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神经型烟碱受体电流(英文)
1
作者 石丽君 何永勇 王春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本实验采用膜片箝技术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分化 5~ 10 d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PC12 )细胞上烟碱受体离子通道电流。在全细胞膜片箝条件下 ,当箝制电压为 -80 m V时 ,灌流乙酰胆碱 (ACh,3 0μmol/ L )诱发一内向电流 ,快速始发并衰减... 本实验采用膜片箝技术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分化 5~ 10 d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PC12 )细胞上烟碱受体离子通道电流。在全细胞膜片箝条件下 ,当箝制电压为 -80 m V时 ,灌流乙酰胆碱 (ACh,3 0μmol/ L )诱发一内向电流 ,快速始发并衰减。此乙酰胆碱诱发电流 (IAch)随膜去极化和超级化而分别减小和增大 ,且被筒箭毒所阻断 ,可见此电流是由烟碱受体引起的。全细胞IACh呈较强的内向整流。其衰减相可被一双指数函数拟合 ,时间常数 (τ)分别在秒和分级。τf 对浓度的依赖性较τs强。 PC12细胞表面含有与交感神经元相似的烟碱受体 ,因此提供了一个交感神经元样的同源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箝技术 离子通道电流 大鼠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神经型烟碱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双胎之一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
2
作者 唐海琼 郑霜 +2 位作者 刘连娣 郑东平 陈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4,共2页
病例孕妇,31岁,孕1产0,IVF-ET,移植前双亲相关遗传学检查无异常。孕8周+4超声检查:早孕(双活胎,双绒双羊)。孕早期及中期产前筛查均正常,无身体不适,孕期血压、血糖控制尚可。孕31周+6超声检查:胎儿B右侧肾上腺区见2.0 cm×1.6 cm... 病例孕妇,31岁,孕1产0,IVF-ET,移植前双亲相关遗传学检查无异常。孕8周+4超声检查:早孕(双活胎,双绒双羊)。孕早期及中期产前筛查均正常,无身体不适,孕期血压、血糖控制尚可。孕31周+6超声检查:胎儿B右侧肾上腺区见2.0 cm×1.6 cm不均质回声包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图1a,1b),考虑胎儿B右侧肾上腺区占位(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血肿不排除),胎儿A未见明显异常。此后多次复查超声检查,胎儿B肾上腺区占位大小均较前次增大,胎儿A未见异常,孕36周+2行剖宫产,术后新生儿均呈早产儿外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肾上腺肿瘤 超声检查 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和病理诊断价值
3
作者 白琳琳 王鹏 徐洪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结果32例嗜铬细胞瘤中31例INSM1阳性(31/32,96.88%),其中高表达20例(20/32,62.50%)。9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INSM1均阳性,其中高表达8例(8/9,88.89%)。33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中INSM1均阴性。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P<0.001)。INSM1高表达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具有更高的Ki67增殖指数(P=0.016),但与患者性别(P=0.190)、年龄(P=0.439)、肿瘤TNM分期(P=0.793)、生长模式(P=0.495)、凝固性坏死(P=0.790)和脉管/包膜侵犯(P=0.790)均无显著相关性。INSM1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结论INSM1表达于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细胞核,而不表达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可有效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INS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低血糖休克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运林 黄杰 邹小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46,共2页
患者,男,19岁,168 cm,54 kg。因“反复上腹痛5年,发现血压升高1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上腹部疼痛伴心悸,当时未测血压。1年前检测血压170~180/125 mmHg,未予诊治。3 d前再次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程度较前加重,伴心悸... 患者,男,19岁,168 cm,54 kg。因“反复上腹痛5年,发现血压升高1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上腹部疼痛伴心悸,当时未测血压。1年前检测血压170~180/125 mmHg,未予诊治。3 d前再次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程度较前加重,伴心悸、出汗、呕吐、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测BP 156/123 mmHg,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降压,建议转上级医院,遂就诊我院高血压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隐痛 硝苯地平缓释片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心悸 MMHG 高血压 低血糖休克 血压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
5
作者 赵震宇 张露露 +6 位作者 姚晓晨 张川 俞飞 宋结平 薛雪 邵国强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观察^(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68)Ga-DOTA-NOC PET/CT检查的疑诊或确诊PCC/PGL患者,其中20例同期接受131 I-间碘苄胍(MIBG)SPECT/CT检查;与131 I-MIBG SPECT/C... 目的观察^(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68)Ga-DOTA-NOC PET/CT检查的疑诊或确诊PCC/PGL患者,其中20例同期接受131 I-间碘苄胍(MIBG)SPECT/CT检查;与131 I-MIBG SPECT/CT对比,分析^(68)Ga-DOTA-NOC PET/CT在患者及病灶层面诊断PCC/PGL的价值。结果38例中,PCC 20例、PGL 14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良性肾上腺增生3例。^(68)Ga-DOTA-NOC PET/CT针对全部38例诊断PCC/PGL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88%(29/33)、60.00%(3/5)、93.55%(29/31)、42.86%(3/7)及84.21%(32/38)。