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胡祖庆 亢菊侠 +1 位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中抗小...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和寿命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高抗小麦品系35Q9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小偃22小麦品种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与脱共生麦二叉蚜均无显著差异,而共生麦二叉蚜的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2)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内禀增长率、周缘增长率、净繁殖率、粗繁殖率均显著高于脱共生麦二叉蚜,且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变化最大。(3)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的日均繁殖率及日繁殖总数曲线峰值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出现的早,且峰值高度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高。由此认为,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取食小麦品种(系)不同,促进作用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胞内共生 生长发育 繁殖 生物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进化关系:假说及演化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晓磊 刘琳 乔格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2-588,共7页
蚜虫是半翅目(Hemiptera)中一类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是研究重要适应进化问题的理想模型。蚜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 蚜虫是半翅目(Hemiptera)中一类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是研究重要适应进化问题的理想模型。蚜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生菌。蚜虫-Buchnera是研究共生关系的理想模型,两者系统发育格局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间专性共生关系的演化。本文系统综述了两者在不同分类水平(高级阶元、低级阶元)上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现有证据暗示:两者在低级阶元水平上具有系统发育一致性,而在高级阶元水平上可能没有平行演化关系,这些对早期研究提出的平行演化假说提出了质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从增加取样类群、增加基因数目和数据量、系统发育一致性检验等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系统发育研究,并开展Buchnera的转移实验,从而检验Buchnera的横向转移及其基因在不同蚜虫支系中的进化速率一致性,以便更客观地揭示蚜虫-Buchnera的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HNERA 胞内共生 平行演化 系统发育关系 高级阶元 横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共生细菌Rickettsi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潘慧鹏 张友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3-1108,共6页
Rickettsia是传播和引起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疾病的胞内共生菌。引起脊椎动物疾病的这些Rickettsia,其部分生活史是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的;而另外许多Rickettsia,其整个生活史都是在宿主节肢动物体内完成。为了叙述方便,把前者称为脊椎动... Rickettsia是传播和引起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疾病的胞内共生菌。引起脊椎动物疾病的这些Rickettsia,其部分生活史是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的;而另外许多Rickettsia,其整个生活史都是在宿主节肢动物体内完成。为了叙述方便,把前者称为脊椎动物Rickettsia,后者称为节肢动物Rickettsia。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脊椎动物Rickettsia,而关于节肢动物Rickettsia的生物学特性等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们加大了对昆虫Rickettsia的研究,发现昆虫Rickettsia广泛分布于昆虫中,且有两种存在形式。其可以通过垂直卵传的方式在世代间传递,也可以通过寄生蜂和寄主植物达到在昆虫之间传播的目的。昆虫Rickettsia可通过诱导孤雌生殖、诱导杀雄等方式影响宿主的生殖行为。其对不同宿主昆虫可产生对宿主有利或有害的作用;可增强宿主昆虫抵御高温和寄生蜂的能力,与宿主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最后,昆虫Rickettsia具有一个简化的基因组,且存在进一步减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属 昆虫 胞内共生 分布 传播 功能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共生菌对麦长管蚜总蛋白含量及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亢菊侠 胡祖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74-4575,4577,共3页
[目的]明确共生菌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的影响。[方法]用利福平处理得到不同体色型脱共生麦长管蚜,对脱共生及共生麦长管蚜的总蛋白含量和转氨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与共生蚜虫相比,绿色型和红色型麦长管蚜的营养状况均明显恶化,且红... [目的]明确共生菌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的影响。[方法]用利福平处理得到不同体色型脱共生麦长管蚜,对脱共生及共生麦长管蚜的总蛋白含量和转氨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与共生蚜虫相比,绿色型和红色型麦长管蚜的营养状况均明显恶化,且红色型麦长管蚜的营养状况恶化程度要比绿色型麦长管蚜高;经抗生素脱共生处理后麦长管蚜虫体内氨基酸之间的转换遭到干扰,且红色型麦长管蚜受到干扰较大;经抗生素脱共生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氨的转运受到干扰,且红色型麦长管蚜受到干扰较大。[结论]共生菌对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体色生物型 胞内共生 总蛋白质含量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5
作者 李俊 苏仙绒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7年第6期44-44,共1页
浅谈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山西闻喜中学李俊●山西运城农校苏仙绒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结构的不同,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它们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怎样?弄清这些问题对生物教学是... 浅谈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山西闻喜中学李俊●山西运城农校苏仙绒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结构的不同,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它们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怎样?弄清这些问题对生物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本文就这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细 原核细 亲缘关系 胞内共生 内膜系统 核糖体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 内共生 双层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