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1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节细胞 脂肪源性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络宁减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磊 高彦彬 张涛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目的:以施万细胞外泌体为切入点,观察糖络宁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高糖培养的施万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糖络宁组,干预48 h后,提取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将各... 目的:以施万细胞外泌体为切入点,观察糖络宁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高糖培养的施万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糖络宁组,干预48 h后,提取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将各组外泌体分别干预正常糖和高糖条件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分为无外泌体-正常糖组,正常外泌体-正常糖组、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糖络宁外泌体-正常糖组、无外泌体-高糖组、正常外泌体高糖组、高糖外泌体-高糖组、糖络宁外泌体-高糖组8个组,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并进行相关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外泌体-正常糖组比较,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炎症介质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而与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比较,糖络宁外泌体-正常糖组细胞活力有所升高(P<0.05),各炎症介质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有所下调(P<0.05)。高糖条件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细胞中,不同组外泌体干预表现出类似的作用效果;结论:糖络宁能通过调控施万细胞外泌体减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络宁 施万细胞 背根神经节细胞 外泌体 炎症反应 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再生素对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NF-L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丁斐 刘梅 顾晓松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有效组分神经再生素作用于神经细胞生长过程中 ,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探讨神经再生素促神经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RT PCR法 ,观察神经再生素在促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过程中(4h、12h、2 4h) ,生长相关蛋白 43(GA... 目的 :观察中药有效组分神经再生素作用于神经细胞生长过程中 ,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探讨神经再生素促神经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RT PCR法 ,观察神经再生素在促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过程中(4h、12h、2 4h) ,生长相关蛋白 43(GAP 43)和神经丝蛋白 (NF 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神经再生素可使背根神经节细胞GAP 43和NF LmRNA的表达量增加。结论 :神经再生素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素 生长相关蛋白 神经丝蛋白 RT-PCR 基因表达 背根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神经结扎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超极化激活电流(I_h)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邓伦斌 曹晓杰 +2 位作者 姚磊 韩济生 万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激活特征。结果 :脊神经结扎后 ,相应节段小直径DRG神经元表达Ih 的细胞比率升高 ,但大、中直径神经元Ih 没有改变 ,另外大、中、小直径神经元Ih 的活性增强。结论 :神经损伤导致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电流活性发生改变 ,提示此种电流参与了神经源性痛“外周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结扎 慢性痛 大鼠 背根神经节细胞 超极化激活电流 神经 病理生理学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增强单个培养鼠背根神经节细胞γ-氨基丁酸调控的氯电流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爱林 杉山和英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58-460,共3页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Y型管”技术 ,观察七氟烷 (0 .38× 10 - 3 ~ 3× 10 - 3 m ol/L )对单个培养 SD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 6mol/Lγ-氨基丁酸 (GABA )调控的氯电流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 ,0 .38× 10 - 3 ,0 ....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Y型管”技术 ,观察七氟烷 (0 .38× 10 - 3 ~ 3× 10 - 3 m ol/L )对单个培养 SD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 6mol/Lγ-氨基丁酸 (GABA )调控的氯电流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 ,0 .38× 10 - 3 ,0 .76× 10 - 3 ,1.5 2× 10 - 3 ,2 .2 8× 10 - 3 ,3.0 4× 10 - 3 mol/L七氟烷分别增强氯电流峰值高度至对照值的 (149± 2 5 ) % ,(2 0 3± 2 7) % ,(32 7± 79) % ,(331± 10 9) % ,(2 43± 71) %。实验结果提示 ,临床麻醉浓度的七氟烷能增强培养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 6m 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Γ-氨基丁酸 氯电流 背根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增强单个培养鼠背根神经节细胞γ-氨基丁酸调控的氯电流
6
