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联合应用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李祉剑 王文思 +3 位作者 马鸿滢 贾钧凯 张天彪 赵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GIST细胞原代培养鉴定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细胞形态表征;给予药物作用后,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GIST细胞原代培养鉴定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细胞形态表征;给予药物作用后,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用AFM检测相关分子结合力的变化;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凋亡的变化。结果AFM成像提示伪足平铺在GIST细胞周围,GIST细胞具有易于转移的特征;单独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或苹果酸舒尼替尼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明显降低,GIST细胞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密度下降,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子结合力下降,联合用药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单独用药时,GIST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下降,而联合用药对GIST迁移和侵袭的抑制更为显著。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用药均能显著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降低GIST细胞表面EGFR密度,并减弱其与EGF的分子结合力,减弱GIST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联合用药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脂肪变性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2
作者 顾天昊 李沣员 徐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1,38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GIST切除术且病理确诊为中高风险的82例患者。通过CT影像量化第3腰椎层面的骨骼肌指数、皮下和内脏脂肪指数以及低衰减肌肉面积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肌脂肪变性或肌肉减少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DFS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8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2个月,其中22例(26.83%)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脂肪变性(P=0.010)、高危险度(P=0.011)和C-KIT外显子13突变(P=0.002)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在3年和5年D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和0.746,表明其预测效能较好。此外,DCA结果表明该列线图在临床决策中具有良好的效用。结论:肌脂肪变性、危险度分级和C-KIT外显子突变类型是GIST患者DFS的重要预测因素。肌脂肪变性相比肌肉减少症在预测GIST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GIST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脂肪变性 恶病指数 肌肉减少症 无病生存时 胃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价值
3
作者 潘桂海 陈克敏 +3 位作者 周飞 胡佳慧 邸小青 陈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WIfs及临床数据特征,并通过方差阈值方法、相关性筛选及单变量逻辑回归法筛选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特征构筑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对模型效能开展评估。结果:单因素预测模型中,各序列预测能力不一,其中由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60、80.0%和100.0%;在多序列联合模型中,由T2WIfs联合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59、87.5%和75.0%;在单序列联合增强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数据模型中,两者的预测效能较单因素构建模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T1WI联合CE-T1WIfs及DWI联合病灶最大直径这2个模型预测效能最高,两者测试集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34、70.4%及85.2%和0.969、96.0%及88.0%。结论:MRI不同序列组学特征所构筑模型均能不同程度地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危险性分级,其中DWI序列展示出优秀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危险性分级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结合影像组学与AI在胃肠间质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刘阳 贺雪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8-904,共7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作为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精准评估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超声检查在GISTs的初步检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表现复杂多样,增加了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作为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精准评估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超声检查在GISTs的初步检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表现复杂多样,增加了诊断难度。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显著提升了医学影像分析效率,有望提高诊断精度并为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综述系统回顾了超声影像组学与AI技术在GIST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早期诊断和危险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希望能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影像组学 超声影像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5
作者 曹然 刘菊梅 +4 位作者 梁丽 李鑫 李东 巴晓军 张继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sGIST中37例(37/92,41.3%)同时伴恶性肿瘤,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最常见(19/37,51.4%),其次为胃腺癌(13/37,35.1%)。伴恶性肿瘤的sGIST多位于胃(83.8%),镜下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型,20例(20/37,54.1%)未见核分裂象,9例(9/37,24.3%)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6例(6/37,16.2%)伴玻璃样变性,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标准,均为极低危险组,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学会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3版中胃肠间质瘤预后分组均属于1组;常累及深肌层和(或)浆膜下(86.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累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9.2%,DOG1阳性率为89.2%,CD34阳性率为94.6%;其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8/16,50%)有C-KIT突变,且均为Exon-11突变,1例(1/16,6.3%)有PDGFRA Exon-18突变;7例(43.7%)无C-KIT、PDGFRA突变。结论伴恶性肿瘤的sGIST体积小、核分裂象计数低、危险度低且预后分组较好,易出现C-KIT Exon-11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恶性肿 基因突变 C-KIT PDGF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琼 姜慧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2,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率虽然远不及胃肠癌等,但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检出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术前对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技术可为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及基因突变的评估...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率虽然远不及胃肠癌等,但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检出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术前对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技术可为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及基因突变的评估、监测随访等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征象。影像功能成像(DWI、IVIM、PET及双能CT等)能对肿瘤内部成分定量评估,在GIST恶性潜能和疗效预测方面有更高价值。近年来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给GIST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们的预测能力优于传统指标和影像医生主观判断,向实现GIST精准医疗前进了一大步。本文就影像学在GIST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疗效评估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4-3p靶向Beclin 1介导的自噬增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珊珊 赵海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45,共9页