^(68)Ga-DOTA-NOC PET/CT共于34例PCC/PGL中检出188处病灶,检出率89.95%(188/209)。对于同期接受2种检查的20例,^(68)Ga-DOTA-NOC PET/CT对骨、淋巴结、肝及肺PCC/PGL转移灶检出率及总体病灶检出率均高于131 I-MIBG SPECT/CT(P均<0.05);2种方法诊断PCC/PGL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8)Ga-DOTA-NOC PET/CT诊断PCC/PGL准确率与131 I-MIBG SPECT/CT相当而对转移灶检出率更高,有助于评估PCC/PGL分期和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受体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术后低血糖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宇珂 崔玉健 +2 位作者 韩文聪 张争 李楠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76-2480,共5页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独特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特征除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包括围手术期的血糖紊乱,均与儿茶酚胺分泌异常相关。低血糖是PPG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机制主要与术后反跳性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相...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独特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特征除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包括围手术期的血糖紊乱,均与儿茶酚胺分泌异常相关。低血糖是PPG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机制主要与术后反跳性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相关。PPGL术后低血糖因症状隐匿、潜在危害严重而需高度重视,其危险因素包括分泌以肾上腺素为主的儿茶酚胺类激素、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大的肿瘤和既往合并终末肾脏疾病史,因此术前识别高危人群、术中密切监测和术后及时干预尤为重要。本篇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PPGL术后低血糖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诊疗及预后,并在临床诊疗部分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和框架,如α受体阻滞剂的最佳时间窗和最佳剂量、微剂量胰高血糖素的可能应用、糖代谢调控分子机制和靶向干预策略等。该综述旨在填补该领域围术期规范化管理的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兼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儿茶酚胺 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及SDHB表型特征
7
作者 张立坤 刘书佚 +5 位作者 陈春燕 王怡 王倩倩 孙可洋 陈杰 刘志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临床病理特征,讨论SDHB免疫表型与PPGL预后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PPGL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SDHB免疫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临床病理特征,讨论SDHB免疫表型与PPGL预后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PPGL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SDHB免疫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0例,嗜铬细胞瘤1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21~79岁,中位年龄56岁。随访显示4例复发,1例死亡,5例失访,复发或死亡病例均为副神经节瘤患者。3例副神经节瘤为多发病变,其他为单发病变。副神经节瘤尤其好发于颈部(6/20),其次为腹膜后(5/20)。组织学特点:肿瘤呈器官样结构,间质富于血管。肿瘤主细胞多具有淡染嗜酸性胞质、轻度至中度异型细胞核,巢团周围多伴支持细胞。免疫表型:肿瘤主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和GATA3,而不表达CK。支持细胞表达S-100。30例PPGL患者中有12例出现SDHB缺失,仅有1例为嗜铬细胞瘤。SDHB缺失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阳性组(33.3%vs 6.7%)。仅1例副神经节瘤发生远处转移并死亡。结论 SDHB缺失多见于副神经节瘤,为PPGL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与低龄、肿瘤浸润性生长及肾上腺外发病密切相关,肿瘤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 SDHB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研究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进展
8
作者 成长发 郭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05,共4页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是少见的主要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利用增强CT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较为准确的诊断。近年来,超声、MRI、PET/CT及影像组学等已用于评估PPGL。本文就影像学研究PPGL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脑转移伴颅骨侵犯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9
作者 袁光耀 徐雷 +1 位作者 张刘超 刘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2,共5页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儿茶酚胺为主的神经性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与过多的儿茶酚胺分泌有关,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高代谢、高血糖、多汗等。嗜铬细胞瘤鞍旁转移伴颅骨侵犯罕见,易与鞍区常...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儿茶酚胺为主的神经性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与过多的儿茶酚胺分泌有关,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高代谢、高血糖、多汗等。嗜铬细胞瘤鞍旁转移伴颅骨侵犯罕见,易与鞍区常见肿瘤相混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3年2月接诊1例罕见的嗜铬细胞瘤脑转移伴颅骨侵犯的患者,将该病例结合既往记录的17例嗜铬细胞瘤脑转移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伴有脑和颅骨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包括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现将该患者诊疗经过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及CT表现