作者 罗爱林 杉山和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观察七氟醚 ( 0 38至 3× 10 -3 mol/L)对单个培养SD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6mol/Lγ 氨基丁酸 (GABA)调控的氯电流影响。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Y型管”技术。结果 0 38× 10 -3 ,0 76× 10 -3 ,... 目的 观察七氟醚 ( 0 38至 3× 10 -3 mol/L)对单个培养SD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6mol/Lγ 氨基丁酸 (GABA)调控的氯电流影响。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Y型管”技术。结果 0 38× 10 -3 ,0 76× 10 -3 ,1 5 2× 10 -3 ,2 2 8× 10 -3 ,3 0 4× 10 -3 mol/L七氟醚分别增强氯电流峰值高度至对照值的 149%± 2 5 % ,2 0 3%± 2 7% ,32 7%± 79% ,331%± 10 9% ,2 43%± 71%。结论 相关临床麻醉浓度的七氟醚能增强培养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3×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Γ-氨基丁酸 全麻药 氯电流 背根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样细胞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7
作者 杜元良 任旺 +4 位作者 刘琳 胡朔丹 刘茗宇 杜鹏飞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4-691,共8页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钙化结节从而观察其分化能力,...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钙化结节从而观察其分化能力,将其诱导分化为SCLCs,免疫荧光法检测SCLCs中S100蛋白的表达。分离培养DR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RG细胞中神经元核抗原(NeuN)蛋白的表达。建立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体系,将细胞分为单培养组和共培养组。HE染色观察2组DRG细胞的形态结构,计数2组DRG细胞数和DRG细胞突起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组DRG细胞中NGF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DRG细胞中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代ADSCs培养7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呈长梭形的细胞类似旋涡状或铺路石样排列。茜素红染色,镜下可见钙化结节,即所培养细胞具有分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大多数细胞均呈S100染色阳性,即ADSCs可成功诱导分化为SCLCs。培养72 h后,DRG细胞突起细而长、呈花环样排列,7~8 d后,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胞体较大,呈圆形,突起细长,相互连接似栅栏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几乎所有细胞核均被标记为棕褐色,呈NeuN染色阳性。与单培养组比较,共培养组DRG细胞数及细胞突起数均明显增加(P<0.05),共培养组DRG细胞中N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共培养条件下SCLCs可增加DRG细胞数和细胞突起数,提高DRG细胞中NGF蛋白的表达,发挥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细胞 背根神经节细胞 共培养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元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时钰 刘丹 +1 位作者 胡卫 杨红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骨癌痛(CIBP)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探讨华蟾素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急性分离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DRG细胞IA的影响。结果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骨癌痛(CIBP)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探讨华蟾素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急性分离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DRG细胞IA的影响。结果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流密度减小,激活曲线向右移动,失活曲线向左移动;华蟾素能调节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流密度,并且逆转骨癌痛IA电流激活和失活曲线的改变。结论在大鼠胫骨内注入肿瘤细胞后,DRG神经元IA电流减小;华蟾素可能通过调节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流激活和失活特性,该作用可能与它的镇痛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华蟾素 瞬时外向钾电流 背根神经节细胞 镇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炎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生理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学庆 万有 +1 位作者 于英心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研究炎症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细胞的膜电生理学特征 ,试图解释炎症痛敏的机制。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箝电流箝制技术 ,对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细胞进行电流箝制。以完全弗氏佐剂诱发大鼠关节炎 ,分别取炎症痛... 目的 :研究炎症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细胞的膜电生理学特征 ,试图解释炎症痛敏的机制。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箝电流箝制技术 ,对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细胞进行电流箝制。以完全弗氏佐剂诱发大鼠关节炎 ,分别取炎症痛急性期 ( 2 4~ 72h )和慢性期 ( 2~ 3周 )大鼠腰 5、腰 6DRG细胞进行研究。结果 :炎症痛急性期小型DRG细胞与对照组比动作电位的阈值增加 8% (P <0 .0 1) ,小型及中型DRG细胞的动作电位的时程加宽 75 %和 6 8% (P <0 .0 1) ,小细胞的细胞膜固有电阻增加 2 5 % (P <0 .0 5 ) ;炎症痛慢性期大鼠小DRG细胞动作电位的阈值增加 ( 7% ,P <0 .0 1) ,时程增加 2 3% (P <0 .0 1) ,固有电阻下降 2 4% (P <0 .0 1) ,而中型DRG细胞膜电特性无显著变化。