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数生长期酿酒酵母胞内代谢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凤 任红 +3 位作者 黄桂东 祝智航 陈忻 钟先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8-75,共8页
酿酒酵母是发酵产业中的关键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酵母菌迅速繁殖,积累大量初级代谢产物,对此时期进行调控可以提高发酵效率。为了解对数生长期酿酒酵母发酵情况,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 酿酒酵母是发酵产业中的关键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酵母菌迅速繁殖,积累大量初级代谢产物,对此时期进行调控可以提高发酵效率。为了解对数生长期酿酒酵母发酵情况,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酵母胞内主要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数生长期酿酒酵母胞内共鉴定927种代谢物,含氮和含硫化合物数量及相对含量均最高。这些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中,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为酿酒酵母主要代谢途径,核苷酸代谢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嘧啶代谢。代谢物和代谢途径主要涉及酵母细胞膜的构建,遗传信息的复制,信号分子的传递,渗透压的调节等。为酵母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小分子物质和能量,同时为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提供原料。此外,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的代谢流分布可更好地支持酿酒酵母进行核苷酸代谢,促进酵母菌的增殖、生长和存活。该研究结果为定向改造酿酒酵母、提高其发酵效率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对数生长期 胞内代谢 代谢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氧条件下谷氨酸棒杆菌发酵过程代谢物及关键酶酶活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志洪 刘志成 郑穗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分别在10%和30%溶氧条件下,使用2L罐进行谷氨酸发酵,分析了这2种发酵状态下细胞外和细胞内代谢物含量和关键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0%溶氧和30%溶氧情况下产酸分别达到36.02 g/L和38.22 g/L,表明高溶氧适合产酸。溶氧低时,乳酸脱氢酶在... 分别在10%和30%溶氧条件下,使用2L罐进行谷氨酸发酵,分析了这2种发酵状态下细胞外和细胞内代谢物含量和关键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0%溶氧和30%溶氧情况下产酸分别达到36.02 g/L和38.22 g/L,表明高溶氧适合产酸。溶氧低时,乳酸脱氢酶在发酵中期活性很高,从酶学角度揭示溶氧低易生成乳酸,却不利于谷氨酸的积累。不同溶氧水平下,α-酮戊二酸、丙酮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其在成峰时间和最大浓度有一定差别。发酵后期胞外各有机酸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其可作为碳源被细胞重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发酵 代谢 胞内代谢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pH值对细脚拟青霉小试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及胞内核苷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桂琳 葛飞 +1 位作者 周小楠 周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3-166,共4页
在30L发酵罐中,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考察培养液初始pH7、6.5、6、5.5、5、4.5时对细脚拟青霉菌体生长及胞内核苷类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6.5时,对菌体生长和胞内核苷的积累最为有利,最大生物量为28.7g/L,最高胞内核苷类... 在30L发酵罐中,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考察培养液初始pH7、6.5、6、5.5、5、4.5时对细脚拟青霉菌体生长及胞内核苷类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6.5时,对菌体生长和胞内核苷的积累最为有利,最大生物量为28.7g/L,最高胞内核苷类物质产量为5.94mg/g;起始pH7、6、5.5、5、4.5时,最大生物量分别在发酵的第9、10、11、11、13天获得,依次为26.4、27.3、23.6、21.2、18.5g/L;最大胞内核苷类物质的产量分别在发酵的第11、11、11、13、13天获得,依次为5.27、5.51、4.89、4.29、4.05mg/g。细脚拟青霉以菌体或者胞内代谢物为发酵目标进行优化控制时,其发酵初始pH值应调节到相应的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脚拟青霉 胞内代谢 生物量 核苷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的棉子糖肠球菌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4
作者 杨新达 牛肖凡 +3 位作者 刘仲浩 张健 张巧珍 高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0-136,共7页
探究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检测棉子糖肠球菌(Enterococcus raffinosus)胞内小分子代谢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通过GC-MS分析测定不同的菌体破碎方式、菌体清洗次数以... 探究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检测棉子糖肠球菌(Enterococcus raffinosus)胞内小分子代谢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通过GC-MS分析测定不同的菌体破碎方式、菌体清洗次数以及冻融时间处理后的棉子糖肠球菌样品的胞内代谢物的种类。结果显示,液氮研磨较超声破碎更有利于胞内物质的释放;清洗3次既可清洗掉菌体表面的杂质,也能够防止胞内小分子代谢物外泄;冻融3 min更利于胞内代谢物的提取。通过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处理的样品,共检测出253种胞内小分子物质,经NIST 17.0数据库可精确匹配到8类共47种物质,其中酯类5种、烯烃类1种、烷烃类2种、醇类5种、酸类30种、糖类1种、苯环类2种、其他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子糖肠球菌 代谢组学 样品前处理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胞内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