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2基因转导自身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对小鼠实体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吴之辉 曾民德 +4 位作者 邱德凯 李继强 陈成伟 陈诗书 张腾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84-284,共1页
许多研究发现自身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能定位于体内肿瘤所在部位.其杀瘤细胞活性及特异性远在LAK细胞之上,来源和增殖性方面较TIL为优,因此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载体细胞导入各种治疗基因。将IL-2基因导入CTL中表达并回输.通过... 许多研究发现自身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能定位于体内肿瘤所在部位.其杀瘤细胞活性及特异性远在LAK细胞之上,来源和增殖性方面较TIL为优,因此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载体细胞导入各种治疗基因。将IL-2基因导入CTL中表达并回输.通过其聚集在肿瘤发生局部持续分泌一定量的IL-2,激活机体肿瘤免疫反应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异性细胞毒 T细胞 IL-2基因 转导 CTL 小鼠 细胞 分泌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
2
作者 楼敏 皇甫玉珊 +2 位作者 薛琪 程云 刘洪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61-261,共1页
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南于不能特异性识别和攻击靶细胞影响了LAK细胞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双特异抗体能同时识别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使其特异地结合,选择性地将靶细胞杀死,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抗... 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南于不能特异性识别和攻击靶细胞影响了LAK细胞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双特异抗体能同时识别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使其特异地结合,选择性地将靶细胞杀死,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抗CD3与抗HBs连接得到化学嵌合双特异性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细胞 异性抗体 细胞 体外研究 细胞毒作用 增殖 异抗体 异性识别 嵌合 研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的DC疫苗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波 冯作化 张桂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14-617,共4页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及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一定的生化技术 ,从H2 2肝癌细胞中提取肿瘤抗原肽 ,并在体外与Hsp70进行结合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培养rmGM CSF、rmIL 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及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一定的生化技术 ,从H2 2肝癌细胞中提取肿瘤抗原肽 ,并在体外与Hsp70进行结合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培养rmGM CSF、rmIL 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 ,体外获取大量的DC ,后者经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 ,通过MTT法进行检测淋巴细胞的激活 ;收集上述刺激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 ,检测其对H2 2瘤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杀伤功能 ;采用H2 2瘤细胞肌肉接种和H2 2瘤细胞、艾氏腹水癌细胞腹腔接种 ,对接种小鼠给予经体外修饰的DC回输 ,观察其抑制肿瘤的效果。结果 :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可使DC成熟 ,大量分泌IL 12、TNF α、IL 1β等细胞因子 ,并能够使DC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 ;激活后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对H2 2瘤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 ,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无效 ;经Hsp 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DC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体内能特异性地抑制小鼠H2 2肿瘤生长。结论 :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能够很好地修饰体外诱导获取的DC ,使后者成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体外能够特异性地激活淋巴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学 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 DC疫苗 异性抗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陈复兴 武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z1期66-69,共4页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 T细胞 (CTL)在控制病毒感染和某些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用 MH C- 类分子的 α链和β2 -微球蛋白、抗原肽和有荧光染料标记的联接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试剂 ,可以检测相应的抗原特异性 CTL。这项技术将对病毒性疾病和肿瘤...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 T细胞 (CTL)在控制病毒感染和某些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用 MH C- 类分子的 α链和β2 -微球蛋白、抗原肽和有荧光染料标记的联接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试剂 ,可以检测相应的抗原特异性 CTL。这项技术将对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机制、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为这些疾病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异性细胞毒T细胞 病毒 肿瘤 流式细胞 四聚体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氏腹水瘤全细胞瘤苗诱导的特异性杀伤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娜 樊代明 +2 位作者 马征 陈宝军 乔泰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研究艾氏腹水瘤全细胞瘤苗诱导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方法用40g/L的多聚甲醛处理的艾氏腹水瘤细胞作为全细胞瘤苗免疫Balb/c小鼠,建立瘤苗小鼠模型。