目的旨在探讨微小RNA miR-124-3p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根据相应处理方式对GIST细胞进行分组:IM+GIST-T1组、IM+GIST-882组、miR-NC组、miR-124-3p mimic组、miR-124-3p i... 目的旨在探讨微小RNA miR-124-3p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根据相应处理方式对GIST细胞进行分组:IM+GIST-T1组、IM+GIST-882组、miR-NC组、miR-124-3p mimic组、miR-124-3p inhibitor组、NC组、IM+miR-NC组、IM+miR-124-3p mimic组、IM+miR-124-3p inhibitor组、IM+miR-124-3p mimic+RAPA组、oe-NC组、oe-BECN1组、oe-BECN1+miR-124-3p mimic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24-3p和Beclin-1(BECN1)mRNA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法和EdU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体形成。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4-3p和BECN1的关系。采用皮下接种法构建GIST-T1细胞移植瘤裸鼠动物模型。结果qRT-PCR显示,与miR-NC组(0.023±0.002)相比,miR-124-3p mimic组(0.351±0.014)细胞中miR-124-3p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miR-124-3p inhibitor(0.011±0.002)中miR-124-3p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转染miR-124-3p mimic可显著促进经IM处理的GIST-T1细胞的凋亡(P<0.01),而转染miR-124-3 inhibitor则会抑制细胞的凋亡(P=0.004)。CCK-8结果显示,RAPA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iR-124-3p对IM敏感性的增强作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明显降低,而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0.01)。BECN1是miR-124-3p的靶基因,而miR-124-3p对BECN1有负向调节作用。miR-124-3p通过下调BECN1影响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miR-124-3p过表达增强伊马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miR-124-3p通过负调控BECN1介导的自噬增强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微小RNA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8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 卵巢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时性多复发灶耐药基因分子异质性的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王玥 吴迪 +1 位作者 于丹丹 段秀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550,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长期伊马替尼治疗后多部位、异时性复发病灶敏感/耐药共存的少见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揭示GISTs继发突变的异质性是复发耐药过程中的重要属性。方法:收集1例复发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 目的:分析1例长期伊马替尼治疗后多部位、异时性复发病灶敏感/耐药共存的少见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揭示GISTs继发突变的异质性是复发耐药过程中的重要属性。方法:收集1例复发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分析肿瘤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6岁,因胃间质瘤行胃部分切除术。一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为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p.551-554del)。伊马替尼治疗1年左右,停药4个月后复发,患者出现脾区病灶,继续采用伊马替尼一线治疗,脾区病灶得到控制。59个月后盆腔发现新病灶,采用伊马替尼加量(600 mg·d^(-1))并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治疗2个月后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脾区病灶大小趋于稳定,而盆腔新病灶体积持续增大。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两复发灶在原有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基础上,分别继发KIT基因13号外显子(p.V654A)和17号外显子(p.Y823D)突变。结论:GISTs在靶向药物选择作用的压力下,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出复杂性,即时间异质性、空间异型性和分子异质性,不同复发灶可以出现不同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复发耐药 二代测序技术 伊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内镜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鉴别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卓然 张贤达 +17 位作者 曹羽成 张玲 龚婷婷 马烨波 段晓倩 郭康丽 李军 陈媛 张健涛 叶本功 丁进 朱建伟 刘枫 胡端敏 周春华 邹多武 李庆利 陈建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超声内镜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方法。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35例,采集胃肠道间质瘤(257例)与非胃肠道间质瘤(包括胃平滑肌瘤145例、神经鞘瘤33例)超声内镜图像共3279张,按患者比...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超声内镜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方法。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35例,采集胃肠道间质瘤(257例)与非胃肠道间质瘤(包括胃平滑肌瘤145例、神经鞘瘤33例)超声内镜图像共3279张,按患者比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极致梯度提升树(XGBoost)、随机森林、递归式特征消除(RFE)算法设计特征筛选方案,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各模型对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预测效能。结果由最终筛选得到的超声内镜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基于5种特征筛选方案(PCA、PCA+LASSO、PCA+XGBoost、PCA+随机森林、PCA+RFE)建立的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581、0.870、0.874、0.860、0.661。结论PCA+XGBoost的特征筛选方案效果最佳,基于上述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模型可用于患者的术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超声内镜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主成分分析 极致梯度提升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婷婷 杨帆 +3 位作者 李泽阳 徐士雪 杨飞 刘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道上皮下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早期诊断及恶性潜能的预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十分重要。深度学习技术已在消化道疾病诊断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可有效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并在术前预测其...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道上皮下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早期诊断及恶性潜能的预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十分重要。