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肺多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1例
1
作者 李锦豪 李霄 +1 位作者 唐锦玲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0,共3页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可多脏器同时受累。肝、肺多发EHE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术前易误诊为转移,当穿刺活检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需仔细充分取材,以免误、漏诊。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内皮标记物1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介导内皮细胞对血管新生及对心力衰竭心肌重塑
3
作者 徐婷 黄薇 +1 位作者 杨力 余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0-786,共7页
目的 基于肿瘤内皮标记物1(TEM1)介导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途径,探讨内皮细胞对血管新生及对心力衰竭心肌重塑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假手术组、MI组、MI+sh-NC组和MI+sh-TEM1组。在心肌梗死(MI)后第7天通过免疫荧... 目的 基于肿瘤内皮标记物1(TEM1)介导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途径,探讨内皮细胞对血管新生及对心力衰竭心肌重塑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假手术组、MI组、MI+sh-NC组和MI+sh-TEM1组。在心肌梗死(MI)后第7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梗死边缘区EndMT的变化,第28天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小鼠的心脏功能。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s)分为3组:对照组、Vector组和rTEM1组。此外,用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MAECs,用rTEM1处理细胞48 h。通过Western blot评估内皮细胞中EndMT和MAPKs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 在梗死边缘区的心肌中,TEM1水平在MI后第1天轻微增加,在第7天显著达到峰值,然后在第28天降低。与Vector组相比,rTEM1组MAECs中V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0.05),和α-SMA、波形蛋白蛋白水平、相对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和形成分支数量显著增加(P <0.05)。SB203580逆转了由rTEM1诱导MAECs的这些变化。与MI组相比,MI+sh-TEM1组中的CD31+Vimentin+共染色水平显著降低(P <0.01)。在第28天,MI+sh-TEM1组小鼠的LVEF和LVFS均较MI组显著增强(P <0.05)。与MI组相比,MI+sh-TEM1组小鼠的内皮细胞中p-P38/P38和p-JNK/JN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TEM1诱导的EndMT和血管生成参与了MI诱导心肌重塑的发病机制,其作用机制与MAPKs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内皮标记物1 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心力衰竭 心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隋鸿平 李婷婷 +2 位作者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32-1936,共5页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及其相关高血压的现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重视,并为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治疗相关高血压 血压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5
作者 李柏霖 池茗 +1 位作者 张帆 唐元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椎管,获得脊髓组织。剪碎脊髓,用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去髓鞘杂质、筛网过滤获得脊髓微血管段。采用酶促消化法,予0.1%Ⅱ型胶原酶消化微血管段20min后,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并置于CO_(2)培养箱内静止培养72h。上述操作每次取5只,重复3次,以第3次培养的目的细胞为观察、鉴定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目的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情况,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后的脊髓微血管段镜下呈短棍样或分支状;微血管段培养24h后有短梭形细胞从其周围迁移爬出,呈“出芽式”生长;48h后“岛屿状”的细胞集落形成,增殖迅速;72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99%以上的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苏木素衬染胞核显示为蓝色。结论:酶促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日本大耳白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酶促消化法 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家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马华根 池茗 +2 位作者 林芷伊 唐元瑜 丛伟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2-1067,共6页
本研究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出原代家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实用的受试细胞源。无菌提取1月龄家兔脊髓组织,依次经剪碎、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纯净的脊髓微血管段,将其与适量M199完全... 本研究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出原代家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实用的受试细胞源。无菌提取1月龄家兔脊髓组织,依次经剪碎、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纯净的脊髓微血管段,将其与适量M199完全培养基混匀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期间持续观察记录细胞的生长状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其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脊髓微血管段接种24 h后,有少量内皮样细胞爬出;36~60 h细胞集落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鹅卵石样”单层贴壁生长。免疫组化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99%以上的细胞胞质染成棕红色,为阳性表达。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便捷、稳定的原代家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Ⅷ因子相关抗原 家兔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8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志强 陈卫国 袁先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 (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8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阳性染色 ,而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 (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8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阳性染色 ,而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阳性率为 45 83% ,在低级别 (Ⅰ、Ⅱ )与高级别 (Ⅲ、Ⅳ ) ,以及术后不同生存情况的患者 ,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其阳性程度与MVD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在脑星形细胞肿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它可促进瘤组织内微血管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星形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参与雷帕霉素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盛 张怀勤 +3 位作者 林以诺 黄伟剑 张艳丽 邵小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浓度为0、1、10、100μg/L的雷帕霉素孵育内皮细胞24 h,应用CCK8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浓度为0、1、10、100μg/L的雷帕霉素孵育内皮细胞24 h,应用CCK8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和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活性以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IL在凋亡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雷帕霉素(1-100μg/L)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能力(P<0.01)。除雷帕霉素1μg/L外,10μg/L和100μg/L雷帕霉素均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能力(P<0.01),同时雷帕霉素(10-100μg/L)使TRAIL蛋白表达增加,两者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P<0.01)。结论:雷帕霉素能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和迁移能力。TRAIL表达上调与雷帕霉素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