用HE染色法对亲本肿瘤细胞皮下再次攻击形成的肿瘤结节进行病理学观察;用51Cr释放法... 目的研究艾氏腹水瘤全细胞瘤苗诱导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方法用40g/L的多聚甲醛处理的艾氏腹水瘤细胞作为全细胞瘤苗免疫Balb/c小鼠,建立瘤苗小鼠模型。用HE染色法对亲本肿瘤细胞皮下再次攻击形成的肿瘤结节进行病理学观察;用51Cr释放法测定瘤苗免疫组、荷瘤组、正常组小鼠脾细胞,对亲本艾氏腹水瘤细胞和Sp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HE染色显示,经瘤苗免疫后亲本肿瘤细胞皮下再次攻击形成的肿瘤结节中,瘤细胞几乎完全坏死,同时在坏死部位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和小血管增生而对照组则无以上现象。效靶比为200∶1时,免疫小鼠脾细胞体外杀伤亲本艾氏腹水瘤细胞的杀伤率%为42.3±3.2%,显著高于荷瘤组的12.1±2.3%、正常组的6.1±1.1%和对Sp2/0细胞的杀伤率8.8±0.4%P均0.05。结论艾氏腹水瘤全细胞瘤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氏腹水瘤 肿瘤疫苗 肿瘤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倪佑佳(综述) 刘华宝 李麟(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恶性肿瘤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成为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是蛋白翻译后修饰酶的一种,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能够特异性地将干扰素刺激基因15(... 恶性肿瘤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成为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是蛋白翻译后修饰酶的一种,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能够特异性地将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从底物蛋白上移除,也可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阻碍ISG的表达,在感染、免疫等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USP18在多种类型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够影响肿瘤增殖和凋亡,调控肿瘤细胞代谢、侵袭和转移。此外,USP18还可影响肿瘤细胞的放射和化学治疗的敏感性,并调控部分免疫细胞的功能。因此,开发USP18的特异性抑制剂,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泛素异性蛋白酶18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袁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6-60,共5页
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发现和基本确认,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原因及克服途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深入认识,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有了迅猛的发展,并日益接近临床现实.
关键词 肿瘤异性抗原 主动异性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 耐受 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 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互作用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播仃(Lipostn)肿瘤疫苗诱发BALB/c小鼠的抗肿瘤免疫作用Ⅱ——细胞免疫
8
作者 费丽华 李力 +1 位作者 马运国 袁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23-323,共1页
前文阐述了利播仃肿瘤诱发BALB/c小鼠的体液免疫.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及有细胞毒的抗体。对于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疫苗来说,仅有此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产生细胞免疫,... 前文阐述了利播仃肿瘤诱发BALB/c小鼠的体液免疫.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及有细胞毒的抗体。对于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疫苗来说,仅有此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产生细胞免疫,对肿瘤细胞发起多方位的主动攻击。这就是肿瘤疫苗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疫苗 诱发 细胞免疫 肿瘤免疫 BALB/C小鼠 主动异性免疫治疗 激活 分泌 细胞毒 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雅静 王晓辉 +2 位作者 徐亚娟 刘文书 赵丽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3-703,共11页
通过聚乙二醇(PEG)及分支型聚乙烯亚胺(bPEI)对纳米氧化石墨烯(NGO)修饰作为大分子载药基底的载药平台,增加了NGO的水溶性及其对蛋白的吸附作用,随后分别负载抗癌药物顺铂(CDDP)和低温乙醇法分离提纯的肿瘤患者血清形成能够特异性富集... 通过聚乙二醇(PEG)及分支型聚乙烯亚胺(bPEI)对纳米氧化石墨烯(NGO)修饰作为大分子载药基底的载药平台,增加了NGO的水溶性及其对蛋白的吸附作用,随后分别负载抗癌药物顺铂(CDDP)和低温乙醇法分离提纯的肿瘤患者血清形成能够特异性富集于鼻咽癌细胞的大分子石墨烯纳米载药体系。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证实NGO-PEG-bPEI-CDDP载药体系制备成功,NGO-PEG-bPEI对CDDP的载药率为34.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表明对NGO-PEG-bPEI-CDDP-Antibody大分子纳米载药体系中特异性抗体蛋白的强烈吸附作用,该纳米复合物能够特异性地富集在肿瘤细胞部位,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系的识别极其敏感。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质量浓度)、相同作用时间的情况下,NGO-PEG-bPEI-CDDP-Antibody大分子纳米石墨烯载药体系兼具对人口腔鳞癌细胞(KB)、CNE-1杀伤作用和避免正常细胞的额外损伤。NGO-PEG-bPEI-CDDP-Antibody纳米载药体系不仅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将药物富集于病灶区降低正常细胞损害,还能够有效杀伤癌细胞,降低化疗药物使用剂量,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大分子纳米载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石墨烯 大分子载药体系 肿瘤异性抗体 肿瘤富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肿瘤结构域特异性去线性泛素化酶负向调控炎症和自身免疫
10
