合成以减弱病原菌入侵植物能力,增大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使内容物外泄,抑制核酸合成以及呼吸酶活性等途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本研究结果为植物内生菌防治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 植物内生菌 抑菌活性 抑菌机制 胞外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