11
作者 刘超 王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石蜡标本选自重庆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石蜡标本选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病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及S-100蛋白标记的TIDC的浸润程度,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在低分化和高、中分化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6%和44.23%(P<0.05);在VEGF-C阳性、阴性组中,浸润至浆膜的病例分别占72.41%和34.78%(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占93.10%和60.87%(P<0.01),Ⅲ、Ⅳ期胃癌的病例分别占75·86%和47.83%(P<0.05)。(2)在低分化和高、中分化胃癌中,TIDC高度浸润分别占34.48%和52.17%(P>0.05);在TIDC高度浸润、低度浸润组中,浸润至浆膜的病例分别占36.36%和70.0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占63.64%和90.00%(P<0.05),Ⅲ、Ⅳ期胃癌病例分别占45.45%和76.67%(P<0.05)。(3)VEGF-C阳性、阴性胃癌中,TIDC高度浸润率分别为27.59%和60.87%(P<0.05),提示VEGF-C可能有抑制TIDC的作用。结论:VEGF-C能够促进胃癌浸润和转移,而高度浸润的TIDC可能有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胃癌组织中VEGF-C影响TIDC的浸润程度,从而可能影响宿主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和肿瘤的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相关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莉 夏彬凤 +3 位作者 黄慧慧 王茹 孔敏 尹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导的高血压作为其最常见的CTR-CVT,可能会限制和影响其应用并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CVD)。对应用VEGFIs治疗的肿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早期评估,优化管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抗肿瘤疗效和最低的CTRCVT风险。现就VEGFIs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和应对VEGFIs相关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肿瘤治疗相关血管毒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的新靶点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银雪 任敦强 +4 位作者 毕焕焕 易冰倩 张彩 王红梅 孙家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在肺癌免疫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身的表型和吞噬功能的变化,在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作用,通过促进肺癌免疫抑制型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异常血管的生长加速肺癌的侵...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在肺癌免疫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身的表型和吞噬功能的变化,在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作用,通过促进肺癌免疫抑制型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异常血管的生长加速肺癌的侵袭和扩散。巨噬细胞在应对不同刺激时,可以极化为具有不同功能和特征的亚型,分为抗肿瘤M1型和促肿瘤的M2型。在肿瘤组织中,TAM通常极化为交替活化型的M2表型,表现出对肿瘤免疫的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调节TAM表型方面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将M2型TAM重编程为M1型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TAM的功能改变在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证实,TAM通过极化及功能改变可能成为调节肿瘤微环境的新靶点,开辟肺癌治疗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极化 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扩散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韩振国 王岩 李国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78,F002,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扩散因子 (HGF/ S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联合应用对肿瘤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检测 HGF/ SF和 VEGF对培养皿中人脐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HUAECs)增殖和血管形...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扩散因子 (HGF/ S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联合应用对肿瘤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检测 HGF/ SF和 VEGF对培养皿中人脐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HUAECs)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 ISA)法检测培养基中 HGF/ SF和 VEGF的含量 ,检测这两种细胞因子是否相互影响。用大鼠角膜血管形成实验检测 HGF/ SF和 VEGF对大鼠体内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HGF/ SF和 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形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并且含 HGF/ SF的培养基中检测到 VEGF的存在。结论 :HGF/ SF和 VEGF的联合应用对肿瘤血管形成有协同作用 ,HGF/ SF可能具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转移 新生血管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及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尚立群 赵皆 +7 位作者 王伟 肖旺 李军 李学昌 宋伟安 刘军强 文锋 岳彩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2-729,共8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和VEGF受体(VEGFR)-3表达及对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不同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组,连续给药2周。1周后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和计数循环肿瘤细胞。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的表达阳性率、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P<0.05);较高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表达阳性率和微淋巴管密度低于相应较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浓度的组别(P<0.05)。各组微淋巴管密度与VEGF-C、VEGF-D、VEGFR-3表达阳性率存在正相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各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顺铂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减少循环肿瘤细胞,作用大小与浓度有关。与顺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循环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荷瘤模型 微淋巴管密度 表达阳性率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备肿瘤血管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向邦德 吕明德 +1 位作者 黄洁夫 汤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用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是否具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旨在寻找一种简便的方法,解决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不易获得的难题。