作者 李天亮 韩超峰 +2 位作者 DAMGAARD R B WALKER J A MARCO-CASANOVA P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7-857,共1页
线性泛素化在调节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调节免疫反应。线性泛素化链由线性泛素链组装复合体(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LUBAC)合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氧化血红素I... 线性泛素化在调节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调节免疫反应。线性泛素化链由线性泛素链组装复合体(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LUBAC)合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氧化血红素IRP2泛素连接酶1(heme-oxidized IRP2 ubiquitin ligase-1,HOIL-1)、HOIL-1相互作用蛋白(HOIL-1 interacting protein,HO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UBIQUITIN 相互作用蛋白 结构域异性 卵巢肿瘤 interacting 自身免疫 免疫反应 泛素连接酶 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甜 胡小鹏 +7 位作者 祝小红 宋勋 李晨阳 曾勇 李燕 苏庆宁 李世和 贺震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5,共7页
抗病毒细胞因子(Antiviralcytokines)是一类由机体细胞分泌的,具有联系机体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抑制或捕杀体内病毒,抗病毒感染的小分子蛋白。抗病毒细胞因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能够直接诱生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因子。主有IFN-... 抗病毒细胞因子(Antiviralcytokines)是一类由机体细胞分泌的,具有联系机体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抑制或捕杀体内病毒,抗病毒感染的小分子蛋白。抗病毒细胞因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能够直接诱生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因子。主有IFN-α、IFN-β、IFN-γ、IFN-λ(IL-28/29)、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抗病毒细胞因子 干扰素 异性免疫应答 小分子蛋白 抗病毒感染 抗病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递呈肿瘤抗原多肽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厚生 俞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3-85,共3页
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与热休克蛋白(HSP)相关联。HSP本身不是TSTA,而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或抗原递呈辅助分子把TSTA递呈给T杀伤细胞(CTL)。HSP能广泛地与胞浆内多肽结合并表达在瘤细胞表面,直接激活γ/δ^+CD8^+细胞... 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与热休克蛋白(HSP)相关联。HSP本身不是TSTA,而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或抗原递呈辅助分子把TSTA递呈给T杀伤细胞(CTL)。HSP能广泛地与胞浆内多肽结合并表达在瘤细胞表面,直接激活γ/δ^+CD8^+细胞,也能把多肽转运给经典MHC I(MHC Ia)类分子和类似I类(MHC Ib)分子,后两者分别激活α/β和γ/δ^+CD8^+T细胞,并使这两种CTL细胞发挥抗肿瘤效应。由于HSP在结合和递呈抗原时,不受MHC分子的限定性,因此用HSP-肿瘤多肽复合物作瘤苗,要比HLA-多肽瘤苗有更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递呈肿瘤抗原多肽 作用 肿瘤异性移植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裹外毒素Ⅲ的VEGF-脂质体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童强 王国斌 +1 位作者 卢晓明 陈道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0-703,共4页
目的 利用包裹绿脓杆菌外毒素单元Ⅲ的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脂质体于体外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通过结合实验 ,验证VEGF连接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结合能力。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MTT)方法 ,检测外毒素单... 目的 利用包裹绿脓杆菌外毒素单元Ⅲ的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脂质体于体外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通过结合实验 ,验证VEGF连接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结合能力。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MTT)方法 ,检测外毒素单元Ⅲ及靶向脂质体包裹的单元Ⅲ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连有VEGF的脂质体可与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 ,结合率可达非特异性脂质体的 2倍。在去除外毒素单元Ⅰ和Ⅱ后 ,单元Ⅲ的细胞毒作用消失 ,但包裹单元Ⅲ的VEGF 脂质体可特异性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VEGF 脂质体可特异性地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并作为良好载体将绿脓杆菌外毒素单元Ⅲ带入细胞 ,实现其杀伤作用 ,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 内皮细胞 脂质体 VEGF 靶向 绿脓杆菌外毒素 杀伤作用 异性结合 消失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独特型抗体与肿瘤免疫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玮 朱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抗独特型抗体由特异性抗体Ab1诱导产生,具有替代抗原作用,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特异性独特型瘤苗具有较多的优点和较强的抗瘤作用.... 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抗独特型抗体由特异性抗体Ab1诱导产生,具有替代抗原作用,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特异性独特型瘤苗具有较多的优点和较强的抗瘤作用.本文对其产生特异免疫反应和抗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综述了独特型抗体在主动免疫治疗方面的实验资料及对几种肿瘤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独型抗体 肿瘤免疫治疗 抗瘤作用 诱导 异性 主动免疫治疗 瘤苗 替代 新方法 研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巨噬细胞
15
作者 赤川清子 张晓光 《生物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3-14,共2页
