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根芳 张文府 +2 位作者 方爱萍 叶容晖 楼昕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5-1121,共7页
随机选取养殖2龄、3龄和4龄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各30个,分别测定壳长、壳高、壳宽、壳厚、活体重和壳重等数量性状参数并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应用Duncan法多重比较分析了不同年龄个体的形态差异,以壳重为因变量,其它数... 随机选取养殖2龄、3龄和4龄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各30个,分别测定壳长、壳高、壳宽、壳厚、活体重和壳重等数量性状参数并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应用Duncan法多重比较分析了不同年龄个体的形态差异,以壳重为因变量,其它数量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了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2龄蚌和3龄、4龄蚌之间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背瘤丽蚌各数量性状(2龄蚌壳厚除外)与壳重均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对各年龄段各种性状对壳重的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发现活体重对壳重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900、0.902和0.923,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1000、0.81360和0.85193,是影响壳重最主要的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法,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了数量性状对壳重的最优回归方程。基于对壳重决定效应的大小,活体重可作为背瘤丽蚌良种选育的目标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决定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瘤丽蚌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冬武 何志刚 +4 位作者 白尊富 刘伶俐 李鸿 洪波 伍远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5-98,共4页
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生化方法测定背瘤丽蚌软体部的营养及生化成分,结果显示:背瘤丽蚌软体部中水分含量为79.12%,粗蛋白质含量为10.45%,粗脂肪含量为1.32%,灰分含量为1.46%。软体部中所测到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42.10%(干物质),... 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生化方法测定背瘤丽蚌软体部的营养及生化成分,结果显示:背瘤丽蚌软体部中水分含量为79.12%,粗蛋白质含量为10.45%,粗脂肪含量为1.32%,灰分含量为1.46%。软体部中所测到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42.10%(干物质),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占17.08%,非必需氨基酸占21.80%,鲜味氨基酸占16.94%。软体部中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9.4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3.9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6.20%,矿物质元素中磷、钙、铁含量较高,分别为2 141.05、1 621.67、1 096.00 mg/kg。试验结果表明,背瘤丽蚌软体部的营养组成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部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根芳 许式见 方爱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protula leai) 钩介幼虫 寄生变态发育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20种元素的积累特征
4
作者 陈修报 姜涛 +1 位作者 刘洪波 杨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90-2197,共8页
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 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Se、Mo)和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Ba、Tl、Pb)的含量,进而进行元素积累相关性分析及积累评价。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中必需元素Se和Mo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而Na、K和Cr含量显著低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中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分别有37对和34对元素之间显著相关,其中,Mg-Mo、CaMn、Ca-Zn、Mn-Zn、Ca-Sr和Mo-Sr在两种蚌中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Mg-Al和Fe-Tl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的元素积累指数(EAI)分别为3.7和3.2;两种蚌中无机As、Cd和Pb的残留量指数(RI)为0.2~39.1,背角无齿蚌中Cd的RI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的元素积累能力总体强于背瘤丽蚌,它们的资源量受到Cd、Pb、As、Al和Tl等元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无齿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元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瘤丽蚌F型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玲 汪桂玲 李家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20-2429,共10页
