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刺激诱导肺癌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抗自体肿瘤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单保恩 李启亮 +2 位作者 张超 何明 张正茂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1-434,439,共5页
目的:探索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有效刺激、活化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lymphnode,TDLN)细胞的方法。方法:对3种刺激剂(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TDLN细胞体外抗自体肿瘤作用,通过... 目的:探索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有效刺激、活化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lymphnode,TDLN)细胞的方法。方法:对3种刺激剂(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TDLN细胞体外抗自体肿瘤作用,通过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了CTL杀伤活性,观察了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细胞CD8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经MTT法检测,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TDLN细胞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P<0·01)。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活性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CD83阳性表达细胞率也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结论:用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和活化TDLN,优于单独用IL-2刺激或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该作用可能与其诱导TDLN细胞产生DC数量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肿瘤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剂诱导肺癌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启亮 单保恩 +2 位作者 张超 何明 张正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刺激剂对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Griess法测定不同刺激组(分别为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刺激TDLN后... 目的:探讨多种刺激剂对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Griess法测定不同刺激组(分别为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刺激TDLN后第7、14、21天,分泌IL12p70、IFNγ、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组刺激的TDLN细胞中,CD83+细胞的比率明显增多,分泌IL12p70、IFNγ及TNFα的水平也明显高于IL2和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IL2+GMCSF+IL4+LPS组刺激的TDLN细胞分泌NO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各种刺激剂刺激TDLN细胞后,分泌IL12p70、IFNγ和NO的水平在第14天时达到高峰。结论:不同刺激剂诱导TDLN细胞中的CD83+细胞数量不同,故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细胞因子 NO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诱导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KATO3的体外杀伤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星石 彭正 +5 位作者 李力 张磊 金婷 张晓平 杨若佳 李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3-177,179,共6页
目的 :研究用冻融的自体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 (DC)来诱导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胃癌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 (PBAC) ,经GM CSF、IL 4、TNF α诱导和自体肿瘤冻融抗原 (Ag)刺激诱生所获得的D... 目的 :研究用冻融的自体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 (DC)来诱导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胃癌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 (PBAC) ,经GM CSF、IL 4、TNF α诱导和自体肿瘤冻融抗原 (Ag)刺激诱生所获得的DC与TDLN细胞 1∶5 0比例共培养 3天 ,获得DC激活的TDLN ,即DC TDLN作效应细胞 ;分别以Ag和培液代替DC同样培养TDLN ,即Ag TDLN和TDLN作对照 ,对胃癌细胞系KATO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进行杀伤。结果 :DC TDLN、Ag TDLN、TDLN各组细胞对KATO3,均有显著杀伤活性 ,其中DC TDLN组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后两组 ,且效靶比 2 0∶1的杀伤率优于 10∶1,显示可能有量效关系 ;而TDLN各组不同效靶比对A375杀伤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自PBAC获得的DC ,经自身肿瘤Ag冲击并与自身TDLN共培养 ,可使后者对胃癌细胞系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胃癌 冻融抗原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特异性CTLs对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超 单保恩 +1 位作者 刘运江 王士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细胞诱导产生的肿瘤特异性CTLs在裸鼠体内对患者自身乳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裸鼠胸垫处种植人乳腺癌组织,建立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以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成为DC和...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细胞诱导产生的肿瘤特异性CTLs在裸鼠体内对患者自身乳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裸鼠胸垫处种植人乳腺癌组织,建立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以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成为DC和肿瘤特异性CTL(sCTL)、非特异性CTL(nCTL)和异体CTL(vCTL);将不同CTLs注射到荷瘤裸鼠的肿瘤周围,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人乳腺癌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成活率为100%。组织病理学证实移植瘤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对照组相比,荷瘤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在sCTL、nCTL和vCTL治疗组均明显减小(P<0.05),sCTL对自体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平均瘤体积(82.70±2.09)mm3],抑瘤率50.5%,明显高于nCTL组[(96.15±5.35)mm3,26.9%]和vCTL组[(96.93±4.51)mm3,25.7%],(P<0.01);不同CTL治疗组瘤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浸润。结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成功率高,病理学证实与人乳腺癌特征相符,且有DC和大量特异性CTL浸润。自体特异性CTL对裸鼠体内自体乳腺癌移植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裸鼠模型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