肿瘤与机体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与肿瘤发育的特性、免疫原性有关,并决定于宿主的抗肿瘤作用。Barnet提出的免疫监视理论认为,T细胞是免疫组织的主要细胞,它能清除早期恶性细胞(nascent malignant cell),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 肿瘤与机体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与肿瘤发育的特性、免疫原性有关,并决定于宿主的抗肿瘤作用。Barnet提出的免疫监视理论认为,T细胞是免疫组织的主要细胞,它能清除早期恶性细胞(nascent malignant cell),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在摘除胸腺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机能低下时,多数发生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 动物 细胞毒 吞噬细胞 毒素 肿瘤 肿瘤异性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具有获得性免疫细胞的特征
16
作者 姚雨石 郭振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 获得性 抗原异性 病毒感染细胞 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自然》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异常高活化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彦忠 唐坚 崔澂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50-1754,共5页
正常细胞的多途径调控异常累积导致增殖凋亡失衡,引发细胞恶性转化生长。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处于多条致癌信号通路交汇点,在恶性肿瘤组织与细胞中普遍处于异常高活化... 正常细胞的多途径调控异常累积导致增殖凋亡失衡,引发细胞恶性转化生长。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处于多条致癌信号通路交汇点,在恶性肿瘤组织与细胞中普遍处于异常高活化状态。对来源于PubM ed、Medline、EBSCO的63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STAT3过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与肿瘤进展、患者不良生存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深入了解STAT3异常高活化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找肿瘤特异性治疗靶点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STAT3 恶性肿瘤组织 肿瘤异性 transducer 细胞 细胞亚群 肿瘤进展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ER2单链抗体融合凋亡蛋白对SKOV3细胞的靶向杀伤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立红 贾林涛 +5 位作者 鲍炜 于翠娟 赵晶 金明 王成济 杨安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分泌表达的抗HER2单链抗体与重构型人caspase 3融合蛋白对HER2抗原阳性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 :将重构型人caspase 3基因亚克隆入pCMV e2 3scFv PEII PEIII的相应位点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CMV e2 3scFv PEII revca... 目的 :探讨分泌表达的抗HER2单链抗体与重构型人caspase 3融合蛋白对HER2抗原阳性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 :将重构型人caspase 3基因亚克隆入pCMV e2 3scFv PEII PEIII的相应位点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CMV e2 3scFv PEII revcasp3,并转染人T淋巴瘤细胞系Jurkat,筛选并建系。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融合蛋白的分泌表达。通过共培养实验观察含有该融合蛋白的培养上清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融合蛋白基因可在Jurkat细胞中 ,分泌表达并杀伤SKOV3细胞。结论 :分泌表达的抗erbB2单链抗体与重构型人casp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单链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肿瘤 SKOV3细胞 靶向杀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术前CA125水平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伟雄 余文辉 +2 位作者 周小梅 花纯宏 王霞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58-560,共3页
目的 评价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CA125水平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分级、宫壁肌层浸润深度、宫外淋巴血管受累范围、淋巴结状况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A125水平升高与子宫内膜癌晚期和... 目的 评价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CA125水平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分级、宫壁肌层浸润深度、宫外淋巴血管受累范围、淋巴结状况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A125水平升高与子宫内膜癌晚期和淋巴结状况(是否浸润) 有关, 也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病理组织分级有关。接受器操作特性(ROC) 曲线显示子宫内膜癌浸润的深度、宫外淋巴血管受累范围及肿瘤病理组织分级等在预测晚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分别为73%、78%和80%。CA125水平预测晚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可高达94%, 将CA125临界值定为35kU/L时, 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90%, 阴性预测值为97%, 阳性预测值为78%。结论 CA125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阳性淋巴结) 和宫外蔓延扩散的一种重要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125水平 晚期子宫内膜癌 预测作用 术前 肌层浸润深度 组织分级 肿瘤病理 回顾性分析 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 淋巴结 临床分期 预测指标 淋巴转移 外淋巴 准确度 癌浸润 接受器 临界值 异性 敏感度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质/核相关耐药因子研究进展
20
作者 何朗 侯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53-255,共3页
关键词 耐药因子 细胞毒作用 肺癌细胞 化疗敏感性 耐药机制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增殖 肺腺癌 异性 肺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