10
作者 梁琼鹤 管红梅 +2 位作者 蒋维维 盛会雪 王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观察新生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CNB)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新生儿肾上腺CNB,记录其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全腹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8例中,6例(6/8,75.00%)于胎儿期、2例(2/8,25.00%)于新生儿期经超... 目的观察新生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CNB)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新生儿肾上腺CNB,记录其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全腹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8例中,6例(6/8,75.00%)于胎儿期、2例(2/8,25.00%)于新生儿期经超声检出;均见单侧肾上腺单发病灶,位于左、右侧肾上腺各4个(4/8,50.00%),最大径2.3~6.1 cm、中位最大径4.5 cm。CT显示8个(8/8,100%)病灶均表现为局限性厚壁囊性肿块,其中3个(3/8,37.50%)囊内密度均匀、3个(3/8,37.50%)囊内有分隔、1个(1/8,12.50%)囊内见少许漂浮物、1个(1/8,12.50%)囊内同时存在分隔及漂浮物,均未见钙化;病灶均未见跨越中线、均无血管包绕,7个(7/8,87.50%)边界清晰、1个(1/8,12.50%)边界欠清,均轻度推压周围结构;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2例累及肝脏。结论新生儿肾上腺CNB多于胎儿期检出,CT主要表现为厚壁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可有分隔及漂浮物,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可出现肝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肾上腺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与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回顾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郎斌 张旭 +6 位作者 傅斌 王保军 许凯 张军 张国玺 艾星 马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730-732,共3页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效果,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50例单侧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开放手术组)和53例单侧后腹腔镜肾上...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效果,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50例单侧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开放手术组)和53例单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后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创伤相关指标、术中高血压波动、疗效等). 结果 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52±22)min 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组(120±42)min,(t=-11.692,P=0.000);术中出血量(74±34)ml 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187±64)ml (t=-7.511,P=0.000);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数1 d vs 2 d, u= -5.018,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5.2±1.7)d vs (8.3±1.8)d, t=-10.714,P=0.000]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后腹腔镜组术中高血压发生例数(9例 vs 18例, χ^2=4.811,P= 0.028)、输血例数(1例 vs 8例, χ^2=6.426,P=0.01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发生例数(11例 vs 21例, χ^2= 5.423,P=0.020)均显著低于开放组;2组SIRS持续时间(中位数1 d vs 1 d,u=-1.598,P=0.110)、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2例 vs 6例,χ^2=1.418,P=0.234)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血压恢复正常及症状消失者后腹腔镜组有45例(84.9%),开放手术组43例(86.0%),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25,P=0.875).103例随访5~36个月,平均21.3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不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患者的创伤小,而且术中对血压的控制较好,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疗效,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疾病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姚睿 胡卫列 +2 位作者 钱民 张利朝 赵永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92-1796,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9例肾上腺良性肿瘤CT表现与皮质醇节律、高血压卧立位试验及24 h尿甲氧基两项等数据,对比分析各良性肿瘤CT影像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9例肾上腺良性肿瘤CT表现与皮质醇节律、高血压卧立位试验及24 h尿甲氧基两项等数据,对比分析各良性肿瘤CT影像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53例皮质醇腺瘤、65例醛固酮腺瘤、45例无功能腺瘤及46例嗜铬细胞瘤的平扫CT值分别为17.25±1.81,14.52±1.57,12.20±2.05,42.42±0.97 HU;增强CT值(动脉期)分别为47.82±3.07,39.23±2.37,45.35±6.46,104.93±5.84 HU;差值(增强CT值-平扫CT值)分别为30.58±2.29,24.71±1.55,33.15±5.18,62.51±5.73 HU;皮质醇腺瘤组患者自变量平扫CT值分别与16点、24点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增强CT值分别与16点、24点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嗜铬细胞瘤组患者,自变量增强CT值及差值与24 h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之间均呈相关。