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孟文文 梁思捷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9期55-57,共3页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临床基础药物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及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治疗,对照组实施同部位伪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功能性经口进食分级(FOI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FOIS、M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OIS、MBI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89)。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抑郁,改善患者经口摄食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卒中后吞咽障碍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思思 库逸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7-738,共12页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之后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变化检测任务,根据被试在虚假刺激情况下从负荷4到负荷6任务记忆容量的增量将被试分为低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低潜力组)和高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高潜力组),结果发现正性电刺激右侧DLPFC相对于虚假电刺激显著提升了高潜力组被试在低记忆负荷(负荷4)下的记忆容量及其对应的提取阶段的脑电指标SPCN成分。表明右侧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的提取阶段发挥重要的因果性作用;正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DLPFC可使工作记忆容量高潜力被试获得更多的脑活动增益,并导致更好的行为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SPCN 记忆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MRS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汤小俐 郑海荣 +3 位作者 金军 吕贵文 莫信 曹晋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22-425,共4页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1±0.16)与对照组(0.87±0.14)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z=2.364);在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3±0.12)与对照组(0.84±0.15)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9,z=2.304)。其余代谢物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Cho水平的下降,可能反映病理性焦虑状态神经元的损伤及潜在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焦虑症 磁共振成像 前额外侧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短时和持续性疼痛: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4
作者 邱义 常香玉 涂毅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3-1327,I0001-I0003,共18页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双靶点tDCS 镇痛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大山 史慧颖 +2 位作者 刘威 邱江 范丰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798,共10页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 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窦伟伟 郑希付 +4 位作者 杨慧芳 王俊芳 李悦 俄小天 陈倩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相比低认知控制,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分心 LPP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 N2 认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的^1H-MRS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夏军 雷益 周义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7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1H-MRS的表现。方法:对33例抑郁症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组行MRI、1H-MRS扫描,兴趣区为双侧海马,双侧扣带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结果:...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1H-MRS的表现。方法:对33例抑郁症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组行MRI、1H-MRS扫描,兴趣区为双侧海马,双侧扣带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结果:抑郁症患者显示脑沟、脑池增宽,脑内未见异常信号灶;双侧海马NAA/Cr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L:P<0.01,R:P<0.01);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Cho/Cr比对照组明显增高(L:P<0.01,R:P<0.01)。结论:1H-MRS能够揭示抑郁症时海马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存在着神经元的丢失和细胞膜磷脂代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频谱 海马 扣带回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慧慧 罗玉丹 +2 位作者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4,共8页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完成Stroop色词任务、词语流畅性、数字广度任务。结果发现真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小,但伪刺激条件下没有该趋势。本实验证明了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反应抑制的重要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逸超 刘珺 +4 位作者 谢洪静 张韬 张震 吴月静 罗伏钢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2期1825-1827,1830,共4页
目的研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及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ADHD患者31例,分为HD-tDCS组和Sham组,使用1.0 mA阳极电流作用于... 目的研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及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ADHD患者31例,分为HD-tDCS组和Sham组,使用1.0 mA阳极电流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HD-tDCS组接受真实的刺激,而Sham组接受伪刺激,疗程10次.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ADHD症状评估(PSQ问卷)及应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VA-CPT)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CST)评估执行功能,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重复测量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PSQ问卷各因子评分都无明显变化(P_(均)>0.05);在两组的IVA-CPT的视觉、听觉、视听觉漏报个数及视听觉组合平均反应时间中,HD-tDCS组相比Sham组没有更明显减少(P_(均)>0.05);而在两组的IVA-CPT视觉、听觉及视听觉组合虚报个数、WCST错误应答及持续性错误、WCST完成分类的数目及概念化水平中,HD-tDCS组相比Sham组在干预的第5、10次后及六周后的随访都有更明显的减少或增加(P均<0.05).结论HD-tDCS对ADHD患者整体的症状改善不明显,但可显著改善其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执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潜在作用
10
作者 田仁霞 杨平 +1 位作者 郭园园 吴瑕 《心理科学进展》 2025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ASD治疗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低频rTMS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兴奋−抑制平衡,而高频rTMS则可以提高目标脑区的兴奋性。本研究表明,低频rTMS靶向ASD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以改善重复和刻板行为,而高频rTMS靶向ASD颞顶联合区可以改善社交与互动障碍。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探索rTMS干预的最佳年龄窗口期,采用严谨的双盲、假刺激对照和随机分组的交叉实验设计,以及整合临床量表评估、行为学测量和靶点脑区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颞顶联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