【方法】HUVEC用含不同浓度... 【目的】探讨用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是否具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旨在寻找一种简便的方法,解决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不易获得的难题。【方法】HUVEC用含不同浓度人肝癌细胞株HepG2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液培养,3鄄(4,5鄄二甲基噻唑)鄄5鄄(3鄄羧甲酯基)鄄2鄄(4鄄磺苯基)鄄2氢鄄四唑盐法(MTS)检测其增殖率,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检测肿瘤内皮标记物1和8(TEM1、TEM8)的mRNA表达。【结果】含体积分数10%、20%、40%HepG2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液培养,HUVEC增殖率分别为71%、89%、109%。HUVEC用含体积分数50%HepG2培养上清液的条件培养液培养后,VEGFR2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TEM1及TEM8呈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不表达。【结论】HepG2上清液促进HUVEC增殖,增殖后的HUVEC具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肿瘤内皮标记物 免疫组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负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贾晓辉 郝丽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健康志愿者、恶性肿瘤高危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手术后无原位病灶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恶性肿瘤患者、初诊恶性肿瘤患者各100例,分别记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健康志愿者、恶性肿瘤高危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手术后无原位病灶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恶性肿瘤患者、初诊恶性肿瘤患者各100例,分别记为对照组、高危组、手术组、稳定组和初诊组,分别对其血清VEGF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检测各组外周血CD4+、CD8+,计算CD4+/CD8+。对比VEGF增高率和分级情况,并对比各组血清VEGF和CD4+/CD8+水平,分析初诊组患者VEGF与CD4+/CD8+相关性。结果:各组血清VEGF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危组、手术组、稳定组、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组、稳定组和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高危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高危组(P<0.05),稳定组和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手术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手术组(P<0.05),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稳定组(P<0.05),而CD4+和CD4+/CD8+远低于稳定组(P<0.05);稳定组和初诊组CD8+水平均远高于对照组、高危组和手术组(P<0.05);在初诊组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与CD4+/CD8+呈负相关(r=-0.578,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与细胞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病灶控制效果判定也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负荷 细胞免疫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乳腺癌干细胞的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景 付焱 +2 位作者 肖光雄 许军 王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表达干细胞相关标志的亚群,具有高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文中探讨源于乳腺癌干细胞的内皮细胞是否参与了乳腺癌的血管形成过程,为乳腺癌发病机制提供部分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样本,免疫组化法... 目的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表达干细胞相关标志的亚群,具有高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文中探讨源于乳腺癌干细胞的内皮细胞是否参与了乳腺癌的血管形成过程,为乳腺癌发病机制提供部分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样本,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血管中突变型P53、CD31、VEGF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er-2扩增情况;制备乳腺癌单细胞悬液,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选出CD44^+/CD24^(-/low)细胞,以培养体系为EGM-2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检测其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和CD105的表达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体外进行三维胶培养,观察其脉管样结构。结果乳腺癌组织样本的石蜡切片中均可观察到CD31、VEGF、突变型P53的表达,并沿着血管腔或血管球排列;免疫荧光显示乳腺癌组织血管内表达CD31和DAPI信号;在分离成功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分选前、后细胞中CD44^+细胞比例分别为(7.5±2.6)%、(94.3±4.7)%;分选前、后细胞中CD24^+细胞比例分别为(48.2±9.4)%、(4.3±1.6)%,CD24^+细胞比例越低则CD24^(-/low)细胞比例越高;乳腺球细胞中CD105^+细胞比例为(4.5±0.9)%,CD31^+细胞比例为(6.2±1.3)%;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持续培养3代后,CD105^+和CD31^+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分别为(79.6±9.3)%和(84.1±10.7)%;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后的细胞能吞噬Di L-Ac-LDL,说明该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类的功能;内皮细胞组可见有脉管样结构形成,而脂肪细胞无脉管样改变的趋势。结论乳腺癌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干细胞 血管形成 内皮细胞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童安莉 曾正陪 +4 位作者 杨堤 李汉忠 李明 陈松 孙梅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6-431,i001,共7页
目的 观察人嗜铬细胞瘤(PHEO)组织和正常肾上腺髓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差异。方法RT-PCR法比较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HEO组织及18例意外死亡者(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的正... 目的 观察人嗜铬细胞瘤(PHEO)组织和正常肾上腺髓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差异。方法RT-PCR法比较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HEO组织及18例意外死亡者(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的正常肾上腺髓质中TGFα、,TNFα和VEGF mRNA表达的差异;免疫组化法比较石蜡包埋的27例PHEO和14例正常肾上腺髓质中TGFα、TNF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重量的关系。结果PHEO中TGFα、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PHEO中VEGF145剪接体的mRNA表达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VEGF121和VEGF165剪接体的mRNA在PHEO和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HEO的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VEGF的染色阳性率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PHEO中TGFα、TNFα和VEGF蛋白表达高于肾上腺PHEO。恶性和多发PHEO的TNFα蛋白表达高于良性和单发PHEO。结论 PHEO中TGFα、TNFα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TGFα、TNFα和VEGF在不同特点的PHEO中的表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a 肿瘤坏死因子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嗜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