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纳——类比——归纳”思维模式在肿瘤病因学创立中的作用
1
作者 吴万春 赵春玲 《医学与哲学》 1989年第12期24-26,共3页
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因而人们往往采用多种逻辑思维方法联合应用,相得益彰。本文力求从肿瘤病因学方面来阐述"归纳——类比——归纳"联合思维模式,供医务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肿瘤病因 思维模式
全文增补中
对肿瘤研究前沿之肿瘤干细胞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9
2
作者 卞修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5-997,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细胞疾病 间接致癌物 肿瘤病因 遗传性疾病 临床诊断 医学技术 相关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肿瘤常见病理诊断问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晓端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08-810,共3页
2014第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分类出版,在总结了10余年来妇科肿瘤病因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妇科肿瘤分类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结合新分类,对卵巢上皮性肿瘤常见病理诊断问题做一简单介绍,以提... 2014第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分类出版,在总结了10余年来妇科肿瘤病因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妇科肿瘤分类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结合新分类,对卵巢上皮性肿瘤常见病理诊断问题做一简单介绍,以提高大家对病理诊断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肿瘤 诊断问题 病理学 临床意义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WHO分类 肿瘤病因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i-1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梅 崔久嵬 王冠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7-570,共4页
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Fli-1)是属于E26转化特异性因子(ETS)家族的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正常血管生... 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Fli-1)是属于E26转化特异性因子(ETS)家族的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正常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均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作为肿瘤进展的驱动因素。以Fli-1为治疗靶点,既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又可阻断肿瘤血管的形成,将成为治疗肿瘤的优秀靶点。因此,详细研究Fli-1结构与功能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Fli-1在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作者就Fli-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 转录因子 肿瘤/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剂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混合物引起人培养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5
作者 黄大鹏 关琏 +1 位作者 苗健 陈本懋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0年第5期475-477,共3页
脂质过氧化反应(LPR)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可引起多种细胞损伤,特别是对DNA的损伤可能是许多癌肿的重要原因。Akasaka等将E.coli与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混合物(LPRM)孵育,使有DNA修复缺陷的细菌株突变率增加。我们将人羊膜FL细... 脂质过氧化反应(LPR)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可引起多种细胞损伤,特别是对DNA的损伤可能是许多癌肿的重要原因。Akasaka等将E.coli与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混合物(LPRM)孵育,使有DNA修复缺陷的细菌株突变率增加。我们将人羊膜FL细胞与大鼠肝微粒体LPRM共同培养,看能否诱发程序外DNA合成(UDS),并分组加入抗氧化剂观察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肿瘤病因 LPRM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曹富流 胡乃中 +1 位作者 石海 崔小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了解AID、p53在胃癌中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探讨Hp导致胃癌可能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胃上皮内瘤变(IN)和慢性胃炎组织中的AID和p53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AID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 目的了解AID、p53在胃癌中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探讨Hp导致胃癌可能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胃上皮内瘤变(IN)和慢性胃炎组织中的AID和p53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AID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胃黏膜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结果共有81例胃癌,32例IN,37例慢性胃炎组织参与研究。胃癌、IN和慢性胃炎组织中AID阳性率分别为60.5%、75.0%、64.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Hp阳性胃癌患者AID阳性率73.7%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48.8%(P=0.022)。Hp阳性慢性胃炎组AID阳性率83.3%高于Hp阴性组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ID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395)。肠型胃癌AID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P=0.005)。结论胃黏膜Hp感染可能为诱发异常AID表达因素,异常AID表达可能诱导p53核蓄积;Hp可能通过诱导AID异常表达引起p53等基因突变在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肿瘤/病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汪亚松 金永堂 +7 位作者 薛绍礼 于在诚 徐迎春 刘晓 田敏华 陶文虎 孔云明 侯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研究p16基因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肺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47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47例对应癌旁组织中DNA的p16基因甲基化状况,同时收集吸烟等环... 目的研究p16基因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肺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47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47例对应癌旁组织中DNA的p16基因甲基化状况,同时收集吸烟等环境暴露资料。结果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44·7%,高于癌旁组织的17%(P<0·01),p16基因甲基化好发于鳞癌(P<0·05),在鳞癌中肺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p16甲基化和吸烟在鳞癌中高度相关(P<0·01)。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鳞癌的形成,且与吸烟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16 甲基化 吸烟/副作用 非小细胞肺 肿瘤/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房殿春 周晓东 +2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99-701,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49例胃癌组织中Hp尿素酶A(HpA)和B(HpB)基因以及6个微卫星位点(D17s261,D17s799... 目的:通过分析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49例胃癌组织中Hp尿素酶A(HpA)和B(HpB)基因以及6个微卫星位点(D17s261,D17s799,TCF-2,D18s34,D5s409和D5s82)进行检测,对Hp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HpDNA的检出率为40.8%(20/49),其D17s261,D17s799,TCF-2,D18s34,D5s409和D5s82位点MSI的检出率分别为22.4%(11/49),22.4%(11/49),18.4%(9/49),28.6%(14/49),14.3%(7/49)和20.4%(10/49)。Hp阳性组各位点MSI检出率与Hp阴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MSI无显著相关,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不起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因 幽门螺杆菌 微卫星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的细胞核基质可导致遗传机制不稳定
9
《医学与哲学》 1995年第10期556-557,共2页
不稳定的细胞核基质可导致遗传机制不稳定[美]K.J.PIENTAandW.S.WARD解释肿瘤异质性的模型系统我们可以把癌症当作微型进化系统来看待,认识进化与癌变过程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对从根本上理解癌症这个疾病有着... 不稳定的细胞核基质可导致遗传机制不稳定[美]K.J.PIENTAandW.S.WARD解释肿瘤异质性的模型系统我们可以把癌症当作微型进化系统来看待,认识进化与癌变过程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对从根本上理解癌症这个疾病有着启发的意义。进化与癌变有着两个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因 癌发生 肿瘤细胞 异质性 细胞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核抗原在胆管上皮细胞的表达
10
作者 陈风 汪健 +1 位作者 黄顺根 王兴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27-28,共2页
目的通过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癌和流产胎儿胆管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增殖核抗原(PCNA)在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了解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方法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标本20例,胆管癌标本8例,流产胎儿胆管标本20... 目的通过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癌和流产胎儿胆管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增殖核抗原(PCNA)在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了解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方法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标本20例,胆管癌标本8例,流产胎儿胆管标本20例,用福尔马林固定24h。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3μm。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CNA阳性染色时细胞核为棕色。正常胎儿胆管的表达为(5.45±1.90)%,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表达为(47.75±5.48)%,胆管癌的表达为(83.88±7.24)%。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NA在3种细胞的表达不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上皮细胞处于增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学 胆管肿瘤/病因 胆总管囊肿/病因 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