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颖 叶元滋 +2 位作者 徐洪海 陈炎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扩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HPV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外口见一隆起型肿块...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扩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HPV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外口见一隆起型肿块,肿块大小3.0 cm×2.5 cm×1.7 cm,向上累及宫颈管内口;子宫宫腔内未见明显肿块,子宫内膜菲薄且较光滑;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肿块。镜检:子宫颈中分化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浸润性病灶周围可见原位癌区域,癌组织浸润至子宫颈管壁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并见脉管内癌栓形成及神经侵犯现象,肿瘤向下侵犯阴道壁上1/3;子宫内膜经全部取材制片,镜下见宫角处局灶子宫内膜表面黏膜上皮呈原位鳞状细胞癌改变,周围子宫内膜呈萎缩性改变,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不相连续;双侧输卵管伞部黏膜上皮均见局灶原位鳞状细胞癌成分,周围输卵管黏膜上皮及间质均未见癌组织,未见脉管内癌栓。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肿瘤p16均阳性,输卵管肿瘤WT-1阴性,肿瘤CK5/6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HPV-DNA检测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均显示HPV16型感染阳性。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相关病例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癌 肿瘤扩散 免疫组织化学 HPV-DN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与淋巴转移 被引量:2
2
作者 郎景和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关键词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淋巴转移 国际妇产科联盟 淋巴结切除术 2009年 前哨淋巴结 肿瘤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胶质瘤扩散的MR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11,共3页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左右。局部扩散是胶质瘤的特征。胶质瘤在脑组织内扩散方式可因肿瘤细胞起源不同而异,但是侵袭力是所有胶质瘤固有的特性。肿瘤扩散与肿瘤复发、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加深胶质瘤扩...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左右。局部扩散是胶质瘤的特征。胶质瘤在脑组织内扩散方式可因肿瘤细胞起源不同而异,但是侵袭力是所有胶质瘤固有的特性。肿瘤扩散与肿瘤复发、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加深胶质瘤扩散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对胶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胶质瘤 肿瘤扩散 NMR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高光谱成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识别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健生 李庆利 +4 位作者 周梅 孙力 胡孟晗 吕岳 褚君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9-759,共11页
研究了基于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核最小噪声分割、形态滤波和边缘检测实现颗粒层的分割,然后使用基于特征谱监督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实现恶性黑色素细胞的检测,最后定量化计算了皮肤黑色素瘤的... 研究了基于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核最小噪声分割、形态滤波和边缘检测实现颗粒层的分割,然后使用基于特征谱监督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实现恶性黑色素细胞的检测,最后定量化计算了皮肤黑色素瘤的扩散深度.实验结果表明,可以为皮肤黑色素瘤的浅表扩散提供定量化的参考指标,有利于皮肤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肿瘤浅表扩散深度 机器学习 显微高光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诊断性腰椎穿刺术后管理循证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钢 刘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313,共3页
腰椎穿刺(腰穿)是儿科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疗操作,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重要。按操作目的分为诊断性腰穿、治疗性腰穿及检查性腰穿(以椎管造影检查为目的)。其中以获取脑脊液进行各种病原学、细胞学、生化、自身抗体、肿... 腰椎穿刺(腰穿)是儿科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疗操作,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重要。按操作目的分为诊断性腰穿、治疗性腰穿及检查性腰穿(以椎管造影检查为目的)。其中以获取脑脊液进行各种病原学、细胞学、生化、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为目的诊断性操作[1]最为常用,对于诊断及鉴别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脱髓鞘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也可用于测定颅内压力。治疗性腰穿包括脑脊液引流降低颅内压、麻醉药物注射、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防止肿瘤扩散至神经系统或者治疗神经系统转移瘤[2]等,儿童治疗性和检查性腰穿临床应用相对较少。诊断性腰穿术后较少出现致命性损害,但腰穿术后头痛(PLPH)、腰痛、出血、感觉迟钝及小脑疝形成等各种并发症均有报道[1,3]。如何规范腰穿术后管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尚无相关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迟钝 脑脊液引流 腰椎穿刺 颅内压力 循证实践 肿瘤扩散 脑疝形成 儿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ADC纹理分析鉴别直肠癌T3亚分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蒋恒 王磊 +4 位作者 夏开建 翁晓燕 吴妹 蒋建龙 陆志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ADC纹理分析,鉴别直肠癌T3亚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T3期直肠癌患者。在ADC图上勾画肿瘤体积并提取GLCM的纹理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T3a期和T3b-... 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ADC纹理分析,鉴别直肠癌T3亚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T3期直肠癌患者。在ADC图上勾画肿瘤体积并提取GLCM的纹理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T3a期和T3b-c期直肠癌各纹理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预测T3a期的效能。结果:T3a和T3b-c期之间能量、爛和逆差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8、0.001和0.020)。三个纹理参数预测T3a期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747和0.657。经过逻辑回归分析,得到的逻辑变量预测T3a期直肠癌的AUC为0.795,以55.85为阈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5%和83.3%。结论:基于GLCM的ADC图纹理分析对鉴别直肠癌T3亚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