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肺癌内直接注射后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蓓蕾 陈绍亮 +3 位作者 徐兆强 于力克 李田 石洪成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478,489,共5页
目的研究肺癌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后患者体内分布状况。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1例,根据CT定位,单次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18.5~37MBq/cm3后,多时点测量血、尿放射性。应用HPLC法检测131I-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 目的研究肺癌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后患者体内分布状况。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1例,根据CT定位,单次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18.5~37MBq/cm3后,多时点测量血、尿放射性。应用HPLC法检测131I-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全身、各主要脏器和肿瘤的放射性,并转换为注射剂量百分率(%ID),以观察131I-chTNT在体内的分布。结果所有11例患者HPLC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24、48、72、96h内血清中131I-chTNT均以原形存在,原形含量达100%。经计算机拟合,血清药-时曲线符合静脉外给药二室模型,T1/2kα(0.89±0.17)h,T1/2β(86.88±25.97)h。游离131I是尿内131I-chTNT的唯一代谢产物,264h累计尿排泄量为注射量的(58.37±17.45)%。瘤内给药后30min,瘤内131I-chTNT量为(51.05±8.41)%ID,瘤/肺比值(T/N)高达(63.87±25.71)。264h时瘤内131I-chTNT残留(3.47±3.27)%ID,T/N为(9.61±11.00)。全身主要器官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心、肾、脾和甲状腺中。结论131I-chTNT瘤内直接注射后在瘤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肿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生物分布 放射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仰纯 陈绍亮 +3 位作者 鞠佃文 石洪成 许开平 许长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 :研究13 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 13 1I chTNT)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9例肿瘤患者 ,体重5 0± 6kg,单次静脉推注13 1I chTNT 2 9 6± 3 7MBq/kg后测量各时间点血、尿样本中药物的放射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3 1I ... 目的 :研究13 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 13 1I chTNT)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9例肿瘤患者 ,体重5 0± 6kg,单次静脉推注13 1I chTNT 2 9 6± 3 7MBq/kg后测量各时间点血、尿样本中药物的放射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3 1I 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各时间点全身及各器官的放射性 ,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注入剂量的百分率 (ID ,% )。结果 :72h内血清原形13 1I chTNT超过 95 %、16 8h为 ( 86±6 ) %。血清药 时曲线符合静脉给药二室模型 ,t1/2α4 93± 9 36h ,t1/2 β6 1 7± 2 1 2h ,AUC 2 9 1± 11 6MBq·h·ml-1,CL 5 3 9± 2 4 6ml/h。13 1碘是13 1I chTNT的代谢产物 ,1周累积经尿液排出注射剂量的 ( 33± 9) %。注射13 1I chTNT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肿瘤组织 ,脑组织最少 ,甲状腺放射性多逐渐浓聚。肿瘤组织放射性 2 4h达到最大值 ,T/L(瘤 /非瘤 )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多在 3~ 7d达到最大值 ( 1 2 5~ 3 73)。肿瘤组织 2 4 ,72 ,16 8h的ID值分别为 ( 2 8± 2 0 ) %、( 1 9± 1 3) %和 ( 0 9± 0 6 ) %。结论 :13 1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药代动力学 放射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核的定量形态测定及其应用
3
作者 张亚历 申洪 候双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S1期480-482,共3页
早在1851年,Lebert等就注意到细胞核的直径与细胞恶变有关,但定量形态测定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则仅仅是近十余年来的事。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组织病理观察,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病理工作者对同一肿瘤的组织... 早在1851年,Lebert等就注意到细胞核的直径与细胞恶变有关,但定量形态测定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则仅仅是近十余年来的事。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组织病理观察,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病理工作者对同一肿瘤的组织学诊断及分型 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核 肿瘤病理 形态测量 组织学诊断 病理观察 核周长 乳腺癌细胞 细胞恶变 原发瘤 癌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核型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杰 李小航 +1 位作者 李安安 王志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环肿瘤细胞核型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诊治的...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环肿瘤细胞核型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诊治的10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NMIBC组58例、良性病变组51例。采用差相富集和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技术行CTC鉴定及核型分析,以患者CTC三倍体数目≥60%为三倍体组,数目<60%为非三倍体组,并行生存和预后分析。结果:NMIBC组患者的CTC阳性率为81.0%(47/58),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的9.8%(5/51)。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分析显示,术前、术后三倍体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期明显短于非三倍体组(P<0.001),术后CTC阳性患者的DFS短于CTC阴性患者(P<0.05)。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术后CTC核型是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术后监测CTC和CTC核型对NMIBC患者具有预测作用,CTC核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核 循环肿瘤细胞 膀胱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prin 1/2通过细胞核形变促进乳腺癌细胞孔隙迁移