结论 :DRG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加宽 ,促进了伤害性信息引起DRG细胞突触前膜Ca2 +内流介导的递质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细胞 膜电生理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样细胞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旺 胡朔丹 +3 位作者 刘琳 刘茗宇 杜鹏飞 付秀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5-611,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施万细胞样细胞(SC-L)与幼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DRG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以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采用0.1%的I型胶原酶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其诱导分... 目的:通过建立施万细胞样细胞(SC-L)与幼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DRG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以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采用0.1%的I型胶原酶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其诱导分化为SC-L。分离培养DRG细胞,后将其分为单独培养组(DRG)和共培养组(DRG+SC-L)。DRG组将两份等体积的DRG细胞混合,常规培养;DRG+SC-L组将等体积的DRG细胞与SC-L进行共培养处理。7~10 d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DRG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RG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RG组相比,DRG+SC-L组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明显增加、细胞内BDN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 <0.05)。结论:SC-L可增加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并可提高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细胞 神经突起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施万细胞细胞 脂肪源性干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庄文权 李鹤平 +4 位作者 杨建勇 陈伟 吴金浪 郭文波 黄勇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38,共4页
【目的】通过病理学方法研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的损伤情况。【方法】57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胶原酶手术组、亚急性胶原酶手术组和慢性胶原酶手术组;急性生理盐水手术组、亚急性生理盐水手术组... 【目的】通过病理学方法研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的损伤情况。【方法】57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胶原酶手术组、亚急性胶原酶手术组和慢性胶原酶手术组;急性生理盐水手术组、亚急性生理盐水手术组和慢性生理盐水手术组。暴露大鼠左侧腰5背根神经节,并在各胶原酶手术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300U),各生理盐水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分别于注药后1h、1周、30d处死动物并取包含背根神经节的一段神经做病理学检测。【结果】光镜下各组背根神经节的细胞数、胞膜、胞浆、胞核形态和细胞间神经纤维、血管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和差别。透射电镜下各组背根神经节的细胞数、细胞大体形态、胞膜和节内神经纤维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和差别,但胶原酶手术组背根神经节细胞胞内细胞器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和相应生理盐水手术组比较有差别,表现为核仁部分偏向一侧、线粒体大量肿胀,部分嵴断裂和空泡形成。光镜病理和透射电镜均未见节细胞成群细胞坏死、细胞膜早期破裂和凋亡小体形成。【结论】临床应用的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的胶原酶治疗浓度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细胞有损伤作用。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慎重使用胶原酶的用药剂量和浓度,才能提高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神经 病理学研究 背根神经节细胞 化学髓核溶解术 生理盐水 正常对照组 神经纤维 病理学检测 损伤情况 雄性大鼠 超微结构 空泡形成 细胞坏死 透射电镜 早期破裂 损伤作用 临床应用 用药剂量 临床工作 亚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柔比星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浩甲 王祥 +3 位作者 韩冲芳 姚太平 杨文曲 贺建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8-550,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痛觉超敏、火烧样痛、撕裂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绳索捆绑样绷紧痛等,临床上根据疼痛类型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中枢整合痛型。病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痛觉超敏、火烧样痛、撕裂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绳索捆绑样绷紧痛等,临床上根据疼痛类型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中枢整合痛型。病人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烦躁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均有限[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不毁损神经的治疗慢性疼痛的介入技术,起效时间快,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需要重复射频治疗[2]。表柔比星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椎旁注射表柔比星后3~5天,背根神经节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变性、坏死,注射后4~8周,背根神经节细胞完全死亡,治疗PHN疗效持久[3]。为了缩短治疗后起效时间,延长治疗作用时间,增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我科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现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 脉冲射频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表柔比星 背根神经节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阻滞治疗 细胞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