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中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3
1
作者 宿志梅 赵明辉 +2 位作者 辛岗 张颖 王海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TIN)患者血清中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TIN患者 4 6例。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检测用Western ...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TIN)患者血清中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TIN患者 4 6例。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检测用Western blot方法。人肾小管来源于肾肿瘤切除肾脏的正常肾皮质 ,并经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肾小管基底膜 (tubularbasementmembrane ,TBM )经超声粉碎细胞后得到 ,在经 6mol/L盐酸胍处理后即为TBM可溶性抗原。分别对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其中 1 1人检出抗TBM抗体 ,可识别 34× 1 0 3 、5 5× 1 0 3 、6 1× 1 0 3 、72× 1 0 3 、85× 1 0 3 、94× 1 0 3 、1 1 9× 1 0 3 蛋白条带 ,其中识别 5 5× 1 0 3 的患者最多 ,占 6 3.6 %。抗TBM抗体阳性率在急性TIN患者中为 2 9.6 % ,慢性TIN患者中为 2 1 .1 %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急性TIN患者抗TBM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 ,其血沉和血清IgG、IgM均较高 ,差异有显著性。其它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补体C3 、IgA、血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慢性TIN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部分TIN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TBM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间质性 肾小管基底膜抗体 WESTERN-BLOT法 穿刺活检术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
作者 万虹 陈爱军 许以侣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16-117,共2页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人、猪、狗、兔、大鼠和小鼠的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种异体动物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具有共同抗原性;不同种属动物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也具有共同抗原性。
关键词 肾小管基底膜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单位肾痨1例报道
3
作者 欧阳晓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10-1510,共1页
肾单位肾痨-髓质囊肿病(nephronophthisis-medullary cystic kidney disease,NPH-MCKD)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成人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肾脏表现为主,肾外表现较少。儿童型又称少年... 肾单位肾痨-髓质囊肿病(nephronophthisis-medullary cystic kidney disease,NPH-MCKD)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成人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肾脏表现为主,肾外表现较少。儿童型又称少年性肾单位肾痨,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NPHP基因突变相关。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肾功能衰竭、双肾囊肿、严重贫血、多饮、多尿、夜尿增多。肾脏表现:因肾髓质肾小管损伤,浓缩及重吸收功能降低可出现低钠、低钾低氧血症:因促红索分泌减少,可出现贫血;1,25-(0H)2-VD3减少,可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B超下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边界不清,可见多个囊肿,有助于诊断。肾脏病理:肾小球病变轻微,肾小管基底膜破坏,小管萎缩伴囊性扩张,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肾外表现:眼,色索性视网膜炎,可致失明;脑:小脑共济失调,肝纤维化。确诊需基因检测,NPHP基因片段缺失。现报告1例儿童型NPH-MCKD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脑共济失调 慢性功能不全 肾小管基底膜 单核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