深度学习技术已在消化道疾病诊断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可有效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并在术前预测其恶性潜能。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包括CT、常规内镜和超声内镜3个方面。本文就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恶性潜能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技术 胃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全铭 杨满斗 +4 位作者 胡义波 苏有橦 普丽 章瑜 李文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在不同方向上治疗GIST的巨大潜力,为GIST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从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未来方向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药物治疗 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嘉晨 任铁柱 +1 位作者 徐媛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1-746,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瘤,是目前术前评估GISTs的主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对GISTs进行无创且明确的基因分型,对患者选择靶向药物和剂量及评估靶向治疗疗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就GISTs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基因型 分子靶向治疗 放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秋风(综述) 罗诗樵(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42-747,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于基因突变类型多样,GIST的临床病程特点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虽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于基因突变类型多样,GIST的临床病程特点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虽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给GIST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疾病进展或者转移的临床结局。对于晚期或转移性GIST,药物的选择以及手术在治疗中的适应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对GIST发病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深入,新型靶向药瑞派替尼、阿伐替尼以及作用于其他多通路靶点药物的出现使晚期/或转移性GIST的治疗模式更加精准化。本文就晚期或转移性GIST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转移 胃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蛋白聚糖、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15
作者 唐珊 贾钧凯 +2 位作者 马鸿滢 赵滢 张天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究核心蛋白聚糖(DCN)、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细胞(GIST-882)中... 目的探究核心蛋白聚糖(DCN)、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细胞(GIST-882)中DCN及其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验证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88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882细胞中DC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EGFR(p-EGFR)、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结论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或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可以通过下调EGFR的表达参与MAPK信号传导通路,进而调控GIST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核心蛋白聚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小荣 钱民 +1 位作者 欧陕兴 刘海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CT的表现。结果:9例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位于小网膜2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和腹膜后左肾上腺区...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CT的表现。结果:9例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位于小网膜2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和腹膜后左肾上腺区1例。肿瘤最大直径5.0~14cm,平均9.6cm。肿瘤呈类圆形者7例,不规则形2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囊变及坏死7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1例,完全增强2例,不规则增强3例。边缘及中心可见肿瘤血管者2例,远处转移4例。术后随访6例肠系膜者中5例复发。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组织来源相似,故有着相似的影像表现,但因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胃肠外间质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肠系膜 网膜 腹膜后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7
作者 万德森 伍小军 +5 位作者 粱小曼 罗容珍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结直肠肿 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杜娟 赵跃武 +2 位作者 付芳芳 谢瑞刚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9岁,右侧外阴见一肿物,4.4 cm×3 cm×3 cm大小,术后6个月复发。例2,58岁,直肠阴道隔见一7.3 cm×6.1 cm×4.6 cm大小肿物。例3,41岁,直肠阴道隔见一8.6 cm×7.4 cm×6.7 cm大小肿物。镜下见瘤细胞梭形,呈编织状、漩涡状及栅栏状排列,核分裂象均易见。免疫表型:3例CD117、CD34、NES及H-Caldesmon均阳性,SMA、desmin及S-100均阴性;例1和例3 DOG-1呈阳性。3例均存在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及直肠阴道隔均可发生EGIST,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肿 胃肠 直肠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燕 王昱昊 +1 位作者 王娟 杨建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GIST的分子特征、伊马替尼耐药机制、非编码RNA、溶酶体、关键蛋白和成纤维细胞...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GIST的分子特征、伊马替尼耐药机制、非编码RNA、溶酶体、关键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等方面对GIST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此外,基于耐药机制的识别实施个体化治疗将为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提供新的辅助治疗选择,从而延缓GIST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耐药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娟 罗显丽 +2 位作者 范如雪 余虹 李邦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8-9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39例和验证集61例。对训练集中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临床-CT特征,构建临床-CT模型。从增强CT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静脉期3个数据集中分别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获得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CT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肿瘤直径是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0,P<0.001)。联合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0.896、0.873,在验证集分别为0.886、0.825、0.870。联合模型与临床-CT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67、-2.316,P<0.05)。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对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较好的价值。与临床-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性评估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