5
作者 王梦 刘贻尧 秦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2-392,共1页
目的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时需要通过狭窄(0.1~30μm)的受限空间,如细胞间连接处等。细胞核作为最大和最硬的细胞器是穿越限制空间的关键。Nesprin 1/2是细胞骨架和细胞核的物理纽带,在向细胞核传递机械信号方面至关重要,但其调节肿瘤细胞... 目的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时需要通过狭窄(0.1~30μm)的受限空间,如细胞间连接处等。细胞核作为最大和最硬的细胞器是穿越限制空间的关键。Nesprin 1/2是细胞骨架和细胞核的物理纽带,在向细胞核传递机械信号方面至关重要,但其调节肿瘤细胞核形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究了Nesrin 1/2在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孔径为3μm的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肿瘤细胞穿孔模型。结合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技术探讨了空间限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敲低Nesprin 1/2显著削弱细胞迁移能力,使细胞核更易变形并导致Lamin A/C表达水平降低。用caspase-6抑制剂Z-VEID-FMK、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或广谱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发现敲低Nesprin 1/2后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导致Lamin A/C降解且会削弱核尾处来自F-actin的推力,使其无法推动核向前。结论敲低Nesprin1/2会降低细胞迁移能力,这可能是由于细胞骨架无法作用于细胞核而导致细胞核定位和细胞迁移缺陷所致。而Lamin A/C蛋白水平的降低进一步说明Nesprin 1/2敲低导致Lamin A/C表达水平降低,使细胞核更容易发生变形,证实了Lamin A/C在调节细胞核变形中的重要性。本研究表明,Nesprin 1/2调控核变形和核细胞骨架,影响细胞孔隙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扩散 肿瘤细胞核 乳腺癌细胞 细胞间连接 细胞骨架 细胞迁移 机械信号 蛋白酶体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分析仪对鳞癌细胞核的定量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温祥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12-14,共3页
应用图像分析仪对肿瘤细胞核进行体积、形态、色值的定量测定并和正常细胞核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鳞癌细胞核在体积、红色色值等方面,和正常细胞核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图像分析方法是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诊断工具。
关键词 图像分析仪 肿瘤细胞核 鳞癌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荣微 井欢 刘春英 《中医药学刊》 CAS 2006年第4期681-682,共2页
目的:从改善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角度探讨LNT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Lew is肺癌接种于小鼠腹腔内,以中药单体—香菇多糖为受试因素,以DC细胞为靶细胞,以药物对DC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肿瘤细胞核抗... 目的:从改善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角度探讨LNT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Lew is肺癌接种于小鼠腹腔内,以中药单体—香菇多糖为受试因素,以DC细胞为靶细胞,以药物对DC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肿瘤细胞核抗原为观察指标,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手段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判断并证实香菇多糖对DC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及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揭示该药抗癌作用机理。结果:①LNT通过调节免疫器官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而发挥抗肿瘤作用。②LNT通过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作用。③LNT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增强其对肿瘤的浸润功能,从而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④LNT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LNT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并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降低西药对小鼠的毒副作用,提高小鼠生存质量,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LEWIS肺癌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率 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细胞瘤
8
作者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83-183,共1页
垂体细胞瘤临床少见,为一种边界清楚,呈实性、低级别成人梭形细胞胶质肿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部。其细胞密度中等,由片状或簇状排列的伸长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无胞质内颗粒及空泡形成。
关键词 垂体细胞 肿瘤细胞核 胶质肿瘤 梭形细胞 神经垂体 细胞密度 细胞组成 空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类癌形态的肺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12例报道
9
作者 Quinn A M 王文娴 张建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70-870,共1页