部分双壳贝类的线粒体遗传方式是特殊的双重单亲遗传方式:F型存在于雌性体细胞组织和性腺中,M型仅存在于雄性个体的性腺中。通过LA-PCR扩增、SHOT-GUN测序、软件拼接获得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F型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线粒体基因组... 部分双壳贝类的线粒体遗传方式是特殊的双重单亲遗传方式:F型存在于雌性体细胞组织和性腺中,M型仅存在于雄性个体的性腺中。通过LA-PCR扩增、SHOT-GUN测序、软件拼接获得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F型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530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其中包括2个tRNASer和2个tRNALeu,2个SrRNA及27个长度不等的非编码区,最长的两个非编码区分别为969 bp、228 bp。比较分析已登录到GenBank中的淡水蚌类F型线粒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F型A+T含量为60.28%,表现出A+T偏好性,淡水蚌类线粒体基因组长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非编码区长度的差异。此外,背瘤丽蚌mtDNA的COⅡ-12S rRNA区域基因排列存在差异,是ND3、tRNAHis、tRNAAla、tRNASer1、tRNASer2、tRNAGlu、ND2、tRNAMet8个基因发生重排造成。F型线粒体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淡水蚌类和海水双壳贝类分别聚为一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淡水珍珠蚌的DUI线粒体遗传方式和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为双壳贝类mtDNA基因重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序列分析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绢丝丽蚌、背瘤丽蚌、刻裂丽蚌以及中国淡水蛏人工繁殖研究
6
作者 秦伟 王华 +3 位作者 邓超阳 葛明主 苏鹏 王伟 《科学养鱼》 2021年第11期10-12,共3页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蚶形无齿蚌、河蚬、圆顶珠蚌、鱼尾楔蚌、圆头楔蚌、橄榄蛏蚌、洞穴丽蚌共10种淡水贝类的量产,年产量达6000多万只,产值500多万元,这些研究为绢丝丽蚌、背瘤丽蚌、刻裂...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蚶形无齿蚌、河蚬、圆顶珠蚌、鱼尾楔蚌、圆头楔蚌、橄榄蛏蚌、洞穴丽蚌共10种淡水贝类的量产,年产量达6000多万只,产值500多万元,这些研究为绢丝丽蚌、背瘤丽蚌、刻裂丽蚌以及中国淡水蛏人工繁育保护及产业开发提供了资金、理论支持,同时培养出大量淡水贝类繁育领域的技术骨干。绢丝丽蚌(Lamprotula fibrosa)、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刻裂丽蚌(Lamprotula scrip-ta)、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作为新增的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鉴于其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严重受损的种群现状,快速恢复其自然种群数量,实现对其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育珠市场、食用市场、水生态修复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保效应。预计通过人工繁育实现4种蚌类的量产,每年幼蚌产量400多万只,经济效益将在400万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贝类 人工繁育 三角帆 褶纹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泥湖丽蚌资源调查初报 被引量:3
7
作者 朱胜英 张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黄泥湖丽蚌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黄泥湖中绢丝丽蚌和背瘤丽蚌资源逐渐衰退。
关键词 资源调查 绢丝 黄泥湖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淡水贝类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闻海波 顾若波 +1 位作者 徐钢春 华丹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采用活体注射氯化钴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对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18,核型为2n=8m+10sm,染色体臂数(NF)=36;背瘤丽蚌二倍体染色体... 采用活体注射氯化钴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对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18,核型为2n=8m+10sm,染色体臂数(NF)=36;背瘤丽蚌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8,核型为2n=24m+12sm+2t,NF=74。两物种中均未发现随体和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圆田螺 核型 氯化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向湘江放流鱼苗217万尾
9
作者 李书庚 吴玉林 《湖南农业》 2015年第6期26-26,共1页
2015年4月1日下午,“放鱼湘江,公益潇湘——2015年湘江干流启动禁渔暨放鱼活动”在长沙橘子洲头举行。活动现场共投放四大家鱼大规格春片鱼种200万尾、湖南特种鱼类湘华鲮2万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万尾和背瘤丽蚌10万只。据悉,... 2015年4月1日下午,“放鱼湘江,公益潇湘——2015年湘江干流启动禁渔暨放鱼活动”在长沙橘子洲头举行。活动现场共投放四大家鱼大规格春片鱼种200万尾、湖南特种鱼类湘华鲮2万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万尾和背瘤丽蚌10万只。据悉,2015年湖南省计划组织放流鱼苗鱼种2.5亿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湘江 鱼苗 放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春片鱼种 橘子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干流首次实行春季禁渔期制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湘渔 《湖南农业》 2013年第6期12-12,共1页
2013年4月1日上午,湖南省湘江干流禁渔暨放鱼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长沙橘子洲举行。在橘子洲码头开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共放流鱼苗鱼种500万尾,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万尾、背瘤丽蚌10万只。在湘江干流组织开展鱼类放流和实施... 2013年4月1日上午,湖南省湘江干流禁渔暨放鱼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长沙橘子洲举行。在橘子洲码头开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共放流鱼苗鱼种500万尾,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万尾、背瘤丽蚌10万只。在湘江干流组织开展鱼类放流和实施禁渔期制度,对加强湘江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渔期 湘江 干流 增殖放流活动 渔业资源保护 新闻发布会 保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