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监护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省利 张殿新 +4 位作者 王海昌 刘兵 程何祥 王小燕 马丽贤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3期27-29,共3页
对23例经导管行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患者,采取科学循证的监护技术,包括冷盐水灌注监护、消融监护、疼痛监护、并发症预防及监护等。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术中、术后严密监护是保证环肺静脉电隔... 对23例经导管行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患者,采取科学循证的监护技术,包括冷盐水灌注监护、消融监护、疼痛监护、并发症预防及监护等。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术中、术后严密监护是保证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顺利完成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电隔离术 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3例阵发性房颤
2
作者 周可 杨海燕 +1 位作者 陈艳清 徐亚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20-,共1页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2例。年龄 5 2 70岁。 2例有高血压。房颤病程 2 10年 ,所有患...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2例。年龄 5 2 70岁。 2例有高血压。房颤病程 2 10年 ,所有患者的房早 ,房颤发作均经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自愿接受治疗。术前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脏血栓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 5个半衰期以上。术中常规放置高位右房 (HRA) ,冠状静脉窦 (CS)及右室 (RV)电极 ,行房间隔穿刺 2次 ,成功后用Swartz鞘管行选择性肺静脉造影 ,并在手术过程中回放 ,在有房性早搏或CS或HRA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 ,温控消融导管在Lasso电极指导下分别行肺静脉口消融。消融后再次标测肺静脉口 ,将下一个最早激动的PVP作为消融靶点 ,直至消融终点。消融时最高温度预设为 5 0°C ,最高能量不超过 30W ,每点消融 30~ 6 0s。消融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烧灼样疼痛时停止放电。每次消融结束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确定有无肺静脉狭窄发生及程度。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弱或消失 ;②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 ,且诱发方案不能再次诱发。结果成功隔离 9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肺静脉电隔离术 肺静脉造影 肺静脉 消融靶点 标测 导管射频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房早 消融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3
作者 石国平 施海峰 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果:共标测到78种ATa,其中48种(61.5%)为局灶性机制,30种(38.5%)折返机制。在折返机制中,12例为普通房扑,18例为左房内折返,其折返环与二尖瓣峡部、左房前壁及原环肺静脉消融线上的传导间隙有关。2例患者因ATa不稳定而无法标测。64例患者中,56例(87.5%)消融即刻成功,8例需要电复律成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6.5±2.9)个月,60例(93.8%)患者不再发生ATa。结论:CPVI术后ATa的机制可为折返性和局灶性,可通过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成功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肺静脉电隔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心房颤动的新选择--冷冻球囊消融 被引量:4
4
作者 方咸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5-878,共4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与同年龄非房颤患者相比较,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往往较差,且常伴随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故其血栓栓塞并发症及致死率均较高。因此,...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与同年龄非房颤患者相比较,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往往较差,且常伴随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故其血栓栓塞并发症及致死率均较高。因此,有效治疗房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998年,Haissaguerre等发现,肺静脉电活动往往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灶,这使导管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2014年美国心房颤动最新指南中,对至少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皮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已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有效治疗 肺静脉电隔离术 血栓栓塞并发症 阵发性房颤 抗心律失常 球囊 冷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
5
作者 黄强 刘少稳 杨承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1-825,867,共6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33例因阵发性房颤接受消融且以诱发试验阴性(不能诱发或可诱发持续不超过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为消融终点、并成功达到终点的患者...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33例因阵发性房颤接受消融且以诱发试验阴性(不能诱发或可诱发持续不超过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为消融终点、并成功达到终点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定义为完成预设消融径线并达到肺静脉-左房双向电传导阻滞)行诱发试验,分别于冠状窦口及远端行猝发刺激(10 m A,脉宽2 ms),从300 ms递减直至心房失去1∶1夺获,如诱发持续>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则进一步标测并进行局灶或折返环峡部消融。按照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分为不能诱发组(A组)和可诱发短阵(持续不超过3 min)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空白期为3个月。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心电图及Holter。结果:诱发终点情况:A组74例(55.6%),B组59例(44.4%)。术后平均随访(21.3±10.9)个月,首次消融术后复发45例(A组25例,B组20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复发时间无显著差异(P=0.74)。结论 :对于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以诱发试验阴性为消融终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终点时不可诱发房性心律失常预后并不优于终点时可诱发短阵(<3 min)房性心律失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肺静脉电隔离术 诱发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护理
6
作者 罗谊 赵晓梅 郝怡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S2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血压监测 局部伤口 静脉治疗 肺静脉电隔离术 练习床 体位护理 烦躁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病人的护理
7
作者 张彩凤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2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肺静脉电隔离术 异位兴奋灶 护理 经皮 器质性心脏病 非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