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缺血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艾秋宝 何谦 +1 位作者 张诚华 张玉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062-206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供肝热缺血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方法 108只受体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正常组)、无热缺血组(对照组)及热缺血10min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天取9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 目的初步探讨供肝热缺血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方法 108只受体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正常组)、无热缺血组(对照组)及热缺血10min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天取9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另取肝组织行石蜡切片,分别以HE染色和纤维素染色观察移植肝胆管周围血管丛及胆管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电镜检测各组各时相点胆管上皮细胞及胆管周围血管丛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术后各时相点血清胆道酶谱和胆红素较相应时相点的对照组和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延迟;实验组HE和纤维素染色可见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损伤及胆管损伤较对照组及正常组严重,且实验组胆管周围血管丛内观察到微血栓形成;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术后早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且胆管上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结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胆管周围血管丛损伤及胆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可能是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管病变和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热缺血损伤 胆管周围血管丛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形态研究
2
作者 肖敏 董家鸿 +3 位作者 张爱群 王燕生 黄志强 王利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活体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VP)的血管形态、分布、管径、密度、交叉点、交叉角度、流态、灌注等状况,为进一步进行活体肝门部PVP生理病理研究提供实验方法和资料。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墨水灌注组和空白组,每组20... 目的观察大鼠活体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VP)的血管形态、分布、管径、密度、交叉点、交叉角度、流态、灌注等状况,为进一步进行活体肝门部PVP生理病理研究提供实验方法和资料。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墨水灌注组和空白组,每组20只。空白组经动脉注入吲哚菁绿行胆管组织染色,利用活体荧光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图像采集,观察肝门部PVP的血管流态、灌注等状况并测量血流速度;墨水灌注组前期处理方法同空白组,并继续向动脉内注入碳素墨水,在激光共聚焦微循环显微镜下观察肝门部PVP的血管形态、分布、管径、密度、交叉点、交叉角度。结果两组均显示大鼠肝门部PVP由3层组成。外层为动脉、静脉主支血管丛,动静脉交叉伴行,三维呈树杈状环绕胆管,血管分支稀疏,走行较直,分布均匀,脉络清爽;由外膜层向上皮层扫描胆管,扫描深度为0~60μm;动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速差异明显。中层为毛细血管前-动脉丛和毛细血管后-静脉丛,三维呈网络状环绕胆管,血管分支众多,走行曲折蜿蜒,分布均匀,脉络密集;扫描深度为40~80μm;毛细血管前后血管丛动静脉血管直径差异不明显,血流速度差异明显。内层为毛细血管丛,呈六边形环状,直径均匀一致。交叉点均为三岔型;扫描深度为70~100μm。墨水灌注组显示血管形态丰满、交叉角度清晰;空白组显示血管流态、灌注状况真实、自然,血管内流动红细胞清晰可辨。结论本实验动物模型可清晰、准确且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活体大鼠肝门部PVP组织构造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损伤性胆管狭窄、肝管疾病的病因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快速、可靠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周围血管丛 灌注 形态结构 血流动力学 活体荧光显微镜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化门静脉胆管微血管数量对胆管上皮细胞核增殖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岗 胡素贤 +3 位作者 黄晓强 刘建彬 彭志海 黄志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6-589,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化门静脉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内层微血管数量改变对胆管上皮细胞核增殖活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28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完全动脉化门静脉组(B组)、限流术后完全动脉化门静脉组(C组)、肝门... 目的:探讨动脉化门静脉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内层微血管数量改变对胆管上皮细胞核增殖活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28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完全动脉化门静脉组(B组)、限流术后完全动脉化门静脉组(C组)、肝门部胆管完全门静脉供血组(D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在不同流量与含氧量血液灌流的条件下,PBP内层微血管数以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C组、D组PBP内层微血管总数均降低,D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B组、C组和D组的微动脉数均有下降趋势,其中D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与A组相比,各组胆管上皮细胞核增殖指数及雌激素受体表达呈升高趋势,D组上升最为明显(P<0.01)。D组胆管壁组织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结论:一定流量与含氧量的血液对保证PBP灌注,满足胆管壁组织氧的需求有重要的意义。动脉化门静脉高含氧量与高流量的血液可通过侧支血管逆流灌注PBP,是肝门部胆管壁组织维持正常形态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 胆管周围血管丛 细胞核增殖活性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全冠民 袁涛 +4 位作者 魏志刚 尚华 高国栋 郑历明 周立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G00期29-34,共6页
肝脏为双重血供器官,其血液约25%来自肝动脉、75%来自于门静脉,两者间存在交通,其途径包括肝窦、肝血管、肿瘤内和胆管周围血管丛。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中任何一个血管系统异常均可出现肝脏灌注异常,在CT或MRI检查时表现为异... 肝脏为双重血供器官,其血液约25%来自肝动脉、75%来自于门静脉,两者间存在交通,其途径包括肝窦、肝血管、肿瘤内和胆管周围血管丛。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中任何一个血管系统异常均可出现肝脏灌注异常,在CT或MRI检查时表现为异常灌注(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多呈局部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 enhancement,THPE),也可表现为静脉血管过早显影及局部低强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评价 肝脏灌注异常 血流灌注异常 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 胆管周围血管丛 MRI检查 血管系统 静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