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标志物联合CT影像组学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
1
作者 耿其楠 谢抒含 +3 位作者 邵超 王曼曼 汪洁 陈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2-748,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炎症标志物并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96例GIST患者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HL)2008改良版标准,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中危、高危... 目的:探讨术前炎症标志物并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96例GIST患者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HL)2008改良版标准,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中危、高危)。按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记录术前一周内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结果,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Ki-67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与危险度分级相关的炎症标志物因素,并构建炎症模型。在术前静脉期图像沿肿瘤边缘划定感兴趣区以提取组学特征,对组学特征进行特征剔除、筛选得到最佳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炎症标志物-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效能。Spearman相关性分析炎症标志物、Radscore与Ki-67值的相关性。结果:中性粒细胞(NE)、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纳入炎症模型。共提取2212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降维后筛选出10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炎症模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训练集AUC=0.799,验证集0.824;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0.935,验证集0.931;联合模型训练集AUC=0.958,验证集0.976。NE、PLT、NLR、PLR、Radscore与Ki-67均成正相关,其中Radscore的相关性最高(r=0.51,P<0.001)。结论:基于术前血清炎症标志物联合CT影像组学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GIST的危险度分级,并在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制订精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生物标记 肿瘤 影像组学 肿瘤分级 细胞增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2
作者 曹然 刘菊梅 +4 位作者 梁丽 李鑫 李东 巴晓军 张继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sGIST中37例(37/92,41.3%)同时伴恶性肿瘤,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最常见(19/37,51.4%),其次为胃腺癌(13/37,35.1%)。伴恶性肿瘤的sGIST多位于胃(83.8%),镜下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型,20例(20/37,54.1%)未见核分裂象,9例(9/37,24.3%)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6例(6/37,16.2%)伴玻璃样变性,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标准,均为极低危险组,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学会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3版中胃肠间质瘤预后分组均属于1组;常累及深肌层和(或)浆膜下(86.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累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9.2%,DOG1阳性率为89.2%,CD34阳性率为94.6%;其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8/16,50%)有C-KIT突变,且均为Exon-11突变,1例(1/16,6.3%)有PDGFRA Exon-18突变;7例(43.7%)无C-KIT、PDGFRA突变。结论伴恶性肿瘤的sGIST体积小、核分裂象计数低、危险度低且预后分组较好,易出现C-KIT Exon-11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恶性肿瘤 基因突变 C-KIT PDGF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昊霖 王舒 +1 位作者 赵燕 杨建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被用作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年间出现肿瘤进展,高耐药率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而增加药量及后线治疗等传统治疗方...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被用作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年间出现肿瘤进展,高耐药率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而增加药量及后线治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的效果均不理想。肠道菌群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耐药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特定肠道菌群可作为GIST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的治疗靶点,而干预肠道菌群可延缓甚至逆转GIST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进程。本文就GIST耐药性、肠道菌群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与GIST耐药的关系等进行综述,旨在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胃肠微生物组 伊马替尼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4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瘤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瘤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5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63,共1页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024年第51卷第4期《中国肿瘤临床》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栏目刊发了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建军教授撰写的《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中国肿瘤临床》 耐药机制 长期预后 联合抑制 杨建军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万德森 伍小军 +5 位作者 粱小曼 罗容珍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结直肠肿瘤 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杜娟 赵跃武 +2 位作者 付芳芳 谢瑞刚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9岁,右侧外阴见一肿物,4.4 cm×3 cm×3 cm大小,术后6个月复发。例2,58岁,直肠阴道隔见一7.3 cm×6.1 cm×4.6 cm大小肿物。例3,41岁,直肠阴道隔见一8.6 cm×7.4 cm×6.7 cm大小肿物。镜下见瘤细胞梭形,呈编织状、漩涡状及栅栏状排列,核分裂象均易见。免疫表型:3例CD117、CD34、NES及H-Caldesmon均阳性,SMA、desmin及S-100均阴性;例1和例3 DOG-1呈阳性。3例均存在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及直肠阴道隔均可发生EGIST,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 胃肠 直肠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良恶性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秋雨 缑向南 +4 位作者 阚云珍 田鹏 史玉洁 贺慧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探讨14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CD117、DOG1、CD34等的表达进行检测,基因测序法检测KIT、血小板源性... 目的探讨14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CD117、DOG1、CD34等的表达进行检测,基因测序法检测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消化系统肿瘤中12例为恶性,以癌为主(11/12);合并的GIST中13例发生于胃,直径均<2 cm,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少见或无,免疫组化标记CD117、DOG1、CD34强表达;基因突变10例位于KIT第11号外显子,且14例均无PDGFRA基因突变。结论 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以腺癌多见,但也可合并其他组织来源良恶性病变;合并其他肿瘤的GIST以微小GIST为主,多存在KIT基因11号外显子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胃肠 KIT DO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θ:一个新的诊断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特别是KIT阴性表达的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文斌 陈洁宇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1-441,共1页
关键词 C-KIT基因 免疫组化标记 GIST 阴性表达 胃肠肿瘤 PKC 诊断 消化平滑肌瘤 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成元华 杨光华 郭立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77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 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 10 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77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 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 10 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 ,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 ,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 ;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 ,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90 %和 92 %。结论 :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G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陶琨 侯英勇 +1 位作者 袁亚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脾脏胃肠瘤型叶源性肿瘤 脾脏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立新 杨光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3-607,共5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免疫表型 组织化学 G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裘佳培 燕敏 +3 位作者 姚学新 王晓彦 陈军 项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预后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49-451,共3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C-KIT 病理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书宝 王哲 +1 位作者 贺明 蒋晶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3-548,共6页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药物的更新迭代,也为GIST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的选择,使部分GIST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本文对GIST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
16
作者 陈卉娇 魏兵 步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9-459,共1页
关键词 KIT阴性 胃肠肿瘤 消化肿瘤 基因突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儿童型”胃肠道间质肿瘤:独特的组织学可预测基因型和临床行为
17
作者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1-721,共1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胃和小肠壁,形态学上70%为梭形细胞型,20%为上皮样型,10%为混合型。儿童型GIST最常发生于女性,多见于胃窦.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儿童型 临床行为 成人 基因型 组织学 预测 胃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Kaposi肉瘤:CD117表达以及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潜在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Parfitt J R Rodriguez-Justo M +1 位作者 Feakins R 樊祥山(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46,共1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KAPOSI肉瘤 CD117 潜在性 临床病理学特征 误诊 免疫组化检测 组织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微环境特点及免疫治疗思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芳岑 王琴 李茹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08-713,共6页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充质来源的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低。近二十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GIST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出现原发或继发性耐药,因此需要开拓新的治疗...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充质来源的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低。近二十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GIST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出现原发或继发性耐药,因此需要开拓新的治疗方法。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但是,免疫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却较为缓慢。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取得了初步进展,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的循证证据。在发展迅速的免疫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领域,目前尚无相关新技术用于GIST的临床研究。尽管如此,GIST的免疫微环境具有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提示GIST是潜在的免疫治疗优势病种。但是,免疫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不能“照搬”上皮来源肿瘤的特征,必须在充分了解GIST免疫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出基于GIST的免疫治疗策略,才能使免疫治疗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Carney三联征的胃间质肿瘤不同于散发性胃的胃肠道间质肿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Zhang L Smyrk T C +1 位作者 Young W F 郎志强(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364,共1页
关键词 Carney三联征 胃肠肿瘤 散发性 临床病理学特征 肿瘤综合征 多中心性 肺软骨瘤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