其余各组常见良性肿瘤CT值和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值在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结合生化指标能减少嗜铬细胞瘤的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腺瘤 嗜铬细胞瘤 生化指标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可慰 黄健 +4 位作者 林天歆 郭正辉 姚友生 谢文练 韩金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1,96,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方法】本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53.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术前均用苯苄胺等药物准备2~4周。经腹腔入路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1例,经腹膜后入路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方法】本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53.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术前均用苯苄胺等药物准备2~4周。经腹腔入路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1例,经腹膜后入路14例。在手术刚开始、建立气腹后、分离肿瘤时、切除肿瘤后分别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1例早期经腹腔入路手术的病例在术中发现肿瘤粘连紧密改为开放性手术,其余24例在腹腔镜下顺利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中脉搏血压没有剧烈波动。术后血压稳定,疼痛较轻,术后5~7d出院。经腹腔入路组与经腹膜后入路组在手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气胸、腹腔内脏器损伤、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两种不同的入路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都是安全可行,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外科学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傅强 王法成 +3 位作者 李善军 丁克家 吕家驹 徐祗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1-602,共2页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麻醉结局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来保 张劲军 +3 位作者 刘松 魏明 汪卫兵 黄文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18-220,共3页
[目的]回顾性评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麻醉的结局。[方法]同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开放手术(A组)和腹腔镜下手术(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全程监测呼吸和循环状态,术中... [目的]回顾性评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麻醉的结局。[方法]同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开放手术(A组)和腹腔镜下手术(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全程监测呼吸和循环状态,术中记录血压、心率,并测定血气值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统计手术、麻醉及复苏时间、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手术、麻醉、复苏、下床、住院时间及出血量腹腔镜手术组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1)。术中循环变化在分离暴露肿瘤时组内、组间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发生血压、心率剧烈波动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1),各组循环波动时血浆NE的浓度亦全部明显升高(P<0.01)。腹腔镜组气腹后pH值低于开腹手术组,PaCO2高于开腹手术(P<0.05)。[结论]随着术前充分的准备、手术技巧的提高,围术期嗜络细胞瘤手术麻醉的结局及成本-效益比腹腔镜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显示术中循环相对稳定、出血少、手术麻醉时间短、恢复快、活动及出院时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外科学 腹腔镜 麻醉学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健 岑松 +1 位作者 康新立 蔡德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90-1192,共3页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后腹腔镜、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A组)、20例(B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及心率剧烈波动例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后腹腔镜、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A组)、20例(B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及心率剧烈波动例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B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8.38±3.40)cm和(10.80±2.02)cm(F=2.74,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2.06±34.12)min和(149.10±54.94)min(F=4.62,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00±20.08)mL和(343.00±307.60)mL(F=13.90,P<0.001);术中血压、心率剧烈波动例数分别为3例和11例(χ2=4.91,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74±1.68)d和(4.84±2.18)d(F=7.08,P<0.05);A组术后无并发症,B组1例术中大出血,3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术后共33例获得随访(A组15例,B组18例),随访时间为6~24个月。