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外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回路异常介导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正直 涂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27-2330,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高达6%[1]。重症抑郁症终身患病的概率为17%,其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2]。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腹内侧前额皮层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思思 库逸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7-738,共12页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之后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变化检测任务,根据被试在虚假刺激情况下从负荷4到负荷6任务记忆容量的增量将被试分为低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低潜力组)和高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高潜力组),结果发现正性电刺激右侧DLPFC相对于虚假电刺激显著提升了高潜力组被试在低记忆负荷(负荷4)下的记忆容量及其对应的提取阶段的脑电指标SPCN成分。表明右侧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的提取阶段发挥重要的因果性作用;正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DLPFC可使工作记忆容量高潜力被试获得更多的脑活动增益,并导致更好的行为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SPCN 记忆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田仁霞 杨平 +1 位作者 郭园园 吴瑕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ASD治疗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低频rTMS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兴奋−抑制平衡,而高频rTMS则可以提高目标脑区的兴奋性。本研究表明,低频rTMS靶向ASD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以改善重复和刻板行为,而高频rTMS靶向ASD颞顶联合区可以改善社交与互动障碍。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探索rTMS干预的最佳年龄窗口期,采用严谨的双盲、假刺激对照和随机分组的交叉实验设计,以及整合临床量表评估、行为学测量和靶点脑区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颞顶联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短时和持续性疼痛: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邱义 常香玉 涂毅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3-1327,I0001-I0003,共18页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双靶点tDCS 镇痛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大山 史慧颖 +2 位作者 刘威 邱江 范丰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798,共10页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 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窦伟伟 郑希付 +4 位作者 杨慧芳 王俊芳 李悦 俄小天 陈倩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相比低认知控制,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分心 LPP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 N2 认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慧慧 罗玉丹 +2 位作者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4,共8页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完成Stroop色词任务、词语流畅性、数字广度任务。结果发现真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小,但伪刺激条件下没有该趋势。本实验证明了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反应抑制的重要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彤 薛静 +1 位作者 梁德君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690-697,共8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侧病灶、既往无抑郁病史及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在发病90±7 d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并根据HRSD结果分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HRSD≥8)和非抑郁状态组(HRSD<8)两组,比较两组脑内解剖结构的磁共振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13例患者,脑梗死慢性期非抑郁状态组15例患者。抑郁状态组患者双侧额中回的白质FA值较非抑郁状态组低(右侧468.77±90.14 vs 565.26±1 12.33,P=0.02;左侧452.1 5±50.24 vs 539.1 6±85.19,P=0.003)。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双侧FA值以及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偏侧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内存在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改变。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双侧额中回FA值降低,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神经通路的损害可能构成了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慢性期 抑郁状态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前额外侧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