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挺 李永吉 朱小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3-525,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性。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慢作用药有时疗效不佳,并且一些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已经缓解,但滑膜炎症仍然存在,关节破坏仍在进展[1]。近年研制出针对特...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性。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慢作用药有时疗效不佳,并且一些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已经缓解,但滑膜炎症仍然存在,关节破坏仍在进展[1]。近年研制出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使人们看到了治疗的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应用 临床症状 疗效不佳 慢作用药 滑膜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莹 李林 高晓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7,共3页
肿瘤坏死因子能激活其他的细胞因子,诱导一氧化氮合酶,上调黏附分子,增加细胞介导的免疫和肉芽肿形成,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以抑制辅助性T细胞,从而进一步抑制浸润性巨噬细胞活化,保护葡萄膜炎中的组织不受破坏,已用于葡萄膜炎的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能激活其他的细胞因子,诱导一氧化氮合酶,上调黏附分子,增加细胞介导的免疫和肉芽肿形成,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以抑制辅助性T细胞,从而进一步抑制浸润性巨噬细胞活化,保护葡萄膜炎中的组织不受破坏,已用于葡萄膜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炎症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的检测及预防性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谭雨亭 侍效春 刘晓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86-91,共6页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的使用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患者,结核再活动的风险更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LTBI管理指南强烈推荐在...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的使用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患者,结核再活动的风险更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LTBI管理指南强烈推荐在应用TNF-α拮抗剂前应进行LTBI筛查,并推荐了5种治疗方案,然而,该指南中关于5种方案在此类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数据。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人群LTBI的筛查和治疗方案选择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应用TNF-α拮抗剂LTBI的筛查和治疗,以期为该类人群LTBI的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潜伏结核感染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所致药物性狼疮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强 杨织杼 +1 位作者 吴豫云 林昌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606-1606,共1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所致药物性狼疮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报告1例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所致药物性狼疮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此种药物性狼疮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该病特点:女...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所致药物性狼疮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报告1例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所致药物性狼疮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此种药物性狼疮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该病特点:女性好发;急性皮疹、大脑、肾脏损伤的发生率更高;抗ds—DNA抗体阳性率高;低补体血症更常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所致药物性狼疮不同于普通的药物性狼疮,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早停药并给予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药物性狼疮 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吕倩 刘惠杰 +1 位作者 邵平 马林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6-698,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拮抗剂对已出现骨质疏松的稳定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50例稳定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拮抗剂对已出现骨质疏松的稳定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50例稳定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使用TNF-α拮抗剂,对照组使用阿仑膦酸钠,在治疗第0、32周进行BMD检测,在治疗第0、16、32周检测骨代谢标志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BMD均升高(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股骨颈的BMD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erum C telopeptide of type-I collagen,CTX)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1 precollagen,PICP)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TNF-α拮抗剂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并骨质疏松可以有效减少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关节炎 类风湿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联合系统治疗的时机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马梦兰 刘亚美 +1 位作者 秦婷婷 曹育春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3-679,共7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使用时机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经TNF-α拮抗剂联...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使用时机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经TNF-α拮抗剂联合治疗的SJS/TEN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院病例组5例)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TNF-α拮抗剂联合治疗SJS/TEN的病例(文献病例组35例),2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按TNF-α拮抗剂应用时机分为:其他系统治疗失败后使用TNF-α拮抗剂组(A组28例)和TNF-α拮抗剂直接联合其他系统治疗组(B组12例),回顾性分析TNF-α拮抗剂使用时机对SJS/TEN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院病例组经TNF-α拮抗剂联合治疗后反应良好,均在3 d内病情好转。