A组仅有1例血压无改善,仍需口服降压药物,而B组有3例血压无改善。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危险性,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方面均优于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术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鉴别诊断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瘤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培丽 张玲艳 +1 位作者 张学凌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能谱CT资料,对所有图像均采能谱软件处理,获得肿瘤及腹主动脉的动脉期、静脉期、...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能谱CT资料,对所有图像均采能谱软件处理,获得肿瘤及腹主动脉的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不同能量水平(40~140keV)的CT值、能谱曲线、能谱曲线形态、基物质对浓度(水—碘、脂—碘、血—碘)定量参数,并对不同能量水平的CT值进行标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能谱特征参数。结果动脉期40、70~140keV、静脉期70~140keV、延迟期40~140keV单能量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腺瘤标准化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增强三期能谱曲线均呈下降型,嗜铬细胞瘤组始终位于腺瘤组上方。增强三期嗜铬细胞瘤的水(碘)、脂(碘)、血(碘)基物质标准化浓度均高于腺瘤组(P均<0.001);增强三期嗜铬细胞瘤组与腺瘤组的碘(水)、碘(脂)、碘(血)基物质标准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具有不同的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和能谱特征物质含量。能谱CT为鉴别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提供了一种多参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腺瘤 宝石能谱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志兵 王国民 +3 位作者 孙立安 郭剑明 张立 鲁继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2-264,276,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手术治疗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5例,对照组为同期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2例,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手术治疗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5例,对照组为同期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2例,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腹腔镜手术组有1例因术中出血改行开放手术,其余14例手术顺利.肿瘤最大径腹腔镜组1.5~7.0(3.4±1.8)cm,开放手术组1.5~10.5(3.8±2.2)cm,P>0.05.手术时间腹腔镜组75~170(94±34)min,开放手术组80~250(131±38)min,P<0.01;出血量腹腔镜组10~600(45±34)mL,开放手术组50~2 000(198±108)mL,P<0.01.术中血压骤升(>50 mmHg)腹腔镜组8例,占53.3%,开放手术组25例,占59.5%,P>0.05.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腹腔镜组(1.5±0.6)d,开放手术组(2.9±0.7)d,P<0.01;下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2.1±0.6)d,开放手术组(4.1±0.7)d,P<0.01;住院时间腹腔镜组(6.2±1.1) d,开放手术组(9.3±1.3)d,P<0.01.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至3年,开放手术组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者,腹腔镜切除嗜铬细胞瘤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切除术 腹腔镜 嗜铬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78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楠 金雷 +4 位作者 翟振波 秦卫军 张运涛 王禾 袁建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85-1487,共3页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6月对78例患者实施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常规制备后腹腔操作空间。按顺序分别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第一分离层面位于腰肌前间...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6月对78例患者实施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常规制备后腹腔操作空间。按顺序分别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第一分离层面位于腰肌前间隙;第二分离层面位于肾上极Gerota筋膜与肾周脂肪之间;第三分离层面位于肾上腺底部脂肪囊与肾上极实质之间。切除肿瘤及部分肾上腺。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5±53min,术中血压骤升49例(瞬间血压升高幅度≥50mmHg),术中出血100±49ml,术后哌替啶用量57±38mg,术后排气、恢复进食时间1.6±0.5d,术后恢复下床活动用时1.5±0.3d,术后住院时间5.8±1.9d。无输血及中转开放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56例获得随访,随访12.3±8.7(2~26)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病灶。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空间大,解剖标志明显,对肿瘤刺激小等特点。在充分的术前准备条件下,技术娴熟的泌尿外科医师实施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直径≤6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20
作者 周建军 程伟中 +3 位作者 曾维新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cm,其中病灶直径〈5.0cm2个,5.0~10.0cm12个,〉10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HU(平均43.8HU)、57.8~87.9HU(平均77.3HU)和72.4~115.6HU(平均93.7HU)。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嗜铬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