该研究报道了12例形态学表现为类癌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但核分裂数>10/2 mm 2肺的神经内分泌癌。12例中男性7例和女性5例,年龄56~78岁。4例患者无吸烟史。所有肿瘤呈现出类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包括器官样、巢状、岛状、小梁状... 该研究报道了12例形态学表现为类癌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但核分裂数>10/2 mm 2肺的神经内分泌癌。12例中男性7例和女性5例,年龄56~78岁。4例患者无吸烟史。所有肿瘤呈现出类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包括器官样、巢状、岛状、小梁状或腺泡状生长,肿瘤细胞核/质比低,具有丰富胞质,圆形、类圆形的核,胡椒盐样染色质。也可见成角或融合呈巢、岛状或小叶样的生长。局灶可见核不规则,核大小不一。核分裂数11~61/2 mm 2。8例可见点状坏死。所有肿瘤均未见细胞间变、大范围的梗死型坏死、促纤维增生、显著的炎细胞浸润。1例背景中可见弥漫性特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所有肿瘤均行切除术,11例随后发生转移,7例死于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形态学表现 类癌 内分泌细胞增生 神经内分泌癌 核分裂数 细胞学特征 肿瘤细胞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Co(钴^(57))—争光霉素几种不同组分的制备和在肿瘤动物中的分布及临床扫描初步结果 被引量:1
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77年第1期44-60,共17页
用^(57)Co标记了争光霉素A_2+B_2、争光霉素A_2和争光霉素A_5。三种放射性药物在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实验中,1小时即能高浓度聚积在肿瘤内。由整体放射自显影、整体放射性潴留和粪尿排出等实验中,一致证实了^(57)Co—争光霉素A_5较... 用^(57)Co标记了争光霉素A_2+B_2、争光霉素A_2和争光霉素A_5。三种放射性药物在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实验中,1小时即能高浓度聚积在肿瘤内。由整体放射自显影、整体放射性潴留和粪尿排出等实验中,一致证实了^(57)Co—争光霉素A_5较其他二种药物排出为慢,并在肝中有较高的积聚。显微自显影实验,^(57)Co—争光霉素聚集在肿瘤细胞核中。将^(57)Co—争光霉素A_2+B_2初步用于临床,进行肿瘤扫描呈阳性显示。动物和临床观察,均一致表现出^(57)Co—争光霉素从体内排出甚快之特点,故对人体辐射量不大,损伤较小,是一种很好的肿瘤阳性扫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光霉素 CO 肿瘤 动物实验 艾氏腹水癌 肿瘤细胞核 博莱霉素 放射性药物 实体型 井型闪烁计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chTNT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14例晚期胰腺癌
11
作者 徐霁充 张家兴 +4 位作者 李茂全 吕中伟 曹传武 虞岑琳 张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观察,探索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观察,探索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导下瘤体内直接注射^(131)I-chTNT注射液(50m Ci)。结果:1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7%),部分缓解(PR)4例(29%),稳定(SD)7例(50%),进展(PD)2例(14%),有效率CR+PR 36%。结论:足够剂量的^(131)I—chTNT单克隆抗体瘤体内注射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肿瘤 ^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 胰腺癌 放射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12
作者 宋昊 姜祎群 +2 位作者 陈浩 孙建方 徐秀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2,共3页
报告1例间质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红斑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肩部、左胸部和上背部可见4处环形淡红斑,边缘略隆起,轻度浸润,中央皮肤萎缩,边界欠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见弥漫性单一淋... 报告1例间质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红斑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肩部、左胸部和上背部可见4处环形淡红斑,边缘略隆起,轻度浸润,中央皮肤萎缩,边界欠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见弥漫性单一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深染,呈异形改变;部分细胞移入表皮。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D45RO、CD3、CD4阳性,CD20和CD79a阴性。基因重排: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单克隆性重排。诊断: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间质性 淋巴样细胞浸润 CD45RO 组织病理学检查 T细胞抗原受体 肿瘤细胞核 免疫组化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大鼠脑胶质瘤抑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二坤 郝亮 +4 位作者 梁朝辉 申海龙 李玉萍 马东进 焦保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及顺铂对大鼠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颅内接种C6胶质瘤细胞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顺铂、槲皮素及对照治疗7 d,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17 d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肿瘤标本进行... 目的观察槲皮素及顺铂对大鼠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颅内接种C6胶质瘤细胞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顺铂、槲皮素及对照治疗7 d,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17 d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肿瘤标本进行肿瘤大小、HE染色及电镜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顺铂组[(66.2±5.9)mm3]、槲皮素组[(59.6±5.4)mm3]肿瘤体积低于对照组[(101.1±9.6)mm3]槲皮素组优于顺铂组(t=10.61,P<0.01),槲皮素组、顺铂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1.3%、34.8%。光镜观察槲皮素组、顺铂组肿瘤细胞密度降低,电镜显示有细胞凋亡。PCN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槲皮素组(42.2%±5.1%)、顺铂组(50.0%±6.7%)肿瘤PCNA表达减少,与对照组(79.6%±8.6%)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F=416.12,P<0.01),两两比较,槲皮素组治疗效果优于顺铂组(q=55.25,P<0.01)。结论槲皮素和顺铂均可显著抑制大鼠颅内C6胶质瘤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C6细胞 槲皮素 肿瘤 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