B组患者TNF-α拮抗剂开始使用时间和皮损好转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 在SJS/TEN传统系统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使用TNF-α拮抗剂有助于缩短皮损好转时间以快速改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中毒性表皮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TNF拮抗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兰兰 丁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20-1624,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结构和人源化程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接受TNF拮抗剂治疗的1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了解不同生物结果 TNF拮抗剂的分布,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结构和人源化程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接受TNF拮抗剂治疗的1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了解不同生物结果 TNF拮抗剂的分布,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治疗情况。结果分别选用3种不同结构和人源化程度的TNF拮抗剂进行治疗,其中50例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人鼠嵌合单抗,静脉给药),50例患者使用阿达木单抗(全人源化单抗,皮下注射),80例患者使用依那西普(进口和国产,均为皮下注射)。3种TNF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国产)、依那西普(进口)和阿达木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4%、13%、4%、6%;全人源化TNF拮抗剂总体安全性优于人鼠嵌合的TNF拮抗剂。结论相较于全人源化TNF拮抗剂,人鼠嵌合抗体更易诱发不良反应,可能与其免疫原性有关,在使用中必须严格观察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强直性脊柱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关节滑膜Treg/Th17平衡及TNF-α拮抗剂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瑞林 陶怡 +2 位作者 黄文辉 吕志芬 李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关节滑膜Treg/Th17平衡状态以及TNF-α拮抗剂TNFR-Fc对Treg/Th17的影响。方法:建立CIA模型,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关节滑膜Treg/Th17的表达。...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关节滑膜Treg/Th17平衡状态以及TNF-α拮抗剂TNFR-Fc对Treg/Th17的影响。方法:建立CIA模型,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关节滑膜Treg/Th17的表达。结果:CIA组TNF-α较正常对照组及TNFR-Fc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TNFR-Fc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A组滑膜组织的CD4+Foxp3+Treg/CD4+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3.12%±4.93%vs 24.66%±5.82%,P>0.05),而TNFR-Fc治疗组则升高明显(33.07%±5.14%);CIA组CD4+RORγt+Th17/CD4+细胞比例显著增高(9.74%±2.23%vs正常对照组1.00%±0.59%,TNFR-Fc治疗组5.63%±1.76%,P<0.01)。结论:CIA大鼠关节滑膜存在Treg/Th17分化失衡;TNFR-Fc可能通过抑制关节滑膜Th17细胞分化,诱导Treg细胞生成/聚集,使得病变关节的Treg/Th17平衡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H17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利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强 陶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戈利木单抗(GLM)治疗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使用GLM治疗(50 mg/月,持续3个月)的46例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随访及预... 目的探讨戈利木单抗(GLM)治疗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使用GLM治疗(50 mg/月,持续3个月)的46例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随访及预后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46例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患者均对传统免疫抑制剂反应不佳。34例在GLM治疗后病情控制或缓解,总有效率为73.91%。86只受累眼治疗后视力logMA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 vs.0.26,P=0.002)。9例(19.57%)停药后至随访截止时无复发,17例(36.96%)在随访截止时仍维持用药,炎症无复发。维持GLM用药的患者中,13例单用GLM维持,4例仍需联合原有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联合用药的种类[M(Q_1,Q_3)]由治疗前的2(2,3)种减少为随访末期的1(1,2)种(P<0.001);泼尼松维持用药量由治疗前的38(30,45) mg/d减量为治疗后的8(5,15) mg/d(P<0.001)。应用GLM后,发生细菌性肺炎1例,过敏反应2例,转氨酶升高1例。结论 GLM可有效减少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的复发次数,改善患者视力,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使用种类及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戈利木单抗 生物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评价Etanercept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巧宏 张松照 +1 位作者 薛静 吴华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以及Etanercept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浓度的变化,分析与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MMP-3在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以及Etanercept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浓度的变化,分析与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MMP-3在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8例AS患者在Etanercept治疗前0周,治疗后6周、12周的血清MMP-3浓度,同时对比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标本和10例AS患者膝关节液中MMP-3水平。结果:48例AS患者血清MMP-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S患者膝关节液中MMP-3浓度也显著高于其血清中的浓度。有外周关节炎组AS患者的血清MMP-3浓度明显高于无关节炎组(P<0.001),而红细胞沉降率(ESR)与C反应蛋白(CRP)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患者在Etanercept治疗后第6周、第12周,血清MMP-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ESR和CRP,以及评价AS疾病的活动指数(BASDAI)和功能指数(BASFI),也均有下降趋势,并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Etanercept治疗前(0周),血清MMP-3浓度与ESR、CRP、BASDAI、BASFI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ESR与CRP、BASFI亦有相关性,但与BASDA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61,P=0.071)。在治疗12周后,血清MMP-3浓度仍与ESR、CRP、BASDAI呈很好的相关性(P<0.05),但与BASF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339);ESR与CR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BASDAI、BASFI无统计学意义。BASDAI与BASFI有显著相关性(r=0.818,P=0.001)。结论:MMP-3可以作为评价AS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客观指标,并且有可能比常规评价指标如ESR和CRP具有更强相关性。MMP-3也可以检测Etanercept治疗AS患者后的疗效,有可能成为客观评价昂贵生物制剂疗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治疗 基质溶解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和抑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应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