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静静 王劲 +6 位作者 姜在波 胡冰 颜荣华 何炳均 梁莹莹 任泠斓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90-2494,共5页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PTC或ERCP及病理结果确诊的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23例,对其平扫、增强MR和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PTC或ERCP及病理结果确诊的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23例,对其平扫、增强MR和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3例,MRI示12例胆管壁增厚,11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8例,MRI示7例管壁增厚,6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广泛的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2例,MRI示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管腔均不扩张,管壁未见增厚;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结论肝移植术后ITBL以Ⅰ型和Ⅱ型常见。MRI在观察肝门部胆管管壁,管腔扩张程度及腔内容物有一定优势,而MRCP可全面观察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整体信息;二者结合有助于ITBL的诊断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病变 磁共振成像 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劲 刘静静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06-209,共4页
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尽管移植外科的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使移植受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O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一直是受体移植肝功能不良、损伤甚至丢失的... 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尽管移植外科的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使移植受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O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一直是受体移植肝功能不良、损伤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胆管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是肝移植术后较为棘手的胆道并发症之一。ITBL是由于血供破坏而导致的胆管局部或广泛的损害,可伴有胆泥或胆石形成,甚至发生移植肝无功能。ITBL的病变位于非吻合口部位,以肝内胆管的狭窄和扩张为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也可合并胆管感染,此时会加重病变。ITBL的早期诊断对保证患者和移植肝的存活至关重要,本文就ITBL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管病变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及胆管病变时的肝内微循环
3
作者 郑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1-74,共4页
正常及胆管病变时的肝内微循环第一医院郑军综述方开先审校中图分类号R575.7肝脏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肝细胞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混合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在最接近组织细胞的微循环血管、即肝窦状隙和窦周间... 正常及胆管病变时的肝内微循环第一医院郑军综述方开先审校中图分类号R575.7肝脏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肝细胞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混合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在最接近组织细胞的微循环血管、即肝窦状隙和窦周间隙处进行。因此,弄清肝脏微循环的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病变 肝内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P治疗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并胆管炎的疗效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亚柏 张开光 +1 位作者 王成 王桂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2-1415,共4页
目的探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的疗效,分析术后复发胆管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ERCP治疗。统计患者术后2周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主要症状改善... 目的探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的疗效,分析术后复发胆管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ERCP治疗。统计患者术后2周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统计胆管炎复发率,分析术后复发胆管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2周,86例患者中总胆红素(TB)改善占75.58%,谷丙转氨酶(ALT)改善占81.40%,白细胞下降占87.21%,腹痛缓解占88.37%。共发生并发症10例(11.6%),其中胰腺炎3例(3.5%),胆道感染3例(3.5%),高淀粉酶血症3例(3.5%),低氧血症1例(1.2%);无死亡病例及穿孔、消化道出血发生。术后复发胆管炎患者有18例(20.9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并憩室、操作时间>45min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是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患者术后复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RCP治疗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而年龄>65岁、并憩室、操作时间>45 min,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术后更易复发胆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末端良性病变 胆管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在检测胆管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尚丹 熊俊 +2 位作者 郑启昌 胡俊华 郭兴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0-221,228,共3页
目的 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在检测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 对6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于手术前采集静脉血2 ml进行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 其中胆管癌32 例、胆管良性病变28例。结果 60例患者中, ... 目的 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在检测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 对6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于手术前采集静脉血2 ml进行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 其中胆管癌32 例、胆管良性病变28例。结果 60例患者中, 糖类抗原19 -9 (CA19- 9) 和糖类抗原242 (CA242) 同时阳性者31 例, 其中胆管癌患者26例, 其CA19- 9大于500 U/ml者23 例; 胆管良性病变者5 例, 其中1 例CA19- 9 大于500 U/ml。当CA19- 9 和CA242同时阳性时, 诊断胆管癌敏感性为81. 3%, 特异性为82. 1%。结论 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胆管癌, 当CA19 -9和CA242同时阳性时,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筛查指标。关键词 多肿瘤标志物;  胆管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肿瘤标志物 胆管 蛋白质芯片 胆管良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